“心學”是給予人才幸福感的良藥當今是一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社會各類人才想盡一切辦法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卻日漸荒蕪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讓心靈陷入一場日益嚴重的饑荒。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疏于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tài)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要治愈這種“文明病”,最好的療救之道,就是把我們習慣向外追逐的眼睛轉回來,開始關注被我們自己放逐已久的心靈。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人的學問沒什么特別的,就是把習慣放縱的心收回來而已)。而王陽明的心學,正是“求其放心”之學,因此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之所需,也是每個人之所需。
作為社會的人才,活得成不成功,也許可以用財富的多寡和事業(yè)的大小來衡量,但是活得幸不幸福,卻很難用外部指標去判定,只能由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句通俗的話說,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在這一點上,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婚姻。一個人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由外人通過“有房有車”(或“無房無車”)去判斷通常并不靠譜兒,只有當事人自己的感覺才算數(shù)。所以,如果個人的心靈是健康的,那么不需要億萬家資和豐功偉業(yè),只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就會感到幸福;反之,如果個人的心靈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tài),那么即便是成為世界首富,成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也不一定會感到幸福。由此可見,個人的心靈狀態(tài),是與其人生幸福直接相關的,“心學”就是給予人才幸福感的良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