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鄂城寺塔與張衡墓——豫鄂自助游(24)

我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文學家、發(fā)明家張衡,是南陽石橋鎮(zhèn)夏村人。他于公元132年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公元117年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渾天儀”,是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測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數(shù)學方面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文學方面,著有《二京賦》、《南都賦》、《四愁詩》等30余篇。在氣象學方面,他制造了“侯風儀”,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制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制造有指南車、計里鼓車、土圭、活動日歷等。由于他的突出貢獻,聯(lián)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環(huán)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張衡被后人譽為“科圣”,在咱們幾千年重文輕理、舞文弄墨的文化氛圍中,在欣賞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輕視動手實驗、制作創(chuàng)新的機制下,能出現(xiàn)張衡先生這樣的科技天才,真是鳳毛麟角,譽之為中華文明史上的“科技圣人”,不為過也!

有機會來南陽游玩,一定得拜訪張衡墓,參觀張衡博物館。9月18日一早在火車站斜對面的馬路邊,找到從南陽開往鴨河的城鄉(xiāng)班車,至石橋鎮(zhèn)下,票價5元。

01  前面就是張衡博物館,博物館門前雄渾的漢闕和樸拙的仿漢建筑顯得端莊大方。拍攝時間7:37分。

  02  走近張衡博物館,大門緊閉,進不去,正好欣賞匾額和門柱上的楹聯(lián)。

03  大門的上方掛了二塊匾額,門柱上有二幅楹聯(lián)。

博物館為漢代建筑風格,厚重的大門上方高懸“張衡博物館”大匾,下方匾額小一點,上書“名炳星月”。兩邊柱上內聯(lián)是:“窮天究地通百家名昭日月,善賦能詩貫六藝譽滿乾坤”,稱贊張衡是中華文明史上少有的文理相通的奇才。外聯(lián)是:“窮五經通六藝賦兩京制兩儀閑吟四愁一生無憾;研七略精九章思三代究三墳漫步八極千載有靈”。聯(lián)內含“五六兩兩四一”對“七九三三八千”,對仗工整,好對聯(lián),是對張衡的才華與業(yè)績的贊美歌頌。

我想,博物館開門怎么也要到9點鐘,還有將近一個半小時,總不能站在這里等。我們是來旅游的,先到附近逛逛,說干就干,就漫無目標地閑逛起來。

 04  南陽石橋鎮(zhèn)夏村是偉人張衡誕生與長眠之地,穿過村莊,看到馬路邊的圍墻里有座古塔,拍攝時間8:04分。

你看,照片的左上部還拍攝到一只飛翔的小鳥,心中一喜,這就是目標,看古塔去。這次是專程來尋訪張衡墓,向偉人致敬,事先并不知道附近有鄂城寺塔。由于博物館還沒有上班,進不去,才有機會偶遇古塔,不能不說也是一種緣分。沿著圍墻向左拐,發(fā)現(xiàn)古塔位于南陽市十一中(原張衡高中)校園內,跟門衛(wèi)說明來意,得到友善的回答,讓我們登記一下,就可自行參觀游覽。謝謝!

 05  古塔邊發(fā)現(xiàn)有塊指示牌,塔名“鄂城寺塔”,塔身上有塊“重修鄂城寺塔記”碑刻,說明是隋朝大業(yè)十三年的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1963年就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資料說,現(xiàn)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6  退后幾步,拍張鄂城寺塔全景。

因漢代、隋代這里屬南陽郡西鄂縣,故名鄂城。佛教自東晉永昌年間傳入南陽,隋代佛教發(fā)展較快,仁壽四年(604)和大業(yè)十三年(617),淅川縣法相寺、西鄂縣鄂城寺塔先后興建。元朝末期,南陽除香嚴寺規(guī)模依舊外,鄂城寺及其它名剎皆毀于亂世。根據(jù)寺內碑刻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鄂城寺建于隋大業(yè)年間,北宋元符二年(1099)寺、塔重建?,F(xiàn)存鄂城寺塔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18.88米,第四至七級是解放后仿建的樓閣式建筑。塔底層西面有券門,可通塔心室,塔心室亦為六邊形。第二層塔的六面各有八尊磚雕佛像,雕工精細,形態(tài)逼真。寺內其他建筑包括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及東西配殿,均為清代硬山建筑,總建筑面積406平方米。寺內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

 07  以鄂城寺塔為背景,坐在神龜上拍一張。

 08  從這個方向拍攝,還可以看到鄂城寺遺留的部分建筑,地上堆放青磚黛瓦,估計,鄂城寺遺留建筑還在修繕過程中。

離開鄂城寺塔,原路返回,張衡博物館已開門,趕緊進去參觀游覽,這是此次遠郊行的主要目的。

09  進博物館大門,站在“漢尚書令張公神道”上拍一張。

步入景區(qū)大門,中軸甬道,即漢尚書令張公神道的兩側翁仲、石獸對立,左邊花園里安放著渾天儀模型,基座石碑上刻有張衡的《東京賦》;右邊花園里安放著地動儀模型,基座石碑上刻有張衡的《西京賦》;東西碑廊,分別刻有“舉世矚目的中國科學家”和“影響世界的外國科學家”的畫像和簡介。

正前方是張衡的塑像,塑像后面的建筑稱“享堂”。張衡博物館于1986年建成,博物館館藏1030余件文物,三級以上藏品600余件,類別有石、陶、瓷、金銀、銅鐵、書畫等。該景區(qū)主要由張衡墓園和博物館兩大部分組成。博物館部分主要有綜合展廳、古天文館、模擬地震館、碑刻長廊、綜合展廳等,全面介紹張衡的生平事跡、科學貢獻、創(chuàng)造發(fā)明及文學成就。1956年10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題詞:“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10  博物館中軸甬道的右側陳列著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模型,基座石碑上刻有其文學作品《西京賦》。

  11  博物館中軸甬道的左側陳列著張衡發(fā)明的“渾天儀”模型,基座石碑上刻有其文學作品《東京賦》。

12  走近張衡塑像和享堂。

13  享堂的大門沒有開,門柱上有幅楹聯(lián):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這幅楹聯(lián)出自張衡的《應問》,此文清晰地表達了張衡的為人和志向。原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币馑际蔷硬粦n慮地位不尊榮,憂慮的是德行不高尚;不以待遇低為羞恥,羞恥的是學識不淵博。張衡在《應問》里針對那些為了升官發(fā)財而不擇手段,“懷丈夫之容,而襲婢之態(tài)”的依勢趨利者,十分蔑視和憎惡。張衡說:“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進茍容,我不忍以歙肩?!币馑际怯行┤税研伴T歪道當成升官的捷徑,我卻不愿邁一步;取悅權貴以求富貴的人,我絕不同他為伍。這些話語擲地有聲、氣壯山河,充分彰顯了張衡的錚錚傲骨和高尚情操。

 14  鏡頭右移,看享堂右側的楹聯(lián)。

上面內側的上聯(lián)與圖15的下聯(lián)構成一幅楹聯(lián):“渾天地動驚環(huán)宇,名賦妙詞譽九州”,上聯(lián)贊嘆張衡的科技發(fā)明震動全球,下聯(lián)歌頌張衡文學成就享譽海內。

  15  鏡頭左移,看享堂左側的楹聯(lián)。

上面外側的下聯(lián)與圖14的上聯(lián)組成一幅楹聯(lián):“胸懷宇宙君先覺世猶未覺,步涉星河世未登君已先登”。高度贊美張衡先生取得世界領先的輝煌成就。

16  享堂的左側陳列著“璣衡撫辰儀”,是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天文觀測儀器。也叫精密赤道渾儀。

璣衡撫辰儀,由乾隆親自命名。名字出自于《尚書》的“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玉衡指的天文儀器;七政指的是五大行星,撫是順的意思,辰是星辰,就是用天文儀器測量星辰。由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天文臺臺長)戴進賢和劉松齡監(jiān)造,歷時十年,1755年完成,重5噸,高3.36米。璣衡撫辰儀的用法雖和赤道經緯儀相似,但不同的是它多了一個可以轉動的游旋赤道圈,這樣在測星的赤道坐標之時,可以直接從上面直接讀出此星的赤道經度,測量起來誤差小、方便。

17  看看璣衡撫辰儀的細節(jié),制作精湛。

這架由青銅澆鑄成的古儀,設計巧妙,制造精美、細膩,幾條游龍栩栩如生,氣魄宏偉,令人嘆為觀止,不愧為我國古代天文文物中的瑰寶。

  


18  享堂的左側陳列著康熙年間制造的赤道經緯儀。

赤道經緯儀在康熙八年開始制造,歷經四年于康熙十二年(1673)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經圈等組成。主要用來偵測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重2720公斤,高3.38米。

19  看看赤道經緯儀的細節(jié),整個觀測部分鑲嵌在一個半圓云座內,由一條南北正立、昂首修尾的蒼龍托起,龍的四只利爪分別抓住下面十字交梁的一端,每端都裝有調整儀器水平的螺栓。

赤道經緯儀的觀測部分由三個大環(huán)和一根軸承組成。最外面的大環(huán)叫做“子午環(huán)”,呈正南北方向豎立著,兩面有刻度盤。中間的圓環(huán)呈南高北低,與天赤道平行叫做“赤道環(huán)”。環(huán)面上均勻地刻有24個大格,代表24小時,每個大格再分成4個小格,代表15分鐘, 在赤道環(huán)面的中心垂直地豎立著一根軸承,叫做“極軸”,與子午環(huán)相連,朝上的一點指向北天極,朝下的一點指向南天極,并由南極伸出的兩個象限弧支撐著。里面的圓環(huán)叫做“赤經環(huán)”,還可以繞極軸旋轉。該儀器主要用于測量恒星以及太陽、月球、行星等天體的位置。

20  過享堂,就可以看到張衡的墓園。墓園前左右兩處豎立明、清石碑,石碑上加蓋了碑樓,碑樓后一道月亮門通向張衡墓冢。

21  走近張衡墓園,月亮門前立著一對大石獅,并鑲嵌一幅楹聯(lián):“素月清風憑古墓;蒼松翠柏留公魂”。

22  走近石獅,與平時見到的有所不同,昂首站立,氣宇不凡。

23  張衡墓碑上書“漢尚書張公墓”,在靜穆莊嚴的氛圍中,我站在墓前肅立,向中華先賢致敬!然后,從右至左緩緩繞墓一周,以表達對科圣張衡先賢的崇敬之情。

24  離開先賢的墓冢,向博物館大門出口走去,發(fā)現(xiàn)那邊陳列著又一古代天文儀器。

近前,有說明指示牌,這架古代天文儀器叫天體儀,從康熙八年開始制造,歷經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jiān)制。重3850公斤,高2.735米。球面上布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并把它們分為282個星官。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主要用于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tǒng)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等。

離開這架康熙年間制造的天體儀,快速步出博物館,走的馬路邊等路過的班車回南陽市區(qū),去拜訪醫(yī)圣祠。張衡博物館在遠郊,醫(yī)圣祠在城里,先遠后近,在時間上容易把握。下一篇醫(yī)圣祠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地動儀
南陽.科圣張衡
為什現(xiàn)在的課本素材將張衡的地動儀刪除了看完終于明白了
南陽張衡博物館
【國寶檔案】特別節(jié)目(六)張衡地動儀
張衡的地動儀是什么原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