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撫琴圖》67.5×44.5cm ,1947年作
中國的繪畫特別是人物畫,在技法上自始就是以線描為形象構成的基礎的。
從人物畫的遺產研究,線描的發(fā)展史是多種多樣多彩多姿的。但它的發(fā)展卻是一貫地保持著它的正確性和現實性,能夠很好地生動地服務于對象。這種正確的和現實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中國人物畫技法的主流。
通過六朝時代,由于外來的兄弟民族的影響,人物畫的技法上起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色彩的愈加豐富、復雜和暈染方法的逐漸被重視起來。
在表現形式和技法上有一點值得注意,那不管怎樣鮮艷、復雜的色彩,在畫面上必須接受線的支配和線取得高度的調和,即色彩的位置、分量,一一決定于線(多半是用墨畫的)。
傅抱石《河伯圖》86×64cm,1952年作
中國畫是完全根據線條組織成功的,無論是山水、花卉、人物里面都是線條,就是古人所謂的“筆”。線條是中國畫最顯著的基本條件,這在中國畫史上可以找出充分的證明。
中國畫以墨為基本,與水彩油畫等以色彩為基本者不同。當然中國古代的畫,也有著色的,如同現代畫一樣,但主要的還是墨,縱然看到點顏色,也極稀淡,墨在中國畫是當作一種非常復雜和非常珍貴的東西的。所以古人有“墨有五彩”、“潑墨成瀋”、“惜墨如金”一類的話,可知其重要性了。我們平常稱贊人家的繪畫,說是某先生的“筆墨好”、“筆墨高”、“筆墨過人”也就是這個緣故。
中國繪畫上的色彩,雖然有一個時期極被重視,可是千百年來它漸漸褪落,沒有和墨一樣的重要,在構成中國畫的條件中,顏色已不是主要的條件。
傅抱石《二湘圖》103×46cm ,1954年作
根據不同的主題要求把畫上的線提高到頭等重要的位置,色彩應該服從線,甚至不加色彩而只用墨線也可以獨立成畫——“白畫”。
不是盲目地形式地為線描而線描,為濃淡而濃淡,而是觀察和研究了不同的物象,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了線描及其變化的效果。
總的說,線描發(fā)展的基礎是寫實,而它的變化卻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切切不可把線描看作是簡單的,所謂“單線平涂”沒有什么了不得,這樣想便是極大的錯誤。
畫家推薦:李永衡
李永衡《觀世音菩薩》132x60cm
約7平尺,2015年作
市場價:¥35000,推廣價:¥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