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北海碑簡述
高似孫《緯略》云:“唐人說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贝酥缸模毡?,未必均邕所書。但邕之書名頗盛,一手書撰之碑,當亦不少。然流傳不多,且間有贗跡,現(xiàn)舉例略述如下:
一、《少林寺戒壇銘》
此碑題:“三藏法師義凈制文,沙門如通立石,括州刺史李邕書,伏靈芝刻石,開元三年(715)正月十五日建?!?/span>
按李邕開元二年(714)由戶部郎中貶為括州同馬。(有謂開元三年后為括州司馬,實誤。)而為括州刺史,事在開元二十三年(見《新唐書》本傳)。是碑建于開元三年,不當署“刺史”,且其書跡亦不類。都穆《金薤琳瑯》、王世貞《弇卅續(xù)稿》俱以為系張杰所書,王昶《金石粹編》謂:“其時少林寺正當興建戒壇之際,寺僧立碑,假邕書以取重,但據(jù)傳聞邕在括州,遂以為必是‘刺史’也?!贝苏f似較合乎情理。
二、《有道先生葉國重神道神》
題稱:“括州刺史李邕文并書,開元五年(717)三月八日。”
此碑據(jù)歐陽棐《集古錄目》引《寶刻從編》作“松陽令李邕撰并書”,邕為松陽令,史書不載,不知所本。然開元五年邕尚在括州同馬任上,其失與《少林寺戒壇銘》同。此碑原石本在山東金鄉(xiāng)縣,宋紹興十四年(1144)為雷擊碎,明嘉靖間重刻。在浙江松陽(今浙江遂昌)其銜或因翻刻致誤亦未可知。有道為道士葉法善之祖,此碑又名《追魂碑》,據(jù)《處州府志》載:“玄宗時,李邕為處州刺史,邕以詞翰名世,法善求邕與其祖有道先生國重作碑,邕從之。文成,請并書,弗許。夕夢法善請日:‘向辱雄文,光賁泉壤,敢再求書。’邕喜而為書,未竟,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shù)點而止。法善刻畢,持墨本往謝,邕驚曰:‘始以為夢,乃真邪!’”此系神話,不足據(jù)。
松陽尚有《葉慧明神道神》亦題開元五年建,李邕撰,韓擇木書,原石久佚,今所存者,亦系重刻。
三、《端州石室記》
此系摩崖石刻,字作楷書,今在廣東肇慶七星巖,題稱:“開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李邕記”。因無“并書”字樣,或疑為張廷珪所書。按,此文系邕任欽州遵化縣尉時所記。端、欽同屬嶺南,地處近鄰,邕隨僚同游,因興而作,并自書之,亦有可能。
四、《麓山寺碑》
又名《岳麓寺碑》,題稱:“前陳州刺史江夏李邕文并書,江夏黃仙鶴刻,開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痹诤虾馍皆缆磿?,此碑筆勢雄健,與《李思訓(xùn)碑》并為李書名作。
五、《東林寺碑記》
碑稱“前陳州刺史李邕文并書,開元十九年(731)七月十五日”,原石元延祐七年(1320)毀,至元三年(1337)釋慶哲重立石,在江西九江東林寺。重刻本筆力瘦弱,北海神采,僅可仿佛。
六、《法華寺碑》
此碑稱“括州刺史李邕撰并書”,“唐開元廿三年十二月八日建,刻石人東海伏靈芝”,原石久佚,有元明以來之翻刻本。清何紹基舊藏宋拓本一冊(今藏上海博物館),何曾手勾重刻于濟南。原本亦曾經(jīng)影印,全無石花泐痕,似系宋時初刻初拓之本,與《李思訓(xùn)碑》、 《麓山寺碑》較之亦少雄健之致。
七、《云麾將軍李思訓(xùn)碑》
此碑下截文字漫滅已久,即宋拓本亦僅上半截文字可讀。題稱:“族子xxxxx撰并文?!卑蹿w明誠《金石錄》及無名氏《寶刻類編》均以為開元八年六月廿八日所立。但碑文稱“侄吏部尚書兼中書令集賢院學士修國史晉國公林甫”,而《新唐書》卷六十 《宰相表》記:“(開元)二十三年五月戊子黃門侍郎李林甫為兵部尚書”,十一月“兼中書令”,二十七年四月己丑“林甫為吏部尚書”,則此碑制文當在開元二十七年四月之后?!督鹗洝芳啊秾毧填惥帯飞w并以李思訓(xùn)夫婦合柑之時,誤以為立碑之年。歐陽棐《集古錄目》引《寶刻類編》以為邕任“福州刺史”時所書撰。但考李邕無福州之任,“福州”當系淄州之誤。
此碑筆法瘦勁,妍麗中有雄強之致,歷來以為李邕法書中的精品。
八、《云麾將軍李秀碑》
此碑題稱:“靈昌郡太守李邕文并書,逸人太原郭卓然模勒并題額?!薄疤鞂氃隁q在壬午正月丁未朔”。按“靈昌郡”即滑州。天寶元年改滑州為靈昌,刺史為太守。此時邕正在滑州任上。碑原在直隸(今河北)良鄉(xiāng)。石已久裂。為人鑿成六圓礎(chǔ)石,今存二石。有宋拓全本,書法沉茂雄道,梁章鉅以為與《李思訓(xùn)碑》“肥瘦,江夏之神,呼之欲出”。
九、《盧正道碑》
全名《鄂州刺史盧府君神道碑》,此碑題稱:“括州刺xxx撰并書”,“元寶元年(742)二月八日”。行楷書,布局疏朗,字不甚大,而有豪縱之氣。是年,李邕在滑州任上。同年邕所書《云麾將軍李秀碑》及《靈巖寺碑》,則署“靈昌郡太守”。
十、《任令則碑》
全名《隴關(guān)游奕使任令則碑》,題稱:“x史xx李邕文并書,天寶四載(745)十二月廿八日?!笔陉兾魑涔h,嘉慶間為段嘉謨所訪得,漫漶頗甚。然李書雄強之勢,猶依稀可辨。
按天寶四載,邕由汲郡太守移官北海。是年夏,杜甫有齊魯之游,邕應(yīng)邀由北海至齊州,相見甚歡,曾宴于歷下亭。其后,高適奉邕之召赴臨菑郡,與李白、杜甫相聚,俱有詩作。
此碑與《盧正道碑》當均系用寫本摹勒入石。因書撰在前,立石在后,故年月雖改,而署銜仍舊。
十一、《古詩十七首墨跡》
墨跡一卷,題為“天寶五載十月十日書,北海李邕”。
按此卷中所鈐宣、政小璽,天水雙龍等印,皆偽。且北海系邕之職守,卷中直作郡望,可知其為贗跡。又卷后有解縉草書跋,謂:“款云‘天寶五載書’。按六年正月即遭祿山之慘,是公晚年第絕筆?!笔且猿I教仡侁角涫?,誤移于李邕。亦頗可笑。
注:【一】《新唐書》作字泰和,此從李邕墓銘志。
【二】關(guān)于李邕的生卒,一般書上都作公元六七八年(儀鳳三年)一一公元七四七年(天寶六年)這是據(jù)《新唐書》所記,天寶六載正月,李林甫遣羅希奭杖殺李邕于北???,‘時年七十,逆計而來。其實,他的卒年并非七十。據(jù)《千唐志齋藏石》李昂《唐故北??な刭浐蜁O(jiān)江夏李公墓志銘》說,天寶六年正月,李邕‘年七十三卒子強死’。又據(jù)《全唐文》李邕《辭官歸滑州表》云‘臣今茲六十有七,光陰荏莆,行止欹危,就木之時,不知幾日,懸木之歲,僅有三年。即以今日歸州,不任違遠,涕戀之極,謹奉表以聞?!?,天寶元年改為靈昌郡。李邕開元二十八年(七四O)為淄州刺史,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為淄州刺史,有《裴大智碑》(見《集古錄》與《寶刻叢編》。其年十一月立石,署街滑州刺史。)《全唐詩》唐玄宗《送李邕之任滑臺》云?!h別初首路,今行方及春?!咧位?,時在開元二十九年春。開慶二十九年若為六十七歲,天寶六年(七四七)則為七十三歲,與李昂《墓志銘》所記合。由此逆計,邕之生年當為上元二年(六七五)《新唐書》所謂‘時年七十’者,蓋刪改《舊唐書》之,七十有余致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