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圖》,元代,因陀羅,紙本水墨,立軸,縱35厘米,橫49.5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寒山拾得圖》描寫寒山與拾得兩位仙人席地坐于一株古樹下,背依石丘,相對談天說地,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畫中的寒山拾得蓬頭光腳笑顏,一人雙手相握,一人俟身向前。畫面線條玲瓏,濃淡襯托有力。雖寥寥數(shù)筆,但傲笑自若的禪僧形象已躍然紙上,流露出一種超脫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羈的精神。畫家用了多種筆法來表現(xiàn)這一充滿靜謐禪機的場面:以吹墨法畫頭發(fā),使之有蓬松自然之感;以闊筆焦墨畫襟帶,使之有臨風而動的飄逸感;以渴筆畫樹石,使之有蒼勁古逸之感。畫意損深邃,畫風簡約,拙樸木納,又不失活潑、詼諧。
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局部圖
寒山和拾得,中國老百姓對他們并不陌生,他們就是民間祈佑和諧美滿的合和二仙的歷史原形。最初寒山、拾得是唐代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相傳唐貞觀年間臺州刺史閭邱胤撰寫的《寒山子詩集傳》,以及宋僧贊寧所著的《宋高僧傳》中,都記述了他們的靈異事跡。在佛教傳統(tǒng)中,寒山被視為有德高僧,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是普賢的化身,與彌陀化身的豐干,并稱為“三隱”或“三圣”。相傳寒山曾顯現(xiàn)于天臺國清寺,后駐蘇州寒山寺。雍正帝曾于雍正十一年敕封寒山為妙覺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為圓覺慈度合圣拾得大士。也由此,寒山拾得被賦予了象征和諧好合的“和合二仙”的新身份,使得寒山拾得民俗化,被民間賦予一種吉慶祥和的氣氛。除了神奇故事,寒山還留下了300多首詩,這些詩被稱為寒山詩,寒山詩通俗易懂,又富有禪機佛理。寒山詩在中國歷代都有刻本,《寒山子詩集》后又成為佛家典籍,傳入日本后與《唐詩選》一樣廣為傳頌,甚為流行。
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局部圖
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局部圖
《寒山拾得圖》最左邊,題有楚石梵琦寫的贊:“寒山拾得兩頭陀,或賦新詩或唱歌。試問豐干何處去,無言無語笑呵呵?!痹搱D只是因陀羅所作的一整卷禪機圖中的一部分,在日本,還有另外四幅因陀羅畫的禪機圖,它們分別是由石橋美術館藏《丹霞燒佛圖》、根津美術館藏《布袋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智常禪師圖》以及畠山紀念館所藏《李渤參智圖》。這五幅作品統(tǒng)一被稱為因陀羅的《禪機圖短簡》,都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據(jù)日本專家考證,因陀羅的禪機圖并不只由這五幅畫組成,可能還包括另外一幅《寒山拾得圖》以及一幅《蕭王問答圖》,而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這幅《寒山拾得圖》則極有可能是整個畫卷的末尾部分。
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局部圖
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局部圖
因陀羅,生卒年不詳,元代末年僧侶畫家,擅長畫達摩、丹霞、布袋、寒山、拾得等禪宗祖師或高僧等人物形象。由于墨色濃淡對比有致,畫面顯得活潑清新,在稚拙而樸質(zhì)中透出明朗而秀致的韻味。我國書畫中并未有所記載。在日本室町時代(1338-1573年)所撰述的《君臺觀左右?guī)び洝分袑σ蛲恿_的記載也只有“因陀羅,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釋”這樣短短一句。之所以認定因陀羅是元代末期之人,是因為《寒山拾得圖》這幅畫中有元代末期的禪僧楚石梵琦所題的贊。而根據(jù)《寒山拾得圖》中的款記“佛慧凈辯圓通法寶大師壬梵因,宣授汴梁上方佑國大光教禪寺住持”,人們還猜測因陀羅應當是作過元代汴梁(開封)上方佑國大光教禪寺的住持,法名為壬梵因。
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局部圖
元代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局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