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澗水村居圖》,扇面,紙本,縱18.5厘米,橫51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沈周《澗水村居圖》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玉田生,人稱白石先生,有居竹居主人之稱,長洲(今蘇州)相城人,世代隱居吳門,終身不仕,專事詩文、書畫。沈周出身于士大夫詩畫及收藏世家。沈周祖父沈澄、伯父沈貞吉、父親沈恒吉均以詩文書畫聞名鄉(xiāng)里。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泛學宋元諸家,自成一格,沈周畫藝精博,擅長山水、花鳥、人物,尤以山水畫最負盛名。沈周是吳門畫派的重要的開創(chuàng)者,與稍后的文征明、唐寅、仇英一起被后人稱為“明四家”。
《沈周像》,絹本,設(shè)色,明代,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澗水村居圖》以寫生手法,生動描繪山清水秀的旖旎風光。所繪屋舍造型樸實、錯落有致,用披麻皴皴擦坡岸,以濃墨點苔,樹木蔥郁,筆墨圓潤;采用水墨沒骨畫法畫出山巒形體,近山設(shè)淡墨,反襯林泉與村居主題;而遠山則墨色加重,如感峰巒之蒼黛,其組合綿延起伏,氣勢渾厚壯美。畫家巧妙利用扇面的形狀,畫面下濃上淡,將構(gòu)圖逐層推向深遠的天空,布景繁復但不失空靈,結(jié)構(gòu)嚴謹,畫面沉酣深厚,風格精謹縝密,秀美端正,其藝術(shù)處理手法令人嘆為觀止。
畫幅左上部,山巒低凹處,題“澗水滄溪石,村居接野橋”,署名“沈周”?!皢⒛稀敝煊∫幻叮瑫◣ю^閣體,以端麗秀美為格。畫面左下部印章已模糊不清,右下角有白文“希曾”、朱文“李彤審定”各一枚。該畫雖為盈尺小景,但畫家在布局上卻深思熟慮,從眼前樹木開始入畫,通過錯落有致的取景布局,將古橋、溪流、屋舍融入茂林深山之間,寥寥數(shù)筆盡顯山的雄渾之勢。充分反映出畫家對自然真切而生動的感受,彰顯了畫家自身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想象力。
因畫中未署有確切年月,不知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但《澗水村居圖》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取勝,在結(jié)構(gòu)、筆法、情趣等方面均比較接近中年變法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筆者推斷為沈周中期的作品。
沈周所作山水畫除少數(shù)作品是描寫高大山川,表現(xiàn)傳統(tǒng)山水畫的三遠之景外,大多數(shù)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xiàn)當時文人雅士生活的幽閑意趣;畫法上,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諸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cè)岵⒂?,“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形成粗筆水墨山水的本色風貌,自成一家。其藝術(shù)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各個時期的作品,都各有奧妙。早年多小幅細筆,四十歲以后,開始向大幅作品發(fā)展,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取勝;晚年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沈周一生作品豐富,但留傳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且多被海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珍藏。
(一)早期作品
沈周早期繪畫作品國內(nèi)存世量不多,通常認為其40歲以前為其繪畫藝術(shù)的早期時代。早期代表作品有:《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35歲作,瑞士蘇黎世萊特堡博物館藏)、《幽居圖》(38歲作,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采菱圖》(40歲作,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等。
《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繪一老者,著長袍,戴斗笠,攜長杖,獨自沿溪徑而行,仰頭觀賞山林秀色。其前有一巨松,亭亭屹立,直上全畫之半。松旁則有數(shù)株小樹點綴。由松針間向遠山眺望,隱約可見一瀑布分兩支向下宣泄,與巨松向上延展之姿巧成對比。從瀑布將視點往上移,可見山頭有主副二峰構(gòu)成。此畫呈長窄形,自下而上,全被山形所罩。山頭樹木頗多,皆由大點畫成,山形則以牛毛皴表現(xiàn),一看便知由王蒙傳統(tǒng)而來。
沈周題跋:“石梁苔雨歇,平跨古松蔭。靜了千翻具,閑迂一錫金。澗聲秋滌耳,山色晚經(jīng)心。不待沃州去,幽期從此尋。吟情筆意辛已沈周為碧天上人贈?!比旰笊蛑苡诸}:“三十年前寫此山,山房重看石仍頑。山翁那得長如此,當被青山笑老顏。此圖距今已三十一年,余亦六十五齡。頭童齒齒,不復如故吾矣。沈周重題。時弘治辛亥三月望也?!扁j:“白石翁”白文印。另有項圣謨題跋并鈐印。
《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創(chuàng)作于1461年,當時沈周35歲,從沈周所題的“甲申”紀年,可知這是他現(xiàn)存作品中有確切紀年的最早作品。畫法從杜瓊直追王蒙,山巒重疊繁復,皴染稠密,反映其早年精謹縝密的風格特點。
《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紙本,設(shè)色,縱127.5厘米,橫28厘米,瑞士蘇黎世萊特堡博物館藏
《幽居圖》畫山麓溪旁的幽居景致,布局接近劉玨的《清白軒圖軸》,技法仿王蒙,又取巨然法,勾斫筆致細碎峭利,皴筆柔長,點葉密集,此圖體現(xiàn)出他早歲山水謹細和稚拙的筆意。作于1464年,是年沈周38歲。這張小品筆法精細,畫面顯然經(jīng)過了精心設(shè)計,險峻的山峰之下,一座供文人起居的屋舍半隱半現(xiàn)于挺拔的樹木之后,從集市中歸來的主人趕著牛車走向同樣掩映在樹枝叢中的溪邊小橋。彌漫在山林中霧靄的飄渺與山峰、溪邊石上點苔的精細,反映出畫家非凡的功力。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幽居圖》
(二)中年時期
沈周四十歲以后拓為大幅,不僅是指尺幅的擴大,同時包含著筆墨從較工整細密向雄渾簡勁的演變,這一轉(zhuǎn)變期大致延續(xù)了二十年。
《廬山高圖》為其細筆作品的代表作,此件作品是沈周41歲所作。畫家采用全景式構(gòu)圖,以高遠法布置畫面,山巒重疊,草木繁茂,結(jié)構(gòu)嚴謹,氣勢雄偉。畫面近景處畫山根坡石,勁松雜樹。中段以廬山瀑布為中心,飛流直下,其中兩崖間斜橫木橋,打破瀑布直線的單調(diào)。同時瀑布左側(cè)崖壁的石塊紋理具有內(nèi)向的動勢,與右側(cè)位于中心的山岡岸壁,似乎產(chǎn)生一種力的碰撞,從而加強山岡向上的張力。下段兩株高大的勁松,其姿態(tài)明顯與中段山岡向上的趨勢相呼應(yīng),把觀者的視覺自然引向畫面上段,使近、中、遠景自下而上氣脈相連。上段主峰雄偉,兩邊奇峰兀立,云霧浮動。主峰給人以崇高雄渾,厚重質(zhì)樸之感。畫面主要表現(xiàn)廬山峰巒瀑布的近景,其中疊嶺重泉,草木繁茂,氣勢郁郁蒼蒼,畫面布景嚴緊,長林巨嶂,云山滿幅,變換無窮。可以看出,沈周此時主宗王蒙,兼具董、巨遺風。景色繁復,筆法縝密細秀;構(gòu)圖深邃,氣勢沉雄蒼郁,山石作披麻皴兼牛毛皴,在細密而略見清晰的皴法中,用濃墨點苔、焦墨破醒的苔點法,這些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筆墨中展現(xiàn)了想象中廬山的雄偉,開創(chuàng)了以山水畫象征人品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云與山、石與泉的虛實穿插,重山疊嶂的凝重與曲折高旋的山勢之靜動對比,使畫面絲毫不顯迫塞之感。
該件屬“細沈”風貌,然尺幅之大,為沈周存世作品之最,已開“始拓大幅”之例,是早期開始拓為大幅時的精心杰作。作品是為他的詩文老師陳寬的七十大壽而作的祝壽之作,取高山仰止之意。陳寬祖籍江西,沈周用廬山象征老師的崇高人格,實際上是作者本人思想境界的體現(xiàn)。作者用王蒙的筆法,以高度的想象與技巧,集中地表現(xiàn)了這一雄偉瑰麗的名山的形象。近景的坡頭上有一人迎瀑而立,比例雖極小,但非常引人注目。然而,由于作者在畫法上盡力模仿王蒙,企圖重現(xiàn)元人的嘶風,盡管他畫得很完美,但從整體看卻缺少元人那種不激不勵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畫上的題詩氣勢豪宕,思潮馳騁,感情奔放,把老師的為人與偉大的自然景象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尾兩句“公乎浩蕩在物表,黃鵠高舉凌天風”,充分表現(xiàn)作者追求的崇高理想境界。
《廬山高圖》軸(41歲所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廬山高》圖題跋
《仿董巨山水圖》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時年沈周47歲。遠近山景層層深入,林壑幽邃,具有深遠高遠的構(gòu)圖特色。畫法仿董、巨,筆法圓潤,墨色厚重。在狹長的尺幅中,創(chuàng)作出長林巨壑之景,在山水畫的構(gòu)圖中有為罕見。
故宮博物院藏《仿董巨山水》圖,紙本水墨
《廬山高圖》、《仿董巨山水圖》的共同特點是以表現(xiàn)高山大川為主的傳統(tǒng)題材,全幅畫面布局豐滿,不留空隙余地,具有董源、巨然、王蒙等人的遺風,但在筆墨的運用上,則較前人的畫法更加瀟灑靈活。
《東莊圖冊》是沈周在1479年時為好友吳寬所作,此時沈周52歲。吳寬官至禮部尚書,東莊是他的莊園,也是江南士大夫經(jīng)常聚集吟詩、品茶的場所之一。該冊作品是沈周中年時期以園林景物為題,表現(xiàn)文人日常生活的作品。
該圖冊共21幅,沈周運用各種筆墨技法精心描繪園內(nèi)亭園,竹樹亭橋等各處景色,境界幽靜;畫法上已經(jīng)明顯脫胎于董、巨和元代的吳鎮(zhèn),筆墨圓潤,設(shè)色濃郁,風格文雅勁健,已經(jīng)現(xiàn)成自己的面貌,成為他代表性的寫實作品。該頁作品為其中之《知樂亭》,本幅無款,從畫法風格上看,已經(jīng)不同于早期仿古之作,而是中年時期開始形成后的真實面貌,通過觀魚表現(xiàn)文人的恬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從其圓潤勁健的用筆,明麗清雅的設(shè)色,顯示出由細變粗,由繁趨簡的過渡畫法,實屬中年杰作。
南京博物院藏《東莊圖冊》之一
(三)晚年時期
沈周五十八歲時自號“白石翁”,直至八十三歲去世,為他藝術(shù)晚年期。
《夜坐圖》是沈周66歲時創(chuàng)作,用筆簡率隨意,蒼勁老練,水墨渲染濃淡有致,尤其濃密堆砌的攢苔,更加使畫面提神,該畫融入?yún)擎?zhèn)之法,粗筆濃墨,具備晚年典型風格,為其主宗吳鎮(zhèn)的晚年代表作。主要表現(xiàn)作者在失眠的夜晚所感受、思考問題的情景。在山間臨溪瓦屋間,疏樹數(shù)株,一人當庭對燭端坐于胡床之上,夜色依稀可見,使觀者產(chǎn)生種種遐想與回憶,畫上有作者長篇題跋《夜坐記》與畫面情景相映,約占據(jù)畫面一半篇幅,抒發(fā)出作者此時此景的心境。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夜坐圖》軸
《盆菊幽賞圖》與《東莊圖冊》描繪的題材相同。畫面中樹石茅亭,亭中三人飲酒賞菊,神情悠閑自得,通幅構(gòu)圖布勢簡潔疏朗,景物宜人。樹石的皴點,出入于王蒙、吳鎮(zhèn)。如果從題材到結(jié)構(gòu)、取景及格調(diào)來說,這幅作品與沈周早年師法畫家杜瓊的《友松圖》相比,可謂一脈相承。
遼寧省博物館藏《盆菊幽賞圖》
《滄洲趣圖》是一幅近10米長卷巨制,用平遠、深遠構(gòu)圖,取景平遠深邃,山勢起伏綿延,景致簡略;該卷未署年款,為“粗沈”面貌,畫法上融元四家的筆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長卷中,他將元四家不同的筆法銜接得那樣天衣無縫,可見他對元四家筆法運用的精熟,筆墨疏簡蒼勁,格調(diào)雄健開闊,代表了明代中期山水畫特有的時代風格,是沈周晚年的代表作品。
此圖所繪滄州為明代屬直隸河間府的滄州,地處北方,沈周未曾到過,他只是表現(xiàn)山川之性和趣,故圖名“滄州趣”。畫面作平遠布局,主要擷取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致,山丘逶迤,水面浩渺,坡岸伸展,雜樹成林,一派南方山川秀麗風光。同時又融入了北方山巒雄闊之勢,積疊的山石多尖峻的棱角,顯得堅硬凝重,坡岸、平臺亦轉(zhuǎn)折尖直,棱角分明,其質(zhì)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征,無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闊氣勢。畫法亦源自董巨,運用善于表現(xiàn)江南山水的披麻皴、點苔、圓潤中鋒和水墨渲染等技法,然運筆于中鋒中時見外筆、側(cè)鋒,轉(zhuǎn)折粗重,平臺輪廓多整飭線條,細勁有力;披麻皴也變?yōu)檠蟹魇降亩坦P皴,率意凝重;點苔亦墨深筆厚,圓橫交錯。總體筆墨形式剛?cè)嵯酀?,蒼中帶秀,既具董巨的秀潤之韻,又呈較強的硬度和力感,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沈周心目中的滄州之趣。
引首柳楷題“滄州趣”三字。引首鈐“煮石亭”印,款下鈐“啟南”、“石田”二印。后紙自識:“以水墨求山水,形似董巨尚矣。董巨於山水,若倉扁之用藥,蓋得其性而後求其形,則無不易矣。今之人皆號曰:'我學董巨',是求董巨而遺山水。予此卷又非敢夢董巨者也。后學沈周志”。自題是對本圖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很好的注腳??梢钥闯錾蛑茏鳛槲娜水嫾宜缟械那百t董源、巨然,描繪自然山水猶如名醫(yī)倉扁用藥,是先了解本性,后求其形狀,于是無往而不易,必深得山水之真性情。倘一味摹仿董巨的筆墨形式,則僅得董巨之外表形貌,自然山水的真性情卻喪失了,所謂“求董巨而遺山水”。沈周創(chuàng)作此畫,即從表現(xiàn)自身所熟悉的自然山水出發(fā),并著重揭示其本性和真趣,在此前提下才靈活運用董巨的筆墨,故雖自謂“予此卷又非敢夢董巨者也”,實則卻深悟了董巨山水之妙并得其遺意??梢娚蛑軐Α皫煼ü湃恕焙汀皫煼ㄗ匀弧眱烧叩恼J識是相當辯證的,也是他卓然有成的原因之一。
《滄洲趣圖》卷(局部),紙本,設(shè)色,縱30.1厘米,橫400.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深山策杖圖軸》畫筆墨蒼中帶秀,剛中有柔,墨法、設(shè)色濃而不濁。樹干畫得比較直,以濃墨點葉;石頭造型趨向方正,石臺勾過輪廓線后留出大面積空白,焦?jié)庵朗瘔K結(jié)構(gòu)略作點苔;執(zhí)仗老者和樓宇都只用簡單的筆墨來表達。筆法仍是沈周慣有特點,短筆,側(cè)鋒。用筆痕跡清晰,疏朗,淡墨勾勒,濃墨點苔,墨色層次分明,反差強烈。
畫面中一老者身著布衣,手中執(zhí)杖,站立于橋頭,山中除他之外空曠無人,老者目視遠方,傾聽腳下溪水聲,思緒萬千。近處樹木蕭疏,樹干蒼勁挺拔,溪流緩緩從山谷流下,穿橋而過,匯成潺潺溪水。遠處山巒起伏,樹木叢生,在懸崖處有一樓宇若隱若現(xiàn)。全圖布局前景和中景組成,一氣呵成。四周相互交錯的山石、虛靜的溪水,為孤獨的隱者經(jīng)營出一個圓滿自足的山水天地。同時也使觀賞者沉浸在此畫的意境之中。在這幅畫的右上角有一首小詩,詩的部分內(nèi)容已經(jīng)殘缺,上面寫道:“□林綠暗無花,小溪穿樹縈斜。一仗□橋過客,問渠何往?□茶來覓□家”。從詩的字面意思上反映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沈周書法受黃庭堅的影響較深,書寫雄健,沉穩(wěn),厚重,線條鋒利,長撇大捺, 遒勁奇崛,行距較少,行氣好,自然而有節(jié)奏。詩文與圖畫內(nèi)容情景相映
落款是“正德戊辰,長洲沈周造,時年八十有三”,有“白石翁”印章一枚。正德戊辰是正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508年,而沈周逝世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沈周實際年齡82歲高齡??梢钥闯錾蛑艽藭r在筆墨的運用上已經(jīng)隨心所欲,筆墨簡逸,氣勢雄健,滿紙煙巒呼之欲出,功力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誠屬沈周晚年的佳作。這幅《深山策杖圖》是沈周在82歲高齡時所作,是沈周去世前不到一年的作品。此可見,沈周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隨著他的年歲增長,技法趨見精進,所謂畫隨人老,誠然。
《深山策杖圖軸》,紙本,設(shè)色,縱151厘米,橫38厘米,鄭州博物館藏
《夜游波靜圖》為沈周去世前不久完成的,扇頁小而精致,據(jù)說,畫完這件作品之后兩個月,沈周去世。而這或許是目前已知的、有確切紀年的沈周最晚作品。在這件作品里,沈周寫道:“明月代秉燭,老懷追少年。”
《夜游波靜》圖,扇頁,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山水畫的特色是融南入北,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tǒng)。如沈周的粗筆山水,用筆融進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宋人之骨和勢,將南宋的蒼茫渾厚與北宗之壯麗清潤融為一體,其抒發(fā)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變?yōu)楹觊熎胶?。在筆墨上,既汲取宋元院體和明初浙派的硬度和力感,下筆剛勁有力,運用比較整飭山石輪廓線條和斫拂式的短筆皴法,同時又保留元人的含蓄筆致,如多中鋒用筆何松秀的干皴,于凝重中顯渾厚;墨色既酣暢淋漓,又注意濃淡變化,磅礴而又蒼潤。這種筆墨形式,蒼中帶秀,剛中有柔,既改變了元人軟中帶硬,加強了筆道的骨梁作用,又避免了浙派的過分外露而流于霸悍。構(gòu)圖意境方面,無論是繁復和簡略,都強調(diào)山川恢宏的“勢”,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在樸實之中見“質(zhì)”,拙中見巧,有別于浙派的刻意雕琢。故其山水境界以平淡、質(zhì)樸、宏闊為特色。
總之,沈周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追求和審美理念,承襲的是宋元文人畫家“閑、靜、幽、雅、文、逸”,而他以自身的感悟和實踐,事實上卻又逐步清晰和完善了文人畫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