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的佛教藝術(shù)源于何處?
要回答這個問題肯定繞不開犍陀羅藝術(shù)。
今天小藝就和大家聊聊犍陀羅藝術(shù)的起源,
及它是何時傳入中土的?
犍陀羅藝術(shù)
犍陀羅(國名,古印度十六國之一 )亦譯健馱邏、乾陀羅、乾陀衛(wèi)、乾陀。梵文為Gandhālaya。
由于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東亞連接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的橋梁,歷來便是各個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
犍陀羅佛陀造像 日本美秀美術(shù)館藏
正因此,不同政權(quán)、民族、文化、信仰的輪流占領(lǐng)之下,犍陀羅地區(qū)堪稱是大熔爐一般吸收了東西方不同國家的美學(xué)、藝術(shù)與技法。
佛陀立像局部 1-3世紀(jì) 犍陀羅地區(qū) 臺灣私人收藏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抵達犍陀羅時,以此地為其東方領(lǐng)地的行政中心。
犍陀羅佛陀造像 日本美秀美術(shù)館藏
那些隨著亞歷山大東征的工匠們開始在東方建立了諸多的希臘式城池——圓形的亞歷山大城,在城市的標(biāo)志性建筑上,雕刻出希臘的神像。
犍陀羅佛陀造像 日本美秀美術(shù)館藏
帶來了希臘文化,以及它“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希臘雕塑。
交腳菩薩像及局部 2世紀(jì) 巴基斯坦 犍陀羅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當(dāng)亞歷山大盛年猝死后,他無意留在亞洲的希臘文明之種,卻開花結(jié)果。
金迪亞爾神廟的格局與希臘的古典神廟驚人地一致。
一位叫月護的年輕人利用亞歷山大死后犍陀羅政局的不穩(wěn)定,在老師底利耶的幫助下起義成功。
佛陀坐像及法印局部 犍陀羅風(fēng)格 2-3世紀(jì) 巴基斯坦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并以犍陀羅為基地,攻占了整個北印度,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孔雀王朝。
菩薩立像 2世紀(jì) 巴基斯坦 犍陀羅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到了孔雀王朝第三代,在阿育王的統(tǒng)治下開始大力推崇佛教,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
德米特里一世的青銅幣一面是頭戴大象冠的國王頭像
反面則是手持武器的希臘戰(zhàn)神赫拉克勒斯像
此外他還派僧人外出傳教。犍陀羅地區(qū)的佛教便是在這一時期興盛起來。
迦膩色伽“佛陀”字樣金幣
頭光和身光環(huán)繞中的立像被認(rèn)為是最早出現(xiàn)在錢幣上的佛陀形象
到了貴霜帝國時期,尤其是在迦膩色伽一世(127年 - 147年)的鼎力護持下,大乘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佛陀足印 青金石 2.5cm 約4世紀(jì)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在原始佛教的創(chuàng)立之初,有著強烈的無神論色彩。佛像并不存在,也并不需要。
佛陀說法圖 犍陀羅風(fēng)格 2-3世紀(jì) 巴基斯坦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那時的佛教藝術(shù)只是簡單地用足印代表佛的修行之路、以菩提樹表達覺悟、用蓮花座代表世尊本體、用法輪象征佛傳授的理論等。
佛陀說法圖(局部) 犍陀羅風(fēng)格 2-3世紀(jì) 巴基斯坦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修行者必須遵照佛陀以及聲聞的弟子們的言行過修行生活,來追求自我完善與解脫。
交腳菩薩像 犍陀羅風(fēng)格 2-3世紀(jì) 巴基斯坦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但在六百年后,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他們把世尊看做一個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認(rèn)為除釋迦摩尼佛之外,在三世、十方有無數(shù)的佛。
如來立像及局部 犍陀羅風(fēng)格 2-3世紀(jì) 巴基斯坦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同時,大乘佛教徒把釋迦摩尼成佛前的修持階段,即“菩薩行”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故“菩薩”這個概念成為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
如來頭像 犍陀羅風(fēng)格 3-5世紀(jì) 阿富汗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與小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修行宗旨,不僅自度還需要度他人。
灰泥菩薩頭像 5世紀(jì) 高50.2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在這種需求下,與有著古希臘神靈雕刻傳統(tǒng)的犍陀羅相遇時,佛教徒們找到了最適合將佛法顯現(xiàn)在信徒面前的方式。
釋迦摩尼像 約3-4世紀(jì) 片巖 高46.4 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以古典而精湛的希臘造像手法與佛教相結(jié)合, 這便是佛像的起源。
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布道 公元2世紀(jì) 灰色片巖 28.6X32.4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現(xiàn)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shù)的佛像約作于1世紀(jì)中葉,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當(dāng)?shù)亓餍械南ED風(fēng)格表現(xiàn),僅佛頭部雕有光輪以顯示其神圣。
彌勒菩薩頭像 1-3世紀(jì) 犍陀羅地區(qū) 臺灣私人收藏
隨后表現(xiàn)佛陀誕生、布道說法形象的浮雕逐漸增多。那一時期的佛像在臉型、衣著上依舊是希臘化的,但神態(tài)莊嚴(yán),頗具佛教精神。
菩薩頭 3-4世紀(jì)(古代犍陀羅地區(qū))片巖 高27.2厘米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其特色是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梁如劍一般高爾長,頭發(fā)呈波浪形而有頂髻。
佛陀傳記《誕生》 巴基斯坦 犍陀羅 3世紀(jì)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身著希臘式服裝,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帶胡須等。
佛陀傳記《涅槃》 巴基斯坦 犍陀羅 2-3世紀(jì)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在犍陀羅文化全勝時,彼時的中國已經(jīng)進入漢朝,佛像隨著佛教文化一同,沿著陸上絲綢之路 一路向東進入中國。
佛背光殘件 闐王國時期 彩色灰泥 6-7世紀(jì) 8.9×12.1厘米 中國 新疆自治區(qū)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在漢朝傳入中國后,便長盛不衰,與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終成為中國藝術(shù)源流儒、道之外,最為重要表現(xiàn)形式。
云岡石窟造像
云岡石窟是典型的犍陀羅式藝術(shù)風(fēng)格,其手法完全是印度式的,但并沒有像犍陀羅佛像那么寫實,具象。
云岡石窟造像
衣飾的旋狀紋和巴米揚佛像一致,隨著巴米揚大佛被恐怖分子摧毀,現(xiàn)在的云岡石窟已經(jīng)是犍陀羅藝術(shù)東傳最早、最大、最完整的珍品了。
佛立像 南朝(梁) 四川博物院藏
也正是這一時期,犍陀羅文化被白匈奴人徹底滅亡。百年后,隨著伊斯蘭文化的崛起。這一地區(qū)逐漸成為了穆斯林居住的地區(qū)。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唯有那一棟棟散落世界各地的犍陀羅佛像,見證著東西方文化相融合后的輝煌。
如來坐佛 阿富汗 哈達 4-5世紀(jì)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佛陀立像局部 1-3世紀(jì) 犍陀羅地區(qū) 臺灣私人收藏
“觀自在—
陳健石窟造型油畫展”還有9天!
歡迎預(yù)約觀展~
這些都是我們的服務(wù)項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