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新奢游,逆流而上萊茵河 ●
維京游輪艾斯特拉號-采訪報告2
文圖/ 《旅行家》記者馮祎
第3天
小孩堤防風車村,最荷蘭的風景
逆流而上,一覺醒來,我們已經從阿姆斯特丹到達了位于荷蘭西部南荷蘭省的小孩堤防(Kinderdijk),這里距離鹿特丹只有15公里。如果只能挑選一樣事物代表荷蘭,風車無疑會登上榜首。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荷蘭風車創(chuàng)造了陸地。如果沒有這些風車,對于與海爭地的荷蘭來說,就無法從大海中取得將近國土1/3面積的土地。而要在全國挑選一個地方欣賞風車,小孩堤防正是不二之選。
我們的郵輪??康奈恢镁驮陲L車群的對面,還未靠近河流,就能感到水氣撲面而來,氤氳著升起一團霧色。小孩堤防風車博物館的專業(yè)向導為我們講述了這片風車群的歷史:這些風車建于1740年,最初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藉由風力原理推動轉輪,將低于海平面低洼地區(qū)的積水排出,讓地表不至被水淹沒。如今這里仍保存著19座建于1740年代的風車,是荷蘭最集中的風車群,于1997年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而另一處位于阿姆斯特丹附近、赫赫有名的桑斯安斯風車村(Zaanse Schans)只有4座。
雖說荷蘭被稱為“風車之國”,荷蘭風車最早卻從德國引進,開始時,僅用于磨面粉,到了16、17世紀,風車對荷蘭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亞麻籽、印度的東南亞的肉桂、胡椒,都要運往風車加工,這也是荷蘭的大港,尤其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近郊,為何有很多風車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的原因。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guī)模開展,荷蘭人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棚,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棚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荷蘭式風車。
清晨的陽光斜灑在風車和稻田間,一幅田園圖景徐徐展開。游客可以用徒步或騎行的方式周游這個面積不大的村莊。其中一架風車被改造成了博物館,里面的陳設還原了18世紀荷蘭人的衣食起居,站在這座風車的頂部,還可以俯瞰小孩堤防的全景?,F在,19架風車中有17架常年工作,另外兩個在每年七八月份時開動。想必19架風車同時啟動的景象會很壯觀吧。為了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荷蘭風車是如何工作的,當天中午返回郵輪后,工作人員還特意進行了一場名為“荷蘭水利工程”的宣講。
小孩堤防坐落在萊克河(Lek)和諾德河(Noord)的交匯處。雖說荷蘭以前風車曾超過1.8萬座,但如今仍然屹立的不過1000座左右,多數已成為民居或博物館,在一處能見到這么多風車的,非小孩堤防莫屬。
包圍著小孩堤防的自然風景區(qū),被稱為Groene Hart,是一塊平靜的綠洲。它處在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烏特勒支所組成的集合區(qū)域Randstad的正中央。
游客中心展示有水獺標本和玩偶,它們常出現在周圍河道里。
那么問題來了
↓
為什么荷蘭有這么多風車?
荷蘭地處歐洲西部海岸,與大不列顛島遙遙相望并構成漏斗形尾部的地理特征,這里一年四季吹西風,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可能。荷蘭的大風車有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多米,18世紀末,全國最多有1.8萬架風車。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2/3的土地免受水患的威脅。
為什么叫“小孩堤防”?
1421年荷蘭遭受風暴侵襲,遇到水患,南荷蘭省和布拉班特公國之間的部分地區(qū)從此淹沒,幸好附近南荷蘭省內的低田得以保護。當風暴減弱后,有人到災區(qū)的堤防嘗試尋找生還者。他們看見遠處有一個木制搖籃漂浮著,上面有只貓,它為了保持搖籃平衡不進水而來回跳動。當搖籃飄到堤防時,人們發(fā)現搖籃內竟然有一個熟睡的嬰兒。這個感人的傳說相傳至今,無論真?zhèn)?,它已經成為了小孩堤防歷史的一部分。
這里的風車會說話?
風車翼板不同的傾斜位置代表了4種喻意:慶祝、默哀、短暫休息和長期休息。此外,荷蘭一些家族、街道、地區(qū)和產品的名稱中常常會出現風車(molen)這個單詞。在荷蘭語中,還有很多和風車有關的諺語,例如不理智的人被稱為“被風車撞了一下腦袋”。
未完待續(xù),直播會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