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湖】洞庭秋月張滿帆
彭仁滿
說起月亮之美,我們自然想起唐代張若虛“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月之勢,和“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的動月之態(tài),一下就把我們的思維推向廣闊的大海。
青草湖不是大海,但在中秋時(shí)節(jié)也會有八百里的壯闊,也是洞庭湖人的“大海”之鄉(xiāng)。張若虛也寫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前句青楓浦,湖南瀏陽地名,泛指游子所在;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這離別之意;后句碣石是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是青草湖地,寫出一南一北遙遠(yuǎn)之無限路的愁思。
全詩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而對青草洞庭湖又何不是如此?
瀟湘八景之洞庭秋月,大家的理解上都定位于岳陽樓、君山一帶,其實(shí)洞庭秋月最美麗的景觀還在青草湖磊石山周圍,由湘陰北去到磊石山青草湖,便是一望無際的洞庭湖。秋夜,月如銀,碧如鏡;湖光山色交融,泛舟湖上,詩情四溢之感迸然而發(fā)。
這個詩仙李白可以作證。
李白失意到洞庭,寫到洞庭的詩歌就多達(dá)30多首,他在君山留下“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他在青草湖寫下“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蹦虾褪乔嗖莺皇墙裉斓脑狸柲虾?。所以有詩云:“李白曾攜月下仙,煙波秋醉洞庭船。我來更欲騎黃鶴,直上高樓一醉眠?!?/p>
在唐代磊石山上有東漢之時(shí)就建有的磊石龍王廟,唐宋時(shí)代建有萬歲寺龍壽宮,而后在山頂建有一座連天樓。磊石山頭看月是很方便的。
南宋詩人張孝祥就與眾不同,他鐘情的是青草湖的洞庭秋月。還將青草湖的觀月總結(jié)為為四美,其作品《觀月記》是《春江花月夜》之后最有影響的寫月作品。
他認(rèn)為“臨水勝;宜獨(dú)往;去人遠(yuǎn);空曠地”是觀月的四美之境,“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歟 ?!?/p>
“……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當(dāng)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huán)之水,近者猶數(shù)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fēng)、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dāng)亦如是而止耳。”
金沙堆在哪里?青草湖磊石山。
? 張孝祥《金沙堆》詩云:“玻璃盆中金作堆,藥房桂棟中天開。……旁船守風(fēng)四十日,我行昨夜到磊石?!巷L(fēng)轉(zhuǎn)旗腳,打鼓開船曉星落。秋光凈洗八百里,亭午投君廟前泊?!?/p>
這就非常明白了吧。
磊石山有樓、有寺廟、有空曠的沙灘、有玻璃一樣的鏡湖,從南向北張望八百里洞庭,更有海空一樣的遼闊之感覺。
張若虛的月夜寫了青草湖的《楚辭》之境,李白要在青草湖向洞庭賒月,張孝祥更是在青草湖領(lǐng)略了觀月四美,所以宋之后詩人都會來此寫一把洞庭秋月。
實(shí)際上“洞庭秋月”自唐代起就開始了詩人們專題寫作的概念。
? 唐詩人劉禹錫“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镕金”,王貞白“峴首白云起,洞庭秋月懸。”許渾“猿啼巫峽曉云薄,雁宿洞庭秋月多?!?/span>?宋詩人楊杰“洞庭秋月澄,吳門春草綠。”趙汝燧“帝子揚(yáng)靈駕飛龍,鼓瑟來游水精宮?!?/span>?劉克莊“一碧九萬里,橫吹鐵笛眠。”等等,元明清時(shí)代的詩人寫洞庭秋月就更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對洞庭秋月的興趣也非常之大,他欣然為董邦達(dá)摹宋馬遠(yuǎn)瀟湘八景圖洞庭秋月題詩:“秋風(fēng)裊裊瀲金漪,木葉偏當(dāng)微脫時(shí)。……”另親題錢貢瀟湘八景洞庭秋月:“?……湘君那倩詩人吊,萬古洞庭萬古秋。”詩寫得雖不怎么的,但我們可以想像瀟湘八景在全國的影響?!?/span>
洞庭秋月一直懸掛在我們的頭頂沒有消失,但消失的是磊石山的古跡和磊石山的名聲;雖然這坐山越來越瘦,但還沒有毀滅;雖然那些神奇的傳說還在,但又有誰還記得:“瘴云拂地黃梅雨,明月滿帆青草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