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規(guī)定陸續(xù)生效,即刻顯現出作用,幫助多名客戶挽回損失,然而仍有一些客戶中招。現在再讓小編給您提個醒,遇到以下情況,千萬小心。
案例一
不少銀行客戶收到短信,說名下銀行卡(手機銀行或者網上銀行)已失效或需補錄賬戶實名制信息,需點擊短信中的鏈接后填寫內容。有些客戶點擊填寫后,隨即資金被盜。
點評:不法分子利用12月1日新政執(zhí)行,客戶不清楚細節(jié)的情況,利用偽基站發(fā)送含有釣魚鏈接的短信,植入了木馬病毒,盜取個人信息后迅速盜走客戶資金。
案例二
客戶在某電商購買商品后,訂單信息泄露,隨后接到自稱賣家的電話,告知因缺貨等原因需退款,要求客戶按指定流程操作。客戶打開欺詐分子發(fā)來的虛假網頁鏈接,填寫了銀行卡或賬單信息、短信驗證碼。犯罪分子利用獲取的這些信息,在網上通過快捷支付方式盜取客戶賬戶內資金。或者所謂賣家要求客戶下載一個手機更新軟件??蛻舭捶缸锓肿又甘就瓿上螺d,一段時間后,客戶才發(fā)現資金被盜取。
點評:與案例一類似,這也是較為典型的通過釣魚網站獲取驗證敏感信息的手段,讓客戶下載的更新軟件實際是木馬病毒,可將客戶收到的銀行或支付機構的短信阻截并自動轉發(fā)給犯罪分子。
案例三
某日,一名網絡書城的負責人向警方報案稱,他的某寶賬戶在連續(xù)十天時間里被人轉走32萬元。報案人聲稱自己的某寶用戶名和密碼僅用于個人支付時使用,不會借用給他人。同時警方對報案人的使用的手機及筆記本電腦進行檢查,未發(fā)現有木馬病毒存在的痕跡。通過調取某寶轉賬記錄,警方發(fā)現這32萬元錢被分成230筆轉到了69個某寶賬戶。通過定位這69個某寶賬戶的所有人以及資金轉出的途徑,最后警方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點評:受害人很困惑自己的賬戶名和密碼平時都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經警方調查取證分析,犯罪嫌疑人在網絡上低價購買了數百個某寶的賬號和密碼,然后在網吧嘗試登陸別人的某寶賬戶進行資金盜取,而這些非法購買的賬號中正好有受害人的信息。但是受害人的賬戶和密碼又是怎么進入到了黑市中呢,經調查,受害人賬號、密碼和一些小論壇的賬號密碼是相同的,而這些小論壇很可能遭遇黑客攻擊導致用戶賬號和密碼被“拖庫”泄露,犯罪嫌疑人通過“撞庫”技術發(fā)現了有效的賬號和密碼,導致某寶賬號、密碼被盜取。
“
小知識
【拖庫】就是指黑客通過各種社工手段、技術手段竊取網站數據庫中的用戶敏感信息,這些信息通常包括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密碼等。
【撞庫】就是指黑客通過收集網絡上已經泄露的用戶敏感信息,一旦獲取到這些信息,就嘗試大規(guī)模批量登陸其它網站。而很多互聯網用戶在不同網站的賬號和密碼信息是相通的,因此這種“撞庫”登陸的成功性非常高。
最后,小編再次提示大家防騙的四不原則和八個凡是,牢牢記住,定讓騙子無功而返。
預防電信詐騙的“四不原則”為:
“不匯款、不輕信、不泄密、不鏈接”。
預防電信詐騙的“八個凡是”:
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的;
凡是叫你匯款到‘安全賬戶’的;
凡是通知中獎、領取補貼要你先交錢的;
凡是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的;
凡是索要個人和銀行卡信息及短信驗證碼的;
凡是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
凡是自稱領導(老板)要求打款的;
凡是陌生網站(鏈接)要登記銀行卡信息的。
請謹記這‘八個凡是’都是詐騙,切勿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