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就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往往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
在很多情況下個人的能力與水平并非由最好的部分決定,反而由劣勢的部分決定。簡單的說,如果你的每門課成績都不錯,但是偏偏有一門不及格,那你的總分就會被拉下來,那么最終決定你成敗的實際上是你最薄弱的那門學(xué)科。
木桶定律也提醒我們,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要及時反思自己的弱項和短板,迎頭趕上,這樣才不會影響自己的全面發(fā)展。
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又沒有及時修復(fù),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這就是破窗理論。
就如同晚上睡覺前,你拿起手機對自己說,就玩幾分鐘,結(jié)果成了幾小時;明明減肥,面對蛋糕你安慰自己,就吃一口,最后不知不覺全部吃光。
很多事情,就像這樣,一旦有了開始的第一個突破口,結(jié)果就會一發(fā)不可收拾。人,一旦放任自己有第一次,就會有以后的無數(shù)次。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即使堅持一件事很難,也不要讓自己有放棄的第一次想法,因為放棄了一次,第二次就更容易了。
一個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會以前一天的2倍數(shù)量在開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
第15天?錯!是第29天。
這就是荷花定律。
人生拼到最后,拼的不是運氣和聰明,而是毅力。很多人就像池子里的荷花,一開始拼命地開,可慢慢到最后就感到無聊和厭煩,在中途早早放棄,所以永遠也等不到滿池荷花綻放。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要忍得住煎熬,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堅持,堅持,再堅持,才能迎來曙光。
想要抓住一群羊,只要抓住了領(lǐng)頭羊,其他的羊就會跟著走,這就是羊群效應(yīng)。
羊群效應(yīng)其實是一種很典型的從眾行為,當(dāng)自己的思維受到他人或群體的影響,很多人就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從眾行為看似穩(wěn)妥、安全,實則容易導(dǎo)致盲從,最終陷入失敗。因此拒絕盲從,在生活中,一定要學(xué)會獨立思考,不做模仿、跟隨別人的羊,更不要被別人的思想裹挾。
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能導(dǎo)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fēng)。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周圍事物的相應(yīng)變化。
蘇格蘭曾經(jīng)有一首歌謠:
少了一個鐵釘,掉了一個馬掌;
掉了一個馬掌,失了一匹戰(zhàn)馬;
失了一匹戰(zhàn)馬,丟了一個國王;
丟了一個國王,輸了一場戰(zhàn)爭;
輸了一場戰(zhàn)爭,亡了一個國家。
歌謠道出了一個經(jīng)常讓人忽略的事實,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的分崩離析。就像下棋,“一招走錯,滿盤皆輸”,所以要防微杜漸,不要忽視任何小的漏洞和差錯,因為這些微不足道的錯誤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如果一堆蘋果,有好有壞,你就應(yīng)該先吃好的,把壞的扔掉,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變壞,你將永遠吃不到好的,人生亦如此。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爛蘋果”,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自己的不甘心,而選擇更加用力地去追逐去糾纏,而失去了品味“好蘋果”的機會。
在《知否》里,明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既入窮巷,就該及時調(diào)頭,不可等一世消磨,悔之晚矣啊。”面對那些“爛蘋果”,該止損時絕不猶豫,該告別時絕不啰嗦,只有你先敢于不念過往,才能做到不畏將來。
有人站在山腳下,而有人站在山頂上,雖然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在兩人的眼里的對方卻是同樣大小。
就像《簡愛》中所說:“我跟你一樣有靈魂……在上帝面前,彼此是平等的?!?/span>
在與人交往中更是要擺正心態(tài),不要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處境不如人而產(chǎn)生不平衡的心理,不可因為自己地位尊貴、處境優(yōu)越或暫時獲得成功而驕傲自負(fù),目中無人,也不要因為自己一時遭受挫折而產(chǎn)生自輕自賤的自卑心理。只有認(rèn)識到自身的價值,為人處世不卑不亢,才能慢慢走上通向卓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