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是學生們“三點一線”式常規(gu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一點。
在中國古代,“食堂”多是官員集體用餐的地方。西漢時,皇帝會給親近的大臣以“烹飪之養(yǎng)”的優(yōu)待,準許他們前去太官(主辦宮廷膳食的機構(gòu))吃飯,但也只是一小部分,且沒有成為定制。大約在唐朝才形成一定規(guī)模和制度。
近代大學的產(chǎn)生,也有了為學生建造食堂的需要。1911年的清華食堂并不大,飯桌是八人一桌,座位都編有號碼和學生對應。每天鈴聲一響,大家蜂擁而入,埋頭苦吃,一定不能說話,否則多講一句話就很可能少吃三個饅頭,這是有事實的,清華學生梁實秋曾成功創(chuàng)下一頓飯吃掉12個饅頭和3大碗炸醬面的“大胃紀錄”。
在食堂吃飯要會“搶先“,這才是食堂該有的模樣。80年代的南開大學食堂很大,能容下幾百人。那時吃飯也講究速度,跑得快就可能多打到幾片肉,不過排隊靠后的學生也不著急,還會拿著卡片背背單詞。最讓學生們感到開心的是食堂有“細糧面條”和秈米飯,終于能告別玉米面大餅和玉米面糊糊這些粗糧了。食堂永遠是學校最熱鬧的地方,如果碰到肉包子或紅燒肉供應,那就更幸福了。
追求量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而如今,學生們更想吃得舒服一些。也不知何時在大學校園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食堂都是別人家的好。
看著人家的食堂總會眼前一亮,看著自家的食堂就黯然失色,學生生涯終極難題逃不過“今天去吃啥?”可是,當時光飛逝,你離開了這個滿足自己一日三餐的地方后,說不定哪天就瘋狂地想念這里的味道。
前幾天,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女同學曬出自己大學四年以來拍過的食堂飯菜,稱不上精致,卻足夠溫馨。
簡單的家常便飯引起網(wǎng)友對學校食堂滿滿的追憶,許多人都說畢業(yè)后再也吃不到食堂的味道了,當然這中間也少不了拿出食堂招牌菜來“炫耀”一番,那可是每個大學的獨家滋味。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幾所高校食堂,品鑒幾款招牌美食,相信在觀摩了這場充滿煙火氣的爭霸賽后,你一定能找出心中的冠軍。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自助餐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號稱“京城高校第一食堂”(別想歪了,可不是說人家的菜都是自己種的),這個美譽不只單靠農(nóng)大幾款自制葡萄酒、幾種現(xiàn)烤面包就得到了,還得有一些特別的作為。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nóng)大學生給校長信箱投遞信件,說自己想吃松鼠鱖魚,沒想到幾天之后松鼠鱖魚便在學校食堂現(xiàn)身!
一份8元的松鼠鱖魚
松鼠鱖魚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清代《調(diào)鼎集》記載:“松鼠魚,取(魚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炸成松鼠式,油、醬燒。”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微服至蘇州松鶴樓用膳,對這道菜贊不絕口,從此松鼠鱖魚一炮而紅,成為蘇幫菜中的經(jīng)典。
如此大牌的菜品都能在幾天之內(nèi)位列食堂菜譜,農(nóng)大食堂的實力果然不容小覷,作為農(nóng)大學子,確實可以為自家食堂驕傲一番。不過他們可能覺得做好一道菜還是太簡單了,于是竟然推出了自助餐!
這對其他學校來說或許就是“噩耗”,但也完美詮釋了那句話——吃在農(nóng)大,饕餮就對了。
公主樓二層整個餐廳都是自助空間,一邊是開放式自取柜臺,一邊是現(xiàn)做窗口,炒菜、面餅、烤串、水果、飲料,那是應有盡有。
那邊還有烤鴨、牛排、餃子,真是無所不能。
哦天吶,還有十幾種點心。
敢問農(nóng)大的學生不會膨(長)脹(胖)嗎?
北京語言大學:“世界菜”
“世界菜”是什么??
因為北京語言大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口味差異太大,吃飯非常非常國際化,所以很難選出最有代表性的招牌菜。
在宇宙中心五道口最 international (國際化)的學校里,有個五層高的清晏樓,它幾乎成了校園地標,這里藏著中西各種味道。
三層在燙飯、蓋飯、各種面、麻辣燙、麻辣香鍋、蒸餃、燒賣(說不完了)等傳統(tǒng)中式美食的基礎上做出一些口味上的改良,有些比較貼近外國人,有些雖然和他們的飲食有距離,卻也因一次嘗試而瘋狂愛上,就比如麻辣燙和麻辣香鍋。留學生經(jīng)常光顧這層,菜名也會配上英文呢。
一層二層雖然也是基本餐,但種類多到看著盤子不僅有選擇恐懼癥還會有密集恐懼癥。5元一根的大雞腿或大鴨腿,多汁飽滿又便宜,風靡全校,總是很快售罄。
不過這些還都不是亮點。在別的學校,如果想吃到中餐以外的美食可能多少有些困難,而且選擇范圍也不夠大。但在北語,韓餐、日料、泰國菜、東南亞餐廳、穆斯林餐廳、咖啡館等任你挑選。
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
東尼亞穆斯林餐廳人氣很旺,那風味濃郁的手抓飯、大盤雞、馕炒肉、烤包子、大塊羊肉串,叫各國學生都垂涎欲滴,每每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說北語食堂的招牌菜是“世界菜”好像也沒啥問題吧。
清華大學:自制酸奶配麻辣香鍋
和農(nóng)大、北語的花式不同,清華自有一番格調(diào)。
首先學生食堂的名字就頗有吸引力:紫荊園、桃李園、清芬園、丁香園、聽濤園、聞馨園、觀疇園、近春園、荷園、芝蘭園、玉樹園……
咱們中午去清芬園吃飯吧好不好?
晚上約紫荊園怎么樣?
聽說桃李園又出新品了,去嘗嘗?
忽然覺得,好像去食堂隨意吃個便飯也很有雅興呢。而且這么多食堂選擇也很多樣,比如一碗湯鮮餡美的餛飩,皮薄又多,一口一個很不錯。
或者吃一份丁香園的河南燴面,羊湯味道濃郁,面也爽滑筋道。
美食雖多,不過呢,在清華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不論是期末考結(jié)束,好友相聚,拿到offer,還是愛情走到盡頭,都可以來一頓麻辣香鍋。如果一頓不夠,那就兩頓。
可見治愈又開懷的麻辣香鍋在清華食堂眾多美食中是有特殊意義的那個。
或許,它的百變能符合此時此刻的心情,從而具有食在心間的貼合感。要多少葷,來什么素,微辣,中辣,少麻少辣,多麻多辣,不麻不辣,都可以選擇。蔥、姜、蒜、花椒、豆瓣……香料那么多,大廚經(jīng)驗足,15塊錢就能吃到爽,真的不準你不喜歡。
圖源:微博@唱歌的孩子-Alan視頻
如果兩頓香鍋還不能解決問題,那一定是因為你忘記了它——清華酸牛奶。
在這里,酸奶才是最佳主角,才是終極解法。
一位今年即將畢業(yè)的清華學生在接受采訪時充滿留戀地說:
“一塊八的酸奶,一喝就喝了四年,離開之后我會想念它的味道的?!?/p>
清華曾經(jīng)的十五食堂如今是豆制品和乳制品生產(chǎn)車間,酸奶就從這里走向整個校園。清華大學飲食中心2014年的統(tǒng)計顯示,自制酸奶的總銷量超過食堂各類飲品總銷量的70%。印著“產(chǎn)址:清華大學校內(nèi)”的酸奶,早已成為清華學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為真愛做一組周邊真沒啥大不了的。(圖為朋友贈與筆者的酸奶卡套)
自制酸奶+麻辣香鍋=此生難忘
這是每個清華學生才讀得懂的公式吧。
北京大學:雞腿飯
北大一直都很有堅持,在吃這件小事上同樣如此。
面對“北大雞腿飯什么時候開始火起來,為什么這么火”的問題,北大同學自己也不清楚。他們只曉得雞腿飯在北大很火,火了十幾年還是很火,火到一直以來,如果你中午11點或者下午5點不去排隊,之后就只能在食堂門外望長隊而莫及還大概率空手而歸。
紀錄片《舌尖上的北大》劇照
曾經(jīng)雞腿飯在一個叫“康博思”的食堂里賣,7塊錢一份。買賣一點不費時,這得益于它內(nèi)容的簡單:扣二兩米飯,放一個炸雞腿,來一勺素菜,再澆一些湯汁。從點餐刷卡到出盤,大約只用30秒。
圖源:北京大學官方微博
外酥里嫩又多汁的雞腿不咸不柴也不膩,咬一口便豁然開朗。吃米飯必須要用勺子,這樣才能裹著湯汁和蔬菜狼吞虎咽。經(jīng)常能看到學生筷子勺子一起使,左右開弓,如此便能不知不覺地領(lǐng)會雞腿飯的精髓:忘我。
圖源:北京大學官方微博
后來,雞腿飯搬到了現(xiàn)在的學五食堂,十幾年了,縱然美食花樣層出不窮,雞腿飯還是那個雞腿飯,味道、內(nèi)容甚至7元的價格一點沒變。北大同學說:
“好吃的食物總會出現(xiàn),但讓人感動的卻不多。雞腿飯算是一個?!?/p>
此外,還有松林物美價廉的包子,餡兒大皮兒軟,趁熱趕緊吃。
只要7毛的生煎 紀錄片《舌尖上的北大》劇照
堪比麻辣香鍋的冒菜,在學生中也超有人氣。
家園食堂的冒菜 紀錄片《舌尖上的北大》劇照
還有許許多多盡管普通,卻耐得住品嘗的家常食物提供給五湖四海的學生們,只為多添一些家的感覺。
紀錄片《舌尖上的北大》劇照
最后提醒一下,要是你決定去北大吃雞腿飯,記住,和你競爭的不只有在校生,因為那些畢業(yè)多年的學生時不時還會專門回校再給自己加個雞腿,去重溫那段時光里踏實又充盈的滿足和幸福。
同濟大學:糖醋大排
同濟大學充滿肉感的招牌菜“糖醋大排”曾在《天天向上》節(jié)目中露過真面目,實在無愧于“吃在同濟”這個說法。而同濟大概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給人們留下這樣美味的印象。
早在1979年同濟就成立了膳食科(即現(xiàn)在的飲食中心),那時校園里已有10個食堂:5個學生食堂、2個教工食堂、1個留學生食堂、1個清真食堂和1個專家食堂。在物資還不夠豐富的年份,同濟食堂想盡辦法做創(chuàng)新,在廚藝大賽上用中餐西做、西餐中做、南菜北做、北菜南做的方法,實現(xiàn)菜品的飛躍。上海幾所高校里就屬同濟大學的飯菜種類最豐富。
而糖醋大排也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
此外同濟的設備也較為齊全,特別是有能儲藏肉類的冰箱,大排、里脊的供貨較為充足,所以肉菜相對便宜,80年代的同濟大排1毛5一個,令周圍學校的學生眼饞得不得了。慢慢地,”吃在同濟“的說法就傳開了。
故事先講到這里,咱們快來看看學苑食堂的硬菜吧。
你看這大排,它其貌不揚,但又酥又香,這澆汁熬制過千百回,用料、配比、火候,那大廚早已爛熟于心,拿捏得當。你吃上一份,就能排開所有空虛。
具備同樣功效的還有紅燒肉和菠蘿咕嚕肉。吃紅燒肉的時候最好留一些米飯出來,夾一塊肥瘦相間的肉放在上面,用勺子搗碎再混著米飯吃,絕對好吃到說不出話。
記得2018年夏天去上海,被老朋友帶去學苑食堂吃飯,不喜甜味的本人卻被一盤菠蘿咕嚕肉征服,它不僅相當下飯,而且一掃夏日奔波的疲倦。那時終于感受到,原來甜甜的肉可以如此誘人,如此給力。
菠蘿咕嚕肉 上方左數(shù)第三盤(圖為本人珍藏)
同濟大學的硬菜,迷人。
華東師范大學:葡萄炒玉米
同在上海的華東師大食堂里應該潛藏著一股清新流,此前就有圣女果排骨、菠蘿魚片、蔬菜汁(原諒色)炸雞腿、哈密瓜炒巧克力流心雞球這類清奇菜品走紅,和食堂做紅燒肉、大盤雞、紅燒甲魚的豪放派形成鮮明對比。
有人覺得華東師大網(wǎng)紅食堂太博人眼球,可事實是,這些菜品吃起來還不錯喲。
學生們起初對葡萄/草莓炒玉米是抵觸的,但總有真正的勇士敢于奉獻,沒想到這款菜品清新怡人,酸甜可口,跟夏季蠻搭的。
菠蘿魚片很好地消除了菠蘿澀澀的口感,保留了熱帶的芳香,跟魚片燉在一起好看又好吃。
紅燒甲魚12元一只,買到的同學都說好,買不到的同學等下次早點過去搶一只。
木耳烤麩是在傳統(tǒng)上海名菜四喜烤麩的烹飪基礎上改良的,少了一些甜味而呈咸鮮味,符合更多人的飲食習慣。推出之后也深受廣大師生好評。
生來兼具清新與豪放雙重性格的華東師范大學食堂,你喜歡嗎?
廈門大學:老婆餅
到過廈門大學的人都會對它一見鐘情,它是最浪漫的校園之一,也是最好吃的校園之一。
浪漫的廈大連排隊最久的點心都是浪漫的老婆餅。
圖源:梨視頻
老婆餅是地地道道的廣東潮州美食,誰也講不清它的由來,有說是朱元璋的馬夫人為了方便戰(zhàn)士行軍而發(fā)明的食品,也有說是清末一位普通潮州婦人發(fā)明的精巧點心,還博得當時廣州蓮香茶樓的贊許。不管怎樣,老婆餅都以它的酥軟松香而令人喜愛。梅蘭芳生前就是老婆餅的忠粉,還曾為它寫下:“茶食泰斗”四個大字,為美食留筆墨,亦是大師的一段佳話。
今年,南光老婆餅又一次在廈大的美食榜單中位列榜首。限量供應,每天280個,大家排隊等上半個小時就為了吃一塊剛出爐的老婆餅,就是一捏都要酥掉的那種。
學生們說:
“雖然老婆餅很多,但廈大味道只此一家。如果畢業(yè)離開了就再也沒有了。”
除了冠軍老婆餅,廈大食堂還有許多常銷暢銷的特色美食。
在海的旁邊,除了坐擁海景,當然少不了海鮮,海鮮,還是海鮮。
然后就是沙茶面。起源于廈門市的沙茶面也必須在廈大占據(jù)一席之地。
沙茶面的妙處在于用沙茶醬配出的湯頭,沙茶醬的主料有蝦干、魚干、蔥頭、蒜頭、老姜等十幾種食材,經(jīng)過油炸、研磨等好多道程序才能最終做出來。這種面集海的鮮美、料的辛香于一身,如果它都不能滿足廈大人的胃,那說明這面的味道足夠獨特吧。
放心,不習慣南方風味的北方學生在廈大依然能有許多好吃的,這里囊括天南海北。
西南政法大學:小火鍋
辣椒在清中葉便在西南地區(qū)廣泛種植,川渝人對重口味的偏好或許和地理、氣候環(huán)境有關(guān),也可能由于那時食物短缺,從而不得不借助調(diào)味很足的”下飯菜“而不是依靠肉類或蔬菜來吃掉主食。同時,口味這種東西看似穩(wěn)定,實則富于變化,傳統(tǒng)的飲食習慣抵不住美味和實在的誘惑,久而久之,川渝便成為重口味特產(chǎn)區(qū)。
如此,身在重慶長在重慶的西南政法大學的小火鍋怎么能不好吃!所以我們先放放,夏天到了,在西南政法不打算試試“冰鎮(zhèn)麻辣燙”嗎?
湯料急凍后敲碎做成的冰沙是這道菜最為關(guān)鍵的主力,有了它,“不麻不辣不燙的麻辣燙”才誕生出來。
西南政法的深夜食堂堪稱深夜毒藥,從晚上7點半到10點半,有串串、烤苕皮、腸粉、炒田螺等各色小吃。
再來看小火鍋,它不大,卻融入了重慶火鍋的靈魂。
底料以郫縣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牛油、漢源花椒為原料,蘸料有香油、麻油、蠔油、熟菜油、蒜泥、陳醋等,自由調(diào)制。入口最初的感覺是舌頭起舞的麻,緊隨其后的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辣,直到吃得肚腹鼓鼓方可作罷。
在西南政法大學,考完試一定要吃火鍋,沒時間去外面就在學校享受小火鍋的滋味,這樣才安逸~
吉林大學:燉菜加米飯
看完了西南還有東北。包圍了長春市的吉林大學有許多美味,而且如果有時間有精力,還可以跑遍六個校區(qū)換著吃。
像南嶺校區(qū)的醬香餅,和平校區(qū)的拉面,南湖校區(qū)的水煮魚等等,都深受歡迎,而中心校區(qū)美食更多,莘子園的拉面、砂鍋,四食堂的鴨血粉絲、烤肉拌飯,基礎園的鐵板飯,新食堂的水餃……
和平校區(qū)的拉面哥總是溫和親切,他的窗口一年到頭都是長龍。在社群還不溫不火的時候,他就和同學們組建微信群,接收大家對食堂窗口的意見與建議。十多年了,每有其它招聘他都會婉拒,只想留在吉大做一碗碗拉面,跟同學吆喝一聲:“拉面好啦!”
南嶺校區(qū)的醬香餅 紀錄片《舌尖上的吉大》劇照
放眼全校,招牌挺難選的,但或許看似普通的燉菜也能榜上有名,畢竟它們是不可或缺的季節(jié)特需。
燉菜總是緊跟著冬天到來。
各個食堂都會另辟一片專門賣燉菜的地方,種類也差不多:小雞燉蘑菇、蘿卜燉牛肉、海帶燉排骨、酸菜燉白肉、豆腐燉魚頭、番茄燉牛腩。四個或五個大口鍋咕嘟咕嘟,一碗6-8元不等,再來二兩或四兩米飯,簡直就是嚴寒冬天里最溫暖的時刻。
中心校區(qū)新食堂二樓燉菜
要再說些什么的話,那不得不說吉大的飯了,每一粒米都飽含碳水化合物的可愛與柔情,噴香撲鼻。曾經(jīng)有南方同學在吉大待半年后開始讓家里網(wǎng)購東北大米,他對養(yǎng)育自己快20年的南方大米似乎失去了興趣。
或許,從這里走出來的人,或多或少都帶著東北味兒吧。
優(yōu)秀的高校食堂實在太多太多了,好吃的招牌菜數(shù)也數(shù)不完。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被世人稱作“魏公村清真餐飲培訓基地”的中央民族大學食堂,鍋仔、燒烤、大盤雞都不在話下,特別是那里的腸粉讓生活在北方的閩粵同學愛到流淚;
還有絲毫不亞于農(nóng)大和北語的北京林業(yè)大學,二食堂的水煮肉片、莘園的四川涼面,美食多到有專門的測評小組和美食博主前去體驗;
自稱“南京吃飯大學”的南京師范大學,食堂環(huán)境不光好,辣子雞、肥腸面、灌湯包都是一絕……
此外還有:
南開大學的肥腸米粉、渝州雞;華中科技大學的獅子頭;南京大學的豬排飯;西安交通大學的岐山哨子面和肉夾饃;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冰糖葫蘆;重慶大學的洋芋花;四川大學的水煮魚、宮保雞丁;江南大學的糖醋帶魚;中國傳媒大學的招牌肉餅;天津大學的油潑面;中國人民大學的烤豬蹄、青團和重陽糕;山西大學的水煎包;云南大學的玫瑰料理……
在學校的時候,食堂免不了成為被黑的對象,不是嫌它單調(diào),就是嫌它奇葩,不是嫌它油重了,就是嫌它味兒不夠。雖然眾口難調(diào),但大學食堂一直在盡力為師生服務,高校間的大廚比拼、聘用高級廚師、派后廚團隊外出學習、鼓勵創(chuàng)新、改造環(huán)境,食堂在做出看得見的改變。
而不變的,是下了課沖向食堂的期待,是和同學朋友圍坐一起的其樂融融,是我們離開校園后回頭翻看記憶時的快樂,某些忘不了的味道,和思念青春時的淚花。
今天就寫到這里吧,再不出門食堂就沒好的吃了。
參考資料:
各校官方微博
知乎問答平臺
紀錄片《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吉大》
2018年度中國飯店協(xié)會盤點高校食堂TOP50榜單
完顏紹元:《說官衙門道》,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
王和億:《梅蘭芳與老婆餅》,《烹調(diào)知識》,2019年第1期
《大學生活哪家強?吃在同濟美名揚!》,《同濟壹周》,2016年6月18日
《校慶特輯:走,吃飯去!——清華食堂的前世今生》微窗頭條,2016年1月28日
武斌:《望湖書屋紀事》,萬卷出版公司,2006年
你中意哪所大學食堂?你愛哪款招牌菜?快在評論區(qū)告訴我們,國歷君在線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