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李美枝教授肯定了人人都需要愛,指出這根源至人有本能性依附需求﹔又認為沒有所謂的「真愛」,而只有「圓熟之愛」。她也指出,若完全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難以專一﹔然而,人有生物性,也有理性與道德性。如果我們只依循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一味的追求性滿足,終究還是會感到心靈空虛。最后,李教授更告誡年輕人愛情終究是兩個人的事,有個人不能掌握的成分在內(nèi)﹔享受愛情的滋味時,千萬不要影響到生命中最核心的課題--自己的成長。以下為訪問內(nèi)容:
是否人人都需要愛?
「是否人人都需要愛?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認為人都有『依附』(attachment)的本能性需求,這使得人需要有愛。人的依附性是演化的結(jié)果,所以,沒有愛,人會活得很空虛。何謂依附?依附就是與生俱來要跟某一特定對象依附在一起的一種心理需求。在低等動物像是雞、鴨也有同樣的情況:小雞跟母雞,小鴨跟母鴨就是這種情形?!?/p>
「我們第一個依附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但是隨著成長,就會跟母親分離。第一次的分離是開始會行走的時候,但只是形體的離,與母親的情感依附還是很深。到了青舂期,就會發(fā)生第二次的分離。孩子長大后,會慢慢擺脫對母親的依附。但是他們依附的本性其實并沒有消失,只是轉(zhuǎn)移了依附的對象罷了。成長后伴隨而來的是生活圈子的擴大,于是就會發(fā)展出與家人以外的人際關系,當中會包括朋友與情人。愛情的需求大概是開始于青春期,在這個時期,生理上的變化、荷爾蒙的分泌使得我們產(chǎn)生愛情的需求。原本對母親的依附,這時候就會轉(zhuǎn)變?yōu)閷Ξ愋缘膽賽坌枨?。?/p>
友情與愛情之分野為何?
「這兩者之間的確不盡相同。友情是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而愛情則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那么,喜歡和愛到底有什么差別?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家曾認為愛就是喜歡的極致,當你喜歡到了極點的時候,就是愛。但后來經(jīng)過一些資料收集,做成問卷,去訪問那些戀愛中的男女,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他們答案中,愛并不等同于喜歡的極致?!?/p>
「你為什么會喜歡一個人?他一定有一些讓你欣賞的特質(zhì),而且跟你相契合,就是所謂志同道合,心理學上叫做態(tài)度相似,跟他在一起談話、交往都很舒服,輕松自在。這就是喜歡,就是友情的基礎。那么,愛又是怎么樣呢?愛的一個很重要特征就是思念!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愛情有三個成分:占有、排他和關心對方的福祉,這三個成分直接引伸出來的表現(xiàn)就是思念。當然,對于某些人而言,友情也可以轉(zhuǎn)化為愛情?!?/p>
何為真愛?
「這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主觀認定。不過,社會心理學家經(jīng)過研究后,可以對愛做一些分類,而把其中一種叫做『圓熟之愛』(consummatelove)。
在心理學上,有很多愛的理論,我目前比較喜歡的理論是Sternbery的『三角理論』。兩個人的情感關系,有三個成分:
第一個是親近感(intimacy),也就是跟對方在一起時會有一種相知相惜的溫暖感覺,這是屬于情緒面﹔
第二個是性的吸引力,也就是情欲(passion),想要有肌膚之親的欲念,這是屬于動機面﹔
第三個是認定,也就是承諾(decisionandcommitment),我就是認定他,決定跟他在一起,而不要跟別人在一起,這是屬于認知面。
如果這三個成分都全的話,就是最完滿的。我不叫它真愛,但是我愿意叫它『圓熟之愛』。
可是這種愛是很難找到的,即使碰到,也不容易長期存有。我相信在經(jīng)過戀愛而結(jié)婚的蜜月期的愛,就屬于這種愛。而蜜月期有多長呢?這很難說,也許是一個月,也許是一年。因為這幾個成分并不是固定的,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遷,它們會有所改變。所以不可能永遠都維持在『圓熟之愛』這樣的狀態(tài)下,而只是在某些時期能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很多人想要找一段永遠不變的愛情,那只是幻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