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連續(xù)的霧霾天,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楊新教授昨日接受早報采訪時表示,PM2.5濃度值和季節(jié)以及一天的時間段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受氣候條件影響,PM2.5濃度冬天比夏天高,冬季排放的大氣污染物難以擴散和清除,則易造成PM2.5濃度偏高。
能見度低說明顆粒物多?
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琳看來,當前很多人對PM2.5的認識存在誤區(qū)。
首先是市民普遍認為“灰霾天就意味著PM2.5污染”,王琳認為,大氣能見度降低有很多原因,與大氣顆粒物的粒徑分布、相對濕度以及化學組成等氣象條件都有關系。有時,大氣能見度雖然較低,但顆粒物的質量濃度卻不一定高。
王琳坦言,影響PM2.5指數(shù)高低的因素比較復雜,人們不能僅憑肉眼和直觀感受來判斷空氣質量。如連續(xù)性降雨對減少PM2.5很有幫助,雨后的灰蒙天氣多是由于雨霧、相對濕度加大引發(fā)顆粒物吸水后粒徑增長進而散光、消光引起的。
戴口罩真的有效嗎?
今年以來,隨著霧霾影響身體的報道頻率的增加,口罩和空氣凈化器熱銷,這些真的有效嗎?
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吳兌是國內較早對PM2.5進行研究的專家,在他看來,連用于研究用的高精度儀器都很難捕獲PM2.5,為何那些空氣凈化器廠商可以打出將其清理干凈的旗號呢?而如果達到標準的口罩能過濾PM2.5,那代價就是使用者呼吸時也會遭遇極大的阻力。
王琳也指出,很多人自以為空氣凈化器的濾網或是口罩能有效阻截PM2.5,但事實上,口罩只能攔下很大的顆粒,而對細小顆粒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