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yī)學院的 Agarwal 教授等發(fā)表在 4 月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上的一項隨機臨床研究顯示,阿替洛爾比賴諾普利更能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主動脈硬化,這可能與阿替洛爾降壓效果有關。
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合并終末期腎病(ESRD)的患者更加明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群中,合并 ESRD 的患者死亡率很高。眾所周知,ACEI 類藥物可通過減少動脈壁的膠原形成和纖維化來有效延緩動脈硬化的形成,而β受體阻滯劑無此作用,故屬于 ACEI 類的賴諾普利應比β受體阻滯劑阿替洛爾更能改善血透患者的主動脈硬化。
該項研究納入了 179 例血透患者,89 例用賴諾普利控制血壓,90 例用阿替洛爾控制血壓,目標血壓是<140/90mmHg,治療過程中不選用其它 ACEI 類藥物或β受體阻滯劑。測定研究開始前和 6 月后(只有 109 例維持了隨訪)的脈搏波傳導速度(PWV,數(shù)值越大動脈硬度越大)。兩組患者的各種臨床基線資料,只有性別、心衰、冠脈移植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阿替洛爾組 6 月后 PWV 比基線值明顯降低,而賴諾普利組降低不明顯,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無論調整心率因素與否,統(tǒng)計分析結果都顯示阿替洛爾組 PWW 降低比賴諾普利明顯。
校正年齡、性別、種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吸煙和基線動態(tài)收縮壓等多重因素后,統(tǒng)計結果依然提示阿替洛爾比賴諾普利更能改善血透患者的主動脈硬化。校正治療前后的動態(tài)血壓變化因素后,結果顯示賴諾普利組 PWV 顯著降低,阿替洛爾組無降低;但兩組治療對 PWV 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提示阿替洛爾降低 PWV 的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血壓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