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桂林山水早就聞名遐邇了。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中國、進兵嶺南,在桂林以北的湘江和漓江之間開挖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運河之一一一靈渠,作為運送軍糧的水道。此后,桂林成為“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zhèn),至今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墨客南來北往經(jīng)過此地,無不被奇山異水所迷戀。唐代韓愈形容桂林山水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替”。南宋詩人范成大稱頌“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明代徐霞客在此考察了山水奇貌,寫下“碧蓮玉筍世界”的妙句。據(jù)統(tǒng)計歷代贊頌桂林山水的詩詞有4000多首,用盡了贊美之詞?!肮鹆稚剿滋煜隆?,成了來此游覽的所有國內(nèi)外游客的共同心聲。
桂林地處我國石灰?guī)r地區(qū)。這里沉積了三、五千米厚的石灰?guī)r。石灰?guī)r容易被流水所溶蝕,億萬年來激烈的地殼運動造成了縱橫交錯的斷裂,加上此地氣候炎熱多雨,使石灰?guī)r的溶蝕加快了速度。形成了典型的巖溶地貌。如此大面積的典型的巖溶地貌,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在桂林,眾峰大多在100米以下,但都是“平地崛然特立”,如“玉筍瑤替,森列無際,其怪且多”。這些奇特秀麗的峰林,都是尖峭陡立,花茂樹繁,挺拔俏麗,形態(tài)萬千,而且山中多溶洞,洞內(nèi)石筍、石鐘乳、石柱、石慢、石花等組成奇異迷人的景致,如同走進一個神話世界。這里不僅“平地涌千峰”,而且“碧水如帶”,漓江宛如玉帶纏繞于群峰之間,使人進入“青峰倒影山浮水”的詩情畫意之中。真是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桂林市區(qū)內(nèi)有200多座山峰,座座秀美異常,尤以獨秀峰、疊彩山和袱波山三峰最為著名。
獨秀峰位于市中心的土城之中。土城是明代靖土朱守謙的府第,建于1393年,周長1?!?公里。獨秀峰“凝秀獨出,頗與眾山遠”,有“南天一柱”之稱。登山共有306級石階,站立山頂,桂林全城景色可一目了然。獨秀峰上的“顏公讀書巖”是南朝時桂林太守顏延之讀書之處,山北有獨秀泉,泉下有月牙池,池畔曲欄水樹,為桂林四大名池之一。山上還有很多唐朝以來的石刻。獨秀峰歷來為游人所稱頌,唐代詩人張固《獨秀山》詩云:“孤峰不與眾山侍,直入青云勢未體。會得乾坤融結(jié)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疊彩山在市區(qū)北部,因巖層都成水平狀,石紋橫布,如錦緞堆疊,故而得名,又因山上多桂樹,又稱桂山。山上有仰止堂、疊彩摟、望江亭等名勝。半山腰中有一葫蘆狀的風(fēng)洞,中間狹如拱門,僅能過人,前后寬敞如廳,四季均有清風(fēng)習(xí)習(xí),盛夏季節(jié)尤其使人感到舒適,是疊彩山上最奇特之處。山上可以四望山水美景如畫,古人稱此山為“江山會景處”,意思是風(fēng)景薈萃之處。山上還有80余尊唐宋時代的摩崖石刻造像,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城邊一峰拔地起,嶙峨俯瞰漓江水”,這是指半壁插入漓江中的袱波山。山上的聽濤閣依壁臨崖,可聽漓江滔滔水聲。山下有一還珠洞,豁然開朗,洞口有一石柱高三、四米,從洞頂垂地,但離地面有3厘米的空隙,好像用劍橫削而成。傳說這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試劍時留下的。其實,這條空隙也是石灰?guī)r被溶蝕的結(jié)果。袱波洞內(nèi)石刻和石像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書法家米莆的自畫像和題名。還珠洞之上的千佛巖,有200多尊唐代石刻塑像,是很有價值的藝術(shù)珍品。在山上的觀景臺遠望老人山,如同一位披著風(fēng)帽的老人,翹首南望,須眉畢現(xiàn),令人叫絕。
徐震客曾說桂林是“無山不洞,無洞不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溶洞姿容萬千,奇妙無比。僅市區(qū)內(nèi)就有300多處,連同陽朔一線在內(nèi),已發(fā)現(xiàn)溶洞2000多處。七星巖和蘆笛巖是最著名的兩洞。
七星巖在漓江以東的七星山公園內(nèi),共有七峰并峙,如北斗七星。北四峰如同斗魁,叫普陀山,南三峰好像斗柄,叫月牙山,公園入口處有一座花橋初建于宋代,原為五孔??缃ⅲ鞒瘯r改成七孔旱橋。春夏之際,花團錦簇,映襯橋身,是桂林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七星巖位于普陀山腰,洞內(nèi)深邃廣闊,可容萬人,是桂林最大的溶洞。全長800多米,最高處27米,最寬處43米,有上、中、下三層,原來都曾是地下水的河道,因為地殼三次上升而成為三層溶洞,現(xiàn)在下層洞內(nèi)還有地下河流過。洞年氣溫常年保持在20 0C左右,是冬暖夏涼的洞天福地。洞中布滿了神奇瑰麗的石鐘乳,組成各種景物,有懸石鯉魚、白玉長廊、仙人曬網(wǎng)、大象卷鼻、獅子戲球等,無不維妙維肖,如同走進一個奇異的世界。人們還根據(jù)奇特的巖石造型,編造了劉三姐與白馬郎、口華月華二仙、石仲元道士等神話故事,妙趣橫生。普陀山和月牙山上下均有許多寺廟亭閣等景點,令人目不暇接。
七星巖氣勢宏大,而位于桂林市北郊光明山的蘆笛巖則玲瓏剔透。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達500米。洞內(nèi)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花、石瀑布等神奇多姿,如同一位大自然雕塑家的藝術(shù)展覽。走進這個藝術(shù)宮殿,“獅嶺朝霞”、“招‘龍寶塔”、“云臺攬勝”等迷人景致,在各種彩燈輝映下,形態(tài)離奇,變幻莫測。洞內(nèi)還有唐代以來紀游的石刻77處,可以證實早在1100多年前人們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著名的洞景。
古人曾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評說,誘得無數(shù)游人都向往坐船經(jīng)80多公里的迷人航程,飽覽百里漓江的山水畫廊。
漓江曲折招‘旋流過千峰萬壑之間。江水清澈見底,青峰倒映,兩岸田園風(fēng)光似錦。最先可見到的是象鼻山,酷似一頭巨象正在伸鼻汲水。象鼻與象身之間一個巨大的拱洞,稱為水月洞。每當皓月當空,看江面浮光躍金,真是奇絕之景。宋代有人作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象鼻山對岸的穿山上有南北穿透的巖洞,隔江而立的斗雞山如兩只振翅欲斗的雄雞。來到有名的畫山,但見巨壁陡立,石壁上的石紋濃淡相間,遠看如群馬飛奔,姿態(tài)各異。自古以來人們都數(shù)不清有幾匹駿馬,所以當?shù)赜忻裰{說:“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幾多雙?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見九匹狀元郎?!?div style="height:15px;">
從畫山順水而下至黃布灘,有七座秀麗的山峰像七位亭亭玉立的仙女倒映在碧水之中,使得真山和影山難以分清,故有“船在青山頂上行,的說法。過了興坪古鎮(zhèn)、螺獅山、酒壺山等處后,漓江更加曲折,環(huán)聳千峰,峰峰如含苞欲放的蓮花浮于水面,不遠即為“碧蓮峰里住人家”的陽朔了。陽朔的碧蓮峰形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山上樹木蔥寵,江中波光翠影。秀美無比。登上碧蓮峰上依山面江而筑的迎江閣,臨窗觀景,每一窗口都是一幅圖畫,依次可見碧蓮疊翠、雙峰鎖江、古榕藏貓、東嶺朝霞、飛鳳朝陽、雄雞報曉等佳景。與碧蓮峰遙遙用對的書童山,酷似一位古代的書童捧書而立,俊逸清秀,形態(tài)逼真。陽朔以南6公里處還有榕蔭古渡等名勝,可見一株隋代所植的大榕樹,招‘根錯節(jié),濃蔭蔽口。附近的穿巖,即山中有一個城門狀的山洞可穿行而過,也是名勝之一。泛舟在漓江中暢游,一路上如情似夢的景致,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