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戰(zhàn)役以及隨后的皇太極二征寧遠城結束后,迫于寧錦防線的密不透風,皇太極也無可奈何。在東北戰(zhàn)場陷入僵持局面的時候,皇太極擊敗了蒙古林丹汗,并繞道蒙古,突破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關口,進入明朝北方腹地開辟第二戰(zhàn)場,這也是加速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1629年10月,后金十萬大軍,繞道蒙古喀喇沁部落,攻破了長城防線上的喜峰口,進入河北地區(qū)。明朝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寧錦防線上,山海關以西幾乎沒有防守力量。明軍督師袁崇煥、總兵趙率教、滿桂等帶兵回援。11月,后金軍包圍遵化,趙率教戰(zhàn)死,后金兵進攻到了北京城下。后金以反間計宣稱袁崇煥有意保存實力。明朝內部東林黨借此攻擊袁崇煥,袁崇煥被抓,次年含冤被殺。后金軍搶掠后撤軍,孫承宗陸續(xù)收復了灤州、永平、遵化、遷安四城。第一次入塞搶劫行動結束。
公元1634年7月,后金再次南侵。兵分四路以宣府和大同作為主要的攻擊目標,發(fā)動進攻。后金在華北地區(qū)燒殺搶掠長達5個月,并且使在河南已經(jīng)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完成包圍工作的曹文詔被調往大同增援,致使被圍農民起義軍趁機突圍,留下后患。年底,后金撤軍,第二次入塞搶劫行動結束。
1635年,后金多爾袞、薩哈璘、豪格等率軍征討林丹汗控制的河套地區(qū),戰(zhàn)后,突破長城防線,入塞洗劫了太原鎮(zhèn)管轄的忻州、定襄、五臺等州,搶走了大量的人口和財物。第三次入塞搶劫行動結束。
公元1636年4月,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金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6月,清軍由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領,進入居庸關,攻克昌平,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兵部尚書張鳳翼和宣府、大同總督梁廷棟都不敢進攻清軍。清軍在河北境內燒殺搶略,攻克了昌平、房山、東安、雄縣、容城、文安、永清、順義等16座城池,搶掠了人口牲畜17萬之多。面對明軍的怯戰(zhàn),清軍在木頭上寫了各官免送四個大字,羞辱明軍。9月,清軍從冷口出關撤回東北。第四次入塞搶劫行動結束。
公元1638年9月,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岳托等率領清軍兵分兩路,一路從墻子嶺突破,一路從青山口突破,殺進河北,明朝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帶兵回援。孫承宗率領全家老幼守衛(wèi)高陽城,破城后,清軍殺光了其一家40口。宣大總督盧象升英勇奮戰(zhàn),12月在巨鹿被清軍包圍,最后戰(zhàn)死沙場。1639年初,清軍攻占濟南城,屠殺17萬百姓,2月清軍從青山口出長城退兵,返回東北。第五次入塞搶劫行動結束。這次入塞總共5個月,從河北到山東搶掠2000里,攻占了70余座城,搶掠了46萬人口,金銀上百萬兩,給明朝帶來了災難性創(chuàng)傷。山西巡撫孫傳庭因罪被捕入獄,使得已經(jīng)被壓制的李自成、張獻忠再度崛起,直至明朝滅亡。
公元1642年,在貝勒阿巴泰率領下,清軍從墻子嶺突破,進入河北境內。11月,清軍鐵騎進入山東。這次入侵清軍攻占67座城池。搶掠人口36萬,牲畜55萬頭。1643年4月出關返回東北。明朝各地將領僅僅觀望,沒有一個敢迎戰(zhàn)。第六次入塞搶劫行動結束。
后金的入塞搶劫使大明傷筋動骨,對華北地區(qū)造成了空前浩劫。華北地區(qū)遭此劫難,人力物力損失巨大,以至于后來清兵入關后,再沒能像兩宋之際那樣掀起大規(guī)??骨寤顒觼頎恐魄遘娔舷?。除此之外,明軍北上增援,被重重圍困的農民軍乘機逃脫明軍的清剿死灰復燃,敲響了大明王朝覆滅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