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領域的話題中,“自律”這個詞,越來越常被提及。那些從小學習成績優(yōu)秀,或者是各方面綜合能力強的孩子,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子,所擁有的的共同特質之一,就是自律。
自律能夠給孩子們帶來的益處,可以說是難以述說完全。像是提高孩子的學習自覺主動性,改善孩子的學習效率,激發(fā)孩子的積極上進心等等,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鍛煉都有利。說了這么多自律的好處,自律到底一種怎么樣神奇的存在?要怎樣讓孩子也擁有自律的品質呢?
其實,本質上來說,自律是一種習慣。如果能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和細節(jié)中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很多學習、生活中的任務完成和進步提高,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對于廣大家長來說,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習慣,需要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貫徹一些積極的家庭教育原則。孩子在父母有針對性的良好家庭教育之下,長期處于和諧家庭氛圍之中,一步步變成自律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難事。
家庭教育原則之一: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多少年來都有這么一種說法:“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弊阋砸姷?,考試成績在很多學校老師和家長心中,是多么受到重視。然而很多人卻忘記了設立考試和評定學習成績的初心,應該是一種檢測和激勵孩子成長、進步的手段,而不是孩子學習的目的。
想要孩子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家長需要重視孩子的能力,而不要過度看重一紙試卷上的分數(shù)。多看看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像是人際交往的能力、動手動腦的能力,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也很有閃光點。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不要忽視了各方面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如果孩子能夠堅持每天放學之后先寫作業(yè),學習之后再玩耍,即使孩子一時的學習成績不好,也要記得肯定孩子的付出。孩子能夠堅持努力和付出,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只要孩子仍舊對世界懷有熱情和好奇心,保持自律地付出努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能一點點提高。
家庭教育原則之二:重言傳更重身教。
“言傳身教”這個詞,相信大多數(shù)家長都不陌生,這是指教育孩子的兩個方面。然而在實際情況中,很多家長常常是做到了言傳,在身教方面卻不一定都能做的到位,甚至直接忽視了以身作則,忽視了以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
有的家長或許為了孩子愛玩手機而擔憂,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不要玩手機了”,“玩手機影響學習”等等,自己卻在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非常自然地拿著手機觀看小視頻、玩著小游戲。這是重言傳、忽視身教的典型。
想要孩子自律地學習,不因手機而分心,家長只需放下手機,捧起一本書靜靜在孩子身邊閱讀,在學習氛圍濃厚的情況下,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專注于靜心學習中,這比單純的一遍又一遍說教管用多了。然后習慣成自然,孩子在學習方面會養(yǎng)成長期自律的習慣。
家庭教育原則之三:給孩子一定的話語權。
我國不少的家庭中,常常是“家長專制型”教育,家長給孩子限定了各種條條框框,孩子只能在范圍內(nèi)活動,而不能提出一點的異議。或許這樣環(huán)境中的孩子,會顯得很乖巧,可以自覺學習、做父母希望的事情。
但這并不是自律,這是“他律”,孩子只是暫時被家長圈定住了。一旦孩子將來外出上大學,或者是走進工作崗位,失去了父母的安排和控制——要么很容易“放飛自我”,做出一些令人難以想象的事情;要么會沒有主見,等待著被老師、領導安排,否則就整天茫然無措,更不要說什么自律。
想要培養(yǎng)孩子真正的自律,需要讓孩子在民主的家庭中成長,給孩子一定的話語權。在家庭生活、孩子學習等很多方面,多問問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孩子才會有主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了心中所思所想的心愿和目標,真正做到自律地對待每一件事。
家庭教育的原則之四:有限范圍內(nèi)的寵愛。
過度的寵愛,也就是溺愛,給孩子帶來巨大危害,還不如不寵愛?,F(xiàn)在很多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好了,想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孩子,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這并不總是對孩子好的,不僅不利于孩子培養(yǎng)自律,而且容易模糊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待孩子的要求,要在有限范圍內(nèi)滿足;對于孩子的過錯,要在有限范圍內(nèi)包容。在有限范圍的寵愛中,讓孩子一點點明白,哪些是對的、哪些錯的,哪些是應得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尤其是讓孩子明白,要靠自身努力獲得想要的東西,而自律地付出是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
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習慣非常重要,是孩子一步步強大自我,從而能夠在世界立足的一大法寶。孩子有了自律的習慣,即使沒有父母、老師的監(jiān)督,也能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學習、生活得更好。
本文為大家分享的以上家庭教育原則,都是對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十分有針對性作用的。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欢ǖ膸椭?,幫助大家培養(yǎng)出自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