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誰像誰”,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有的父母自身性格軟弱,總是抱著以和為貴的思想,總覺得只要自己不惹是生非就能立身事外。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子女大多也是同樣的性格。這些孩子,在學(xué)校受到欺負(fù),也只會忍氣吞聲,然而事實是忍讓并沒有換取“饒恕”,換來的,只有變本加厲。而有些孩子,在學(xué)校性格強勢,自己不欺負(fù)人,別人也不敢欺負(fù)自己,這些孩子,多是有個強勢、不軟弱的爸媽。
點擊加載圖片
抱著“能忍就忍”的心態(tài),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懦弱無比,也會讓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弱者”,變成別人眼中可以任意欺凌的對象。做父母的這樣本沒有錯,但是后果,卻都讓孩子承擔(dān)了。我們在教育孩子學(xué)會“忍”、學(xué)會“善”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hù)自己。過度的善良不是好事,反而會變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吧啤边^頭了、“忍”過頭了,孩子的骨氣也就沒有了。要如何避免孩子喪失“骨氣”呢?以下幾種做法,父母千萬不要碰。
點擊加載圖片
一、過度善良。
“以和為貴、吃虧是?!保@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廣為流傳,也在很多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老祖宗說出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要叫你“逆來順受、一忍再忍”?!昂汀睘椤百F”,倘若難以“求和”呢?“虧”是“?!?,試問這樣的“福”,誰愿意一直承受下去?很多父母過多地給孩子灌輸這些思想,本意是不想孩子學(xué)壞,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善良的人,這本意是極好的,但是方法用的欠妥。
“人善被人欺”,太善良的人,容易受到欺負(fù)??偸枪噍斀o孩子“善”的一面,孩子便也接觸不到“陰暗”的一面,面對一些“惡”,容易失去防御心和抵抗力。所以過度的善良,就是對自我保護(hù)意識的摧毀。這樣下去,最終會坑害了孩子,使得孩子在面臨“惡”的時候,連一絲反抗之意都沒有,變成一個沒骨氣的人。
點擊加載圖片
二、過度謙讓。
有一種美德叫“謙讓”,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guān)謙讓的故事,也是不知凡幾。最著名的,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幾乎每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都會從故事書、書本、父母或老師那里聽到這個故事。很多父母覺得這既然是一種美德,那一定要讓孩子擁有這項美德。于是便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父母的做法沒有錯,但是卻忽略了一點。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時候?qū)τ诟改傅慕逃?,只能理解一半。你讓他學(xué)會謙讓,孩子就理解成“遇到任何事物都不要去爭去搶”,凡事都讓著別人,就算是自己遭到傷害,也堅持“讓”的原則。比如在學(xué)校跟同學(xué)之間發(fā)生了沖突,明明是對方的不對,自己還被打了,有心要反抗、要打回去,這時候想起來爸媽常說的要懂得謙讓。于是便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甚至對被欺負(fù)一事守口如瓶、不放在心上。覺得這是自己大度、謙讓的高貴品德。時間一長,孩子“讓”習(xí)慣了,也被欺負(fù)習(xí)慣了,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懦夫”。到將來,就是想還手、想反抗,也都不干了,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沒“骨氣”的人。
點擊加載圖片
三、過度堅持。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就是一個有堅持、有恒心、有毅力的故事。只要你夠堅持,沒有什么辦不到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少拿著個故事去激勵孩子。但是要明白,“鐵杵磨針”,固然說的是貴在堅持,但不是要教育我們遇事就要認(rèn)死理、一味地蠻干、不懂變通。我有一個鐵杵,賣掉之后能買一大盒繡花針了,這就是一種變通。
過度的讓孩子接受“堅持下去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很容扼殺孩子思維變通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將來在遇到難題時,雖然不會放棄,但卻會用一種最笨、最無效的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會想到從另一條方便快捷的途徑去下手。在成長的道路上,也會比別的孩子走更多的彎路,最終甚至還不一定會成功。久而久之會被別人指責(zé)又蠢又笨又沒出息,很容易養(yǎng)成自卑的性格,丟失骨氣。
點擊加載圖片
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骨氣的人,做父母的,以上幾個做法萬萬要不得,否則不但不會教育好孩子,還會造成孩子人格的缺陷,在將來是要吃大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