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文子》與《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作十二卷(篇)。該書以老子之言為教,特別強(qiáng)調(diào)以老子之道德論治國。他在楚平王問及淫亂之世能否行老子之道時答稱:“夫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化淫敗以為樸,淳德復(fù)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下之儀也,上美則下食之,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無淫亂之世矣。”又曰:“故以道蒞天下,天下之德也;無道蒞天下,天下之賊也。以一人與天下為仇,雖欲長久,不可得也,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亡”。據(jù)說,“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時天下治”道教對《文子》一書評價頗高。
默希子曰:“其書上述皇王帝霸興亡之兆,次敘道德禮義衰殺之由,莫不上極玄機(jī),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奧,其辭文而真。故有國者雖淫敗之俗可返樸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質(zhì)可復(fù)至命于自然?!北徽J(rèn)為是治國治身的重要典籍。
《論語》:“仁者愛人?!蔽淖邮抢献拥茏?,當(dāng)與孔子同時,而《論語》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語而成,若《文子》為文子本人所著,則“仁莫大于愛人”早于《論語》“仁者愛人”。按,漢墓中與《文子》同時出土亦有《論語》殘簡。
《淮南子·原道訓(xùn)》抄襲為:“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div>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孫思邈《千金要方》轉(zhuǎn)用為:“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
《史記》載屈原遇漁父,有歌曰:“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笔钢?,不過二里;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塊不止,丘山從成;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結(jié)網(wǎng)……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
荀子《勸學(xué)》:“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薄稘h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皆出其后。
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
據(jù)出土竹簡,改“老子曰”為“文子曰”,則此語出自文子本人,而世傳《尸子》有“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之語。尸子為戰(zhàn)國時人,晚于文子。則最早闡述“宇宙”者,當(dāng)為文子。另外與尸子同時并且早于尸子的還有莊子,亦有“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保ā肚f子·齊物論》:“奚旁日月,挾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詞)《淮南子·齊俗論》抄襲《文子》此語,而改為“往古來今謂之宙,天地上下謂之宇”。
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非寬大無以并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抄襲了《文子》,改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痹黾恿艘痪洹胺谴群駸o以懷眾”。到了三國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再次抄用,改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夫乘輿馬者,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濟(jì)江海。
荀子在《勸學(xué)》篇有“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倍淖釉缬谲髯?。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理,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抄襲此語,略有改動:“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div>
是以圣人之道,寬而栗,嚴(yán)而溫,柔而直,猛而仁。
《淮南子·汜論訓(xùn)》按原文抄襲。
學(xué)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賢師良友,舍而為非者寡矣。
《論語·述而》有“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句。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汜論訓(xùn)》抄用為“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备摹八住睘椤芭f”。
今為學(xué)者,循先襲業(yè),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猶持方枘而內(nèi)圓鑿也,欲得宜適亦難矣。
此乃成語“方枘圓鑿”最原始出處。而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蓖碛凇段淖印?。
故揚(yáng)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為成語“揚(yáng)湯止沸”最早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yáng)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薄度龂尽の簳M傳》:“揚(yáng)湯止沸,使不焦?fàn)€?!?/div>
衰世之主……構(gòu)木為臺,焚林而畋,竭澤而漁,積壤而丘處。
此即成語“竭澤而漁”最早出處。隨后有《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痹俸髞碛小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xùn)》,抄襲《文子》原文。
[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