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腳印,一筆一足跡,走過山水大道,走過波瀾壯闊,在無數(shù)離合與悲歡里輪回。人生如蝶舞堆積,陳列舊年的夢;年年如煙月漸薄,泛著青幽的光。
人生如蟬,蟬如人生。蟬在美麗的蛻變前經歷苦苦修煉,依靠自己蛻變;人亦是如此。很多時候,別人注意不到的努力,看不到的付出,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完美。
翻看唐詩三百首,這三首“詠蟬”詩,可謂字字珠璣,堪稱唐詩里的經典之作。從詩作的字里行間,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三重境界。
唐·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不正像駱賓王高潔的品行嗎?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
駱賓王稱蟬有“君子達人之高行”,如人生一重境界:感情充沛,有志難酬,心跡難明。正是這聞蟬鳴而觸衷腸,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名篇,超然于初唐諸宮體艷詩之上。
唐·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所詠的蟬,又是人生的一重境界。蟬棲樹上,卻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李商隱所發(fā),卻謂蟬亦“無情”。想想詩人官職卑微,游宦幕府,流轉各地,如蟬一般,實屬白費徒勞。
《唐詩三百首》對李商隱的“蟬”是這樣評價的:
“無求于世,不平則鳴;鳴則蕭然,止則寂然。上四句借蟬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寫蟬之間,正表現(xiàn)出人生的清高自處,世情冷淡,無人相知。
唐·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是隋末唐初人,因此,這首詠蟬詩要比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和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還要早。
虞世南的《蟬》,表達的人生境界也不一樣:駱賓王的蟬是“飽經患難”的蟬,李商隱的蟬是“一肚子牢騷”的蟬,而虞世南的蟬則顯得“清明高潔”多了。
施補華曾在《峴傭說詩》講到:“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p>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雖同樣于“蟬”比興寄托,由于詩人的人生境遇不同,卻呈現(xiàn)出三重不同的人生境界,為我們塑造了極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
時代不同,感悟不同。三位詩人,兩位在初唐,一位在晚唐,擁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了不同的境遇,所作的三首“詠蟬”詩,更是完全不同,道出人生三重不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