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現(xiàn)代詩與傳統(tǒng)的格律詩、詞、賦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本身就有問題。就中國而言,寫現(xiàn)代詩的詩人最早的啟蒙一定是古詩詞,而喜歡格律詩詞的人未必不喜歡現(xiàn)代詩。就詩而言,他們的相通之處太多了。
不同之處只在于,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字要提供的信息量無限增長,要表達的情感,思索更加復雜,以'字,詞'為主要表述方法的格律詩詞,很難容納了。而現(xiàn)代詩(白話詩)恰恰基本能滿足這一點。但詩詞所要具備的要素,二者都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好的詩,不論'新,舊',一定如此。
2.格律詩詞是最能完美表現(xiàn)中國文字之美的藝術形式,它的像型,韻律,意境,信息量,既簡潔,又回味無窮。要懂得中國文字,不了解和學習唐詩,宋詞,元曲,歌賦等等,一定是不可能做到的。連研究漢語言文字的老外,對中國的格律詩賦都佩服之極,在他們眼里幾乎成了'上帝'的文字。
3.中國文字自帶的高雅,優(yōu)美,意味,會意,韻律功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它不僅只是交流,傳達信息的工具,而且'天生'就是一件'藝術品'。正因為如此,掌握起來難度非常大,會說話的,不一定文字功夫好。而從格律詩,詞,賦及其它韻文入手,是好的路徑。
4.在信息化社會的當下,離開拼音連漢字也寫不出來,大有人在;說話也不那么'文縐縐了',出口成章,引經據(jù)典的人越來越少了;文字僅僅是傳達日常信息'公文'了。至于漢文字的另一面很少有人關注了。
雖然中,小學課文中還選入了一些古詩詞,但能全面的,特別是從文字角度講清楚的老師卻越來越少了。
5.中國文字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什么孔子以降的各類留名之士,假如沒有了中國文字的存在,他們也就'灰飛煙滅'了。只有中國文字才是中國將來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所在,因為它是自帶文化的符號。而了解,認知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從古詩,詞,賦入手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