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南京老字號“金春鍋貼”重出江湖的消息后,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當年與金春鍋貼的幾度緣分。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剛到南京時,單位所在的湖南路還是一條不起眼的窮街陋巷,街道兩旁大都是低矮的平房,高的也就是兩層小樓,幾乎看不到大型建筑,也沒有標志性鋪面,當時有點名氣的去處就屬海員商場了,而金春鍋貼店就在海員商場的馬路對面,逛湖南路的人主要是奔著這兩個地方來的。當年的金春鍋貼店是一平房,門臉不高,鋪面不大,店內(nèi)空間狹窄,充其量能坐一二十人。在這里吃的顧客,店里提供碟子以及香醋、辣油之類的調(diào)味品。由于民間口碑頗佳,人氣出奇地旺,每天都有人到這里排隊買鍋貼,而且一直持續(xù)到打烊。買鍋貼的人不止于就近,不少是大老遠趕來的,有些人手里還拿著鋼精鍋之類的器皿,買回家吃。
煎鍋貼的爐灶面朝小街,用兩口平底鍋輪流作業(yè)。排隊買鍋貼的人,可以直面現(xiàn)場操作。剛包好的鍋貼用一平板從內(nèi)堂端出,掌灶師傅一只手捏起四只,一圈一圈地將它們整齊地碼到平底鍋中,用油壺均勻地淋灑上一層素油,合上鍋蓋起火煎烤。為防火候不勻,約略三五分鐘后,掌灶師傅會戴上作業(yè)手套,兩手把住鍋沿,間斷性地進行旋轉(zhuǎn)。待鍋中有油氣冒出來,掀開鍋潑上一遍冷水繼續(xù)旋轉(zhuǎn),如是者兩三個回合,經(jīng)過水燜油煎的鍋貼差不多就熟了。掀鍋的那一剎那,香味隨著蒸汽四散開來,濃濃的誘人食欲。剛出鍋的鍋貼,面皮柔韌油亮,底殼金黃酥脆,湯餡鮮嫩滑潤,蘸著調(diào)料趁熱吃,味美可口,齒頰生香。
鍋貼類似煎餃,略顯狹長,呈月牙狀,屬于夾餡類煎烙食品。據(jù)說,金春鍋貼誕生于清朝末年,招牌是一個叫樊光昌的創(chuàng)下的,最早在中華門的老城南一帶經(jīng)營。公私合營后,樊氏兄弟加入到南京市鼓樓區(qū)飲食服務行業(yè),金春鍋貼也隨之來到了湖南路開店。湖南路拓寬并對兩旁的老房子進行改造時,那些平房都被夷為平地,金春鍋貼店也隨之消逝了。
大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獅子橋美食街對面的丁家橋小巷里,消逝了的金春鍋貼突然冒了出來。那地方恰好在我所住大院的對面,店名叫金春酒樓。不論是店面裝潢、店堂規(guī)格,還是就餐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都比過去好多了。樓上有雅座,樓下煎鍋貼,人氣仍舊是出奇地旺,慕名前來吃鍋貼、買鍋貼的人仍然需要排隊。這樣,我就又有機會和口福品嘗金春鍋貼了??墒呛镁安婚L,就在金春酒樓經(jīng)營得紅紅火火時,不知出于何種原因,金春鍋貼又在一夜間消逝了,從此不知所終。
后來,湖南路變得越來越繁華,越來越知名,成為同夫子廟、新街口齊名的南京三大商業(yè)街區(qū),也是聞名全國的文明一條街,來南京觀光的外地客人,總要到湖南路逛一逛(注:由于區(qū)域城建規(guī)劃不周,后來變得冷清了)。盡管這里的獅子橋美食街遠近聞名,可口的小吃五花八門,來往的行人摩肩接踵,但金春鍋貼的缺位,終究是一大遺憾。坊間市民對三九六、金春等這些老字號的命運不免有些惋惜,抱怨老城改造對他們不夠?qū)捜荩合襁@樣的百年老店,為什么會屢遭遷徙,到處流浪,為什么不能在獅子橋美食街占有一席之地呢?或許,金春鍋貼已在別處掛牌開張,只是我不知道罷了。(文/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