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人人都想做稱職的家長,可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和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往往讓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本期,特邀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河南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主任醫(yī)師張玉娟、廣東省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對影響孩子心理的不良家庭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
媽媽強勢兒懦弱
英國詩人艾克略曾說:“媽媽和子女的關系,是月亮和星星,樹苗和土壤之間的親和力。”母親的形象通常是任勞任怨的“慈母”,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家庭中母親過于強勢,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歷史上的武則天是個強悍的女性,自己稱了帝,幾個兒子卻一個比一個懦弱、平庸。強勢母親常會使孩子在種種約束中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讓男孩變得懦弱,女孩叛逆不羈。
強勢的父親是傳統(tǒng)的中國式父親,可能會教育出熱衷暴力、不講道理的兒子;女孩則可能變得膽小懦弱,長大后還可能會重復與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慘婚姻?!?div style="height:15px;">
過度親密易戀母
有個笑話說,我們總是問媽媽:“媽,我襪子呢?”“媽,啥時候吃飯?”而問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媽呢?”大多數(shù)孩子都會依戀母親,但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子過度親密可能導致男孩性別認同與性意識發(fā)展延遲,使男孩內心印刻著無論如何也擺不脫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尤其是強勢、獨占親子互動的母親,她們會投入更多的愛,期待的收獲就越大,母子聯(lián)結也越深,更易引起戀母情結。這樣的男孩長大后難以接受其他女孩。相反的,母親愛父親,會讓孩子產生“仿父”意識,即模仿父親以獲取母親的愛,對減輕戀母情結有幫助?!?div style="height:15px;">
許多中國父母會逼迫孩子做這做那,從學習、看書,到學鋼琴、畫畫等。他們把孩子當成與朋友攀比、完成自己愿望的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的強迫性思維。處在這種無奈情境下的孩子,內心沖突持續(xù)存在,可能逆反心強或有攻擊欲望。最關鍵的是,父母不要太看重外在的東西,更不要把孩子的一切看成自己的臉面。要認識到,在大人看來是天使的東西,小孩子心中可能是魔鬼?!?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