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二程與弟子

 

周濂溪以佛、道會儒,在本體性上以“無極”代替“太極”。也就是以“無”取代了“有”,從而使儒學(xué)實現(xiàn)有了一個質(zhì)的升華,接近近代的哲學(xué)周濂溪以儒學(xué)的"誠"為核心詮解易道, 儒學(xué)的“”建立在價值與存在性的統(tǒng)一之上,二者的實現(xiàn)才能成就真實”達于“”?!罢\”把儒家的心性概念本體化,了道體至善本原的意義,也把“的價值實現(xiàn)意義拓展至于宇宙萬有的氣化、形化歷程,轉(zhuǎn)從事物的"萬殊"逆證道體的"理一",由此建立了理學(xué)的形上學(xué)系統(tǒng).為儒學(xué)的形上學(xué)開辟了一個新的理論路徑。

以上就是牟宗三老人家的評語。

一、發(fā)現(xiàn)“天理”

“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和基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把理提升為最高范疇,是從二程開始的,即如程顥說:“天理是自家體貼出來”的。二程所說的理,可以分解成好幾層意思,牟宗三認為有六個意思:事理、名理、物理、玄理、空理、性理;陳來認為有五個意思:天理、性理、倫理、物理和理性。不過,綜合起來說,理主要包含兩個層次,首先,理是指自然界具體之所以然,即“物理”。“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其次,理是指人類社會具體之所以然,又可分為兩類,一是“義理”,二是“性理”,前者針對社會規(guī)律,后者指人的本性或者道德本質(zhì)。

二程的貢獻在于,他們對各種具體事物的“理”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思辨,使之成為宇宙萬物的本體。那就是“天下只有一個理”。這個理,是最實在,不增不減,超越時空永恒存在的:“天理云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得之者,故天行不加,窮居不損。這上頭來更生說得存亡加減。是它元無少欠,百理具備。萬物皆備于我,不獨人爾,物皆然。都自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則能推之。雖能推之,幾時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幾時減得一分?百理具在,平鋪放著。幾時道堯盡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盡子道,添得些孝道多?

這個作為最高范疇的理,它與萬事萬物的關(guān)系是“理一分殊”的關(guān)系,即普遍與具體的關(guān)系。

二程之所以特別強調(diào)理為本體,這與他們重視形上性下有密切關(guān)系。明道認為:“《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衷唬骸⑻熘涝魂幣c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衷唬骸魂幰魂栔^之道?!庩栆嘈味抡咭玻弧馈?,惟此語截得上下分明,元來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識之也。”同時,明道還指出,形上形下的區(qū)分,不是時間或地點上的區(qū)分,而是邏輯上的區(qū)分:“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須著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與后,己與人?!?/span>

伊川更說得好:“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另外,伊川還用“體用”來表示一般與特殊的關(guān)系:“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正因為他們強調(diào)形上形下,所以不同意橫渠以“氣”為宇宙本論。

除此之外,二程認為“天理自然”,宇宙本質(zhì)不是循環(huán)的,是日新,生生不已的。之所以能生生不已,是因為“理”本身是生生不已的?!?/span>屈伸往來只是理,不必將既屈之氣,復(fù)為方伸之氣。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在二程看來,天理也是自然而然的,明道就說:“天者,理也。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边@些都是洗去了人格神的意義,從而體現(xiàn)出天理的自然而然。既然如此,人就不應(yīng)違背天理?!叭f物皆有理,順之則易,逆之則難?!?/span>

 

二、“仁”之體

二程認為,自古以來,沒有人正確理解“仁”之真義。以往儒者把“孝弟”、“惻隱之心”、“博愛”等視為“仁”,這實際上僅涉及到“仁”之用,并沒有言及仁的“體”。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之體呢?明道認為,“仁”之體就是“萬物同體”?!叭收撸蕴斓厝f物為一體”、“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痹诙棠抢铮磸?fù)強調(diào)“天人不二”的觀點,其云:“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無分別?!薄疤烊藷o間斷”、“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叭省钡木辰缇褪前炎约汉陀钪嫒f物看作為息息相關(guān)的一個整體,宇宙的存在與自己是相感相通的,這與張載的“民胞物與”的思想在總體精神上是一致的。在二程看來,“一體”之“仁”可用《周易》中的“生生”來進行解釋,而這一解釋的向度很重要:“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只為從那里來。‘生生之謂易’,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氳,生之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氣善之長者也,斯所謂仁也。

需要指出的是,二程所謂萬物一體,是指人能夠從萬物的生生不息中,體驗到天地萬物的一體之仁,這是因為人能“推”。這種“推”,除了人的自覺認識外,還包括了由內(nèi)到外,推己及人的實踐過程,也就是“忠恕之道”。

以己及物,仁也,以己推物,恕也。忠恕以一貫之。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span>

總之,在二程看來,從根本上說,仁就是理,仁就是道,從宇宙論上說,生生之理就是天道,其落實到人,就是人道?!暗牢词加刑烊酥畡e,但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倍掏ㄟ^思辨,以體用關(guān)系來闡釋儒理,把人仁義禮智信、忠恕、孝弟等價值,與天道自然、所以然溝通,從理論上很好地解決了天人二道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為傳統(tǒng)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個形而上的依據(jù),完成了道學(xué)體系一元論的理論結(jié)構(gòu)。

 

三、“禮樂”之體。

二程在研究各種禮樂的同時,試圖從宇宙本體上來論證禮和樂。伊川指出,先儒著眼于“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來理解禮樂,固然不錯,但這只是禮樂的用,而非禮樂的體。從根本上說,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僅此兩字就概括了人類社會組織的根本原理。禮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不會消亡。只要國家一日存在,就有一日之禮樂,禮樂所代表的“序”和“和”,具有普遍性、絕對性、永恒性。因為序是天地之序,和是天地之和。

 

 

五、道心和人心

 

六、工夫論

為了實現(xiàn)人的本質(zhì),必須花一定的工夫進行“踐履”。二程的觀點不一樣。

(一)“定性”和“識仁”是明道的工夫主旨

所謂定性,朱熹解釋為“定心”,也就是如何通過修養(yǎng)工夫來實現(xiàn)人心安寧的問題。張載致信給明道,提出“定性未能不動,猶累于外物?!毕M鞯滥堋岸ㄐ浴?。明道回答,提出了“定性”的工夫,他說:“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將無迎,無內(nèi)外”明道認為,張載的出發(fā)點就是錯的,錯在把動靜完全對立起來了?!岸ā辈皇鞘箖?nèi)心停止活動,也不是使內(nèi)心僅集中在自我意識上,更不要與外物隔絕。如果把內(nèi)外隔絕,則就視人性為有內(nèi)外之分了,而性是絕沒有內(nèi)外之分的。而“內(nèi)外”是“一本”的,如以內(nèi)外為“二本”,就無法說“定”了。人之所以感到難以入定,是因為在“自私”和“用智”,它們造成了人不能對事物作出自然的反應(yīng),由此引出了內(nèi)外、人我、動靜等,所以要做到“定”,必須“內(nèi)外兩忘”。他的這個觀點,明顯受道教“無情以順有”和佛教“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影響。

明道又有“識仁”的工夫。提出該工夫是針對呂大臨的情況。

明道說:“學(xué)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德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茍不懈何妨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得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

這里,誠是指真實無妄,敬指專心于一。

總之,明道主張率性循理,不矯揉造作,不勉強,也不操之過急,通過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超越一切對立,體驗到宇宙本來就是一個整體。

 

(二)伊川的工夫論

“主敬”和“格物”是伊川的主要特點。他與明道的區(qū)別是,明道講敬主要偏重于誠,而伊川一味說敬,明道主張敬須有限度,伊川則強調(diào)內(nèi)心敬畏和外表嚴肅;明道主張敬偏重于直覺和體驗,伊川主敬偏重外在的修持和學(xué)習(xí)。

在講究修養(yǎng)工夫時,伊川喜歡用“閑邪”(閑邪來自《文言傳》),也就是防范邪惡,消除妄念。所謂“閑邪”的工夫,就是“閑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東容貌,整思慮,則自然生敬?!薄ⅰ叭绾问情e邪?非禮而勿視、聽、言、動,邪斯閑矣。

伊川講敬,特別強調(diào)“主一”。“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且欲涵泳主一之義,一則無二三矣。 ”他強調(diào)主敬,一個目的就是要與佛道二教的“靜”區(qū)別開。敬可以生靜,但靜無法生敬。

二程在主敬外,還強調(diào)要:明理。伊川就說:“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xué)在致知”。因此提出了“格物致知”論。

對于格物致知,明道解釋為:“致知在格物,格,至也?;蛞愿駷橹刮铮疽??!?、“知至便誠意,若有知而不誠者,皆知未至爾。”伊川則把格物解釋成“窮理”。在對“知”的理解上,二人不同。伊川將知分為“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認為格物對二者都要重視,這樣才能窮理。

 

 

七、程門弟子

(一)程門四大弟子為:謝良佐、呂大臨、楊時和游酢。

(二)謝良佐,字顯道,學(xué)者習(xí)稱為“上蔡先生”。一般認為,其內(nèi)省工夫來自程顥,而其“格物窮理”來自程頤。在內(nèi)省方面,他強調(diào)“靜坐”和“居敬”。在格物方面,他強調(diào)通過格物達到在事事物物上明白“天理”。其最具影響的觀點是他的“以覺言仁”。他認為,從本體上講,仁表示宇宙間生生不已的本性,從倫理意義上說,仁表示意識的一種境界和狀態(tài),即“覺”。這個覺就像知覺到肢體的痛癢一樣,時時意識到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責(zé)任。這些思想對后來以胡宏為代表的“湖湘學(xué)派”頗有影響。在格物窮理上,他并不要求人們一件一件地格,而是“窮其大者”,抓住最重要的道理。這對以后朱熹的影響明顯。

(三)楊時,字中立,學(xué)者稱為“龜山先生”。他對二程學(xué)說傳播最為有力,其所傳人稱“道南學(xué)派”。南宋道學(xué)諸派和他都有或多或少的關(guān)系。尤其是羅從彥、李侗、朱熹一系最為重要。楊時強調(diào)“合內(nèi)外之道”,以內(nèi)融和外,主張取消主客觀的界限。在認識方面強調(diào)“致知必先格物”。楊時還發(fā)揮了二程的“理一分殊”思想,著重以儒家的“仁義”道德觀念加以詮釋。在人性論上,他承繼了二程的觀點認為人性本至善,是天理的體現(xiàn)。在修養(yǎng)工夫上,他十分重視“未發(fā)”的體驗,強調(diào)“靜”的方法,認為在一種特殊寧靜的狀態(tài)下進行內(nèi)向的直覺體驗,以體驗“道心”,并保持之,人就可以實現(xiàn)道德境界。這一工夫被稱為“道南指訣”。晚年,楊時的思想明顯融和了道佛思想。

 

市成立閩學(xué)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吾忝為理事,于是撿起理學(xué)的書來看。有同道問及程門立雪事,吾從舊籍中尋得幾條出處,因為歡喜其向?qū)W之志,遂錄于后,亦是自勵。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載: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jīng)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xué)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diào)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shè)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xué)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宋元學(xué)案》卷十五伊川學(xué)案載:先生(程頤)為學(xué),本于至誠,其見于言動事為之間,疏通簡易,不為矯異?;蛘f匍匐以吊喪,誦《孝經(jīng)》以追薦,此出謗者之口,尹和靖辯之明矣。衣雖布素,冠襟必整。食雖簡儉,蔬飯必潔。致養(yǎng)其父,細事必親。贍給內(nèi)外親黨八十余口,其接學(xué)者以嚴毅。嘗瞑目靜坐,游定夫、楊龜山立侍不敢去。久之,乃顧曰: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則門外雪深尺余矣。
      高令印、陳其芳著《福建朱子學(xué)》引清同治版《重纂福建通志》卷一八五《游酢傳》云:頤瞑而坐,酢與時同侍側(cè),日且暮久立不去。頤覺,則門外雪深三尺矣。作者認為游、楊此時當侍立在門外,非。

 

 

 

程顥 (1032~1085),教育家。  

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宋洛陽人。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其家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學(xué)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舉進士后,歷官京兆府都縣主簿,江寧府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xué)術(shù)?!端问贰繁緜鞣Q:“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人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jīng)’而后得之”。與弟程頤開創(chuàng)“洛學(xué)”,奠定了理學(xué)基礎(chǔ)。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陽、扶溝等地設(shè)學(xué)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yǎng)圣人,“君子之學(xué),必至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shù)埽允嵌浦?,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xué)《論語》、《孟子》則為“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大學(xué)》、《中庸》亦不可不學(xué),“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傊?,教育必以儒家經(jīng)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之基本內(nèi)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于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xué)者之大患”。同其理學(xué)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人為求學(xué)統(tǒng)淵源,于他講學(xué)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兩程所立?!夺躁枙褐尽ば颉贩Q:“嵩陽書院,宋藏經(jīng)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xué)地也”。其著述后人輯錄為《河南二程遺書》,其中包括楊時編輯之《粹言》、朱熹編輯之《遺書》(即《二程語錄本》原本)、《外書》和程顥之《文集》。 

程頤(1033~1107),教育家

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北宋洛陽人。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chuàng)“洛學(xué)”,為理學(xué)奠定了基礎(chǔ)。幼承家學(xué)熏陶,其政治思想頗受父程的影響,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說其兄程顥對荊公(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xué)術(shù)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24歲時曾在京師(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授徒講學(xué)。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偕兄于嵩陽講學(xué)。元豐元年(1078)知扶溝縣,“設(shè)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彥博將其鳴皋鎮(zhèn)(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莊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學(xué)其中幾達20年。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圣人,“圣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復(fù)載,但處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yǎng)圣人為職志。在教育內(nèi)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xué)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宋史》稱他“學(xué)本于誠,以《大學(xué)》、《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達于‘六經(jīng)’”。教育以德育為重,強調(diào)自我修養(yǎng),其途徑為致知、格物、窮理?!爸轮獎t智識當自漸明”,致知乃在窮理,即盡天理。致知的辦法是“格物”?!案?,至也”,“格”是內(nèi)感于物而識其理?!岸磕芤暵牰荒苓h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guān)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nèi)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學(xué)習(xí)方法上,強調(diào)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另外,主張讀書要思考,“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xué)”?;蛟唬骸皩W(xué)者亦有無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后世教育影響極大。后人曾在他講學(xué)之地設(shè)書院以為紀念,如河南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另外,全國各地亦有紀念他之書院,意在追蹤繼軌,以示其思想綿長。其著作被后人輯錄為《河南二程全書》、《程頤文集》、《易傳》和《經(jīng)說》。 

《宋史·道學(xué)傳一·程灝傳》:“病學(xué)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span>

 

尋求孔顏樂處是宋代理學(xué)的一個重要理論命題。程顥曾回憶其從周敦頤受學(xué)云:“昔受學(xué)于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宋儒對此多有議論,以此追尋自家的安身立命之處。程頤也說:“鮮于侁問伊川曰:‘顏子何以能不改其樂?’正叔曰: ‘顏子所樂者何事?’侁對曰;‘樂道而已?!链ㄔ唬骸诡佔佣鴺返?,不為顏子矣?!币狸悂硐壬端蚊骼韺W(xué)》的見解,此所言乃指“‘道’并不是樂的對象,樂是人達到與道為一的境界所自然享有的精神的和樂??梢?,據(jù)先賢探討及當時的歷史情勢來看,實際上孔顏所樂為道,周敦頤與二程所追求的是成圣??最伵c程周雖然同以修己為著眼點,但孔顏在修己之外同時還要安人撫民,內(nèi)圣與外王并重;程周雖也不忘安人撫民,畢竟重點仍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上,內(nèi)圣重于外王。而原始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以人為本。

 

孔子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前提是“大道廢,有仁義”(《道德經(jīng)》),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而求其次的結(jié)果就是求仁,尋求一種以仁為基礎(chǔ)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政治主張。“仁”不是學(xué)問而是學(xué)養(yǎng),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是從人與人的關(guān)系方面著眼的。“道”是人們行為范式與應(yīng)該達到的社會目標體系的參照(通常是與三代對照)。而且這一道路不假外求,就在每個人的心里,孔子說“吾欲仁,斯仁至矣”,“道若大路然,人病不求爾,豈難求哉";顏淵也說:“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nbsp;

 

而實際上,“道”就存在于倫常日用之中,不需要進行深入嚴密的推理歸納和邏輯論證。在求仁、求道的過程中,孔子已經(jīng)將它作為體驗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一種體認方式,其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樂”字?!皩W(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或是稱贊顏淵:“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或是夫子自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捌錇槿艘?,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边@種不改其樂,也不改其志,到老不知死而知生的精神上的樂的境界,這樣的人不是與世無爭,而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實現(xiàn)他們的道。陳來先生《宋明理學(xué)》亦云:“仁可以包括樂,但樂卻無法包容仁。若把精神的和樂愉悅當作人生全部精神發(fā)展的唯一目的,就仍然預(yù)設(shè)了一種自佚的動機,與追求感性快樂的快樂主義在終極取向上仍不能完全劃清界線,也無法與佛家、道家劃清界線。從這個方面看……堅持仁是儒學(xué)的最高的完滿的境界,是符合儒學(xué)傳統(tǒng)的?!?/span>

 

顏回所樂在其中的,就是道。這種樂道,所主張的是一份積極而又有節(jié)制的生活,同時也闡述了物質(zhì)利益有限性的個人體驗。這體現(xiàn)了原始儒家的核心觀念之一:在個人生活有節(jié)制的良好基礎(chǔ)之上,深入剖析人與人如何合理相處;如果張揚個人的欲望與本能的滿足,必然會排斥他人的正當利益。因此就個人來講,仁的基礎(chǔ)是個人生活的節(jié)制性,生活要求不能夠超出自己應(yīng)該獲得的物質(zhì)利益范圍。仁最終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在消極意義上要做到不排斥和損害他人的利益,在積極意義上要幫助他人非物質(zhì)利益和物質(zhì)利益的實現(xiàn)。仁,就是推己及人,愛人如己,就是中庸。既追求內(nèi)在的自我超越、道德完善,又追求兼善天下,治國安邦。

 

但是,孔子他在與弟子言志時,最欣賞的則是曾點的人生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边@種人生觀雖然具有相當?shù)牡赖滦?,但更多的是給人以審美上的體驗。朱熹釋此云:“曾點之學(xué),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guī)規(guī)于事為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敝祆湔\然是從他的理學(xué)立場來解釋的,但也可從中可見,孔子之樂道,屬于更高的層面。不僅不否定感性生命,而且認為只有在感性的自然生命中才有人倫關(guān)系的仁、義、禮、智、信等等,最終通向?qū)徝?。同時,又由于這種濃厚的理性精神,向來反對片面追求感官享受,而提倡一種理性與感性相結(jié)合的精神愉悅。因此學(xué)“樂”與“禮”,審美與倫理就這樣在與天地合一中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統(tǒng)一。

 

雖然在孔子看來,君子憂道不憂貧,應(yīng)安貧樂道,他所贊揚顏淵的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實際上贊揚的是顏回不因貧賤而改變樂觀向上的精神境界。正是這種道德境界使人的生活脫離開低級趣味,變得充實和崇高,也是這種境界使人的胸懷和樂舒暢,心地坦蕩,不再為生活中的名利得失而困擾。但曾點的籠括一切的堯舜氣象,特別是經(jīng)朱熹詮釋以后,成為一種物我合一的渾融超越之境,而此種境界實現(xiàn)的前提,也具備了“初無舍己為人之意”的超越襟懷,無疑更令后人神往。

 

此外還應(yīng)值得一提的是,孔顏所樂處雖微有差別,具有相當?shù)牡赖麦w認性,涵括面非常豐富,但同時,其由此而引發(fā)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也深為后世所傾羨。通觀《論語》,隨處都能發(fā)現(xiàn)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之處,體會到那種“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風(fēng)范,這在另一層面上也加重了孔顏樂處的道德感召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講稿(16):程顥的思想和人格都幾乎沒有缺陷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七  程子之書三
宋代理學(xué)有「濂、洛、關(guān)、閩」試說明其代表人物與主張
儒家圣功神化之道
程顥(北宋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理學(xué)的奠基者,“洛學(xué)”代表人物,終年54歲)
百度百科二程遺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