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選擇和考試不同,每次選擇都沒有標準答案。它永遠和你的個人目標、愿望息息相關。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別人提供的選擇無非是別人的判斷和建議罷了,最終的選擇還要你自己下決心。
文/ 溫言
我的高考生涯已經過去很久了,但估分那天的情形仍歷歷在目。由于知道自己沒有發(fā)揮好,所以我完全不敢估分,而遣了心理素質強大的母親大人去預估。在她估分期間,我一個人坐在床上角落里,抱著枕頭默默地流淚,心如刀絞。我媽一邊估分一邊安慰我說:“沒事兒! 全國那么多所大學呢,上哪個都不錯的啊?!?/p>
這句話正中我的痛處,我失聲大哭,恨自己太過緊張以至于沒發(fā)揮好,就要和所有美好未來失之交臂,人生再沒機會了!
沒想到估分后發(fā)現成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很多”蒙”著選的答案居然還蒙對了.在老師的強烈支持下,我填了北大的國際關系作為第一志愿,順利錄取后,本科畢業(yè)又留學轉商科讀研?;貋磉M了500強公司工作,跳槽升職,結婚生子,出書寫文章,每一步循規(guī)蹈矩,看似非常順利。
然而,隨著人生在看似順利的路途上一步步展開,估分那天痛哭的情形卻始終歷歷在目。
當初并未料到的是:看似每次選擇都順遂人意的我,從未在工作領域中取得過任何驚人的成績,淪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員,心中不曾有過任何恢宏的人生愿景,過著平淡而滿足的生活。
而當年高考成績并不是特別理想的朋友和同學們,有的開公司成了年輕富豪,有的拿到了上市公司的股權,在三十歲不到就獲得了經濟自由,還有的因為早早結婚生子買了幾套房子,如今過上了家庭主婦的悠閑生活……
當年高三畢業(yè)時大家的境遇千差萬別,選擇也大相徑庭,但在畢業(yè)十年后,大家都過上了還算不錯的生活,可謂殊途同歸??梢娢耶斈甑臏I真是白流了!——人生本就不會因為一次考試而完蛋,哪怕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只要考試之后還有漫長的時光在等待,生活就不會斷絕出路,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成功可能性。
今天年輕的畢業(yè)生們面臨的情況,較之十年前更加復雜和日新月異。
科技不斷更新迭代,房價驟然上升,全國人口開始大規(guī)模遷徙流動,高考人數在逐年下降,出國留學和留學歸國人數在穩(wěn)步上升,互聯網產業(yè)發(fā)展如火如荼,從鼓勵大學生讀研到呼吁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我們正處于眼花繚亂的機會和抉擇當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直接地面臨著誘惑和抉擇的患得患失。
對于這種迷茫,其實無須太過焦慮的。從我和朋友們的真實人生可以看出,即便在十年前選擇相對少、信息流動相對緩慢的時候,時間一樣可以把不同起點的人帶至他們所期望的高度。在十年后社會更加包容且多樣化的今天,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只要目標明確地堅持走下去,都不會比預期差太多。
我以前做教育推廣工作的時候,常有一臉焦急的學生,撲過來問:“老師,我今年大三,去留學好嗎?”
“老師,我畢業(yè)后是應該先讀研?還是先找工作、工作兩年后再出去?”
“老師,學完以后我能找到實習工作嗎?”
面對這些問題,我常常會反問對方:“你以后想做什么呢?”
“你的職業(yè)規(guī)劃大致是怎樣的?”
“你是希望在國內發(fā)展,還是你其實不在乎地點、更關心機會?”
可是那些提問者卻都回答不上來,他們最常見的回答是:“我還沒想好。”
沒想好其實就是沒有想。
如果他們提前思考過這些問題,有起碼的判斷,就根本不會提出這些籠統(tǒng)抽象的問題。
人生的選擇和考試不同,每次選擇都沒有標準答案。它永遠和你的個人目標、愿望息息相關。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別人提供的選擇無非是別人的判斷和建議罷了,最終的選擇還要你自己下決心。
我本科一畢業(yè)就去留學了,畢業(yè)后直接回國找工作;我大學的室友先留在了國內實習,晚一年才出去留學,卻在讀書時遇到了現在的老公?,F在看來,會覺得我們當初的選擇都是對的——我節(jié)省了時間,趕上了歸國找工作的好年景;她有了社會經驗,更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到底哪種選擇更好呢?只能說哪種選擇都有自己好的一面,也相應會付出代價。即便是我自己,不敢篤定地說當初畢業(yè)后立刻出國留學就是最正確的選擇,也不敢說畢業(yè)后如果
找工作,就不會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
因為兩條路無論選擇哪條,都不會知道另一條上有什么樣的驚喜和陷阱。對我而言,能做到的就只能是多年后回頭,告訴自己,不為當時決定后悔。
再回頭來看當初向我提問的同學:“老師,我是先讀研還是先工作呢?”
“不如先工作吧,這樣當你遭遇工作瓶頸的時候,留學讀研可以是一條轉型的道路?!?/p>
“可是我怕工作了以后,就沒有耐力復習語言也不想出了。”
“那你就先出吧,把基本功打扎實了,再出來工作。”
“可是我又怕學的時候沒有實踐經驗,所以方向不明確,浪費了時間?!?/p>
“那你就先工作一年,再考慮要不要出去?!?/p>
“可是一畢業(yè)就出去的同學那時已經學成回來了,我再出去會不會太晚?”
我充分理解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墒?,如果真的有一種選擇可以囊括所有好處而不必負擔任何風險和損失,我們又何必在此沒完沒了地討論呢,直接選擇那一條路不就好了。
我們永遠會在選擇時猶豫,總是希望趨利避害,期望著要么恰好選擇一條上乘的捷徑,能比別人更快、更少辛苦地達成目標;要么通過一次性的選擇,可以規(guī)避另一條路上眾所周知的坎坷和風險。我們的問題,說穿了就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其實,在我看來,工作后也一樣可以讀研,在校園也一樣可以提升就業(yè)力,都不是什么生死攸關的大抉擇,那個困惑的學生會抵達哪種成功,和他選擇的路徑其實并無直接聯系,只是和如何完成他選擇的路途息息相關。
還有一種面對選擇時的焦慮,并不是對自身前途的憂慮,而是來自和他人比較后的悵然若失。
“如果我選擇了畢業(yè)后找工作,可是同學們都紛紛保研考研了,會不會將來學歷高的人工作機會更多?”
“我選擇了繼續(xù)工作,可是身邊的朋友們無論在什么機構的都出來創(chuàng)業(yè)了,我是不是也應該出來闖一闖?”
這樣的焦慮不是個別現象,我們在父母輩的攀比中出生,在優(yōu)劣排序中長大,在攀比中成熟衰老,大概還會挑選人生中最高的排名刻在墓志銘上。
然而,人與人之間是無法簡單類比的。
A是研究天體物理的大學教授,在研究領域取得了國家級成果,但收入維持在城市中等水平,教書生活和研究工作頗有規(guī)律,有個幸福的家庭。
B是大數據分析師,加入了國內互聯網公司,拿了一部分期權,后來自己出來創(chuàng)業(yè),公司Pre-A輪融資,面臨方向選擇的煩惱。以前在互聯網公司收入很高,現在做老板反而不敢多拿工資;以前朝九晚五,現在在夢里都在思考著方向,也有個不錯的家庭。
A和B的人生孰優(yōu)孰劣?
你或許在心底里更渴慕A的生活或者B的生活,那不過是你自己更向往恬靜平衡的工作生活、或更向往驚濤駭浪的冒險生涯的映射。即便就B本人的選擇而言,他拋棄了原本安逸的工作,選擇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奮斗,也不能說明所有像他一樣做著安逸工作的人都應該出來創(chuàng)業(yè),搏上一把。
A和B的人生,只要是其心甘情愿的選擇,無論走到哪一步,都談不上是失敗的人生。唯有一種失敗的人生,就是過著A的生活,卻在羨慕B;跳去B的公司,看到大家紛紛創(chuàng)業(yè),于是自己也辭職創(chuàng)業(yè),卻無從對抗可能死在黎明之前的焦慮,重壓之下,又想去過從前A的生活。
在生活中,越是聰明的人越會囿于選擇的煩惱;受的教育越多,讀的書越多,越容易因為機會和選擇的多樣而患得患失。
出國還是保研、實習還是游學、去大公司還是創(chuàng)業(yè)……這些都是甜蜜的苦惱,沒有一個問題真的是生死攸關,也沒有一個選擇能一勞永逸。說穿了,堅定地選擇任何一條路,再兼顧其他,想清楚目標,都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
可我們總是急功近利地關注眼前的利益所得,大張旗鼓地宣揚功成名就的輝煌,所以我們惶惶于努力后沒有回報,付出后收獲甚微。但外在成就并不是人生的終點,只是階段的里程碑。而所謂的里程碑,也不過是你在健行了十公里、百公里和上萬公里后腳步累積所抵達的外在標志。那些真正的收獲,從不會因為有沒有立碑、立碑有沒有被人看到而有所增減。
我有一個非常仰慕的師姐,按照社會慣常的視角來看,她畢業(yè)后的頭幾年簡直是波折叢生、倒霉透頂。先是放棄國企的offer,出去念金融相關專業(yè);結果學成后,卻沒找到特別對口的工作然后回來了;想去的機構沒有合適的指標,只能一邊實習一邊等機會;實習半年后,那家公司又只招應屆畢業(yè)生了……幾經輾轉,她最后去了深圳一家企業(yè)的投資部??蓭啄旰?,隨著那家企業(yè)在海外一步步叩響當地市場,不斷進行并購,她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人脈積累也越來越廣。后來她離開了那家企業(yè),去了一家跨國投資機構,沒過幾年,她成立了自己的投資機構,專注于她感興趣的領域深挖如今已小有名氣。
如果把時間窗縮短到開頭兩年,這位師姐的職業(yè)運真是太差了,似乎每一步都被自己的決策坑了??扇绻褧r間窗放長,又會覺得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事業(yè)有成。其實這都是因為她每一步都遵循了內心的聲音,努力堅持下去,盡管波折不斷,但通過時間累積,她還是達到了讓自己滿意的高度。
很多年前,我曾和一位經理爭論應不應該追求生活事業(yè)的平衡,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我強調我的人生需要這種平衡感,唯有留足夠多的空白給自己,我才能追求實踐自己的小興趣、小愛好,才能談戀愛旅游,享受生活中應有的幸福感。那位經理只比我大一歲,卻持不同觀點,她說年輕時若追求生活平衡,就會失去職業(yè)最快的上升期,所以應該先拼命達到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再等行囊充裕時享受幸福。
這些年過去,她已在咨詢領域頗有成就,卻常常煩惱找不到可與其匹配的男士共度一生;我已成立家庭,卻時常郁悶事業(yè)上達不到同輩們站上的高峰。我們一面在各自的領域內有所煩惱,卻又同時享受著各自在事業(yè)或生活上收獲的幸福和成就。
閨密問我:“如果你在當初的職位上熬下去,是不是現在就能擁有她那樣的事業(yè)成就?”
我搖頭,這個假設永遠不會成立。
什么樣的性格就注定了什么樣的命運,人生的追求最終會引領我們走上各自的道路。即便不在第一個路口分手,也會在下一個岔路口說拜拜。她得到了我所失去的,我享受著她所放棄的,我們的境遇最終都是自己點滴抉擇的累加,何以不平,又何以存憂?
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我常常急不可待,充滿了迷茫和焦慮,覺得無論怎么下腳好像都會有損失,可是到了現在,我發(fā)現一切選擇都有代價,一切努力都又回報。不要在和別人的攀比中選擇,而要遵從自己內心的判斷,多年后才不至于后悔。
無論你走哪條路,努力之后,都是差不多的結果——得到你拼命爭取的,失去你不曾努力保有的。人生若有意外之喜,那才是上天最大的恩賜。
如果你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在漫長的道路上,縱然有短暫焦慮的迷惘,卻始終不會失去真正的前進方向。
作者簡介:溫言,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微信公眾號:溫言(ID: wenyanhello)。本文選自新書《你只是還未全力以赴》,當當新書榜排名第六。本文由作者投稿,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本文經授權發(fā)布,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