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愛錢的,而投資是一面鏡子。
當我們面對這面鏡子,能看到什么?
我以前沒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我熟知自己的情況,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也還算了解產(chǎn)品,從不用管別人。
可后來做了這個號,很多人來提問,每天幾十條的留言和評論看下來(目前累計回復了847頁評論,每頁10條),我常想這個問題—投資這面鏡子映照出的自己,是什么模樣?
有一類人是我最氣的,他們無視風險,太貪婪。面對一些騙局,趨之若鶩。
這些人不是不了解經(jīng)濟常識,但高收益卻能讓他們自己說服自己。這是最可怕的!不用騙子上場,他們看到收益居然自己騙自己。
騙子也很聰明,百分之幾十的年化收益率確實嚇人。改成月利率,甚至日利率,數(shù)字就小很多了。
請記住:收益率、安全性、流動性,是理財中的“不可能三角”,三者都很好的產(chǎn)品,一定是騙子;
風險愛好者面對鏡子,大多看到的是阿爾法收益,典型標的就是股票。他們覺得,年化10%的收益,跟日賺1%比起來,太過微不足道。
但愛好風險不意味著能夠控制好風險,即使判斷對了標的,經(jīng)常也會被情緒左右,追漲、殺跌...
人說,中國股民只有兩種關系—小散和股神。仰望股神的同時,失去耐性,高頻操作;
風險厭惡者面對鏡子,不求多高回報,但求保全本金,跑贏通脹。固定收益類產(chǎn)品和大概率套利事件,成為首選;后者普通投資者可遇不可求,前者又被很貼上了很多標簽;
和大伙兒溝通,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厭惡風險或是年紀大一些的朋友,連具體的平臺都不用看,一聽是“P2P”就很警惕,一聽是“銀行理財”就無條件信任,很有趣。
當然,這也能理解。固收確實是每個理財人都需要配置的資產(chǎn),而且投資策略超級簡單,總結起來就兩條:
規(guī)?;阂欢ㄒ斜鞠屯?,利滾利;
可持續(xù):一定要堅持;
發(fā)現(xiàn)了這個特點,我也一直比較關注銀行系的理財產(chǎn)品,尤其是那些在用戶體驗方面做得出色的平臺。光大云富是我比較關注的一家,是個綜合性理財平臺。
說說我看好的幾點原因:
首先是全金融牌照的光大集團親生的,大部分資產(chǎn)都是光大集團體系內獨立運營的。所以,在安全和風控方面的質量保障可想而知。銀行存管已和光大銀行完成對接,肥水沒流外人田。
其次是收益,橫向比較,收益蠻有競爭力:
3個月的產(chǎn)品,年化收益6%;
類活期產(chǎn)品,年化收益率4.55%,隨時贖回,t+1工作日到賬;這個活期收益率即便放在一梯隊P2P平臺中也相當有競爭力。
但需要指出的是,底層資產(chǎn)不是貨幣基金,而是一個流動性較高的資產(chǎn)包,包括:銀行活期、類活期、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股票質押式回購;通過快速債權轉讓,實現(xiàn)類活期的用戶體驗;
個人信用貸產(chǎn)品,一年期收益7.3%;
我一般把這種平臺貼上“父母理財”的標簽,也就是敢推薦給爸媽的產(chǎn)品,安全邊際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