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群雄爭霸,各種勢力此消彼長,為了生存或者壯大,大家都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各種爾虞我詐,陰謀詭計,勇氣爆棚,哭天抹淚的事件不斷上演,也給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留下了一段段佳話。
在這些佳話中,空城計是最被我們津津樂道的計謀之一。
諸葛亮率軍北伐魏國,由于高估了馬謖,固執(zhí)己見的馬謖丟掉了極為重要的暫略要地街亭,使得蜀國全軍都處于危險之中,魏國最富謀略的司馬懿乘機率領15萬大軍向蜀國的西城蜂擁而來,兵臨城下。而此時,城中只有諸葛亮等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和2500名士兵,危及態(tài)勢可想而知。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大軍的退路就要被封,撤退已經(jīng)很艱難,繼續(xù)前進出擊恐將全軍覆沒,主力部隊當時已經(jīng)出去,使諸葛亮成為孤軍,敵軍已到城下,或逃或戰(zhàn)都是死,坐守城中,急中生智下上演了一出空城計,虛虛實實,司馬懿以為有伏兵,不敢進城,引兵退去。等知道西城是空城回去再進攻時,趙云趕回去解圍,最終大勝司馬懿,也解了西城之圍。
面對一個城門大開,只有2500人駐守,城樓上還有蜀國的領軍人物諸葛亮的小小西城,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卻在城下躊躇不前,最終退去,許多人會笑司馬懿的傻和諸葛亮的高明,可是,細細想來,司馬懿是真的傻嗎?
熟悉古代軍事的人肯定都知道,古代的軍隊建制分為左中右三軍,還有先鋒部隊,面對一個可能擁有伏兵的西城,正常的情況下,帶兵的將領都會派出少量的先鋒部隊去查看試探,然而司馬懿卻并沒有這么做,他是愛惜士兵的生命嗎?肯定不是的。或者面對城頭穩(wěn)坐的蜀國的丞相,部署蜀國軍政戰(zhàn)略方向的諸葛亮,他也并沒有派出數(shù)萬弓箭手對準城頭萬箭齊發(fā),看似是愚鈍,其實是大智,如果說在戰(zhàn)術上諸葛亮贏了,那么在戰(zhàn)略上確是司馬懿贏了。
作為三國最聰明的謀略家之一,司馬懿對三國的戰(zhàn)略格局和自己的命運看得很清楚:面對一個個空城般的西城和眼前的諸葛亮,拿下西城也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是一旦這么做了,產(chǎn)生的影響確是朝著自己不利的局面發(fā)展的,劉備在前期到處都靠奔命,有了諸葛亮以后,謀略一步步施展,劉備的勢力逐漸壯大,到了后期,引領著蜀國前進的方向,是蜀國最重要的人物,此時破城,活捉或者諸葛亮死了,蜀國必定大亂,亡國也不遠了,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老鼠活著,貓才有活的價值,當時的曹丕也時刻防備著司馬懿,一旦蜀國滅亡,司馬懿的兵權也會失去,就不會有后來的司馬家族和西晉王朝了。
所以,司馬懿是大智若愚,在空城計這一幕下,假意自己上當,后又做出后事發(fā)覺,再回來戰(zhàn),卻被趙云打敗的態(tài)勢,既保全了自己和擁有的兵權,又回去又有交代,可謂是相當聰明的謀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