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習慣性地以為,讀書動用的就是視覺。我們是用眼睛看書,然而只動用眼睛的話,我們看了書,卻沒有讀到書。我們跟書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有很多種,翻翻看看,不等于閱讀。
唯有激活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先愿意尊重地視書籍為一個獨立且豐美的世界,讓文字記錄的意義隨時幻化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且投注以悲欣痛喜,依照書的訊息調(diào)整我們的世界關(guān)照與生命理解,我們才真正“閱讀”了一本書。
用抽象語言描寫起來似乎那么艱難的過程,奇怪,卻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從小一接觸到書,很自然就會了的。成長過程,我們就內(nèi)化相信了這種“閱讀”態(tài)度,是對待書本最對最好的方式。
通常,我們不會自然地如此投注對待電視電影,甚至不會如此投注對待平常聽到的音樂。是因為和書相處,累積了“閱讀”的美好靈魂經(jīng)驗,有一天,我們才突然意識──那,難道不能用同樣的態(tài)度,來“閱讀”別的東西嗎?“閱讀”一張母親年輕時的照片,突然,本來“看”照片不曾有的感動,鋪天蓋地淹沒了我們。“閱讀”一首年少時走在涼風街道上,習慣會哼唱的歌曲,突然聽到了自己生命中本來一直沉默著的某個腔調(diào)。
如果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沒有可以引發(fā)我們“閱讀”沖動的人,或者,對再有趣再親近的人,我們都失去了“閱讀”他們的本事,那么,活著,是不是少了許多靈魂悸動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