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來孤獨
人遠比想象的要孤獨,這絕不是自我憐憫的說辭。
當我終于開始讀《當尼采哭泣》時,我意識的這就是我一直尋找的東西。從高中的感性而混亂的思考,到之后初入心理學,再到后來盲目的接觸心理咨詢和身體語言及表情,最后才接觸到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這也算是相當?shù)那哿?,慶幸,終于找對了。
存在主義導向的心理治療并不是由IrvinD.Yalom開創(chuàng)的,但是作為精神病醫(yī)師,他卻將存在治療發(fā)揮極致。孤獨就是存在焦慮(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的關懷之一。
Yalom論述了死亡為什么是生命的原始焦慮,自然地,說到孤獨時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死亡焦慮。人一出生就面臨著死亡,這種潛在的死亡焦慮在日常生活中,會由種種誘因浮出水面?;蚴侵苯用黠@的死亡恐懼,或是經(jīng)過偽裝后的焦慮。
對一些人而言,死亡恐懼之一就是,想象著自己孤身一人來到世界上,又不得不孤獨的死去。沒有人能代替自己死亡,也沒有人能陪伴自己死去(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譬如殉情).當這個念頭揮之不去時,必然的也會面臨到想逃脫孤獨的欲求。人們會尋求依附(依賴),會想著控制他人來逃避無處不在的孤獨焦慮??墒?,沒有人擺脫孤獨,人生來孤獨,孤獨也無法借著各種行為來消滅。人可以做的,只是尋求關系,尋求理性的關系,來緩解由孤獨而來的焦慮。
孤獨是有自身意義的,正如沒有好哪來壞,沒有支配哪來順從,沒有孤獨那么關懷、溫暖又有何意義呢?人們不得不面對孤獨,而且面對的是幾種孤獨:人際孤獨、心理孤獨、存在孤獨。
人際孤獨指的是個體由于缺乏社交技巧,或者由認知偏差而回避人際,或者由自身缺憾因自卑而無法建立人際關系而產(chǎn)生的孤獨感。這種孤獨并不少見,對于那些童年早期沒有和母親形成良好依賴關系的人,對他人懷疑、對親密的渴望與恐懼的矛盾,自然難以和其他人建立理性關系。對于那些經(jīng)歷創(chuàng)傷,而且泛化了恐懼仇恨對象的人,可想而知也會有建立關系的障礙。對于那些因為早期生活環(huán)境的種種匱乏,或者生理心理上的殘疾而產(chǎn)生自卑的人,也較難建立關系。但是人際孤獨的焦慮,并不是難以克服和頑固不化的。
“心理孤獨指人把自己分隔成許多部分的過程。弗洛伊的:一種防衛(wèi)機制。把不愉快的經(jīng)驗從情感中剝離出來,阻斷其相關的連接,使之脫離平常的思維過程。蘇利文:dissociation,notrepression,把應該或必須當成自己的愿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或埋沒自己的潛力。羅杰斯和賓斯旺格的病理維斯特(EllenWest)“雖然她在兒童時期完全不依靠別人的意見,現(xiàn)在卻徹底依賴別人的想法。她不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意見,這是最寂寞的狀態(tài),幾乎完全脫離自己的自主有機體”(IrvinD.Yalom)
存在孤獨是一種永恒的狀態(tài),那是一種存在于內(nèi)心最深處的一種孤獨。人與世界時分離的,我們必須孤獨的來,孤獨的死去。這是和其他生命之間永遠存在的一種無法逾越的溝壑。另一方面,一個面臨人際孤獨的人,很容易跨入存在孤獨,意識知道存在孤獨的層面,無法回避。這似乎是一種過于悲觀的情形,充斥著深入骨髓的孤獨,永恒的存在,不可磨滅。但是,換個角度而言,逃避這種孤獨換來的是更深刻的孤獨焦慮,存在孤獨所需要的態(tài)度是,直面孤獨!體驗生命的美好,進而削弱孤獨焦慮,同時也附帶了生命的意義。
盡管孤獨看起來是如此的可怕,生來孤獨、不可回避、孤獨死去,但是孤獨還是有其存在意義的。對于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蘊含這樣一種定律:對痛苦的回避往往會造成更深的痛苦,而直面痛苦讓人更堅強而富有哲理;同樣的,回避孤獨只會墮入更深的孤獨,而直面孤獨讓人更加灑脫,更有勇氣有能力直面死亡恐懼,也更富有智慧。
既然孤獨無法回避,那就面對孤獨。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不管什么情況下,這都是一個不變的屬性。面對孤獨,可以借著建立理性的關系來淡化孤獨焦慮。建立關系往往又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當人們在審視自己建立的關系時,總會發(fā)現(xiàn)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問題是到底存在的是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本應該存在嗎?
建立理性關系需要人明白而且內(nèi)化一個觀念:人自己,也只有人自己對自身生命負有全部的責任,任何推卸責任,怨天尤人的行為都是不成熟的,人是自身命運的創(chuàng)造者。
從認知層面上講,人需要盡力撇除偏見、刻板印象,要能理解而不是責怪。理解既不是認同也不是否定,而是明白個中緣由。理解對一段關系來說太過于重要,誤解往往意味著隔閡與沖突,沒有理解的安慰是一種傷害!理解他人能破除偏見和刻板印象,理解自己才能作為一個修正自尊和自尊心。因為,如果我們希望對方怎么樣,那么前提也應該是自己怎么樣。我們希望交結不虛偽、不做作,對自己和他人都真誠的人,前提必須是自己和期望的也相符。而不是忽略自己的缺點,拒絕承認自己的陰暗,而不是用偽裝的善行來達到自我欺瞞的欲望。
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一個膚淺而且沉迷感官享受的人,是無法克服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焦慮的。我們需要一個理性的價值觀,來衡量什么應該重要,什么又是不值得一意追逐的。合理的價值觀導出一個理性的態(tài)度,支配理性的社交行為。價值觀是一種人們借以行事的框架,在這個框架里面,人們知道什么是對自己重要的。借著理解別人的價值觀,也能知道什么是對別人重要的,進而尊重別人。
不管怎么樣,怎么建立關系,對于一個社會性的人而言,算是各有各的觀點和行為傾向了,縱使在建立關系的過程遇到了很多問題困惑,假如一個人有自我覺察能力,有對自己生活負有全部責任的信念,有自我實現(xiàn)的愿望,最終的結果也應該是至善的,對自己,對他人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人生來孤獨,面對孤獨卻能助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