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信奉的眾神之中最強大的是太陽神(Ra) ,尊太陽為創(chuàng)造萬物、主宰一切的拉神。太陽神拉(Ra)的名字有時會與阿蒙的名字結合起來,特別是在他作為“眾神之王”的時候。在埃及,天堂的統(tǒng)治權屬于太陽神,而埃蒙就是最高神,因此從邏輯上說,阿蒙就是拉。阿蒙被稱作“王座與兩陸之王”,或者更驕傲地稱作“眾神之王”。
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關心死亡,為來世(特別是國王的來世)作好物質準備, 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個主要特征。古埃及的木乃伊和金字塔(墳墓),都與這種宗教信仰有關。
在埃及人的眼睛里,太陽神是他們的信仰中心,太陽是太陽神的象征,自然也有著巨大的超自然力量,是埃及人信心的基礎。他們深信,每天太陽落山,太陽神都經歷了一次死亡并在第二天早上復生,如此循環(huán)往復,埃及人在一次次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等待中迎來了充滿希望的寶貴的一天。一旦長時間的太陽無光、天空與大地一片黑暗,埃及人心中的恐懼與絕望是難以形容的。甚至自稱為太陽神后裔的法老寶座都會受到質疑。
好在這種災難景象不多,法老們總能編些理由搪塞過去??扇缃竦男乱惠啚碾y,則是法老無論如何搪塞不過去的了。
毫無征兆地,無邊的黑暗突然之間籠罩整個埃及大地。伸手不見五指、對面看不見人!埃及恐懼了、法老震驚了!而更讓他們震驚和恐懼的還在后頭:以色列人的家里面居然光明一片,不受突臨黑暗的影響。埃及人的信仰中心開始被摧毀。作為一個國家來說,一個統(tǒng)一價值觀的信仰方向甚為重要,這至少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墒?,突臨的黑暗開始從信仰層次觸動埃及的穩(wěn)定,驚恐的法老也禁不住心驚肉跳。
無邊的黑暗持續(xù)了三天。法老終于再一次讓步:你們可以都走,但是不能帶財產,也不能帶牛羊,自己走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決定呢?無理由地剝奪一個民族所有成員的財產和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把如此眾多的人口趕向大漠荒野,讓他們自生自滅,最后是集體滅亡?
幾次的大災難,迫使法老對以色列人開始進行深度思考:看來,希伯來人在埃及的土地上繼續(xù)存在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他們對埃及人的忍耐也已經達到了極限。那么,如何對付這些以色列人呢?按照歷代法老的傳統(tǒng)和風格,迅速撲殺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這個世界時復雜的,而武力是解決這些復雜現象的最有效途徑。要是以往,這根本不是問題:埃及的精兵強將對付幾個羸弱的以色列奴隸還不是輕而易舉?可如今摩西這個討厭的老頭帶來了同樣討厭和可怕的法術。這法術法老對付不了,埃及也無可奈何。無奈之際,只能依靠風沙凜冽的大漠曠野來完成這個強大帝國無法完成的使命。事實上,此次法老提出來的看上去是讓步的條件比食言還要令人無法原諒:他是在蓄意徹底毀滅整個以色列民族。
摩西不是傻瓜,即使他已經80歲,他也絕不會被另一個跟他年齡差不多的白胡子老頭騙了。談判破裂。法老開始對摩西進行生命威脅:下次別讓我見到你,否則你就死定了!一般來說,作為至高無上的法老,想要取誰性命如同探囊取物,但是摩西的命他不但不敢取實際上也取不了。那么,氣昏了頭的法老只有威脅一下罷了??墒?,這威脅又是多么的虛弱,簡直是自取其辱!
自取其辱只是小意思,埃及最恐怖的災難就要來了!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重大節(jié)日。比如說中國的農歷新年——春節(jié)就是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就是迎接春天到來的日子;阿拉伯人的古爾邦節(jié)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阿拉伯人紀為:易卜拉欣)為了遵從上帝的旨意,寧愿宰殺他的100歲的時候才得到的兒子以撒(阿拉伯人紀為:伊斯瑪義)獻祭的日子。但是,上帝只是要考驗亞伯拉罕的忠心,他阻止了獻祭,這以撒后來成為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
猶太人也有自己最重要的紀念日:逾越節(jié)——也就是猶太人的新年。在這一天,猶太人都要吃烤羊肉、苦菜和未發(fā)酵的面包,以此喚起全民族人民對逃離埃及那段艱辛旅途的回憶。其實,這憶苦思甜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關鍵所在是從此日之后,猶太人終于得以逃離埃及、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獲得自由與平等的生存權利。
然而,這自由來得實在太艱辛、太殘酷和太血雨腥風了。逾越節(jié)就紀念了這一次血雨腥風的大災難。也就是埃及的第十次災難。
如今的以色列人,即使不想離開埃及也不可能了,因為法老已經動了殺心。把摩西趕出宮廷之后,法老開始盤算著剿滅希伯來人的具體辦法了。
以色列人居住在歌珊地蘭塞城附近,法老在沿蘭塞到地中海沿岸布設軍隊防守,一旦以色列人通過即行殲滅。另一方面,法老命令督工加強對以色列人的壓制,迫使以色列人愿意離開埃及,如果他們跟隨摩西起行的話,按照計劃他們將會在進入曠野的道路上被全面包圍和殲滅,即使沒有被殲滅也會因無糧無水而倒斃于大漠戈壁之間。
現在,法老就等著摩西帶領的以色列人讓步起行了。試想,一大群沒有財產、沒有牛羊、沒有供給的羸弱奴隸,艱難舉步在無邊的荒漠中,即使法老的軍隊不出手,這些希伯來人恐怕也斷無生路可言。
這個世界上的聰明人并不多,但是自認為是聰明人的卻不乏其類,這位法老就屬于其中之一。
憤怒的摩西正式警告法老:埃及將會有一場空前絕后的大災難。屆時,埃及人從法老到奴隸乃至牲畜,所有頭生的長子都將死去,埃及各地將會遍布哀哭之聲。而以色列人將會安然無恙。到時候,你自然會卑辭厚禮地送我們走!摩西和亞倫走了,法老輕蔑可他們的背影——前面的事情發(fā)生了也就算了,這東西到底是魔法還是利用了自然規(guī)律的裝神弄鬼誰分得清?今天居然口吐如此狂言,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法老進一步堅定了消滅以色列人的決心。
以色列人這邊,也在埃及全境發(fā)動了總動員。尤其是以色列人聚集的歌珊地區(qū),基本上處于半獨立的非暴力起義狀態(tài)。以色列人聽從摩西的指示,停止了手頭所有的工作。以色列人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離開埃及的事情,法老則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一場殲滅這些暴民的戰(zhàn)役。雙方都在和時間賽跑??诖呀洀埡?,以色列人啊,來送死吧。就在法老有條不紊地調動軍隊的時候,以色列人卻在大量趕制無酵餅,挑選羊羔。
這一次,摩西表現出一個偉大統(tǒng)帥的風范。既然現在已經到了希伯來人生死存亡的關頭,那么一切溫情主義的東西都要暫時放在一邊,整個民族要實行軍事化管理。他下的第一個命令是關于吃的:本月初十,每家每戶都要挑選一只羊羔,養(yǎng)到十四日晚上宰殺吃掉。吃的時候不允許水煮,必須要烤制;另外,從十五日開始,大家吃無酵餅七天。不得有誤,違令者殺。此外,他特意叮囑以色列人,一定要把羊羔的血涂在自家的門楣上,事關生死,切切!
以色列人照辦了。其他在埃及受到壓迫和屠殺的民族,也有很多想要同以色列人一起離開的,他們聽到這個命令也都自覺自愿地遵守??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皆然、中外皆然。
十四日的晚上到了。據圣經的記載,那一天晚上,上帝的神秘力量席卷埃及大地,從法老到小民百姓甚至于牲畜,所有頭生的全都死了。一時間,無村不戴孝、戶戶有悲聲。而門楣上涂血的人家則被跨越,無人死亡。這天晚上也就是以色列人逃離死亡的日子,后被定為“逾越節(jié)”。這一天,正好是以色列人在埃及滿430年。
深夜的時候,法老急召摩西和亞倫進宮了。他自己的兒子也死了。整個埃及沉浸在悲傷與恐懼中。也許此時的法老和那些早已經遺忘往事的埃及人,終于可以體會近百年前,那一個個恐怖的夜晚、那母親失去嬰兒的哭嚎、那嬰孩被投入水中的掙扎和慘叫——那一切在他們看作生來下賤的希伯來人的痛苦——這一天,以這樣痛苦和悲傷的形式,埃及人終于做出了全面的償還。人啊,為什么這樣心硬如鐵?莫非偏偏要巨大的災難徹底降臨到自己的身上,他們才肯做出讓步么?
悲傷、仇恨和恐懼充斥著埃及的大地,法老這次召來摩西當真的——他要放以色列人、不分男女老少,趕著牛羊牲畜、帶著自己的財物。離開埃及。換句話說,從此時此刻起,以色列人自由了!
人是一種很復雜很特殊的動物。當處于弱勢的時候,其悲憫與痛苦實在不堪;可是一旦強弱轉變,翻身得解放的奴隸也會馬上變成恃強凌弱的暴君。傳說當年朱元璋信不過公卿士大夫,于是任命了一個老農做縣官。貧窮溫順的老農一朝權在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人跑到大街上去用鞭子抽打路人!
如今的以色列人就有點這個意思。長達幾百年的奴役與屠殺所集聚的仇恨終于有所宣泄。不過,應該說以色列人做的還是溫和的:他們伸手向埃及人索要錢財上路,又恨又怕的埃及人巴不得他們趕快離開,毫不猶豫地將錢財給了他們。
以色列人揣著無酵餅、驅趕著牛羊,裝載著自己的財物,其中還夾雜了大量不愿意在埃及受迫害的其他民族的人。他們滿懷希望地從歌珊地出發(fā),向著心中流著奶與蜜的故鄉(xiāng)前進。
當黑夜的陰霾消散,東方的太陽升起的時候,以色列人突然意識到——今天,他們終于第一次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挺直身軀行走在這片土地上!也許前面有坎坷與荊棘,也許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還沒有做好受苦的準備,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從今天開始,他們的每一步都在奔向希望。都在為自己也是自己的后人成就一個自由平等的家國之夢!
430年前,雅各全家來到埃及的時候大約6、70人,如今出埃及的時候光是步行的丁壯男子就有60萬人!加上婦孺老幼,人數應該在200萬到300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浩浩蕩蕩回歸家園的以色列人此次攜帶了一樣重要的東西——約瑟的棺槨。
三百多年前,彌留之際的約瑟讓自己的兄弟以及后人在他的床前起誓:一定把他的棺木骸骨帶回故鄉(xiāng)去安葬。我們也許可以從他渴望歸葬的舉動中看出,這個17歲被賣離家、在埃及經受十多年牢獄生活、憑著巨大的信仰力量和純真正直的心造福于埃及也造福于以色列人的老人,在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和渴望著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300多年,約瑟的骨殖沒有入土下葬,他就像一個指示的路牌,時刻督促與提醒著以色列的兒女:無論是順境也好、逆境也罷,無論是經歷什么樣的苦難與欺壓,即使是在那一個個破門而入的恐怖黑影的籠罩之中,以色列人心中仍然有著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園。約瑟的棺槨絕對不是普通的一堆枯骨,而是一個警鐘和信心的標志。從此,迦南——留著奶與蜜的故鄉(xiāng)從一代代老人花白的胡子里、從一個個爐火噼啪的故事中,在這個寄居了幾百年的民族里面廣為傳揚從不停息。也是從此,迦南,作為一個美好家園的象征,不但深植于以色列人的心目中,更甚至于一切渴望美好精神家園的人們心中。
拖兒挈女的以色列人離開生息了幾百年的埃及,向自己的故鄉(xiāng)進發(fā)。說那里是故鄉(xiāng),但是經過了幾百年的埃及生活再加上近百年的閉關鎖國,大多數以色列人對那里都異常陌生。從迦南人的角度上說他們已經是埃及人;但是從埃及人的角度上來說他們又是異族——如此矛盾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即使是留戀埃及也必須堅定地走向迦南;然而,也正因此,他們的這一路旅程注定是要在血雨腥風中渡過。以色列人做好準備了么?
幾百年來,以色列人聚集在埃及的歌珊地。作為一個游牧和后來逐步農耕的民族,以色列人的聚集地是一片不設防的地區(qū)。他們沒有武裝和軍事力量,幾百年來雖然久經壓迫但卻沒有形成什么抵抗力量和抵抗組織。這樣,即使現在以色列人總數達到200多萬,男丁達到60萬人,從本質上說他們也只是一群同仇敵愾的烏合之眾。在以色列人中,恐怕只有摩西一人可以稱之為接受過系統(tǒng)軍事訓練的統(tǒng)帥。雖然他統(tǒng)領的是一支在當時整個中東最沒有戰(zhàn)斗力的龐大人群,但是他卻用余生把這群雖然苦難深重但卻目光短淺的烏合之眾,鍛造成縱橫大漠的百戰(zhàn)雄師。
然而,此時的以色列人面臨的卻是如何活下去的問題。埃及法老的伏兵依然駐防在以色列人從蘭塞到地中海沿岸的必經之路上。法老雖然下令允許以色列人離開,但是他從沒有放棄徹底剿滅這個民族的計劃。一路的伏兵時刻提高警惕,訓練有素的埃及鐵騎面對緩慢移動的以色列民眾,仿佛刀俎之于魚肉,能夠頃刻間在大漠深處掀起一場空前的大屠殺。
如今以色列人的力量還弱小,他們唯一擁有的、源源不斷地力量就是生命。為了民族的明天,他們可以犧牲許多東西,但是必須保存生命。有了生命他們才有希望。
于是,以色列人走了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他們先向南下,躲過埃及伏兵,在西奈半島南端渡過紅海到達西奈半島,從西奈山向北,在大漠荒原上轉戰(zhàn),終于渡過約旦河回歸迦南。這條路似乎并不長,無論是商隊還是客旅,幾天的時間似乎就可以了,但是以色列人卻走了整整40年!這四十年中,第一批懷著迦南夢想的以色列人死去,亞倫和摩西相繼辭世。剩下的,是將回家作為自己主要的甚至唯一目標的新一代以色列青年,在他們偉大的新統(tǒng)帥約書亞的帶領下,以色列人幾代人的夢想終于實現。
那么在這個回歸的路途中、漫長的40年里,以色列人究竟經歷了什么樣的坎坷與風霜?經歷了多少的戰(zhàn)斗與考驗?許許多多的故事圍繞著這個從苦難中走來的堅強民族。我們只能從其中幾個最有代表性和決定意義的事情講起。
法老畢竟是法老,作為一個多事之秋的最高領袖,梅尼普塔法老運籌帷幄之間的軍事才能還是應當肯定的。
正如摩西所料,埃及軍隊的確是在邊境到地中海沿線的地帶布防和設下埋伏。如果當初在埃及境內大開殺戒,一方面摩西的手段法老不摸底,另一方面2、300萬人鬧將起來,又有摩西的神跡撐腰,說不定還會給自己找來更大的麻煩。
如今在沙漠中就不一樣了。軍兵們躍馬揚鞭,風馳電掣般的戰(zhàn)車和騎兵的幾輪沖擊下來,以色列人就再休想造次。
法老的算盤打得很好,可惜,苦苦等候的官兵一直沒有見到以色列人的蹤跡。當以色列人成功地向南迂回,駐扎在紅海邊準備渡過的時候,一件可怕的事情發(fā)生了。
法老親自帶領600輛特制的重裝戰(zhàn)車、數不清的普通戰(zhàn)車、騎兵、步兵,一路從北部追擊過來??磥恚谝陨腥穗x開埃及的這幾天里,法老充分抓緊時間做好了部隊調動和戰(zhàn)斗動員。事實上,他放走以色列人也多少有緩兵之計的意思。
這些部隊是法老的主力軍團,其戰(zhàn)斗力之強,可以令大多數周邊小國膽戰(zhàn)心驚、令其他埃及軍隊難望其項背。
沙漠之中地勢開闊,戰(zhàn)車滾滾、戰(zhàn)馬奔騰,遠遠看去塵土飛揚,剎是雄壯。巨大的戰(zhàn)車、戰(zhàn)馬和隊列聲振得地皮微微顫動——剛剛有所喘息的以色列人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法老此來絕對不是來給以色列人送行的。心高氣傲的埃及人怎么能夠眼睜睜地看著以色列人大搖大擺地離開埃及,怎么又耐心看著這些努力揚眉吐氣呢?是的,帝國的傳統(tǒng)本來就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既然如此,對以色列人又何必客氣?放手一搏、痛下殺手才是太陽神后裔的一貫作風!
如同天邊雷鳴的大軍來臨,以色列人的滅頂之災到了!
一場巨大的屠殺將會在紅海岸邊的曠野之中展開。
這“紅海”一詞,希伯來原文為“Yam Suph”,英文翻譯為“See of Reeds”,直接中文譯作“蘆葦海”。在希臘時期翻譯為希臘文的圣經“七十子譯本”中把這里翻譯為“紅海”因此一直沿用到現在。如今的紅海,全長1900多公里,寬度從400--200公里不等。紅海北段分為兩支——亞喀巴灣和蘇伊士灣。這個“蘆葦海”就在蘇伊士灣的地區(qū)。這里現在全長200公里左右,寬30公里左右。但是,由于1869年開鑿了蘇伊士運河,造成地形地貌發(fā)生較大變化,我們已經不能夠較為準確地說出當年以色列人駐扎的紅海岸邊的具體位置。但是,在蘇伊士灣一帶已經可以基本確定。
雖然不是浩瀚大海的主體,而是其分支的蘇伊士灣,但在血肉之軀面前,滔滔汪洋依然是無法逾越的天塹。面對漸漸近來的埃及大軍,以色列人的神經快要崩潰了!
逃跑?無路可逃——埃及軍隊成扇形壓將下來;戰(zhàn)斗?即使手持武器,以色列人也絕對不是埃及軍隊的隊手,只能招來更大的屠殺;
投降?逃亡的奴隸被捉回去之后面對的將會是加倍的悲慘命運!哭嚎、哀嘆和怨很籠罩在以色列營地上空。人們紛紛咒罵摩西和亞倫:你們?yōu)槭裁匆蚱莆覀兊钠届o生活?我們在埃及做奴隸總比這樣死在曠野里要好吧。人們有時候可以爆發(fā)出移山填海的巨大激情,可以因為狂熱而赴湯蹈火。但是,人們卻往往不愿意面對真正的困境,即使這是他們?yōu)榱俗约旱男叛龊托拍钏匦韪冻龅拇鷥r。
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逾越節(jié)”那一夜的神奇力量,忘記了還有一個上帝與自己同在。絕望和恐懼蒙住了他們的眼睛。是啊,面對滔滔的浩瀚水面和屠殺者的凜凜刀光,又有誰可以保持鎮(zhèn)定呢?在群體恐慌的時候需要一個鎮(zhèn)定的人,他可以讓整個群體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人非摩西莫屬。上帝給予摩西信心也給予他神奇的力量?,F在,是到了顯現這種力量的時候了!
摩西把手杖伸向大海,亙古未有的奇觀由此出現:極其強大的東風吹來,這風又干又熱,海灣中的水被吹皺成堆向兩側退去,中間露出干地,兩面的海水遠遠地分開,就像兩堵墻。走投無路的以色列人又驚又喜,紛紛下海逃生
很快,法老的強大部隊也到了。法老似乎對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信心十足。人自信是很好的,可如果總不通天命地盲目自信,給自己招來的只能是不斷的打擊以及更多的屈辱甚至是滅頂之災。
法老指派他的一部分軍隊下到河床繼續(xù)追擊。水下的石頭密布,使得戰(zhàn)車行動不便,很多車輪脫落。在摩西的時代,戰(zhàn)馬還沒有使用馬蹄鐵,在地形不平的河床和石頭上面行走,馬蹄很容易出現開裂、出血的情況。戰(zhàn)馬的作用大打折扣。云柱阻擋在埃及軍隊和以色列人的后隊之間,將兩者隔開。整整一夜埃及軍隊不能追趕上以色列人。到了清晨,一場大雨和雷電襲來,埃及戰(zhàn)車和人馬陷入泥濘、流沙。
經過一夜的艱苦跋涉和逃亡,以色列人終于登上了紅海對岸,進入了西奈半島。此時的埃及軍隊還在后面艱難跋涉。摩西揮動手杖——滔滔紅海合并如初,追殺以色列人的埃及軍兵遭到了滅頂之災。
滔滔的紅海波濤,吞沒了法老的軍兵。戰(zhàn)車的殘骸與人、馬的尸體,漂浮在海面,漂浮到岸邊。這海水裹挾著他們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只一瞬間便化為烏有。
埃及法老失敗了,以色列人勝利了!這勝利的意義不同尋常:勝利等于生命的延續(xù);失敗等于徹底的滅亡。從沒有一個民族整體性地面臨過這樣的挑戰(zhàn),但是摩西的信心、堅持與純正的信仰拯救了他也拯救了以色列人。因此,這紅海的波濤告訴所有人的主題只有一個——信心。
死里逃生的以色列人面對背后的洶涌水面和漂浮在水面上的殘骸尸體,驚得目瞪口呆。在這一刻,他們終于確確實實地感覺到,那個在漆黑的深夜擊殺埃及人為他們討還血債的、保護他們的上帝就在他們的身邊,摩西不是在騙他們!
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這上帝把我們遺忘了。有的人會抱怨:我沒有做過什么壞事,為什么會這樣——有些人甚至選擇放棄、走上絕路。但是,不要對上帝的正義失去信心,因為他愛護一切堅守正義和在苦難中尋求他保護的人。
在漆黑的深夜里,他給與冤屈無助的人指路的燈光;在炮火硝煙的戰(zhàn)場上,他顧念痛苦中煎熬的人民;在欲望與誘惑面前,他祝福那些拒絕同流合污者并且最終懲罰惡人;在無辜的孤兒寡婦面前,他給予他們保障和安慰。他有時候是慈愛的父親,盡心呵護著每一個脆弱的心靈;他有時候是猛士,出手消滅與正義為敵的邪惡者;他有時候是和風細雨的滴滴甘泉,無聲無息地滋潤大地;他有時候是排山倒海的狂風暴雨,摧毀一切陰霾與黑暗。
每個人都曾有過心靈的波瀾,有過人生的高潮與低谷。但是,上帝給與每一個人美好的希望。雖然這個希望的火焰有時候實在是太渺小太微弱,但是卻沒有熄滅,更不應當放棄。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勇敢地邁出一步,就如同以色列人勇敢地走向紅海的波濤,我們的人生之路就會發(fā)生根本的轉變,這希望之光必將照亮整個天空,照亮每個人的生命。
站在紅海東岸,舉目四望,以色列人面的是一片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廣闊天地。無論是藍天白云還是大漠黃沙,所有的一切都充斥著自由的空氣!幾百年來,以色列人第一次不用面對督工,不用懼怕和忍受皮鞭,不用流血流汗地修造可笑的紀念碑和宮殿。以色列人自由了,他們在曠野與沙漠上,在藍天之下、紅海之濱盡情地享受著自由和幸福,傳遞著快樂的歌聲。
生活并不見得總是陰霾與苦澀,雖然人生注定會面臨很多痛苦,但是其間還會有許多的快樂與幸福。善待生命的意義,更多的應當是對幸福與快樂的珍稀吧。
當然,人們最大的弱點之一就是短視。當面臨挫折的時候,會覺得人生是如此漆黑一片沒有光明,當遇到順境的時候,會覺得苦難從此與自己無緣,幸福和光明會伴隨自己一生。如今的以色列人,在他們的眼前伸展的是一條燦爛的康莊大道,在陽光下伸展伸展,一直通向迦南——流著奶與蜜的故鄉(xiāng)。
說迦南是“流著奶與蜜的故鄉(xiāng)”并非只是說那里有多么的肥沃和富庶。實際上,與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相比,迦南的自然氣候不見得好到哪里去。倒是這“流著奶與蜜的故鄉(xiāng)”這個詞匯值得探討。我們知道,在游牧民族眼睛里,奶是動物的精華,蜜是植物的精華。這“奶與蜜”的比喻,更多的是表達了以色列人的祖先對遙遠故鄉(xiāng)的珍愛與眷戀。
如今的以色列人雖然沒有多少對于迦南的感性認識,但是他們至少知道奶和蜜的珍貴與重要性,因為他們正面臨所有沙漠旅行者的共同問題——他們開始斷水斷糧了。
烈日的酷熱烤干了人們心中的狂喜快樂,大漠的風沙吹散了行進隊伍的歡歌笑語。在沉悶和喘息中,龐大的人群緩慢前行,饑餓與干渴迅速襲來,一夜的奔波與勞苦讓他們精疲力竭。
現在,這支巨大的隊伍蜿蜒曲折,從紅海沿岸一直伸向書珥沙漠(就是現在的西奈沙漠)。有時候,做事情光有熱情和信心是不行的,人們還需要確確實實的供應。比如說你想要開創(chuàng)一份事業(yè) ,不但要有想法還要有資金和機遇。以色列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沒有食品和水的供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2、300百萬人的大遷徙,如果沒有極其充裕的后勤補充與保障,實在讓人無法想象。
根據史料記載,在我們恩熟悉的淮海戰(zhàn)役中,國共雙方投入兵力為 60萬 : 80萬。中共一方60萬部隊的補給供應,從華東支前總結中可見一斑:大小車88萬輛,挑子30萬副,牲口76萬頭??偣不I運糧食96000萬斤,前方實際用糧43400萬斤。戰(zhàn)役第三階段,參戰(zhàn)兵力與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為1∶9,大大超過戰(zhàn)役初期1∶3的概算。民工支前負擔最重的是魯中南地區(qū)。根據魯中南六分區(qū)的統(tǒng)計:該區(qū)人力動員為49萬人(常備民工17萬人,臨時民工32萬人,許多臨時勤務尚未計算在內),占該區(qū)總人口300萬的16%多。按照以往的戰(zhàn)爭統(tǒng)計,人民的負擔能力一般不超過總人口的12%,即八個人里抽一個民工。去掉年齡和性別差距(老幼、婦女)實際上大多數青壯年的男性都參加了民工隊伍。淮海戰(zhàn)役對民力的動員,山東已經超過負擔能力的最高點。解放戰(zhàn)爭期間,山東一直是華野的主戰(zhàn)場,經歷多次戰(zhàn)役。每一次都需要老百姓付出巨大的代價。萊蕪戰(zhàn)役時,貧困的沂蒙山群眾就提出“破家支前”的口號?;春?zhàn)役是空前大規(guī)模的動員,要完成出人出糧出車的任務,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在這些冒著炮火硝煙的記載中,我們偶然可以看到如下的反面例子:山東莒縣,有自1947年以來常年出民工的,一年負擔二三百個工,自己家里土地荒蕪,春天挨餓;一個叫楊家圈的窮村子,出了36頭驢,支前時死7頭,病6頭。受到這些損失,上級再動員支前時就出現叫誰去誰不去的現象。
有資料統(tǒng)計表明,淮海戰(zhàn)役雙方投入兵力大約120--140萬人,雙方后方調動補給供應人口,超過800萬人!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計算,作為兵民合一的龐大隊伍,以色列人至少需要1000萬人規(guī)模的補給隊伍。即使是只計算丁壯數量——60萬人,其補給規(guī)模和水平在上古時代也是絕對空前巨大的。而這又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一種可能性——如此龐大的人群,其補給水平是很低的。那么,是什么支持他們在如此廣闊的沙漠中跋涉前行,而最終到達目的地呢?我們以后會知道。
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千古之謎需要解答:歷時三載的秦趙長平之戰(zhàn),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大戰(zhàn)。此戰(zhàn),秦趙兩國都是傾盡全力。趙國出兵45萬,秦國出兵具體數字沒有太確切記載,但是估計不會比趙國部隊少,有的人甚至從“秦昭王親赴河內(今河南沁陽及其附近地區(qū)),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編組成軍,增援長平戰(zhàn)場。”的記載推測:其總兵力投入達到將近100萬!如此大規(guī)模的軍隊調動,秦國后備支前人員從何而來?按照1:5的水平,也要300--500萬的青壯年支前大軍。而這在當時的秦國是根本不可能提供的。那么,是什么支持了秦國軍隊作戰(zhàn)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呢?
答案是:秦國長期的籌備和專業(yè)化極強的后勤保障體系。首先,秦軍的人員動員不是一瞬間的,而是進攻、對抗、駐扎、增兵的一個漸進過程,在此期間,后勤保障的供應可以相對寬松,不會迅速面臨瓶頸;另外,秦軍背后是日益興起的強國,這個占領三秦、擁有漢中、披山帶河、沃野千里的巨大經濟體,同時還擁有從古到今都十分著名的巨大糧倉,這使得傾全國之力進行決戰(zhàn)的秦國軍隊擁有實際的保障;第三,秦國上下實行獎勵耕戰(zhàn)的國策,貧民百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要努力種地、拼死殺敵,就有機會出人頭地,這更是從主觀能動性上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凡此三點,大概就是秦軍勝利的后勤因素。
然而,幾百萬以色列人面臨的卻不是這樣的局面:一夜之間離開埃及,沒有給他們更多的籌備時間;雖然驅趕牛羊和攜帶財產,但是離開埃及本土,糧草供應更是無從談起;幾百年為奴的經歷,使得這個民族成為依賴性很強的烏合之眾,根本無紀律性和戰(zhàn)斗性可言——看來饑餓與干渴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發(fā)展下去,這個被從埃及帶出來的民族將會成為荒原里的孤魂野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