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惠康形象獎(Wellcome Image Awards)入圍名單已經公布啦~
惠康形象獎每年會評選出最美、最讓人震撼、也最有價值的醫(yī)學和生物醫(yī)學科學影像,評委們都是來自醫(yī)學科學領域的專家們。
最終大獎得主3月15日才宣布呢,所以我們先來圍觀一下咯。
圖像: Peter M Maloca, 巴塞爾大學和Moorfields眼科醫(yī)院OCT實驗室, 倫敦; Christian Schwaller; Ruslan Hlushchuk, 伯爾尼大學; Sébastien Barré
來自瑞士的研究者們利用計算機斷層掃描(CT)以及3D打印技術,創(chuàng)造了這個風格獨特的豬眼血管模型。
這些血管將能量輸送給虹膜附近的血管,以控制透過虹膜的光線強度。瞳孔位于最右端。
圖像: Stephanie J Forkel 和 Ahmad Beyh, 倫敦國王學院Natbrain實驗室; Alfonso de Lara Rubio, 倫敦國王學院
3D打印重建了大腦白質中連接語言與表達的路徑。這個模型是以一種叫做白質纖維素成像(tractography)的技術創(chuàng)造的,即使用掃描儀來追蹤大腦內的水分子的運動。
圖像: Gabriel Luna, 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院 圣巴巴拉
這張鼠視網膜圖像是用超過400張微觀圖像拼接而成。其中藍色的線條是血管,而膠質細胞(廣泛存在于神經系統(tǒng)中)則表現為紅色和綠色。
研究視網膜退化過程中膠質細胞的功能性改變,有助于科學家研發(fā)出針對視力減退的新療法。
圖像: Suchita Nadkarni,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William Harvey研究院
這些胎盤來自于基因改造的小老鼠,每一只都有其獨特的免疫系統(tǒng)。
“胎盤彩虹”反映的是人為干預母鼠免疫系統(tǒng)可能導致的、胎盤發(fā)育過程中的差異,幫助研究人員更好的理解和處理人類的孕期并發(fā)癥。
圖像: Ezequiel Miron, 牛津大學
這是一只擠滿了DNA的新生人類肺細胞核。DNA的鏈狀結構被兩個細胞從中拉開,持續(xù)的拉力導致了細胞的變形。
圖像: Gabriel Galea, 倫敦大學學院
脊髓是從神經管結構形成的,在孕期第一個月就會開始發(fā)育。這三張圖象展示了一只鼠神經管的開口端,高亮部分(藍色)是胚性組織。
最左的一只將會發(fā)育成為大腦、脊柱、以及神經;中間的一只將會形成器官;而最右的一只將會逐漸形成皮膚、牙齒、以及毛發(fā)。
圖像: Ingrid Lekk 和Steve Wilson, 倫敦大學學院
這是一只四天大的斑馬魚胚胎的眼睛。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tǒng),加之策略性的培育,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們創(chuàng)造出了一只在身體特定部位會發(fā)出紅色熒光的斑馬魚。
這里科學家研究的是眼晶狀體(中間的大紅點),以及一種叫做神經丘的細胞(小紅點們)。神經丘幫助魚兒們對水中的行動作出反應,就像捕食者那樣。魚的神經系統(tǒng)則顯示為藍綠色的。
圖像: David Linstead
這是貓皮膚的偏振光顯微圖(一種僅允許光線從特定角度通過的顯微技術),其中毛發(fā)和須發(fā)為黃色,血液供應為黑色。
圖像: Mark Bartley, 劍橋大學醫(yī)院NHS基金會
這張圖片顯示的是安裝在眼球上的“虹膜夾”,也就是人工眼內透鏡。這個小裝置通過小型手術切口固定在虹膜上,用于治療近視和白內障。
#乳腺癌
推特數據關系圖
圖像: Eric Clarke, Richard Arnett 及 Jane Burns, 愛爾蘭皇家外科醫(yī)學院
從含有“#乳腺癌”的推文中搜集而來的可視化數據圖。推特用戶以點(或稱節(jié)點)來表示,連接線條則表示用戶間的關系。
節(jié)點大小的不同反映的是該用戶的聯結數,以及其聯結用戶的重要程度。線條的粗細則由用戶之間的對話數量決定。
圖片最上方的“雙黃蛋”是在“#乳腺癌”話題下被經常提到的兩個推特賬戶。
圖像: Jo?o Conde, Nuria Oliva及Natalie Artzi, 麻省理工學院
這個人造網可以包裹住腫瘤并向癌細胞傳遞短基因序列(也就是microRNA)。在鼠實驗中,這種形式的癌癥治療可以在兩周內縮小腫瘤尺寸的90%。
圖像: Mark R Smith, Macroscopic Solutions
原產于太平洋的夏威夷短尾墨魚是一種夜間捕食者。白天它們會將自己埋藏在沙子下面,只在晚上才出現獵殺珊瑚礁附近的蝦。
這些水生物的身體下側有著發(fā)光器官,里面住著一種叫做費希爾弧菌(Vibrio fischeri)的發(fā)光細菌菌落。
墨魚為這種細菌提供食物和住所,而細菌則為墨魚提供生物光亮。
圖像: Scott Echols, Scarlet影像與Grey Parrot解剖項目
以CT掃描和數碼成像的方式,研究者可以看到鴿子身體中包括毛細血管在內的整個血管網。
圖片底部展示的是鴿子頸部曲折復雜的血管網絡。皮膚下的密集血液供應有助于鴿子控制其體溫,也就是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
圖像: Collin Edington和Iris Lee, 麻省理工學院
一只長在合成凝膠上的神經干細胞。盡管沒有長在身體內部,這些干細胞(紫紅色)也可以生長出神經纖維(綠色)。
研究者目前的項目是如何在塑料片上培育微型器官,然后再逐步把它們聯結在一起。
這些系統(tǒng)可被用于準確預測藥品和疫苗的有效性和毒性,以免除醫(yī)藥研究中的動物實驗。
非洲灰鸚鵡
血管圖
圖像: Scott Birch和Scott Echols
一只3D重建的非洲鸚鵡。通過使用一種叫做BriteVu的造影劑,模型非常細節(jié)的重現了鳥兒頭頸部錯綜復雜的血管系統(tǒng)。
這種造影劑的使用,讓研究人員可以從更加細節(jié)豐富、毛細血管級別的影像,來研究血液系統(tǒng)。
管兒姐說:沒有什么比科學和科幻更美。
讓我們一起來培養(yǎng)一批科幻藝術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