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須飽吃來牟飰,畢竟蕪青是畫圖。此張司寇題余畫詩也。乾隆十三年中春,追憶書之,懊道人。
半肩行李著歸鞭,揮手塵囂未了緣。料得東籬可消遣,一杯拿手過秋天。乾隆十三年二月,李鱓制。
花落花開客未還,燕支重畫女兒顏。飛鳴有負岐山約,文采空留玉指間。乾隆十三年二月,李鱓制。
廣陵以白楊梅為圣僧,則紅者為醉僧矣。東坡有恠石曰醉道士,鱔亦酒人,拈此二者為圖,應可參我一座也。乾隆十三年二月題。
到來秋社柳凋殘,何似春風燕語歡。不畫思歸秋燕子,世間惟有別離難。乾隆戊辰春,李鱓制。
懊道人。
丁香萬結多零亂,籬豆花開不下垂。只有朱藤好春色,我為石柱與扶持。乾隆十三年二月,李鱓制。
頭白為郎事已遲,閑居滋味也如斯。廿年江上丹青手,芍藥花開是去時。乾隆戊辰春,李鱓制。
同是蒜,也有雅俗之分焉。水仙一名雅蒜,故云。乾隆十三年春,李鱓制。
暖日烘云積雨晴,空天眺視此時情。深紅落盡淺紅叉,蟬噪一枝何處聲。李鱓。
清影相看墨數(shù)痕,是誰能近屈騷魂。此生若得山中住,勾引蘭花長到門。乾隆三年二月,李鱓制。
(一)同是蒜,也有雅俗之分焉。水仙一名雅蒜,故云。李鱓戲作。
(二)拈蓮子,食菱角,水村佳味也。官舍秋風,漫作莼鱸之想。懊道人李鱓。
(三)李鱓。
(四)試想百般濃艷處,有誰來看未開時。李鱓。
(五)同到白頭。李鱓寫。
(六)懊道人寫。
(七)破籬秋色。李鱓寫。
(八)乾隆三年七月寫。懊道人李鱓。
1 霍定春游二月天,竊葉插帽世爭傳。曲江若得揮毫客,羅綺叢中應擲錢。復堂。
2 法天水夫人筆意。復堂李鱔。
3 燕山五桂圖。李鱔。
4 法馬湘蘭筆意。乾隆十一年(1746)春月,復堂懊道人李鱔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