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性PPT和其他類型的PPT不同,我主要總結為以下3點:
1、學術性PPT要有故事性。什么叫故事性?外行聽著有趣、有意思,內行聽著學術價值大,理論水平高、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2、邏輯不能混亂。整個PPT前后整體要有邏輯,要瞻前顧后,各部分之間有邏輯,各幻燈片之間有邏輯,先后順序有邏輯,每張幻燈片中的內容先后也有邏輯。以開題報告PPT為例:為什么要做這個研究?整個研究中前人和我分別做了什么?分別是怎么做的?做出來有哪些數(shù)據(jù)結果?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綜合起來有什么結論?這個結論有哪些新的地方,哪些別人已有驗證?
3、要有自己的亮點和特點。有哪些出彩的地方,哪幾個方面是新的?結果和發(fā)現(xiàn)是發(fā)展了學說或理論,還是新添了一個例證?用兩句話說說自己研究的貢獻在哪里? 這對答辯型學術PPT很重要。
PPT英文全稱是PowerPoint,即強大的觀點,做PPT時需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做PPT并非簡單地將Word文檔中的信息復制粘貼過來,而是需要提煉Word文檔中的核心觀點呈現(xiàn)給聽眾,切忌大篇幅的文字敘述。PPT語言就是有話必說,廢話少說,能看不說。說到PPT和Word的區(qū)別,我覺得主要的區(qū)別在于Word文檔一旦完成,讀者可以在不需要文檔作者的幫助下不費勁地讀懂其中的信息。而PPT則不然,PPT是需要在演講者的配合下才能發(fā)揮更好的效果。
PPT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一張張幻燈片(“片子”),每張片子有著自己的標題,段落文字和圖表等信息。要將這些零散的信息串起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需要有一根主線,PPT的總標題就是概括所有片子主題的主線。做清晰明了又有記憶點的學術型PPT,個人感覺主要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版面風格統(tǒng)一,排版齊整,圖件緊湊。文字內容能一行不兩行,主題內容能一頁不兩頁。一張片子盡量講述一個主題,每張片子有標題。內容過度自然,總結到位。以下是建議: 字體:中文字體3種內,英文2種內。 字號:標題40-48;內文18-36;過渡頁:50-58 色彩:4種以內為佳(不能太花) 引用:要標注 方向:盡量階梯往上 位置:通常以居中為上 行距:不疏不密(1-2倍行距為佳) 段落:視覺盡量集中,減少眼睛掃描次數(shù)(減少視覺疲勞)
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圖,這是一張從互聯(lián)網(wǎng)下載來的示意圖,這張圖很好地表述了人的大腦在對于圖文、圖表和文字的記憶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聽眾的大腦對于圖文的記憶所需的時間是最短的,而對于圖表和文字的記憶時間需要一段時間。通常演講者在放映PPT時,每張片子停留的時間都不會太長,考慮到這個因素,在做PPT時能用圖文展示的盡量用圖文,其次再考慮使用圖表或者文字。于是也可得出一個結論:最好的記憶PPT的方式是圖文并茂。 透過圖表能有效地呈現(xiàn)內容表格、圖形和圖片等展示項,這些都影響著聽眾的接受度。在片子放映過程中,這些展示項可使聽眾對展示內容的快速概覽。這些直觀內容可幫助作者簡潔清晰地展示詳細的研究結果和復雜的關系、模式和趨勢;縮短文字的長度;及促進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如何做到圖文并茂,加深聽者的記憶? 1) 感性化:盡量多使用圖、表、影音等多媒體表達的方式,能夠讓聽眾瞬間明白。 2) 結構化:將需要展示的復雜概念結構化、體系化,給出總體框架圖。 3) 三只眼:每張片子盡量只給聽眾表達一個主題,將片子的題眼、段落的句眼和圖文的圖眼三個關鍵的地方凸顯出來。注意做到關鍵點顯眼,但不刺眼。 4) 概念化:將復雜的問題用一個簡單的概念來表達,快速縮短理解的距離,使得聽眾更加易于理解。 5) 興趣點:需要演講者預先知道自己聽眾的對象是誰,從有針對性地制作關聯(lián)點,展現(xiàn)出聽眾感興趣的點,并在演講過程中注意觀察聽眾的反應,對感興趣地方多講些,講透些。 6)遞進式。對舉例的資料需要遞進序列化,而不是簡單的羅列。
做學術型的PPT,需要有理有據(jù)地說服聽眾,表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而作為支撐你的觀點的論據(jù)或案例都需要注明出處,便于查證。做到證據(jù)和觀點無可辯駁。給出論據(jù)時需注意: 1.語義平行或遞進 2.例子列舉“不過三” 3.刪繁就簡(去脂、去枝)(副詞等去掉,多用簡語、箭頭、圖示表達) 4.造概念來統(tǒng)合;觀點再造與淬煉(如四化、五大攻略等) 5.長篇大論變簡約推理(或大標、小字,就像本文)
作者:陶歡 來源:科學網(wǎng)
原文鏈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813407-845971.html
學霸那些事兒
一個有深度的學習公號
微博:@學霸那些事兒
微信號:imxueba
博士圈
中國第一學術社交平臺
微博:@博士圈
微信號:PhD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