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秋天,時任云南永平縣知縣的著名書法家桂馥
作書給山東布政使江蘭,為其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春夏之交,主持疏浚護城河工程時于河道中發(fā)現(xiàn)的白石泉撰寫了碑文,并“屬其友陳秉焯為之立石”。該碑文曰:
乾隆甲寅春夏之交,偶值小阜。方伯江公捐廉募夫,疏浚泉源,以祈渥澤.旬日之內(nèi),甘露應(yīng)禱于時,巽地有泉涌出。白石粼粼,味甘如醴。既滋灌溉,又便汲飲。居人樂之,因刻石紀事。方伯名蘭,字畹香,安徽歙縣優(yōu)貢生。前任豫、滇兩省撫藩,俱有惠愛。二東善政,尤不勝記。此特恒河一沙耳。曲阜桂馥記并書。
桂馥(公元1736~1805年)字冬卉,號未谷,山東曲阜人。是有清一代著名的文字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和杰出的書法家。在其一生的著述中,成就最大的當(dāng)屬《說文義證》一書,他以40年的功力著成此書,成為清代注疏《說文解字》的“四大書”之一。其他著作尚有《札樸》、《繆篆分韻》、《晚學(xué)集》等。
桂馥在清代濟南文化史上是一位甚有影響和建樹的學(xué)者。他在濟南居住期間,曾大力協(xié)助好友周永年買田籌辦借書園(約在今五龍?zhí)豆珗@內(nèi)),聚古今書籍?dāng)?shù)萬卷,供人閱覽傳鈔,以廣流傳。他在《周先生傳》中曾記道:“先生于衣服飲食聲色玩好一不問,但喜買書。有賈客出入大姓故家,得書輒歸先生,凡積五萬卷。先生見收藏家易散,有感于曹石倉及釋道藏,作《儒藏說》,約余買田,筑借書園,祠漢經(jīng)師伏生等,聚書其中,招致來學(xué),苦力屈不就。顧余所得書,悉屬之矣。”建立借書園和周永年、桂馥等人“招致來學(xué)”的理想雖然受到挫折,沒能實現(xiàn),但他們構(gòu)建借書園的設(shè)想和做法卻開創(chuàng)了我國私人舉辦公共圖書館之先河。
桂馥在濟南所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和他的朋友集資,在五龍?zhí)段鱾?cè)修建“潭西精舍”,作為四方文人聚會吟詩下榻之處。他在《潭西精舍記》中記述道:“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zhí)兑?。潭之名始見于于欽《齊乘》。其言曰:‘《水經(jīng)注》:濼水北為大明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凈池。池上有亭,即北渚也。今名五龍?zhí)?。潭上有五龍廟,亭則廢矣?!?/span>今潭上五龍廟猶在。吾友陳君明軒嘉其水木之勝,與小香、二香諸君募錢于潭西架屋,為游息地。屬予記之。”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施工者在挖地槽時卻掘出一個泉子。泉水水勢甚佳,汩汩噴涌,猶如冰壺。桂馥大喜過望,便大宴賓客,為泉起名。來客眾說紛紜,有以形命名的,有以色命名的,有以味命名的……,桂馥均不滿意。無奈之下,自己為這一新出現(xiàn)的泉池命名為“七十三泉”,并賦詩一首:
名泉七十二,不屬五龍?zhí)丁?/span>
為勞算博士,籌添七十三。
新泉的出現(xiàn)使潭西精舍大為增色。為了增加水流的氣勢,美化周邊的環(huán)境,精舍主人又將五龍?zhí)赌蟼?cè)天鏡泉的水引來與七十三泉相匯。泉水繞屋穿廊,流入五龍?zhí)?,一時潭西精舍便成了濟南當(dāng)時一處著名的水景園。桂馥十分欣賞這一名泉景區(qū),他在《《潭上雜詠八首》》吟道:
樹色不離門,水聲長繞屋。
昨夜月上時,散步未能宿。
——《潭西精舍》
既有石泉響,何必松間聽?
誰知浙江潮,翻從壁上生。
——《畫壁》
我有石上琴,不彈不復(fù)理。
化作流水聲,聲從太初起。
——《琴床》
型過板橋頭,看云聊小住。
杖影落水中,半日流不去。
——《倚杖橋》
潭西精舍建成后不久,桂馥便接到朝廷的任命,遠赴云南永平縣出任知縣。
臨別之時,做《別潭西精舍》詩一首,與親朋好友和那朝夕與共的潭西精舍告別,詩中表達了他那離鄉(xiāng)的惆悵和那難以割舍的泉緣情思:
夢里難拋潭上屋,眼前又作路旁人。
秋風(fēng)不肯留行客,先到燕南易水濱。
桂馥 隸書《潭西精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