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詞格律術(shù)語
【長知識!12大經(jīng)典詞牌名是怎么來的?】蘇軾一首《念奴嬌》流傳千古,可你知道“念奴”是誰嗎?柳永一曲《雨霖鈴》凄婉動人,可你知道“雨霖鈴”最初是唐玄宗在雨夜哀嘆自己無法保護(hù)楊貴妃嗎?“踏莎行”的“莎”還在讀sh???…看完這些,是否覺得多年語文白學(xué)了?戳圖↓↓這個周末,學(xué)點知識!
格律詩規(guī)則圖片&及代碼
 
 漢字古今四聲平仄查詢
 作詩填詞平仄檢查A B
詩詞寫作知識鏈接
詩詞格律人間詞話詩律淺說
白香詞譜常用詞譜各種詞牌
平水韻部中華新韻笠翁對韻
詩韻新編填詞知識聲律啟蒙
詩詞格律術(shù)語
一種文學(xué)體裁。上古即有之,后世漸有演變。一般具有短句、押韻等特點。
詞 - 又稱詩余、琴趣、曲子、曲子詞、長短句、近體樂府等,起于五代與唐,流行于宋。詞最初專為演唱而作,后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學(xué)體裁。詞有特定字、句和音、韻的要求(即格律),每種格律對應(yīng)一個詞牌,有相應(yīng)的詞牌名。
音 - 指聲調(diào)高低而言,一般低者為“平”,高者為“仄”,平仄又可分“平”、“上”、“去”、“入”四聲。
韻 - 又稱轍,指發(fā)聲時的尾音,大致等于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在用韻的文學(xué)作品中具有相同或相類尾音的一組字參差交替出現(xiàn),能使得朗讀作品時具有連貫和諧的美感。用韻是詩詞的主要特點之一。
平仄 - 聲律專名。古代漢語聲調(diào)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diào)節(jié),使聲調(diào)諧協(xié),謂之平仄。
四聲 - 即古代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平道莫低昂,平聲包括陰平(對應(yīng)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一聲)和陽平(對應(yīng)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二聲);上聲高呼猛烈強,上聲對應(yīng)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三聲,去聲分明哀遠(yuǎn)道,去聲對應(yīng)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四聲,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在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未保留,但很多地方方言依然保留了入聲的發(fā)音。
押韻 - 亦稱“合轍”、“壓韻”。作詩詞時于句末或聯(lián)末用韻之稱。舊因押韻,例須韻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數(shù)變格。詩歌押韻既便于吟誦或記憶,又使作品具有節(jié)奏、聲調(diào)之美。
格律 - 對詩詞字、句、音、韻的格式化描述。
詞牌 - 即詞的體例,包括詞牌名和該詞牌的格律。
詞譜 - 收集整理詞牌的書籍。例如白香詞譜、欽定詞譜等。
韻書 - 將文字依照音韻歸類整理,劃分平仄和韻部,以便作詩填詞參考的書籍。如平水韻、詞林正韻和中華新韻等。
樂府 -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皹犯币幻?,始于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yán)格的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婆e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yīng)用于應(yīng)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lián)句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lián)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來習(xí)用一人出上句,續(xù)者須對成一聯(lián),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yīng),絕少佳作。
集句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shù)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現(xiàn)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咸的《七經(jīng)詩》。
古風(fēng) -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fēng)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nèi)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 亦稱“古詩”、“古風(fēng)”。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產(chǎn)生較早。每篇句數(shù)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jīng)》,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后,格調(diào)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
五言詩 -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gòu)成的詩篇。起于漢代。魏晉以后,歷六朝隋唐,大為發(fā)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dāng)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xiàn)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fā)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jǐn)?shù)長短間雜,無一定標(biāo)準(zhǔn),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dá)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近體詩 - 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shù)、字?jǐn)?shù)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
律詩 -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yán)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lián)”。五律、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格律詩 - 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規(guī)格,音韻有一定規(guī)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guī)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詞、曲每調(diào)的字?jǐn)?shù)、句式、押韻都有一定的規(guī)格,也可稱為格律詩。
排律 - 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lián)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絕句 -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
五絕 - 五言絕句的省稱。指五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五律 - 五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七絕 - 七言絕句的省稱。指七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七律 - 七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古絕 -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入律古風(fēng) -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后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應(yīng)制詩 -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shù)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于唐代,由“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內(nèi)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yán)。
詩韻 -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xì),不便押韻。唐初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通用。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107韻,后人又減為106韻,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
近體詩押韻 - 近體詩押韻要求嚴(yán)格。不論絕句、律詩、排律,都必須用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不許鄰韻通押。
古體詩押韻 - 古體詩押韻較寬??赊D(zhuǎn)韻,或鄰韻通押;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仄聲韻中,要區(qū)別上、去、入聲,不同聲調(diào)一般不相押,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
葉韻 - 一作“諧韻”、“協(xié)韻”。詩韻術(shù)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xié)調(diào)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xué)者按當(dāng)時語音讀《詩經(jīng)》,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rèn)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yīng)隨意改讀。在填詞時,葉韻也指壓其同聲的仄韻。
通韻 - 格律術(shù)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yán)格的限制。
換韻 - 亦稱“轉(zhuǎn)韻”。格律術(shù)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填詞需換韻的情況較多見。
險韻 - 詩韻術(shù)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險韻。宋蘇軾曾用“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唱和 - 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分韻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狈诸}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進(jìn)退格 - 亦稱“進(jìn)退韻”。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jìn)退韻者,一進(jìn)一退?!蔽簯c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jìn)退?!边M(jìn)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jìn)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轆轤格 -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葫蘆格 -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
“一三五不論” - 格律詩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略稱。謂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須按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由此類推,五言詩句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簡潔明快,但不全面、不準(zhǔn)確,對有些句型便不適用。
對與粘 - 格律術(shù)語。對,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lián)內(nèi)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即仄對平,平對仄。粘,取粘連、粘附之義,指后聯(lián)出句與前聯(lián)對句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對、粘的標(biāo)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誤,最關(guān)鍵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務(wù)必分明。
對仗 - 格律術(shù)語。指詩歌中詞句的對偶??梢詢删湎鄬Γ部梢跃渲邢鄬?。對仗一般用同類句型和詞性。作為格律要求,律詩中間兩須對仗,首尾兩聯(lián)不用對仗。但也有變例,或頸聯(lián)不對仗,或尾聯(lián)用對仗;首聯(lián)對仗的較少見。絕句不用對仗,但時有作偶句者。
工對 - 格律術(shù)語。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歌詞,虛詞對虛詞。舊時把名詞又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xué)、草木、鳥獸蟲魚、形體、人事、人倫等門類。嚴(yán)格的對仗、詞性、詞類都要相對,稱之工對。如“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div style="height:15px;">
寬對 - 格律術(shù)語。與工對相對而言。寬對只要詞性相同,便可相對。如“飲馬雨驚水,穿花露滴衣。”
借對 - 格律術(shù)語。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同時又借用乙義或丙義構(gòu)成工對,便稱借對。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背私枇x,還有一種借對是借音,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lán)田日暖玉生煙?!?div style="height:15px;">
流水對 - 格律術(shù)語。指一聯(lián)中相對的兩句關(guān)系不是對立的,且單句意思不完整,合起來才構(gòu)成一個意思,似水順流而下,故稱。如“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div style="height:15px;">
合掌 - 詩病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xiàn)象。一聯(lián)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失粘 - 作舊體詩術(shù)語。寫作律詩、絕詩時平仄失誤,聲韻不相粘之謂。即應(yīng)用平聲而誤用仄聲,或應(yīng)用仄聲而誤用平聲。又據(jù)宋陳鵠《耆舊續(xù)聞》,表啟之類的駢儷文字,若平仄失調(diào),在當(dāng)時也叫失粘。
三平調(diào) - 格律術(shù)語。指詩句末選用三個平聲。為近體詩的大忌,又是古體詩的典型特征之一。
孤平 - 格律術(shù)語。律語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全句除了韻腳外只剩下一個平聲,故稱。唐人律詩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須用仄聲字,絕對無法換平聲字時,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拗體 - 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guī)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lián)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diào)譜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dāng)代圓熟之弊?!?div style="height:15px;">
拗救 - 詩律術(shù)語。要格律詩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稱“拗”。凡“拗”須用“救”,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則該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diào)節(jié)音調(diào),使其和諧,稱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為兩類: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詩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孤平”時,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個平聲字作為補償。2、對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時,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往往同時并用。
八病 - 古代關(guān)于詩歌聲律的術(shù)語。為南朝梁沈約所提出,謂作詩應(yīng)當(dāng)避免的八項弊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據(jù)《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字、第二字不得與第六字、第七字同聲(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xì),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xì),中央粗,有似鶴膝。(近人從蔡寬夫說,以為五字中首皆濁音而中一字清音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音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以“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魚、元、阮、愿”等與“月”字同聲組之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入”為一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聲相紐之病。沈約此說,在當(dāng)時就受到鐘嶸等人的批評。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也說:“作詩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據(jù)也?!?div style="height:15px;">曲子詞 - 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
雅詞 - 宋以后詞調(diào)由俚俗轉(zhuǎn)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艷詞 - 又稱側(cè)艷詞,相對于雅詞而言。
近體樂府 - “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
寓聲樂府 - 自創(chuàng)新曲,而寓其聲于舊調(diào)。
大詞 - 宋人以慢曲為大詞。
小詞 - 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
南詞 - 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qū)別于北詞(曲)。
南樂 - 元人也稱詞為南樂。
長短句 - 在宋代以后,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詩余 - 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后面,加上一個類目,就稱為“詩余”,故詩余也成為詞的別名。
琴趣 - 后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概指其能應(yīng)琴而歌。
葉 - 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guān)于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
韻 - 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句 - 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豆 - 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頓逗處。
換 - 凡詞譜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則換平韻?;蛏暇浣匝浩巾?,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平。凡詞譜中注有換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則換仄韻?;蛏暇浣匝浩巾?,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仄,既換平韻之后之后,又換仄韻。與上文之仄韻不同一部者,謂之“三換仄”。同屬一部者,稱為“葉仄”。既換仄韻之后之后,又換平韻者,亦同此例。
疊 - 疊字的意義是重復(fù)。故詞家一般都以一首詞的下片為疊。凡詞譜中注有疊字者,有四處區(qū)別:一,疊句,如如夢令,如夢如夢。二,疊字,如憶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疊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疊字,如調(diào)笑令,下片起首例疊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轉(zhuǎn)。四,疊韻,如長相思,起二句,君淚盈,妾淚盈,二句韻同。
闋 - 一首詞稱為一闋,一首詞分上下兩節(jié)者,分別稱為上、下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
變 - 又作遍、徧、片、段等,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
遍 - “變”字用到唐代,簡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詞的上下可稱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拍 - 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么 - 一首詞的下遍。
結(jié)拍 - 詞的結(jié)尾處,謂之結(jié)拍。但結(jié)拍井非結(jié)句。
歇拍 - 即結(jié)拍。
換頭 - 又稱過、過腔、過片、過變、過處、過拍,詞從單遍發(fā)展為兩遍,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
重頭 - 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雙曳頭 - 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
轉(zhuǎn)調(diào) - 一個曲子,原來屬于某一宮調(diào),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diào),節(jié)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xiàn)帶“轉(zhuǎn)調(diào)”二字的詞調(diào)名。
雙調(diào) - 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diào)”。
促拍 - 所謂“促拍”,就是樂曲節(jié)奏的改變,不過從歌詞的字句之間是看不出來的。
偷聲 - 即減字。一首詞的曲調(diào)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jié)韻度,略有增減,減叫做偷聲,與移宮轉(zhuǎn)調(diào)有關(guān)。
添字 - 即添字。一首詞的曲調(diào)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jié)韻度,略有增減,增叫做添字,與移宮轉(zhuǎn)調(diào)有關(guān)。
大拍 - 宋人以音繁詞多的曲調(diào)為大拍。
近拍 - 簡做“近”,以舊曲翻成新調(diào),亦可以稱為近拍。
令 - 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慢 - 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引 - 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犯 - 犯調(diào)的本義是宮調(diào)相犯。
大曲 - 大曲以許多曲子連續(xù)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幾十遍。
摘遍 - 或簡做“遍”,從大曲中摘取其一遍來譜詞演唱,稱為摘遍。
序 - 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稱為拍序。
歌頭 - 大曲歌遍之第一遍,謂之歌頭。
曲破 - 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為入破。
中腔 - 所謂“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
填詞 - 先有樂曲,然后依這個樂曲的聲調(diào),配上歌詞。宋元以來一般人則通稱“填詞”。又做“倚歌”、“倚聲”。
填腔 - 宋人為歌詞作曲,稱為“填腔”。
自度曲 - 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diào),這叫做自度曲。自制曲、自度腔義同。
自過腔 - 所謂“過腔”者,是從此一腔調(diào)過入另一腔調(diào),所謂“過腔”,僅是音律上的改變,并不影響到歌詞句格。
領(lǐng)字 - 于詞意轉(zhuǎn)折處,使上下句悟結(jié)合,起過度或聯(lián)系作用的字。
詞題 - 即一首作品除詞牌外,另有標(biāo)題。宋以后,詞的內(nèi)容、意境和題材都繁復(fù)了。有時光看詞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于是作者有必要給加一個題目。
詞序 - 詞牌和標(biāo)題之外,用一段比較長的文字來說明作詞緣起,并略為說明詞意,這就稱為詞序。
小令 - 明人以58字以內(nèi)為小令。
中調(diào) - 明人以59字至90字為中調(diào)。
長調(diào) - 明人以90字以上為長調(diào)。
(以上部分資料整理自網(wǎng)絡(luò)且已無法一一詳考來源,在此申明并向原創(chuàng)作者們的工作致敬?。?div style="height:15px;">52個詞牌名及由來 (完整收藏版)
1:望江南。本名《謝秋娘》,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作,因白居易詞中有“能不憶江南”,而改名《憶江南》,又名《夢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shù)字取名,人稱“卜算子”。
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后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詞中又創(chuàng)慢詞,《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于晏殊。
4:釵頭鳳。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后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5:長相思。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diào)。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6:丑奴兒。詞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稱《采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7:搗練子。詞牌名。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diào)。
8:定風(fēng)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fēng)流”一語。此調(diào)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又名《定風(fēng)流》、《定風(fēng)波令》等。
9:芳心苦。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0:風(fēng)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風(fēng)入松》歌,后取用為詞調(diào)。
11:八聲甘州。依唐邊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韻,故名八聲。
1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diào)。減字浣溪沙。詞牌名。減字,唐宋曲子詞術(shù)語,一般填詞應(yīng)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jǐn)?shù)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這些詞實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此詞最早創(chuàng)于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14: 漁歌子。又名《漁父》。唐教坊曲名,詞調(diào)由張志和創(chuàng)制。
15:六丑。周邦彥自創(chuàng)。后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dāng)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diào)?!被兆谡僖娭馨顝r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diào),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diào),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diào)的名字?!?6:六州歌頭。詞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時入詞牌。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統(tǒng)稱《六州》。歌頭即引歌。17:綠羅裙。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18:賣花聲。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過龍門》。此曲最早創(chuàng)自唐代劉禹錫。初為小令,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其內(nèi)容專詠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調(diào)發(fā)展為長短句,內(nèi)容也更廣泛。
19:滿庭芳。詞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
20:木蘭花。又作《玉樓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21:念奴嬌。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絕妙,后人用其名為詞調(diào)。
22:破陣子。原是唐朝開國時創(chuàng)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陣樂》中一曲,后改用為詞牌。
23: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luò)被體,號菩薩蠻隊。當(dāng)時倡優(yōu)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div style="height:15px;">24:青玉案。詞牌名。取于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銹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
25: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diào)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fēng)》、《憶蘿月》。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偽托。
26:鵲橋仙。詞牌名。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又有一說,此調(diào)因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得名。
27:如夢令。相傳后唐莊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一句而得名。
28:阮郎歸。詞牌名。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天臺山采藥遇仙女的典故。
29:瑞鶴仙。詞牌名。宋周邦彥始創(chuàng),格體參差。
30:少年游。唐無此詞調(diào),宋人晏殊作《珠玉詞》中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之為名。又名《小闌干》、《玉臘梅枝》。
31:霜天曉角。詞牌名。又名《月當(dāng)窗》、《踏月》。此詞調(diào)首見于《全芳備祖前集》,宋代詞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為詞牌名。32:水調(diào)歌頭。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diào)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33:水龍吟。又名《龍吟曲》。取李白“笛奏龍吟水”一詩句而名之。
34:蘇幕遮。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龜茲國,“蘇幕遮”意“西戎胡語”。
35:望江南。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此調(diào)本名為《謝秋娘》,是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所作。后進(jìn)入教坊。
36:惜分飛。又名《惜雙雙》、《惜芳菲》?!对~譜》中以毛滂為正曲。故此詞牌可能是毛滂自創(chuàng)。
37:惜奴嬌?!陡啕愂窐分尽份d:宋賜大晟樂內(nèi)有《惜奴嬌曲破》,故此詞牌名應(yīng)是出自大曲。
38:行路難。詞牌名。本是古樂府雜曲歌名,內(nèi)容多寫世途艱難,英雄末路。后用為詞調(diào)。又名《梅花引》、《小梅花》。
39:一剪梅。出自宋代詞人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一句。又名《玉簟秋》、《臘梅香》。
40:漁家傲。唐、五代詞中不見此詞牌,取自北宋詞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漁家傲”一句。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和《游仙詠》等。
41: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diào)。據(jù)說取名于項羽寵姬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玉壺冰》。
42: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詞牌。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入蜀地,進(jìn)斜谷,霖雨連下十?dāng)?shù)天,在棧道中聞見鈴聲,思念起楊貴妃,便制曲一闕,名為《雨霖鈴》。
43:昭君怨。詞牌名。《樂府詩集》載王昭君出塞故事,說此調(diào)最早為昭君所創(chuàng)。調(diào)見蘇軾的《東坡詞》。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無情》。
44:鷓鴣天。唐、五代詞中無此詞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詞家晏殊以《鷓鴣天》填詞最多。在北宋詞牌中《鷓鴣天》的別名最多,有《千葉蓮》、《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鷓鴣引》、《驪歌一疊》等等。
45:醉落魄。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據(jù)曹鄴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玄宗閱后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46:瀟湘神。又名《瀟湘曲》。唐代瀟湘地帶祭祀湘妃的神曲。
47: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萬斯年》,因皇甫松詞有《懊惱天仙應(yīng)有以》句而改名。
48:西江月。調(diào)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49: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詠湘靈的。
50: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張衡《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
51:沁園春。沁園本為漢代沁水公主園林,唐詩人用以代稱公主園。
52: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又名《鵲踏枝》、《鳳棲梧》。
寫作律詩必須把握的三個要領(lǐng)
——僅供初學(xué)者參考借鑒
一、力求意境之高遠(yuǎn)
什么是意境?意是主觀情感,境是客觀事物。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完美融合,是作品最終追求的藝術(shù)效果。
哲學(xué)講概念,文學(xué)講形象。而格律詩屬于高雅文學(xué)范疇。必須用形象思維,形象語言去寫意去抒情。沒有形象便沒有意境。因此,意語俱佳者為上,情詞乏味者為下。為達(dá)此目的,首先必須選好素材,定準(zhǔn)標(biāo)題,明確立意,我把它說成是謀篇三步曲。
二、力求作品之規(guī)范
規(guī)是法規(guī)、標(biāo)準(zhǔn),范是典范、榜樣。沒有規(guī)矩便不成方圓。格律詩的規(guī)則有那些?主要指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聯(lián)有定規(guī)。這便是格律詩的三要素:講平仄、講押韻、講對仗。此外還有忌孤平、忌合掌、忌三仄尾、忌三平調(diào)、忌失對失粘以及拗救規(guī)則。
因此,格律詩的寫作,必須堅持有令則行,有禁則止的原則。遵守格律分毫不差是前提,執(zhí)行法規(guī)一絲不茍是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違規(guī),不犯忌。也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作品要求。所以,堅持寫作的規(guī)范化是唯一途徑,不可隨心所欲,等閑視之。
三、力求文采之新奇
任何文學(xué)作品,都是要利用文字去表達(dá)的。而格律詩詞則要求它的詞語更加凝練,更加含蓄,更加秀雅,更加巧妙。因此,符合規(guī)范而又上佳的作品,必然要在駕馭語言能力上苦下功夫。
就寫作律詩而言,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對仗,正是營造意境的精華之處,正是彰顯文采的新奇之處,正是評價作品成敗的標(biāo)志之處。
古往今來,詩家浩如煙海,佳作燦若星河。值得初學(xué)者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太多太多。那就要善于從中汲取營養(yǎng),獲得教諭。
茲將遼寧老干部大學(xué)松竹梅詩社第20期詩集,以及作者本人原創(chuàng)作品中的七律詩部分對仗聯(lián)句,選抄如下:
竊效長征驅(qū)鐵馬,旋施妙計運精兵。 《 觀 棋 》
飛車直搗中軍帳,火炮專轟大本營。
一絲眷念一絲苦,兩界相思兩界愁。 《老妻辭世周年》
覓跡前蹤尋舊夢,情牽往事意難投。
澆愁有藉觀青史,遣興無因伴耶穌。 《褒貶怨怒》
少壯荊悲寒易水,窮年楚對冷匡廬。
梭塔凌霄多雅態(tài),琴弦鎖柱盡妖嬈。 《鐵嶺新城八景》
金廊初始花千樹,玉帶中分路一條。
紅葉自開還自落,白云忽后又忽前。 《老邊溝游記》
秋聲入耳平心易,曲徑通幽止步難。
半晴半雨銜泥燕,微暖微寒戲水鷗。 《沈陽東湖》
露浥圓荷清氣遠(yuǎn),風(fēng)搖細(xì)葦碧羅柔。
問暖噓寒情備至,端茶續(xù)水意尤真。 《 同學(xué)會 》
諢名再現(xiàn)呼諍友,往事重提變?nèi)ぢ劇?div style="height:15px;">急如珠翠和風(fēng)倒,忽似琴箏伴月傾。 《 聽 雨 》
冷雨澆心澆雨冷,驚魂繞夢繞魂驚。
隨心嶺化千峰玉,著意原盛萬頃銀。 《 雪花吟 》
可像梨花潔玉宇,不學(xué)柳絮惹風(fēng)塵。
縷縷霞光光照水,薄薄霧靄靄融云。 《芳園夏日》
壇花炫彩塘邊路,坪草芳菲榭外林。
露潤時花時潤露,霜凌季草季凌霜。 《昭陵秋杪》
階邊綻放菊千朵,天上翱翔雁兩行
偶品濃茶精煉字,時呷老酒巧拼聯(lián)。 《逸老閑情》
春吟渭水同湘水,夏詠廬山又泰山。
一處長橋一處景,半城高廈半城川。 《名城掠影南寧》
邕江瀲滟街旁過,溶洞幽深嶺內(nèi)旋。
上述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有的是流水對,有的是疊詞對,有的是回文對,有的是數(shù)字對,有的用了掉字,有的用了頂針,可謂不落窠臼。
總之,對仗嚴(yán)謹(jǐn),固然重要,但也不是唯一。章法之起承轉(zhuǎn)合,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首尾兩聯(lián)也要層次分明,前呼后應(yīng)。首聯(lián)則應(yīng)起的自然,先聲奪人,引人入勝。尾聯(lián)則應(yīng)合得含蓄,言欲止而意無窮,耐人回味。
最后還要提及的是,作者應(yīng)善于換位思考,時時想到讀者的認(rèn)知和感受。我認(rèn)為現(xiàn)今作者,必須緊跟時代腳步,運用時代語言,撰寫時代篇章。這叫做舊瓶裝新酒。力避文理不通,力避東拼西湊,力避索然無味,力避因循守舊,否則必然事倍功半,貽笑大方。不妥之處恭候方家斧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半小時學(xué)會詩詞格律
詞的用韻一定比格律詩的用韻寬松嗎?答案并不像你想得那么簡單
詩詞格律三日通
第十九講 簡談對詞的認(rèn)識
中國古代詩詞常識
舊體詩筆記||詞的格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