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識別宣紙的好壞
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如何識別宣紙和書畫紙呢?一是肉眼分辨法:拿起紙對著光亮透視,你會發(fā)現(xiàn)紙面上密布著云朵,云朵上有一些絲狀物,就是檀皮纖維;還能發(fā)現(xiàn)燎草的筋絲(一張紙上總能有8到10條)。而龍須草制作的書畫紙上不僅沒有,相對而言,它表現(xiàn)的過于潔白。二是著墨法:用筆把較淡、淡、較濃、濃的四種墨痕描于同一處,觀察紙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紙,它能清晰的顯示筆痕與層次,而書畫紙,在筆痕交疊處顯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濃的墨汁后,紙張由于纖維度差,會因難以承受而斷裂。三是撕裂法:把宣紙和書畫紙分別沿著縱向撕開,宣紙呈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雙層,揭開的寬度有2-3厘米,而書畫紙則是單層,即使有也很不明顯。由于宣紙是韌皮纖維造的,撕裂度比書畫紙要強多了。人們在鑒別紙時一定要慎重,不要單憑銷售商的片面之詞而隨便購買,必須在掌握以上基本的鑒別方法之后謹慎選項購。另外還需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練習特點選購適合自己的載體。
宣紙品種繁多,有一百多種,按不同的分類方法有以下一些品種:
一按原料的配比,宣紙可分為棉料、凈皮、特皮、純皮四大類。棉料類宣紙是指青檀樹皮與稻草的配比中皮料成份約為60%、草料成份約為40%;凈皮類宣紙皮料成份約占70%、草料約占30%;特皮類宣紙皮料成份約占80%、草料成份紙占20%;純皮類宣紙全部用的是皮料。
二按厚薄分,可分為單宣、夾宣、二層宣、三層宣(依次變厚),比單宣薄的宣紙有棉連、扎花、羅紋、龜紋等。
三按規(guī)格不同可分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二丈、尺八屏等。在此基上還可以改刀成小規(guī)格紙,如對聯(lián)、扇面、信箋等。
四按簾紋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龜紋、羅紋、扎花等。
五跟據(jù)宣紙的生、熟成度又可分為生宣和熟宣。我們平常所說的宣紙又叫生宣,它的潤墨性好,都用來作寫意畫。用生宣加膠、礬等處理后得到的稱為熟宣,熟宣不洇墨,宜作工筆畫。熟宣類可分為玉版、礬宣、蟬衣、云母、灑金、灑銀、仿古色宣、粉蠟箋等60多種。
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宣紙的制造幾經沉浮起落,然而它不但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滅,卻在歷史的傳承中鞏固和提高。這與宣紙本身的優(yōu)良品質是分不開的,宣紙由于原料和工藝的特殊性,使之具備了其它紙品所不具有的一些優(yōu)良特性,這些優(yōu)良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潤墨性、不變形性、耐久性和抗蟲性四個方面。
一潤墨性:潤墨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或理解,(1)宣紙著墨后的滲透力和吸附力強。(2)用毛筆滴一滴墨在宣紙上,著墨后呈圓形鋸齒狀化開,擴散的縱橫差越接近越好。(3)墨色應有層次,濃淡分明,筆筆相交處有明顯的筆痕,立體感豐富。正是宣紙的潤墨性使得書畫作品能夠達到意想不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
二不變形性:是指紙面受墨或受潮后不翹、不拱、不皺,能保持紙面平整。宣紙的干濕收縮率極小,其變形性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青檀皮纖維的規(guī)整度高,纖維之間的孔隙均勻,填料分布恰當,含雜質素少。
三耐久性:是指宣紙本身或在潑墨作書畫后,經過長時間仍能保持原有的強度、韌性和色澤等性能的能力。究其原因有二,第一與青檀韌皮纖維本身的優(yōu)異性能分不開,它能耐久而不易損壞。第二與宣紙的PH值有密切關系,宣紙的PH值呈堿性,能夠抵抗空氣中或化學環(huán)境中酸氣的侵蝕。歷史已證明,宣紙放置幾百上千年仍能保持原樣,只是顏色上微微呈現(xiàn)出淡玉色。
四抗蟲性:是由于宣紙是韌皮纖維所造,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鈣微粒,蠹蟲不喜歡吃含碳酸鈣成分的紙。但若保管不善也會被蟲蛀。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正因為宣紙有以上一些優(yōu)良特征,宣紙的制作才得以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永不湮滅。
宣紙質量的比較
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于《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于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yè)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當時這些地區(qū)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倫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很想造出一種潔白的紙,好為老師畫像,以表緬懷之情。后在一峽谷溪邊,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于經流水終年沖洗,樹皮腐爛變白,露出縷縷長而潔白的纖維,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紙,經反復試驗,終于成功,這就是后來的宣紙。
據(jù)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曹氏族譜》序言云:“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yè),以維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遂步提高,終于造出了潔白純凈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宣紙的聞名始于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云:“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边@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于書畫了。另據(jù)《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梢娦堅诋敃r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親自監(jiān)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并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zhèn)?,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xiàn)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宣紙的生產中心是涇縣,它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qū)特產的青檀樹為主,配以部分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凈、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歷時一年多,方能制造出優(yōu)質宣紙,制成的宣紙按原料分為綿料、皮料、特凈三大類,按厚薄分為單宣,夾宣、三層夾、羅紋、十刀頭等多種。“特種凈皮”是宣紙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韌力強、潑墨性能好等優(yōu)點,為廣大書畫家所喜愛。有人贊譽宣紙“薄似蟬翼白似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币环鶊D畫,一章章文字,皆憑宣紙而光耀千秋。
伐條宣紙的傳統(tǒng)做法是,將青檀樹的枝條先蒸,再浸泡,然后剝皮,曬干后,加入石灰與純堿(或草堿)再蒸,去其雜質,洗滌后,將其撕成細條,晾在朝陽之地,經過日曬雨淋會變白。然后將細條打漿入膠:把加工后的皮料與草料分別進行打漿,并加入植物膠(如楊桃藤汁)充分攪勻,用竹簾抄成紙,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張。宣紙的每個制作過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講究。如撈紙用的竹簾,就需要用到紋理直,骨節(jié)長,質地疏松的苦竹。宣紙的選料同樣非常講究。青檀樹皮以兩年以上生的枝條為佳,
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長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長的稻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