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難癥必效單方
一、驚風(fēng)
本病屬中醫(yī)“發(fā)搐"痙病”(又稱抽風(fēng))等范疇。
凡小兒在臨床上有頻繁的抽風(fēng)和意識不清病證的,均不叫做驚風(fēng)。
屬陽,屬實者統(tǒng)稱“急驚風(fēng)”病久屬阱,屬虛者,統(tǒng)稱“慢驚風(fēng)時。臨床特點:以頭痛、項強、抽風(fēng)、神昏、,恐懼等為主癥。 。
1、蘇葉1 7 5克,薄荷9克,粉葛9克。凈水煎好,另用古搭屎1.5克(即偷油婆屎,又名臊甲子屎)沖服。主治小兒驚風(fēng)(《海內(nèi)外秘方選魯)。
2、良姜子,研成細末,沖開水服o.6~o,9克。主治小兒慢驚風(fēng)(水瀉肚痛)(《海內(nèi)外秘方選》)。
3、乳汁草60克。洗凈搗爛,臺米泔水?dāng)噭?,去渣煮沸。沖蜜糖服。主治小兒急驚《嶺南草藥志》)。 。
4、大金銀花,金勾蓮、金鎖匙各9克。煎水服。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時發(fā)時愈。
5、大尾搖干根1 2克,干黃膽草9克。加食鹽少許,水燉服。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福建中草藥》)。
6.土三七(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搗汁l盅,用水酒漿和勻。灌入。主治急慢驚風(fēng)(《延祿堂方》)。
7、代赭石?;馃状闶?,細研水飛,日干。每服3~4-5克,白湯調(diào)下,連進3服。主治急慢驚風(fēng)。
8、蕓香草,水煎。點水酒服;或加朱砂0,3克:蚯蚓2條,點水酒服。主治小兒急驚,角弓反張。發(fā)搐,手足蹬搐。
9、用朱砂、輕粉等分。水飛研細,在秋分后寒露前取青蒿根內(nèi)蟲,不拘條數(shù),以足和藥為度,看其急走緩走,分別記之,搗汁,和上二味為丸,如粟米大,每歲用2丸,人乳化服,便痰即愈。主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
lo:石綠120克,輕粉3克。為末。薄荷汁入酒調(diào)一字服,取吐。主治小兒急驚(《全嬰方》)?!?div style="height:15px;">
1 1、天麻(酒洗,炒)1 20克,膽星9 0克,僵蠶(俱炒)60克,天竺黃30克,明雄黃l5克。俱研細,總和勻,半夏曲60克,為來,打糊丸如彈子大。用薄荷、生姜泡濃湯,調(diào)化1丸,或2~3丸。主治小兒風(fēng)痰搐搦,急慢驚風(fēng)(毫本草匯言》)。-
1 2、乳香(研)1.5克,胡粉3克。上二味,臺研勻細,用白頸蚯蚓生捏去土,爛研和就為丸。如麻子大。每服7~10丸,煎蔥白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主治小兒慢驚風(fēng)(《圣濟總錄》)。
1 3、獄鼠曲草9克,鉤藤9克。水煎服。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湖南藥物志等)。
1 4、附子尖1個?硫黃棗大1個,蝎梢7個。為末,姜汁、面糊丸,黃米大。第服10丸,米飲下。,主治小兒慢脾驚風(fēng)!四肢厥逆(《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1 5、鮮一支黃花3 0克,生姜1…片。同搗爛取汁。開水沖服。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閩東本草》)。
16、桃仁、山梔子、白面粉各等分。桃仁搗泥,山梔研末,與·面粉混合,加雞蛋清調(diào)拌勻。用時貼敷兩足心,包扎固定。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壯熱(《偏方大全》)。
17,迫風(fēng)七(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搗汁1盅。開水和勻內(nèi)服。主治小兒慢驚風(fēng)(《陜西草藥導(dǎo))。
1 8、魚腥草、黃荊條各30克,鉤藤9克。水煎服。幼兒酌減份量。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發(fā)熱抽搐(《中國秘方全書》)。
19天竺黃、膽里各6克,雄黃、辰砂各o.9克,麝香o.3克。共研細末;以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粒,用燈心3克煎湯送下。每日2次。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口眼歪斜;手足抽搐人事不省“中國秘方全書》)。
20、石菖蒲。搗爛絞汁,約3~4匙,加老姜汁數(shù)匙混勻灌下。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中國秘方全書每)。
。 21、鮮菖‘蒲1 2克,苦瓜根1 0克,遠志6克,老姜。3克4煎湯灌服。治小兒急驚風(fēng)方?!?div style="height:15px;">
22、伏龍肝6克,半邊蓮3克,金銀花3 0克,豬苦膽1個。水煎服。1日2次。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
23、地龍20克,石膏1 2克,薄荷葉1 2克,郁金6克。水煎服。1日1次,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
24、活蚯蚓1 0~20條,清水選凈置碗內(nèi),加白糖15克,取其所化之水飲下。治急驚風(fēng),高熱不退(《中國秘方壘書》)。
25、魚鰾15克,黃酒120克。以黃酒煮魚鰾,俟魚鰾呈膠粘液即成。灌服。主治小兒急驚風(fēng)(《偏方大全》)。
26、礞石滾痰丸9克。將上藥研末,開水灌服,得下后,驚逆便定。主治急驚風(fēng)(《浙汪中醫(yī)雜志》1 965'8)。
27、鮮黃堇30克,水煎服。主治小兒慷風(fēng)抽搐,人事不?。ā墩憬炷可剿幹仓尽罚?。
二、麻疹
本病屬中醫(yī)麻疹范疇,是麻疹病毒經(jīng)呼吸道傳染引起。1~5歲兒童易?;即瞬?,多發(fā)生于冬春季節(jié)。臨床特點:以發(fā)熱、咳嗽、發(fā)疹為常見主證。一般以開始發(fā)熱3天后疹點出齊,繼而漸布全身,狀如麻粒,5~7天疹點消失,脫屑,熱退,留下色寨沉著斑,年幼體弱的小兒易發(fā)生支氣管肺炎等合并癥。
1、批杷葉、桑根白皮、生石膏各1 5克。水煎去渣,加適量冰糖。1日2~3次分服。主治麻疹后熱咳不止(《中國秘方大全》)。
2、地膚子30克,紅糖30克。將膚子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過濾,沖紅糖趁熱服下,然后蓋被使出汗少許。每日早晚各服1次。主治蕁麻疹(《赤腳壓生雜志》l976·7)。
3、紅牛皮菜、芫荽子二櫻桃核各9克。煎水服。主治成人及小孩出麻疹應(yīng)時不透(《四川中藥志》)。
4、紫草根5克,白砂糖適量。甩清水2碗放入紫草根浸泡2小時,然后用砂鍋煎至1碗。服飲時加白糖調(diào)味。主治麻疹水痘,井有預(yù)防作用(《偏方大壘》)。
5、西河柳10克,銀花1 0克。水煎當(dāng)茶,不拘時服。主治麻疹《百病飲食自療》)。
6、鮮甘蔗、鮮荸薺、鮮蘆根。上三味共搗取什,當(dāng)茶飲。主治麻疹《百病飲食自療》)。
7,銀花6克;蟬衣1.5克,前胡3克,冰糖1 5克。煎水當(dāng)茶飲。治麻疹(《百病飲食自療》)。
8、紫草1250克,貫眾500克。加水3 000毫升,沉淀取上清液,1-3歲,每服20毫升;4^6歲每服30毫升;7~1 0歲每服50毫升。1日2次。隔日服或連服。主治麻疹(《廣西赤腳醫(yī)生》1977·6)。
9、山稗子果1 5克。水煎服。主治麻疹(《云南中草藥>)。
1o、芝麻根1握。洗凈后加水煎。趁熱燙洗。主抬蕁麻疹(《偏方大全》)。
11、雞蛋1個,養(yǎng)麥面30克,將雞蛋兩端各打1小孔,_流出蛋清(不要蛋黃);以蛋清和蕎麥面,再滴入3~5滴香油,以減少搓時與皮膚的牯著力。和好后在患者身上搓滾,前胸后背要多搓,以皮膚微紅為度,周身其它部位也要搓,不能遺漏,搓的次數(shù)愈多,疹子出的愈快。主治麻疹(《中醫(yī)雜志》1956.3)。
. 1 2、鮮野紅蘿卜全草1 000克。加水6000毫升,熬至3000毫升,熏洗全身,出汗為度。洗后避風(fēng),每.日1次。療程最短1次,最多6次,一般連續(xù)治療3~6次即可痊愈,主治蕁麻疹(《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9 -S)。
13、采集新鮮馬齒莧全草100~2 00克。除去根葉上的泥污,手搓成團狀,在蕁麻疹處反復(fù)揉擦5~10分鐘。主治蕁麻疹(《江西中醫(yī)藥》1990·3)。
14、狹葉山胡搬莖葉30克。水煎服。主治蕁麻疹。 .
lo-鮮蘆根30克,或浮萍9克。水煎服。主治蕁麻疹出不透(《南方老中醫(yī)治驗》)。
1 6、鹽膚木。根切片,取9~15克。水煎服。主治麻疹不易出或出而不透(《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1 7、白僵蠶1 0克,荊芥穗10克,蟬蛻5克。水煎。日分2次服,主治蕁麻疹(《偏方大全》)。
1 8、鮮香蕉根6克,馬齒莧30克,六月霜24克。合搗爛絞計,燉微溫,去沫內(nèi)服。主治麻疹肺熱疲喘(《泉州本草》)。
1 9、蕪荽子1 20克。杵后八火瓦罐或鋁鍋中,盛滿清水,置病房(病房宣小,不要通風(fēng))內(nèi)用炭火煮沸,使蒸氣充滿病室,井隨時增加炭、水,待麻疹透齊后,停止使用。主治麻疹初起未透(《浙江中醫(yī)》1959 -3)。
20、野鮮薔薇根IOO克。水煎服,以7~14天為1療程。主治慢性蕁麻疹(《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8)。
三、水痘
屬于中醫(yī)水痘范疇,又稱“水花”、“水喜”。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以l~4歲的小兒晟多。臨床特點:證見發(fā)熱,當(dāng)天皮膚出現(xiàn)丘疹,形狀橢圓,色明如水,1^3日內(nèi)結(jié)痂,一般發(fā)病后,終身不再感染。大多數(shù)患者愈后良好。
1、批杷葉煎湯洗,或黑大豆研末敷之,均主治小兒痘瘡潰爛(《百病丹方大全》)。
2、鯉魚膽,點眼即愈?;蝣桇~膽亦可。主治小兒痘出目中。(《中國秘方壘書》)。
3,百草霜1-5克,白菜根1個(切片)。湯劑,水煎服。主治痘疹(《土、單驗方選編》19 70,3)。 .
4、茶葉去梗,熱水泡透鋪床上,睡上_夜,膿水自干。主治痘后遍身無皮膿水不絕(《經(jīng)驗方》)。
5、紅羅H i20克,芫荽90克,風(fēng)栗90克,荸薺.60克。煎
服。主治水痘(《嶺南草藥志》)。
6、頂上胭脂。泡水,鋪紙上,蹦新筆在紙上蘸水,每日點3次,3日即愈。主治痘后風(fēng)眼或起翳或紅赤。
7、桃葉不拘多少。揉軟,蓋在痘瘡上;即墊身下即消,或用真麻油滴~點痘上,即消盡不再生。主治痘中生蛆,
8、青黛、生牡蝠粉、滑石粉各等重。~將以上3味藥粉加入適量麻油攪拌成糊狀即可。使用時j將調(diào)好的藥物輕輕地擦于息處薄薄一層。每日1~2次。主治水痘(《湖南中醫(yī)雜志》1990- 6)。
9、升麻,煎濃、湯去渣,用胭脂1 0余張,于湯內(nèi)揉出紅汁,加明雄黃末錢余,即以胭脂綿蘸湯拭瘡上神效。主治小兒痘瘡黑陷氣血虛弱不起。
10、黃豆燒黑!研末。香油調(diào)涂,極有效驗。主治痘后生瘡(《鮑氏小兒方》)。
1 1、胡荽90克;以酒2大盞,煎夸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氣出,待拎去滓,微微從項以一,噴背膂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干面。主治小兒疹痘(<圣惠方》)。
1 2、芝麻5臺,以滾水泡之。乘熱薰頭面,即發(fā)。主治痘出。不暢(《體仁匯編》)。
13、陳年松花j或干綠豆粉,或葬麥面。敷之。主治痘瘡破爛?!?nbsp; 。
四、白喉
本證屬于中醫(yī)白喉、溫毒等病癥范疇。又稱“白纏喉”。中醫(yī)學(xué)所稱的“疫毒喉痹”、“馬脾風(fēng)”、“鎖喉風(fēng)”等病癥,亦包括本病的范圍內(nèi)。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尤見秋冬季為多,學(xué)令前兒童最易發(fā)生,是白喉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造傳染病。臨床特點;以咽、喉、鼻等處灰白色假膜形成,附著牢固,伴發(fā)熱,聲音嘶啞、犬吠祥咳嗽、喘息、鼻塞和全身毒血癥狀為特點。部分患兒可并發(fā)心肌炎等。
1.壁上蛛白窩,取下,患者腦后發(fā)拔l根,纏定蛛窩,燈上以銀簪挑而燒之,存性為末,吹入患處即消。主治喉痹雙乳蛾。
2、癩蛤蟆(又名蟾蜍) '170克,明礬340克。共搗爛涂在5×10厘米前紗布上,置患者前頸部,固定稍許,患者喉部有消涼舒適感,咽部分泌物逐漸減少。每5~6小時更換藥1次,約五六次可愈(《偏方大全》)。 .
3、土牛嗉鮮根60 -90克。取土牛膝鮮根洗凈切碎,加入溫開水搗爛取汁;放入適量白糖調(diào)味,分多次內(nèi)服,連用7日;同時取汁用噴霧器噴咽部,每甘3~4次。主治白喉(《赤腳醫(yī)生雜志h19 74·6))
4、西瓜霜60克,人中自(馓)3克,辰砂6克,雄精0.6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再乳無聲。如非白喉,減去雄精。主治白喉(《掐喉捷要》)。
五、百日咳
本病屬中醫(yī)痙咳、頓咳、疫咳等病癥范疇。又稱“頓咳一、“雞咳”,是由呼吸道傳染所引起的冬春季節(jié)傳染病,5歲以下小兒易患此癥。臨床特點:初有上呼吸道感染,雨發(fā)癥狀,約六七天后出現(xiàn)陣發(fā)性痙攣咳嗽,吸令時伴有雞嗚樣回聲,吐有白色泡沫痰,常因陣咳而面紅嘔吐,反復(fù)發(fā)作,纏綿難愈,病程常達數(shù)周,甚者2~3個月。
1、一箭球6 0克,冰糖60克。水煎服。主治百日咳、虛咳(《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2-雞蛋黃適量。取熟雞蛋黃,用鐵鍋以文火將蛋煎熬出油,飲用。5歲“下小兒用3個蛋黃油,每日2狄,5歲“上青可酌加。均連服半且即愈。主治小兒百日咳(《偏方大壘》。
3、款冬花12克,毛化紅1 0克,冬瓜仁6克,蜂蜜z0克。將藥物研細末,調(diào)拌蜂蜜成丸。1日2次,連服7日,主治小兒百日咳初期。
4、車前子1 0克,木瓜6克,茶葉3克,冰糖30克。將藥物蒸后服用。1日1次。主治小兒百日咳。
5、金銀花藤12克,冬菊1 2克,鉤藤6克,魚腥草2 0克。將藥物煎服,1日3次。主治小兒百日咳。
6、金橘葉6克,刀豆子6克,雪梨1個,荷葉2 0克,將藥物煎服,1日數(shù)次。主治小兒百日咳。
7、大梨1千,麻黃o.5克。將梨洗凈,挖去核,納入麻黃,上鍋蒸熟,去麻黃。食梨飲汁,分2次服完. 主治百日咳(《偏方大全》)。
8、白及1 0克。研末開水吞服。每日3'次;1日量不超過30克。主治小兒百日咳。
9、麻雀2只。去皮及內(nèi)臟,肚內(nèi)填白糖蒸熟,1次吃下,每日:1次,一般服4~5只即愈。主治小兒百日咳(《百病良方》)。
lo、魚腥草3 0克,百部8克,白僵蠶6克,甘草3克。煎服,1日1次。主治小兒百日咳后期。
I l、鵝不食草30克,泥鰍患根20克,土牛膝20克、蘭香草20克。將藥物煎服,1日3次。主治小兒百日咳后期方。
1 2、浮萍草1 2克,干楷杷花6克,薄荷葉3克,建蘭,6片。將藥物搗爛,調(diào)攔蜂蜜或雞蛋清,外敷貼患處。主治小兒百日咳后期。
1 3、貝母1 5克,甘草(半生半炙)6克。共為末?沙糖丸芡,子本,每光飲化下l丸。治心兒猝嗽,百日內(nèi)咳嗽痰壅(《民間百病秘方》)。
14 鮮紫皮大蒜5枚。將大蒜搗如泥,敷貼涌泉穴,用敷料固定,男左女右。每次敷2 4小時。主治白日咳(《新中醫(yī)》1985
1 5、南瓜種子,瓦上炙焦,研細粉。赤砂糖湯調(diào)服少許,每日數(shù)次。.主治百日咳(《江西中醫(yī)藥》1953·3)。
16、紫皮大蒜50克、豬膽汁loo毫升。將大蒜洗后搗碎加水過濾取汁200毫升,加生豬膽汁1 00毫升,若保存則加防腐劑。每歲每次1毫升,每次最大量不超過1 5毫升,每日3~4次,飯前服用。主治百日咳(《赤腳醫(yī)生雜志》1980·3)。
17.活蟾蜍1只,黑胡椒7粒。取螗蜍1只不他雌雄,黑胡椒7粒,將活蟾蜍用開水泡死后不去腸肚,以黑胡椒填入蟾蜍口腔內(nèi),然后放在瓦片上,用爐火鍛成來,隔2天服1次,分2次服完.5天為1療程。主治百日咳(《新中醫(yī)b1981·6)。
1 8、紅蘿卜l20克,紅棗1 2枚連核。以水3.碗,煎成】碗,隨意分服。連服1 0余次。主治百日咳(《嶺南草藥志》)。
1 9、蜂蜜60克,橘絡(luò)6克。將蜂蜜放鍋內(nèi)熬開,再放橘絡(luò)煮1 5分種。1日服3次,每次服1 0克。主治百日咳(《中醫(yī)臨床驗方集穿)。
20、雞苦膽1個。用針刺破雞苦膽,擠出膽汁,將膽汁烘干,加入適量白糖研末調(diào)勻?;純褐軞q以下,分3天服完:1 02歲,分2天服完:2歲以上;1天服1個,每天分2~3次服完,可連續(xù)服用。主治百日咳(《中醫(yī)臨廉驗方集》)。
六、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屬瘟毒范疇。叉稱“痄腮”。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fā)病于冬春2季,以5~1 0歲兒童多見。臨床特點:發(fā)病可見咀嚼時耳下疼痛,食欲減退,腮腺腫大(一側(cè)或雙側(cè)),壓痛。吞咽、咀嚼困難,或有咽喉腫痛,并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力等癥狀。
1、赤小豆50~70粒。將赤小豆搗為碎末,加適量溫水或·雞蛋清或蜂蜜調(diào)成稀糊狀即可。用時將赤小豆糊攤于布上,敷于患處。主治流行性腮腺炎(《哈爾濱中醫(yī)》1965·3)。
2、赤小豆30克,大黃1 5克,青黛30克。先將赤小豆、大黃研細末,再與青黛粉混勻分成5包(每包約1 5克重)備用,用時取復(fù)方赤小豆散1包與雞蛋清2個調(diào)成稀糊狀,甩雞毛蘸藥液涂兩腮部,干后再涂,不拘次數(shù)。主治腮腺炎(《新中醫(yī)》1980·7)。
3.、蚤休(又名七葉一枝花)10克,冰片.10克,仙人掌、板藍根(切細研汁)各10克。用土碗1個放適量清水,將蚤休反復(fù)磨化成5 0%濃度,然后加入冰片、仙^掌、板藍根、充分調(diào)勻即成。視其腮腺腫大之范圍而涂藥,單側(cè)發(fā)病涂單側(cè),雙側(cè)發(fā)病涂雙側(cè),每日可涂5~6次。主治流行性腮腺斃(《湖南中醫(yī)雜志》1985·1)。
4、天花粉、綠豆各等量。將上藥研成細末,加入冷開水調(diào)成糊狀,外搽患處,每天搽3~4次。主治流行性腮腺炎(《新醫(yī)藥通訊》1973·7)。
5,藥老根,研粉,水調(diào)糊狀,涂總處。主治腮腺炎。
6、胡椒粉1克,白面8克j 以溫水共調(diào)成糊狀,涂紗布上。敷患處,每日更換1次,連用數(shù)日可愈。主治腮腺炎紅腫(《偏方大全》)。
7、陳醋、大蒜去皮各等量。將醋與蒜共搗成糊。敷于患處,每日敷1~3次,現(xiàn)搗現(xiàn)敷,直至炎癥消退為止。主治痄腮(《偏方大全》)。
8、元參15克,板藍根1 2克,夏枯草6克。水煎。每日1劑,忌辛辣食物。主治痄腮(河南省中醫(yī)研究所劉道清)。
9、用蚯蚓2~3條,_洗凈。整條放入杯中(不要弄斷).撤白糖于蚯蚓上,片刻有滲出液,然后用棒球蘸滲出液涂于痄腮上,每日2~3次,2~3天可愈。主治流行性腮腺炎(痄腮、(《醫(yī)療集錦》)。
‘IO、綠豆適量,雞蛋數(shù)個。將綠豆研末過篩。用雞蛋情調(diào)成糊狀,涂于患部,一般3~5即可痊愈。專治痄腮。
1 l、青魚膽。將其加熱焙干,研碎過篩成為極細粉末,用筆管將粉吹入咽喉部。主治急性腮腺炎(《偏方大全》)。
12-鮮土大黃根、鮮天葵根各適量,酒糟少許,搗爛外敷:主治腮腺炎(《江西中草藥》)。
1 3、射干鮮根9~15克。酌加水煎,飯后服,日服2次。主治腮腺炎(《福建民間草藥》)。
1 4、鮮土犬黃根、鮮天葵根各適量,酒糟少許,搗爛外敷。主治腮腺炎(《證西中草藥》)。.
七、小兒肺炎
本病屬中醫(yī)“咳喘“肺閉"肺風(fēng)”,喘證”“風(fēng)衙"冬溫”等范躊,該病屬小兒常見病之一,多見于嬰幼兒,肺炎分類較多,其中以支氣管肺炎最為常見,通常由細菌或病毒致病。
臨床特點為:一般起病急驟或緩慢,驟發(fā)的有發(fā)熱、喘憋,煩躁、嘔吐、咳嗽及咽部痰鳴聲。綜上述癥狀外,尚有頭痛、乏力、并咳少量粘痰等癥狀。嚴重病兒可有循化衰竭及休克等。
1、白芥子(以鮮者為最佳)15克,面粉15克。將白芥子研細末,用面粉調(diào)成泥狀,涂在雙層紗布中間,面積約15×10厘米,敷子胸部或背部(即噦音多的部位)。局部皮膚先涂凡士林,以保護皮膚,每日2次,每次7~l o分鐘j敷5分鐘后,每隔2分鐘應(yīng)揭開觀察1次,至局部有明顯紅斑后即可取掉芥末泥,避免刺激過度皮膚起泡。主治小兒肺炎,咳嗽不止。
2、癩肚皮棵1 5克,蚯蚓l條,白茅根15克,蘆根1 5克。湯劑。水煎服。5歲1日2劑,1歲1劑,分3次服。主治小兒肺炎旬日不愈(《河南中草藥手冊》1970.6)。
3、重葉蓮6克,春不見3克,太白黃連3克。水煎服。主治小兒肺炎。
4、小龍膽草3 --9克。水煎服。主治小兒肺炎(《文山中草藥》)o
八.、小兒腹瀉
本病臨床特點是大便次數(shù)增多,稀薄,或如水樣等。多因喂養(yǎng)不當(dāng),進食過多過飽,而引起胃_腸功能紊亂。以及感受外邪或脾腎虛寒等而發(fā)生腹瀉。好發(fā)于夏秋季‘常見于西醫(yī)急慢性腸炎,腸結(jié)核,胃腸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疾病。
1、白術(shù)(米泔浸一時,切,焙干)0. 3克,半夏(浸洗七次)4.5克,丁香(炒)1- 5克。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米大。第半歲兒3丸.3~5歲5~7丸,淡生姜湯下!早晚各1次。主治小兒久患泄瀉,脾虛不進飲食,或食后仍前瀉下,米谷不化(《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2、鬼針草3~5株。加水煎取濃汁,連渣放入桶內(nèi),熏洗患兒雙腳,每次約5分鐘,連熏洗3~4次,1日1次。 1~5歲熏洗患兒腳心; 5~15歲熏洗到腳面,腹瀉嚴重的熏洗位置可適當(dāng)提高。主治小兒腹瀉(《中醫(yī)外治方藥手冊》)。
3、鮮姜(搗)6克,八黃丹末3克為丸,填臍內(nèi),膏藥蓋之。主治小兒泄瀉。
4、馬齒莧汁l盅,蜜2匙??招募宸V髦涡盒篂a。
5、山藥。半生半炒研末,每服3~6克,空心黑砂糖水調(diào)下。主治小兒脾虛腹瀉。
. 6、縮砂3 0克。去皮為末,每用3克,以豬腰子1片辟開,入藥未在內(nèi),綿系,米泔煮熟,與兒食之,次服白礬丸。主治小兒滑泄,肛頭脫出(《小兒衛(wèi)生總徽論方》)。
7、嫩高梁雷4~5個。在高梁吐穗時,剪取其剛生長出來的嫩烏雷(未黑者),用水洗凈吃。主治小兒腹瀉。
8、白石脂o.3克,白龍骨o.3克。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芥子大。每服30~50丸,紫蘇木瓜湯下,日進3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主治小兒瀉清水不止(《百一選方》)。
9、干柿蒂子7個,加100毫升水煎沸,用紅糖沖服,每日3次。一般24小時內(nèi)即可止瀉。主治小兒腹瀉。
1 0,石榴皮1 5克;藕節(jié)7個。水煎服,每日3次。主治小兒腹瀉《光山縣民間方》)。
11、柞樹皮6克,獨根草6克,山楂6克,水煎服:每日3次。主治小兒內(nèi)傷飲食腹瀉。
12、野南瓜1 2克,地茄子1 2克,黃荊子1 0克;大腹皮6克。水煎服,每日數(shù)次。主治小兒腹瀉。
1 3、仙鶴草6克,荷葉1 2克,苧麻6克,茶葉1.3克。將藥物研細末,調(diào)拌蜂蜜。沖服,每日3次。治小兒內(nèi)傷食腹瀉。
14、高粱12克,車前草1 2克,石榴皮1 2克,伏龍肝1 0克。水煎服。每日2次。主治小兒腹瀉。
15、地石榴1 2克,川椒末6克,酸漿草30克,風(fēng)尾草1 2克。將藥物研細末j調(diào)攔面粉。外敷貼肚臍。主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瀉。
‘ 16、山藥12克,車前子20克,紅棗10克,蘋果1個。水煎服。每日數(shù)次。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型腹瀉。
1 7、魚腥草12克,田螺3克,浮小麥6克,麻黃根3克,將藥物研細末,調(diào)拌蜂蜜。沖脬,每日2次。主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瀉。
1 8、鬼針草2 0克,魚腥草2 0克,老鸛草1 2克,浮小麥1 0克。水煎服,每日3次。主治小兒感受外邪腹瀉。
1 9,魚腥草1 2克,水楊梅3克,車前草6克,黃荊葉6克。將藥物研細末,調(diào)拌蜂蜜。沖服。主治小兒感受外邪腹瀉?!?div style="height:15px;">
20、山藥loo克,蓮肉loo克,麥芽50克,茯苓50克,大米500克,白糖1 00克。共磨成細粉,加水煮成糊狀,白糖調(diào)服。日服3次。主治小兒泄瀉(《偏方大全》)。
21、山藥1 5克,苡米1 0克,雞肝1具。先將山藥、苡米研為細末o用竹片把雞肝削成片,拌上藥末調(diào)勻,加醋適量,放于碗內(nèi)置飯上蒸熟。早晚分2次食完。主治小兒久瀉(《湖北中醫(yī)》1985·5)?!?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