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yī)痰證治則
痰癥總治:
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腸胃者下之,此為實人立法也。若肺虛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者,宜補腎以引其歸藏。
(一)整體治療觀念: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聯(lián)系,與五官、肢體等組織相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這種整體觀念不僅貫穿于中醫(yī)基本理論中,而且還是臨床治療的大則。痰證痰病的治療,必須尊循這項原則,按整體論治。比如痰濕咳喘一證,不能只看到痰濕阻肺,單純予以化痰止咳方法,而且要予以健脾益氣以培土生金,脾氣健旺,痰濕得化,肺氣得宣,則咳喘自止。又如痰秘一證,不能見大便秘結即行通腑攻下,而要認識到肺與大腸相表里,積痰在肺,肺氣不降而壅滯,腑氣不通則為秘,因此治療要宣降肺氣,以除痰濕,則大便自通。若違背了中醫(yī)的整體論治觀念,頭痛治頭,腳痛醫(yī)腳,必然顧此失彼,貽誤病機,遺害非淺。
(二)標本緩急:
任何疾病,都有一個標和本的問題。所謂“標”,即指疾病的現(xiàn)象,所謂“本”,即指疾病的本質。前者包括了某種疾病的整個臨床表現(xiàn),后者則包含有這一疾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理的全部內容。例如中痰—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兩手握固、口禁不開、痰涎壅盛,此為標;而風挾痰濕,上壅清竅則為本。標本緩急的臨床運用,應遵循急治其標,緩治其本,或標本兼顧。如上述中痰—證,當急治其標,速以開竅啟閉的蘇合香丸灌服或鼻飼。病情緩解后,方以滌痰湯燥濕化痰以治其本。在一般情況下,治病必治其本,如痰熱擾亂心神所致失眠一證,當治本為主,清化痰熱,痰熱清則眠自安。若僅予安眠以治標,則病本不去,眠不得安,還會加重痰熱病情。在標本共重的情況下,常標本兼顧。如傷風痰咳,既疏風宣肺治本,又化痰止咳治標,用標本同治,這種方法在痰病痰證中運用較多。但治標與治本,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對待,還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并要注意掌握標本互相轉化的規(guī)律,以便始終抓住痰病痰證的主要矛盾。
(三)補虛瀉實:
補虛瀉實,亦即扶正祛邪,是在痰證痰病治療中必須遵循的主要原則之一。痰病痰證多是虛實錯雜之象,為達到“將此未化之痰”引之歸正,已成之痰攻而去之的目的,須當視痰的稟賦厚薄,病邪深淺,正氣盛衰情況,分別采用先攻后補,先補后攻;或攻補兼施,扶正祛邪;或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同時并舉。若見痰專治痰,攻逐太過,則會導致邪愈實,正愈虛,徒傷正氣,若一味補益,難免會滯邪留寇,貽誤病機??傊?,在攻逐與補益同時并舉時,應以扶正不留邪,攻邪不傷正為原則。
(四)因人制宜:
患者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以及精神狀態(tài)不同,而治療用藥也有所區(qū)別。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治痰藥物量宜少,攻宜緩;成年痰病患者,臟腑旺盛,精力充沛,故攻痰之劑,量宜大,攻可峻;老人臟腑功能低下,具有易虛易實,易生寒熱的特點,故治療時必須仔細觀察,謹辨證,慎下藥,藥宜平和,不可妄用攻痰之峻劑。正如《醫(yī)門法律》所云:“少壯新病,攻邪可審,老衰久病,補益為先”??傊鶕?jù)痰證痰病患者的年齡,素質以及病情變化,或從少量開始,或可中病即止。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鼓勵斗志,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嗜煙、酒、炙煿厚味肥甘以及房勞吸毒等),避免消極的心理因素,對于痰癥痰病的治療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辨證施治的一種科學方法。同病異治,即是同一種疾病,由于病因病機及發(fā)病階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同是中痰病,而有內風痰火證與內風痰濕證之不同,治療有辛涼開竅、滌痰熄風和辛溫開竅、豁痰熄風之分。異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痰病,由于病因病機相同或處于同一性質的病變階段,而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如痰悸和痰失眠,同見口苦心煩、胸悶脘痞等兼癥時,均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的治療方法,而使眠可安,悸可平。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治療原則,在痰病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地體現(xiàn)了祖國醫(yī)學辨證施治原則基礎上均靈活性。
中醫(yī)八法在痰證中的應用
中醫(yī)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治療方法。在痰證的治療中,也始終貫穿著八法的內容。所以古人有“熱痰則清之,氣痰則順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胸膈則吐之,在腸胃則下之”和“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因濕者分利之”的記載。
痰病多屬標實本虛之證,中醫(yī)八法在痰證運用中,均需掌握分寸,太過或不及,用之不當,皆能傷耗人體的正氣。因此,要謹守“汗而勿傷,下而勿損,溫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補而勿滯,和而勿泛,吐而勿緩”的對立統(tǒng)一原則。
(一)汗法:
汗法在中醫(yī)痰證中的運用早有記載?!毒霸廊珪分赋觯骸疤狄虮碚吆怪?,又說“傷寒之痰……但從辛散,其痰自愈”。汗法即是中醫(yī)痰證治療中常用的宣化法,適應于外感痰證初期階段。在化痰中往往伴用開肺藥,除疏散外邪外,兼有促使排痰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是:疏風化痰,輕宣燥痰。
(1)疏風化痰:
外感風邪犯肺,而致咳喘咯痰,應以祛除外邪為主,故宜疏散風邪,結合化痰,便是疏風化痰法。但風為百病之始,易挾寒挾熱挾濕侵入機體,風寒之痰,治宜疏風散寒,化痰止咳,方選杏蘇散(《溫病條辨》: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棗)加減。風熱之痰,治宜疏風清熱,宣肺利痰,方選桑菊蔞皮湯 (菊花、桑葉、栝蔞皮、桔梗、川貝母、蘆根、杏仁、甘草、黃芩、連翹、海浮石、柴胡、薄荷)加減。風濕之痰,治宜疏風燥濕化痰,方選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羌活、獨活、蒿本、防風、川芎、蘿荊子、甘草)加二陳之屬。若外風引動內風,痰濁流竄經絡.治則不屬汗法,宜祛風豁痰通絡,方選牽正散《楊氏家藏方》:白附子、全蝎、僵蟲。
(2)輕宣燥痰:
秋燥犯肺,而致干咳少痰,咯之不爽,治宜輕宣外燥,化痰止咳。燥邪傷肺,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溫燥宜清熱宣肺,潤燥化痰,易選桑杏湯(《溫病條辨》:桑葉、杏仁、沙參、豆豉、浙貝母、梔子皮、梨皮)加蔞皮、葦莖、麥冬等清潤之品;涼燥治宜散寒宣肺,潤燥化痰,方選杏蘇散(《溫病條辨》: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棗)加浙貝、沙參、麥冬、梨皮等潤燥化痰之品。在使用發(fā)散之藥時,應注意選用發(fā)汗之輕劑,如桑杏湯中的桑葉、淡豆豉,杏蘇散中的蘇葉、生姜等輕宣達表的藥物,微發(fā)其汗,即能宣表達邪,又不致于傷陰化燥。
(二)下法:
《景岳全書》指出:“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毕路词翘底C治療中的逐痰法,主要適應于寒實、熱盛痰結、腑氣不通,而正氣未衰之證。若正氣不足,又屬痰結實證,非攻不可,應攻補兼施??傊?,應用攻逐之法,當視邪之輕重、正氣之強弱、病位之深淺,合理使用攻逐之品,或從小量開始,或中病即止,或培補數(shù)日,暫以一攻。若病情危急者,當下宜下,果斷堅決,否則會延誤病機。常用的逐痰法有:溫下寒痰、瀉火逐痰、蕩滌痰涎。
(1)溫下塞痰:
主要用于傷寒誤下,外寒與胸中痰水搏結,成為寒實結胸,急宜溫下逐痰破結,方選三物白散(《傷寒論》:桔梗、貝母、巴豆)。但本方服后往往吐瀉并作。
(2)瀉火逐痰:
熱痰結胸,治宜逐痰水,瀉熱結,方選大陷胸湯(《傷寒論》:大黃、芒硝、甘遂)?;鹗⑻到Y所致的癲狂、癇證,或實熱老痰所致的心悸怔忡、昏迷便結癥,治宜蕩滌痰火,方選清心滾痰丸(《沈氏尊生書》:大黃、黃芩、煅礞石、犀角、皂角、朱砂、沉香,麝香)或礞石滾痰丸(《丹溪心法》:礞石、黃芩、大黃、沉香)。虛寒患者或孕婦忌用此法。
(3)蕩滌痰涎:
適應于痰涎壅盛,迷于心竅,或痰涎壅塞、呼吸不利者。治宜蕩滌痰涎,方選控涎丹(《三因極——病證方論》:甘遂、大戟、白芥子)。若痰飲流注兩肋,而咳唾脅痛者,治宜攻逐痰飲,方選十棗湯(《傷寒論》:芫花、甘遂、大戟、大棗)。若體質虛弱者,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葶藶子、大棗。
(三)溫法:
痰屬陰邪,非溫不化,所以仲景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法。溫法是痰證治療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溫燥的藥物,驅化痰邪,但要根據(jù)病情,掌握分寸,不能過于溫燥,而傷陰化熱化痰,加重病情。常用的方法是:燥濕化痰,溫肺化痰,溫中化痰,溫腎化痰,溫開豁痰。
(1)燥濕化痰:
本法主要適用于濕痰為患,濕痰純屬陰邪,故宜溫而燥之。若濕痰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調,治宜燥濕化痰,寬中理氣,方選二陳平胃湯(《證因脈治》:半夏、陳皮、茯苓、蒼術、厚樸、甘草)。若濕痰阻滯,胃氣上逆,方選旋覆花代赭石湯《傷寒論》:旋覆花、代赭石、人參、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棗,燥濕化痰,溫中降逆。若濕痰上貯于肺,治宜燥濕化痰止咳,方選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加味。若痰濕上擾清竅,治宜燥濕化痰,方選半夏白術天麻湯《醫(y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
(2)溫肺化痰:
外寒犯肺,咳嗽咯痰,治宜溫肺化痰,方選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細辛。若外寒引動伏痰,治宜溫肺化痰逐飲,方選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桂枝、白芍、干姜、細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若外寒內有痰飲郁熱,治宜溫肺化痰,兼清郁熱,方選小青龍加石膏湯《傷寒論》:麻黃、桂枝、白芍、干姜、細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石膏。
(3)溫中化痰:
脾胃陽虛,溫煦失職,聚生寒痰,治宜溫中化痰,健脾燥濕,方選理中化痰湯《明醫(yī)雜著》:人參、白術、干姜、茯苓、姜半夏。若中陽不足,痰飲停聚胃腸之間,宜溫化痰飲,方選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4)溫腎化痰:
腎陽不足,水泛為痰,治宜溫腎化痰,方選右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枸杞子、山藥、杜仲、炙甘草、肉桂、制附子、山萸肉,加海浮石、淫羊藿、陳皮。若脾腎陽虛,痰濁內停,治宜溫補脾腎,以化痰濁,方選附桂理中化痰湯,驗方:肉桂、附子、黨參、白術、炮姜、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5)溫開豁痰:
寒痰壅閉,神昏不醒者,溫而開之,方選蘇合香丸《和劑局方》:白術、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訶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冰片、蘇合香油、熏陸香。若中風昏憒,痰涎上壅,治宜溫經逐寒,散風化痰,方選三生飲《和劑局方》:生南星、生附子、生川芎、木香。
(四)消法:
消法即消散之意?!秲冉洝氛f:“結者散之”,“堅者削之”,即指消法而言。痰濁壅滯不通,必用消導疏散之法,其證及時治療,俾其速效,遷延日久,聚而不散,日益牢堅,欲拔不能,雖有良方也難為力。消法常用于食痰、郁痰、痰核、瘰疬、癭瘤、癥積等證。其治療方法有:解郁化痰、化痰軟堅、祛瘀消痰、消食化痰。
(1)解郁化痰:
肝氣郁滯,氣郁成痰,治宜解郁化痰,方選利膈化痰湯《丹溪心法》:天南星、蛤粉、栝蔞仁、貝母、香附、牙皂角、姜汁、青黛,或四七湯《和劑局方》:制半夏、厚樸、紫蘇葉、生姜、大棗,或逍遙散《和劑局方》:柴胡、當歸、白術、白芍、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合二陳湯《和劑局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此法適應于痰膈初起,梅核氣,瘰癘乳癖,乳痰初期。
(2)化痰軟堅:
氣滯痰凝而成癭瘤,以及痰核流注,治當理氣化痰,軟堅散結,方用四海解郁湯《瘍醫(yī)大全》:青木香、陳皮、海帶、海蛤粉、海藻、海螵蛸、昆布,或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半夏、連翹、甘草、獨活、海帶,或消瘰丸《醫(yī)學心悟》:玄參、煅牡蠣、貝母。
(3)祛瘀化痰:
痰濁阻滯,氣滯血瘀,互為交結臟腑百骸形成結核、腫塊、癥瘕、積聚等,治宜行氣活血,祛痰散結,方選桂枝茯苓丸《金匱要賂》: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或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子、乳香、沒藥、當歸、麝香、墨炭,或消瘰丸《醫(yī)學心悟》:玄參、煅牡蠣、貝母,合大黃鱉蟲丸《全匱要略》:大黃、黃芩、桃仁、杏仁、白芍、生地、干漆、虻蟲、水蛭、蠐螬、土鱉蟲、甘草。腸覃丸《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柴胡、當歸、赤芍、白術、枳實、丹參、昆布、苡仁、三棱、莪術、益母草等。
(4)消食化痰:
酒食不節(jié),食積生痰,食痰、酒痰積滯于胃腸,治宜消食導滯化痰,方選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加味。若酒積成痰,方選御愛紫晨湯《婦人良方》:木香、砂仁、芍藥、檀香、茯苓、官桂、藿香葉、陳皮、干葛、高良姜、丁香、甘草。
(五)補法:
《景岳全書》指出:“虛痰者何?謂其元氣已虛也,此則宜調補……”。元氣即正氣,包括氣血陰陽四個方面,氣血陰陽的虛損,皆可導致虛痰的生成,因此補法在痰證的治療中也為常用,但補不能滯膩裨痰。具體的方法是:益氣化痰、補陽化痰、養(yǎng)血化痰、滋陰化痰。
氣是臟腑生理活動的概括,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不足,即可導致水津代謝障礙而發(fā)生痰證,所以補氣之法,即使水濕精微得以輸布,自無聚濕生痰之機。代表方為六君子湯《婦人良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
(1)益氣化痰,補陽化痰:
陽虛寒盛,溫化無權,水泛為痰,常用的有溫中化痰丸,代表方為理中化痰湯《明醫(yī)雜著》:人參、白術、甘草、干姜、姜半夏。溫腎化痰,代表方為真武湯《傷寒論》:茯苓、白芍、白術、炮附子、生姜。溫經化痰,代表方為陽和湯《外科全生集》:熟地黃、白芥子、鹿角膠、姜炭、麻黃、肉桂、生甘草。
(3)養(yǎng)血化痰:
痰瘀同源于津血,津血不足,必然會血行滯澀,不僅能致瘀,還可生痰。所以養(yǎng)血化痰是治本之法,此法適應于病久體虛的患者。若心虛痰居,治宜養(yǎng)心導痰,方選加味歸脾湯《外科全生集》:黨參、黃芪、白術、當歸、茯神、炙甘草、遠志、酸棗仁、元肉、木香、大棗、柴胡、山桅子?;蜱牮B(yǎng)心湯《證治準繩》:琥珀、龍齒、遠志、菖蒲、茯神、黨參、炒棗仁、當歸、柏子仁、生地黃、黃連、朱砂、牛黃。若肝虛挾痰,治宜補肝化痰,方選陳夏四物湯(熟地黃、川芎、當歸、白芍、陳皮、半夏、茯苓、白術、甘草)加味。
(4)滋陰化痰:
陰虛內熱,虛火灼津生痰,成為內傷燥痰、火痰之證,若肺陰不足者,治宜滋陰潤肺化痰,方選百合固金湯《醫(yī)方集解》:熟地黃、生地黃、貝母、玄參、桔梗、白芍藥、甘草、百合、當歸、麥冬?;蚯逶锞确螠夺t(yī)門法律》:桑葉、石膏、人參、甘草、炒胡麻仁、阿膠、麥門冬、炙枇杷葉、杏仁。若肺腎陰虛者,宜合生脈散《景岳全書》:人參、麥冬、五味子。腎陰不足者,治宜滋陰補腎,降火化痰,方選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當歸、熱地、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六)和法:
和即調和之意,能使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表里寒熱虛實的復雜證候歸于平復。寒熱并用,表里雙解,調和氣血,補瀉合劑,均謂之和法。痰證是錯綜復雜的證候總括,所以調和之法在痰證中的應用,主要是治療挾痰之證。常見的方法有:清膽和胃化痰、調和腸胃化痰、截瘧化痰達邪。
(1)清膽和胃化痰:
邪在少陽,濕邪化熱釀痰,痰濕內阻于膽胃,氣機不利,而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膈悶口苦,治宜清膽和胃,化痰利濕,方選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黃芩、枳殼、陳皮、碧玉散。
(2)調和腸胃化痰:
傷寒誤下,形成寒熱痰濁相互夾雜,結于心下,胃失和降,而形成痰痞證,治宜和胃降逆、化痰祛痞,方選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若痰濁中阻,胃失和降,治宜和胃降逆化痰,方選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人參、橘皮、竹茹、生姜、甘草、大棗。
(3)截瘧化痰達邪:
中醫(yī)有“無痰不成瘧”之說,瘟疫或瘧邪挾痰狀于膜原,治當截瘧化痰達邪,若瘧疾以痰濕較重,兼氣滯腹脹者,方用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常山、厚樸、青皮、陳皮、炙甘草、檳榔、草菓仁。濕熱痰邪阻于膜原,并有胸膈痞滿,心煩懊惱,嘔惡咳痰者,方選柴胡達原飲《通俗傷寒論》:柴胡、枳殼、陳皮、桔梗、荷葉、檳榔、厚樸、草菓、黃芩、甘草。
(七)清法:
“熱痰則清之”。清法,即痰證中清熱化痰之法,適應于熱痰火痰之證。古人謂“熱痰乃痰因火盛也,氣有余便是火,火降痰自停,而治火者,又必順氣”。故臨床上又常施以降火順氣化痰法,根據(jù)熱痰、火痰所在部位不同,分別進行施治。但清不宜寒凝,免傷脾胃,助生痰邪。痰熱壅肺,治宜清肺化痰,方選清金化痰湯《統(tǒng)旨方》:黃芩、山梔子、桔梗、麥冬,桑白皮、貝母、知母、栝蔞仁、橘紅、茯苓、甘草;熱痰擾心,治宜清心化痰,方選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黃連、半夏、陳皮、茯芩、竹茹、枳實、甘草、生姜。痰火郁中,治宜清中化痰,降火順氣,方選清痰丸《丹溪心法》:天南星、半夏、神曲、山楂、香附、青皮、陳皮、枳實、蒼術、黃芩、烏梅、枯礬、干姜。若肝火痰熱,治宜清肝瀉火化痰,方選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龍膽草、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生地黃、當歸、黃芩、梔子。合滌痰湯《奇效良方》:制半夏、制南星、茯苓、枳實、陳皮、人參、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蛑駷r達痰丸《雜病源流犀燭》:姜半夏、陳皮、炒白術、酒大黃、茯苓、酒黃芩、炙甘草、人參、青礞石、焰硝、沉香、竹瀝、姜汁。若痰熱壅閉心包,或痰火中風,治宜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方選“三寶”:至寶丹、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或牛黃清心丸?!抖徽钍泪t(yī)心法》:牛黃、黃連、黃芩、梔子、郁金、朱砂、神曲、燈芯草。
八、吐 法
《景岳全書》說:“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去、膠固稠濁之痰,必用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fā)散之義”。涌吐痰涎之法,其目的是迅速排痰,如纏喉、鎖喉諸證屬風痰郁火壅塞,不急吐之,則喘閉難忍,故急以七寶散《證治準繩》:僵蠶、硼砂、雄黃、全蝎、明礬、皂角、膽礬,吹喉促吐。又如中風不語,痰涎壅盛,阻塞清道,亦必用吐法,用釋涎散《證治準繩》:巴豆仁、皂角、明礬?;蚬系偕ⅰ秱摗罚鹤Φ?、赤小豆、豆豉。先吐出粘稠痰涎,以便進藥。使用吐法,要抓住時機,急擊勿失。吐法乃急治其標,不在急救階段內,必須慎用。倘若痰在膈上,大實大滿須用吐法,亦要中病即止,不可延用,恐傷正氣。
上述中醫(yī)八法,在痰證治療中的應用,并不能完全概括治療痰病的常用方藥。臨床上必須靈活使用,不可死搬照抄,為適應痰證治療需要,不斷地發(fā)屜和充實八法的內容,如肺虛有痰者,宜保肺以布津液;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痰濕;腎虛有痰者,宜補腎以引其下行;心虛痰居者,宜養(yǎng)心以血歸其所;肝虛有痰者,宜柔肝而疏利氣機。此即發(fā)展和充實了補法在痰證中的應用。無論八法如何變通,謹使水濕津血各守其鄉(xiāng),方為治痰之大法。
(二) 中醫(yī)痰證解
水谷消磨氣血成,滋榮脈絡壯元精。七情四氣時沖逆,脾胃旋傷懶營運。胃口從此留宿飲,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卻是痰涎滯在經?;虬W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結瘤癭。皮間腫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脅稍成癖積,行來髀 作酸疼?;蛉缇d絮如梅核,或若桃膠蜆肉形。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郁積在于胸?;驗榇孕泥须s,嘔吐痰涎碧靛青。攻上頭時眩暈倒,眼 口噤耳中鳴。咽喉閉塞牙關緊,噫氣吞酸嘔逆頻。夜臥不安奇怪夢,游風腫痛并無名。怔忡健忘時驚怖,癲走癡呆不識人。久瀉形枯腸積垢,中風癱瘓失聲音。女人白帶男兒濁,經血愆期赤白淋。荏苒做成勞瘵病,風癇螈縱手攣筋。遍身習習如芒刺,一線寒牽背脊心。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里面生。
夫人之氣道,貴乎清順,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氣血津液稍有一時不得營運,則隧道不通,凝滯而為痰、為飲,故有五飲之證生焉。蓋痰之為病匪一,王隱君備言之。然其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因酒飲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虛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疾多成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狀,種種難名。治法∶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必固中氣以運痰,腎氣虛者,必壯腎水以制火。古方治痰飲類,用汗、吐、下法,此治其標也。若汗、下過多,損其脾胃,則痰易生而轉多,誠非王道之治也。莫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痰生于脾胃,宜實脾燥濕,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痰證,病證名。痰,古作“?!被颉暗?。泛指痰濁之邪滯留于體內的病證,包含較廣。痰與飲常兼并發(fā)病,《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吨T病源候論》則記述了寒痰、熱痰等痰證。朱丹溪謂:“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蔡抵疄榛?,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膈,為壅塞;或胸脅間漉漉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見《丹溪心法》)?!栋Y因脈治·痰證》:“痰之為病,變化百出,皆內因七情,外感六氣,中宮失清化之令,薰蒸結聚而成。須分所兼之邪治之?!薄夺t(yī)林繩墨》卷二:“人之氣道,貴處清順,其痰不生。設若窒塞其間,痰必壅盛。或因風、寒、暑、濕、熱之外感,或因七情、飲食之內傷,以致氣逆液濁,而變?yōu)橹T癥之所生焉?!逼樯抵?,肺為儲痰之器?!毒霸廊珪るs證謨》:“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有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所以凡是痰證,非此即彼,必與二臟有涉。”臨床上根據(jù)痰飲因、證和部位的不同,又為分風痰、寒痰、濕痰、燥痰、熱痰、虛痰、實痰、氣痰等病證。
(一)實痰:1.發(fā)病條件:感受外邪,或氣滯、血瘀、食積,使內臟機能失調,痰濁停積為患。痰病具備實證的性質:邪氣亢盛有余,正氣未衰。
2. 癥候特點:咳痰聲粗,多痰色黃,心煩口苦,胸脅脘腹脹悶,痞滿積塊,便秘,溲赤澀痛,舌苔厚膩,或黃或白,脈滑有力。
3.治法:祛痰除實。
(二)虛痰:1.發(fā)病條件:稟賦不足,后天失調,年老體弱,房勞過度,久病不愈,失治誤治,正氣日衰,痰邪致生。痰病具備虛癥的性質:正氣(陰精、陽氣)不足,邪氣不盛。
2.癥候特點:咳痰聲音低微,痰多清稀如涎,氣短懶言,面色虛浮皓白;或面黯清冷,形寒肢冷,骨節(jié)冷痛,四肢不舉,肢軟便溏,體肥懶動;或咳痰粘而不爽,潮熱,五心煩熱,舌淡或舌紅苔花剝,脈沉細無力。
3.治法: 補虛化痰(溫陽化痰,滋陰化痰)。
(三)寒痰:1.發(fā)病條件:外感寒邪,素有痰疾,或陽虛寒濕相搏為痰,或脾腎陽虛,水泛為痰。痰證具備寒邪性質:寒屬陰邪,其性清冷,凝滯主痛,收引攣縮。
2.癥候特點:喘咳痰白清稀,形寒肢冷,苔白潤,脈滯弦,或足膝酸軟,骨節(jié)冷痛,腰背強痛,或面黑清冷,肢軟便溏,嘔逆吐酸,四末寒冷,其痰有黑點,量多而稀。
3.治法:溫肺化痰,或溫通經脈以散寒痰,或健脾溫腎化痰。
(四)熱痰:1.發(fā)病條件,素有痰疾,因“飲食辛辣燒炙煎煿,熏裀厚褥及天時郁勃”而誘發(fā),或七情郁熱,熱灼津液而成痰。痰證具備熱邪性質:熱性燔灼,耗散津液,痰熱相搏,易擾心神。
2.癥候特點:咳嗽氣粗,痰黃而稠,吐而不暢,口干唇燥,熱痰擾心,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神昏痙抽,舌紅苔黃膩,脈滑有力。
3.治法:清熱化痰。
(五)濕痰:1.發(fā)病條件:外感濕邪,內與體中之水液交凝積聚成痰,或飲食不節(jié),脾胃乃傷,濕聚生痰;或中氣不足,水濕運化無力而聚成濕痰之證。痰證具備濕邪性質:濕屬陰邪,其性重濁,留著粘滯,傷陽遏氣,易困傷脾氣。
2.癥侯特點:胸腹?jié)M悶,惡心嘔吐痰涎,咳喘痰白量多而粘,或黃易出,納呆便溏,身重而軟,倦怠喜臥,頭重如裹,脘腹疼痛,婦女可見帶下、不孕。
3.治法:燥濕化痰。
(六)風痰:1. 發(fā)病條件:外感風邪,觸動痰疾,或因風熱拂郁而發(fā)或內傷郁熱生風釀痰。痰證具備風邪性質:風為陽邪,輕揚浮越,善行數(shù)變,變幻百端。
2.癥侯特點:惡風咳喘咯痰,或肢體游走作痛,皮下腫起,麻木不仁,肢顫身癢,癱瘓失語,或神識昏亂,失語,或為眩暈頭痛,或為癲、狂、痙、癇。臨床多見肥胖,咳痰多,喉中痰鳴,舌苔滯膩,脈弦滑。
3.治法:疏風化痰,或熄風化痰,或搜風滌痰。
(七)燥痰:1.發(fā)病條件:外感燥邪,下干肺家,燥痰作成,或肺腎陰虧,灼津化燥生痰。痰證具備燥邪性質:燥性干燥,傷陰傷津,易傷肺胃。
2.癥候特點:秋燥肺咳,咳多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粘狀痰,澀而難出,或咽干鼻燥,心煩口渴,皮毛干燥,咳嗽喘促少痰或無痰,脈細澀而數(shù),苔黃,或黃膩少津不潤。
3.治法:潤燥化痰,或滋陰潤燥化痰。
(八)火痰:1.發(fā)病條件:可由直接感受溫熱之邪所致,也可因風寒濕燥,入里化熱化火而成,或由臟腑機能失調或情志過激而變生。痰證具備火邪的性質:火性炎上,迫血妄行,煉津暴烈,痰火相結,積久交固,易擾心神。
2.癥候特點:咳嗽咯痰少而堅成塊,或呈灰黑色,或痰帶血絲,口唇干紅,面赤心煩,嘈雜易饑,夜寐不安,甚為狂躁,神昏譫語,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膩燥,脈洪滑有力,或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無力。
(九)郁痰:1.發(fā)病條件:素蘊痰疾,因事逆意,或七情拂郁,氣滯痰留,痰阻氣行,痰郁互結。痰證具備肝郁的性質:肝郁氣滯,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常因精神因素誘發(fā)或加重,氣滯痰凝常伴血瘀。
2.癥候特點:胸脅不適,脘腹痞滿、悶脹,痛無定位,或喉中異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形如破絮,狀如梅核,或為腫物作瘤,每因情志波動而加劇,婦女可見乳核脹痛,脈弦滑。
3.治法:解郁化痰或兼以舒肝理氣。
(十)食痰:1. 發(fā)病條件:飲食不節(jié)或偏食,過食肥甘厚味,宿食積滯,痰食互結。痰證具有食積性質:宿食停積,腸胃乃傷。
2.癥侯特點:咳嗽多痰,惡心嘔吐,吐出痰食夾雜,噯腐吞酸,胸悶不舒,脘腹脹痛,食則痛甚,瀉則痛減,舌苔厚膩,脈沉滑。
3.治法:消食導滯化痰。
(一)心痰:1.心的主要功能:心主血脈,主神志,主汗液,開竅于舌,其華在面。
2.痰證具有心病的特點:血液的運行障礙,心胸憋悶、心悸心痛、頭暈紫紺、偏沮、四肢厥冷、舌體強硬、麻木、振顫;情志思維的異常,包括癲狂、昏迷、妄言、譫語、喜笑無常,或悲不自勝、失眠夢寐、健忘。
3.常見心痰辨證分型:
(1)痰迷心竅:痰迷心竅,多由精神刺激引起,如抑郁悲怒,過度思慮,致使氣結濕生,化為痰濁,阻礙心竅。
①癥候特點:神志錯亂,意識不清,或自言自語,低吟慢唱,旁若無人,神呆目滯,舉止失常,嚴重的可出現(xiàn)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鳴,漉漉有聲,脈沉弦,舌苔白膩。
②治法:滌痰開竅。
(2)痰火擾心:痰火擾心常起因于大驚大怒,刺激過度,火盛痰壅,神明蔽塞,或圖謀不遂,憂思郁結,屈抑無所伸,忿怒無所泄,五志之火內燔,痰與火結,乘于心臟。
①癥候特點:心煩心悸心痛,口苦失眠,多夢易驚,口干唇燥,痰堅而成塊。重則語無倫次,哭笑無常,狂躁妄動,甚則打人毀物,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蔽親疏,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大而滑數(shù)。
②治法:清心瀉火,豁痰開竅。
(3)痰阻心絡:濁痰阻遏心陽,胸陽不展,氣血運行失暢,心脈痹阻不通。
①癥候特點:心前區(qū)悶痛,甚則可放射至肩臂,頭暈、心悸、氣短,或見惡寒肢冷,兼有腹脹,惡心納差,舌體肥胖,苔白,脈弦滑。
②治法:宣通心陽,化痰通絡。
(4)心虛痰郁:心血不足,痰居心位,正如《證治匯補》云:“心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郁而停痰”。
①癥候特點:驚悸不寧,心虛神怯,多夢失眠,口渴而肌膚潤澤如故,舌淡白,苔滑,脈沉細而滑。
②治法:導痰養(yǎng)心。
(二)肺痰:1.肺的主要功能:主宣發(fā)肅降,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開竅于鼻。
2.痰證具有肺病的特點:主要為肺失宣降,表現(xiàn)為咳嗽、哮喘、咯痰、胸悶、胸痛、鼻酸。
3.常見肺痰辨證分型:
(1)肺虛痰戀:久病肺虛,或邪熱久戀于肺,損傷肺陰,陰傷生虛火,火熱灼津成痰,痰濁留戀于肺。
①癥候特點:咳喘日久、動則尤甚、痰粘難咯,或粘稠量多,或自汗畏寒、易于感冒,或潮熱顴紅、舌質淡紅,或舌質紅赤少苔、脈細滑無力。
②治法:補肺化痰。
(2)痰濁阻肺:肺為貯痰之器,痰濁內阻于肺,使肺氣不得宣降。
①癥候特點:咳嗽,痰量較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見氣喘,胸滿;或便秘腹泄夾痰液,嘔惡等癥,舌苔白膩,脈象多滑。
②治法:宣肺化痰。
(3)痰火壅肺:邪火內盛之人,或感受溫熱之邪,或寒濕之邪郁久化火,上焦之津液多被煎熬成痰,痰火上壅于肺。
①癥候特點:咳嗽氣喘,喉中有稠痰,咳咯難出,煩熱口渴,胸悶氣急,苔黃膩,脈滑數(shù)。
②治法:清肺瀉火化痰。
(4)痰閉肺氣:痰濁凝于氣道,肺氣閉塞不通,此以咽喉局部疾患為多見。
①癥候特點,咳喘氣促聲啞,咽喉局部糜爛,唇青,有呼吸停息之虞。
③治法:急以涌吐痰涎,暢通肺氣。
(三)脾(胃)痰:1.脾胃的主要功能: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納腐熟。一臟一腑,一運一納,共同完成人體飲食的消化吸收,水液的正常代謝。
2.痰證具有脾胃病的特點: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營養(yǎng)障礙,食欲不振,脘腹脹痛痞滿,嘈雜納差,噯噫,呃逆,大便不調。
3.常見脾(胃)痰的辨證分型:
(1)脾虛痰盛:脾為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轉輸津液,脾氣不足,水谷不化,聚濕主痰。
①癥候特點:納呆惡心,噯氣反酸,泛吐痰濁,脘腹悶脹,神疲乏力,面色萎黃不澤或虛浮,腹脹便溏;或畏寒肢冷,舌淡或淡胖,舌苔膩,脈細軟,或沉遲。
②治法:健脾化痰或溫中化痰。
(2)痰阻中焦: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痰濁壅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痞塞中焦。
①證候特點:胃脘堵悶,嘈雜不饑,泛吐痰涎,頭目眩暈,肢體沉重;或腸鳴腹瀉,苔白膩,脈濡滑。
②治法:和中化痰。
(3)痰火郁中:嗜食膏梁厚味炙煿煎炸之品,積熱化火,煉津熬痰,痰火郁結于中焦脾胃。
①癥候特點:惡心泛酸,似饑非饑,食欲不振;或食過而粘,苔黃而膩,脈弦滑數(shù)。
②治法:清中降火化痰。
(4)痰飲蓄中:濕氣獨盛,脾胃被遏,水津失運,痰飲停蓄于中焦。
①癥侯特點:脘腹堅滿而痛、胃中有振水聲,或腸鳴漉漉,或心下悸動、脈沉弦有力、舌苔白膩。
②治法:攻痰逐飲。
(四)肝痰:1.肝臟的主要功能:主疏泄氣機,調暢情志,主藏血,主筋膜,其經脈循行于外生殖、乳房,并與沖任二脈相連。
2.痰證具有肝病的特點:表現(xiàn)為脅痛、眩暈、頭痛、震顫、抽搐,以及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證。
3.常見肝痰的辨證分型:
(1)肝風挾痰:肝陰不足,陽盛化風,風痰上擾,流竄經絡,或上壅清竅。
①癥候特點:頭暈且脹,頭痛而重,耳鳴目弦,嘔惡多痰,少寐多夢;或突然發(fā)生舌強語謇,口眼 斜,半身不遂;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舌紅,脈弦細數(shù);或舌苔白膩,脈弦滑緩;或四肢抽搐,口中作聲,喉間痰鳴。
②治法:熄風滌痰,或兼以滋陰潛降,或兼以辛溫開竅。
(2)肝經痰熱:氣郁化火,煉津成痰,留伏壅阻肝經。
①癥候特點:心煩失眠,口苦口臭,惡心厭油,兩脅悶痛,飲食減退,面色晦暗,肢體困重,便秘溲赤,或體肥痰盛,舌苔厚膩難化,脈沉弦有力。
②治法:清化肝經痰熱。
(3)肝郁痰結: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氣與痰結,郁阻胸膈之上。
①癥候特點: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悶善太息,咽中不適,甚則有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兼脅痛,女子可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舌苔白膩,脈弦滑。
②治法:疏肝解郁,化痰利氣。
(4)肝虛痰郁:久病肝血不足,痰濁郁積不化,或他臟病及肝臟,失其所養(yǎng),疏泄失職,痰濁內生。
①癥候特點:精神萎靡,頭暈目眩,爪甲不華,肢體抽搐或麻木不仁,喉間多痰,舌質淡,苔白,脈多弦細滑。
②治法:補肝化痰。
(五)腎痰:1.腎的主要功能:腰為腎腑,腎藏元陰元陽,主水主骨生髓通于腦,主納氣開竅于耳及二陰。
2.痰證具有腎病的特點:腎藏精,只宜固密,不宜耗泄,故其病證,多見虛痰。表現(xiàn)為,腰酸腰痛,耳鳴耳聾,咳喘少氣,晨瀉尿頻,婦女可見月經不調。
3.常見腎痰的辨證分型:
(1)腎陽虛痰泛:久病虛衰,腎陽不足,溫化無權,上泛為痰。
①癥侯特點:久病痰喘氣促,呼多吸少,動則更甚,痰多而稀薄,浮腫畏寒,腰膝冷痛,晨瀉尿頻,舌淡苔薄,脈沉遲無力。
②治法:溫腎化痰。
(2)腎陰虛痰戀:久病腎陰虧虛,因虛火煎熬津液為痰。
①癥候特點:痰咯不爽,咳喘不寧,呼吸短促,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嫩紅,苔少,脈弦細而沉。
②治法:滋腎化痰。
(三) 中醫(yī)痰病診法
說到“痰”,不是學中醫(yī)的人往往會想到從口中吐出的“痰”。實際上,中醫(yī)學中“痰”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這種看不見的痰,就是無形之痰。
痰致病證,甚為復雜,臨床各科均可發(fā)生。中醫(yī)文獻有“頑痰怪癥”之稱,不僅說明了治療某些痰病難以速效,而且也談及了痰病痰證的癥候怪異,變化無窮,因此要正確地判斷和治療痰病痰證,就必須對痰病痰證的有關情況,進行系統(tǒng)周密地調查,這就需要運用中醫(yī)的診法,詳細地收集臨床資料,以識別病證,推斷病情。中醫(yī)的診法包括望、聞、問、切,簡稱四診。四診主要:首望、次聞、再問、終切,四者之間,相得益彰,必須四診合參,聯(lián)貫思索。現(xiàn)將四診在中醫(yī)痰病中的應用簡述如下。
(一)望診:
通過視覺對患者的神色、形態(tài)、局部變化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以獲得有關的癥候資料,稱為望診。中醫(yī)特別重視望診。古謂“望而知之謂之神”。
(1)望神色:望診之要,先觀形色,神色包括精神和氣色。正常的神色是:眼睛靈活,目光炯炯,神知不亂,語言清亮,精神充沛,動作矯健,面色紅潤光澤。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氣色變異,則可顯示人體的機能狀況和痰病的輕重緩急。癥見神志憂惚,表情淡漠,寡言少語,悶悶不樂,甚則精神發(fā)癡,哭笑無常,多為痰氣凝結,阻蔽心神的痰癲癥;煩躁不安,登高而歌,棄衣而行,呼號怒罵,表情多變,為痰火擾心的痰狂證;突然昏仆,痰潮氣促,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為痰迷心竅、肝風內動的痰癇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喉中痰鳴,為痰氣郁阻的痰厥證;精神抑郁,表情呆鈍,默默無言,脘腹脹滿,為濕痰阻竅的痰呆癥;面赤光亮如涂油為痰熱外透;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圍晦暗,為痰濁壅塞,氣血不榮。樓英在《醫(yī)學綱目》中記載:“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舉目便知,不待切脈。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面大黃色,亦熱痰也。外癥必須滿膈熱,口干思冷,大便秘結,小便赤熱,久必生風,或眩暈耳鳴眼花,多虛證?!酆诙凶呱胍?,舉動艱難者,入骨痰也,其證遍體骨節(jié)疼痛。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眼黑而氣短促者,驚風痰也”。
(2)望形體:形體與五臟相應,所以五臟痰病必形之于外,形肥而食少,或肌肉松軟如綿,掌厚指短,手足作脹,見于痰濕肥胖。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 斜,神志不清,喉中痰鳴為中痰證。兩手顫動兼麻木,胸脅滿悶,干嘔惡心,口粘為風痰手顫。手臂痿弱不能升舉,或一臂麻木不仁,時復轉移一臂,為痰濁流注筋脈所致的痰痿證。
(3)望局部 :眼瞼皮里內外,有核隆起,細如米?;螯S豆,甚則大如蠶豆,不痛不癢,推之可移,觸之較硬,為痰阻經絡,結于胞瞼的脾痰核。驟起目偏視向內或外,多發(fā)單眼,患眼瞼胞下垂,睛珠運轉受阻,視一為二,素有胸悶嘔惡為痰濕阻絡目偏視。目不欲睜,云霧移晴,兼頭蒙不爽,痰多胸悶,為痰濁停聚,清陽不升。喉部一側或兩旁形如龍眼而突起,頂部大根蒂小,質較軟,表面光滑為喉瘤??诮橇飨巡恢梗肷聿凰?,口眼歪斜,喉中痰鳴,二便閉結,為風痰上涌的痰實中風證。喉間多痰,吞咽困難,口干咽燥,胸膈痞滿,為痰火郁結,胸膈不利的“痰膈”證。
(4)望舌:舌診是望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醫(yī)診斷痰病的特點和寶貴經驗。舌診的內容包括舌質和舌苔兩部分。不浮起為色,浮起為苔,苔能剝脫。舌質之色觀臟器之虛實。病則是苔之根,苔為病之苗。有諸內必形于諸外,視舌苔則知病情輕重深淺。痰病為五臟所傷,故舌診為辨證的重要依據(jù)。舌質和舌苔必須相互參照,綜合分析。
凡舌苔粘膩,或白或黃,是痰之候。白而粘膩者為濕痰,白厚膩兼滑者為寒痰,黃而粘膩者為熱痰、火痰,灰黑而粘膩者為濕痰兼有郁熱?!鞍锥袢缍垢X鋪舌,痰熱癥也” 《察舌辨證新法》。舌苔黃厚而干為痰熱壅盛,或頑痰化火。舌質淡紅,舌體萎軟無力轉動,苔白厚滑膩,為痰濕阻絡的舌萎。舌淡而肥大,苔滑膩,為陽虛痰濕內停。舌紅絳苔黃膩,為邪熱入營,素有痰火,以致痰涎內閉之候,必防痙厥。舌質紅絳,舌麻木,苔黃膩或黃厚而燥,為痰火上壅。舌絳上浮粘膩之苔,發(fā)于夏日為暑蒸濕濁成痰,舌紫苔膩而干為痰火擾心,舌淡紫苔滑膩,為陽虛痰盛,或痰瘀同病。舌伸出不收,舌體脹滿,苔黃膩為心火挾痰。舌縱,舌強硬難出,為風痰閉阻經絡。吐弄舌,痰涎壅盛,醒后如常人,為風痰氣逆上擾的痰癇證。舌麻木,苔膩或滑為風痰阻滯;舌下結腫如匏,光軟如綿為痰包。
(5)望痰涎 :主要是觀察痰涎的色、質、量的變化情況,為辨證分析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一般來說,痰白色清為寒痰;痰白量多為濕痰;痰黃而膩為熱痰;痰色灰黑為火痰;形如破絮,色如煤炲的是老痰。滑而易咯是脾經濕痰;燥而難咯是肺經燥痰;青多泡沫是肝經風痰;堅而成塊屬心經熱痰;帶有黑點而清稀,屬腎經寒痰。
(二)聞診:
聞診在四診之中,亦為重要一環(huán),如《難經》上說:“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聞診包括聞聲音和聞氣味兩個方面,通過了解患者在聲音、排泄物的氣味等方面的變化,而有助于臨床辨證參考。癥見發(fā)聲重濁,登高而歌,罵詈不避親疏為痰火擾心。語言錯亂,或喃喃自語,或狂笑不休,或哭笑無常,常見于痰濕內阻清竅,神明為之擾亂。譫語妄動,氣急嘔惡,痰涎壅塞為痰火擾神明。語言謇澀,伴有 僻不遂為風痰上擾經絡。聲音嘶啞,日久不愈,聲帶息肉或肥厚小結,為痰濁凝聚,阻塞咽喉脈絡所致。鼾聲不醒,喉間痰鳴,或作豬羊叫聲,多為痰濁阻閉的癇證。喉間痰鳴,聲如淺鋸,氣急喘促,為痰熱阻肺,壅塞氣道??却┨德曇艉榱劣辛橥飧刑悼取⑻荡???却┨档臀o力,為久病虛痰咳喘證。惡心嘔吐,泛吐痰涎清稀為痰濕中阻,胃失和降的痰嘔證。呃逆吐酸,噯腐食臭為食痰積滯。長吁短嘆,胸脅痞滿,情懷不舒為痰郁交阻,氣機不暢??韧绿禎崮撗行瘸粑叮瑸樘祷疔辗?,傷灼肺絡。
(三)問診:
醫(yī)生有目的地查詢病人及其家屬,以達到了解病情,稱之為問診。根據(jù)痰病的特點,主要問一般情況、發(fā)病誘因、病程經過、癥狀特點,以及飲食起居、習慣嗜好、周圍環(huán)境等內容,都要詳細地問清楚,不可忽略。其中癥狀特點是問診的重點,是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jù)之一。中醫(yī)從臨床實踐中總結了“十問”之法,乃問診之提綱:“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癥見惡寒或背冷伴有胸悶嘔惡,身困重而疼為痰濁阻遏,陰陽格拒,陽氣不展的痰格惡寒證。低熱身困,夜發(fā)早止,或自覺身熱不揚,體溫并不見升,或患病局部發(fā)熱,為痰濁遏阻,陽氣格拒于外的痰阻發(fā)熱證。寒熱交作,發(fā)有定時,嘔吐痰涎,胸悶不渴,為痰邪伏于少陽的痰瘧證。頭面出汗,或肢體一側汗出,或手足心汗出,伴有痰多脘悶為痰阻營衛(wèi),郁伏局部,津液外透所致的痰阻汗癥。面部疼痛,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而難忍,有時鼻旁或唇旁有引痛點,偶有觸犯則突發(fā),伴有頭暈胸悶,發(fā)熱口干,肢麻,為痰火阻絡。若呈發(fā)作性,抽掣樣疼痛,劇烈難忍,遇冷則重,得熱則減,面虛浮,首如裹,為寒痰頭痛。頭脹痛難支,或昏暈如冒,或沉重如裹,為痰濕頭痛。鼻內酸痛,涕稠粘黃,咳嗽痰多,為痰火阻肺,鼻竅不利。胸痛胸悶或感憋氣,疼連肩部,為痰濁阻遏,胸陽不展的“胸痹證”。胸疼兼咳嗽氣或如鐵銹,為痰熱壅肺,肺絡受傷。脅痛或如弦繃急,時吐痰涎,為痰濁流滯胸脅之間的痰痹證。心下鞭滿,疼痛而拒按,甚則從心下至少腹鞭滿而痛不可近,胸悶便秘,為痰熱結胸。胃痛食少,嘔吐痰沫,脹滿痞塞,為痰阻中焦,氣機不暢。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病程較長,動則疼甚,肩部惡寒覺冷,為痰濕久居分肉之間,組織失于溫養(yǎng)。臂痛肢重,膚脹微腫,并見寒冷嘔惡,為痰濕流注,阻遏氣血運行所致。乳房脹墜疼痛,脘腹脹滿不舒,多見于哺乳期肥胖婦女,乳汁難下,為痰氣阻閉于乳房所致。精神困頓,嗜睡如泥,形體肥胖,為痰遏陽氣,陽不得伸展。失眠心悸,嗜臥健忘,喉中痰鳴,為痰濁擾心。多夢易醒,胸悶多痰,口苦而粘,為痰熱擾心,神不守舍。食后欲睡,精神疲憊,痰多體胖,為痰濕困脾,脾氣不伸。善食膏糧厚味,甘美肥膩之品,可以助濕生痰。嗜食煙酒,可蘊熱釀痰。飲食不馨,厭油膩厚味,喜素食、熱食、淡食,或焦香炙煿食物,或口粘、口膩、口甜、口干不思飲水,均為痰濕內盛之象。若朝食暮吐,吐出飲食痰涎,為痰氣交阻反胃證。吞咽食物梗噎不順,甚至飲食難下,胸膈痞滿引痛,為痰膈證。泄下不爽,大便夾有痰液,伴有咳嗽多痰,為痰滯腸腑的痰瀉證。若見大便夾粘,秘而不暢為痰秘證。月經不行,或量少色淡,或經質粘稠,或經行后期,甚至影響生育,兼見體形豐腴,身困多痰,為痰濁阻滯沖任,沖任失調所致。若見帶下粘稠量多,為痰濁下注帶脈,帶脈失約。
(四)切診: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分述如下。
(1)脈診:
脈診具有悠久歷史,反映了中醫(yī)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切脈多宗《難經》之法,獨取寸口。寸、關、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稱為三部九候。正常之脈,貴在有胃氣、有神、有根,即三部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緩有力,節(jié)律均勻。切脈,在痰病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對于分辨痰病的原因,推測疾病的變化,識別痰邪的性質,都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在這里,僅將痰病痰證的臨床常見脈象加以介紹。
1.浮脈:浮脈為陽脈,主病在表,《瀕湖脈學》指出“寸浮頭痛弦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2.沉脈:沉脈為陰脈,主里主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郁”,“寸沉有痰水停胸” 《瀕湖脈學》,說明了沉脈見于寸部,屬胸膈間的痰郁水停諸證。
3.遲脈:遲脈為陰脈,“遲司臟病或多痰”《瀕湖脈學》。遲脈一般都屬于臟氣方面所發(fā)生的病變,例如脾陽虛,痰濕盛,就會見到遲脈。
4.數(shù)脈:數(shù)脈為陽脈,主病為熱。數(shù)而有力為實,數(shù)而無力為虛,“數(shù)而滑實為熱毒痰火” 《脈學闡微》。
5.滑脈:滑脈為陽脈,主病多痰?!盎}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瀕湖脈學》。古人云:“左右關上脈滑大者,為痰在膈上;關脈滑數(shù)者,為痰隨火動;關脈弦滑者為風痰閉阻”。
6.澀脈:主燥痰、郁痰、氣滯血瘀。澀兼細多燥痰,細澀不滑多郁痰、老痰、頑痰,或痰瘀相結。
7.緊脈:主病為寒為痛為冷痰。《瀕湖脈學》說:“緊為諸病主于寒,咳喘風痛吐冷痰”。
8.弦脈:多屬風痰、痰飲、肝膽病。《瀕湖脈學》說:“肝膽脈弦陰陽分,飲痰寒熱癥纏身”。又說:“寸弦頭痛膈多痰”。
9.促脈、結脈:為痰積、痰結。右寸脈促為時時咳嗽、氣喘痰壅的肺熱痰積證。《瀕湖脈學》說:“結脈為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
(3)按診:按之皮下有結節(jié)、腫塊,皮色表面無變化,或微有涼感,或膚色晦暗,為常見的癭瘤、瘰疬等,俗稱“痰核”、“痰結”。按之腹內或其它組織器官有腫塊,結而不去,為“癥積”、“癖塊”,是痰瘀互結所致,等等。如此病證,只有通過觸摸按壓才能有助于診斷。
上述扼要地談了痰病的診法應用,臨證時要四診合參,綜合分析。如果脈證相符,辨證施治不難,但由于痰病痰證復雜多變,脈癥多有不符,有時要合脈從癥,有時要舍癥從脈,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切不要把切脈神秘化,以切脈代替四診,誤人病情。根據(jù)臨床體會,痰病痰證多有脈癥不符者,而舍脈從癥者又為之常見。當然要綜合分析,抓主要矛盾,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痰屬濕,津液所化。(雜著)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繩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
內因:
人之氣道,貴乎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為風署燥濕之侵,內為驚怒優(yōu)思之擾,飲食勞倦,酒色無節(jié),榮衛(wèi)不清,氣血濁敗,熏蒸津液,痰乃生焉。(匯補)
外候: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為喘為嗽,為嘔為瀉,為眩暈心嘈,為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滿膈賽?;蛐孛{轆轆如雷鳴,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腫。或頸項成塊,似 非 ,或賽于咽喉,狀若梅核,或出于咯吐,形若桃膠,或胸臆間如有二氣交紐?;虮承闹谐W饕稽c冰冷,或皮間赤腫如火,或心下寒痛如冰,或一肢腫硬麻木,或脅梢癖積成形,或骨節(jié)刺痛無常,或腰腿酸刺無形,或吐冷涎綠水黑汁?;驂魺熁饎﹃獏采?,或大小便膿,或關格不通,或走馬喉痹?;螨X痛耳鳴,以至勞瘵癲癇,失音癱瘓,
婦人經閉帶下,小兒驚風搐搦,甚或無端見鬼,似祟非祟,悉屬痰候。(王隱君)
痰分五臟:
生于脾,多腹痛膨脹,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或四肢倦怠,或久瀉積垢,或淋濁帶淫,名曰濕痰。若挾食積痰血,內成窠囊癖塊,外為痞滿堅硬,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名曰郁痰?;蛏蠜_頭面烘熱,或眉棱鼻 作痛,名曰火痰。若因飲酒,干嘔噯氣,腹痛作瀉,名曰酒痰。升于肺,則賽竅鼾睡,喘息有聲,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發(fā)哮嗽,呀呷有聲,名曰伏痰。若咽干鼻燥,咳嗽諷痛,名曰燥痰。久之凝結胸臆,稠粘難咯,名曰老痰。七情過多,痰滯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痞滿,名曰氣痰。迷于心為心痛驚悸,怔忡恍惚,夢寐奇怪,妄言見祟,癲狂癇喑,名曰驚痰。動于肝,多眩暈頭風,眼目 動,耳葉搔癢,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名曰風痰。停于膈上,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蓄于脅下,脅痛干嘔,寒熱往來,名曰痰飲。聚于腎,多脛膝酸軟,腰背強痛,骨節(jié)冷痹,牽連隱痛,名曰寒痰,又名虛痰。
痰癥初起,停留中焦,頭痛寒熱,類外感表癥。久則停于脾肺,朝咳夜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jié)疼痛,類風家痹癥,但痰病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或細為異。昔肥今瘦者,痰也。眼胞目下,如煙熏黑者,痰也。目睛微定,臨時轉動者,亦痰也。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遍身疼痛者,痰入骨也。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咯之難出,漸成惡味,但傷風者,痰必清薄而上有浮沫小泡。傷熱者,痰必濃濃而難化。內虛者 ,痰亦清薄而易于化水。又味甜者屬脾熱。味腥者屬肺熱,味咸者屬腎虛,味苦者屬膽熱,色青者屬肝風,色黑者屬腎水,大抵黑色為腎虛水泛,氣不歸元。色紅為火盛凌金,血不及變。所以縫痰必勞損病癥居多,最宜慎重。左右關上滑大者,膈上有痰。又關脈洪者,痰隨火動。關脈伏者,痰因氣滯。若痰癥得澀脈者,卒難得開,必費調理。有病患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其脈沉細者,非風也,必有痰飲在上焦。
中醫(yī)之痰臨癥可分為兩類,一類乃有形之濁痰,一類乃無形不可見之痰。中醫(yī)認為痰性黏膩,病情纏綿難愈,其性屬陰,故其致病特點也多病程長,病位廣,涉及臟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無所不至。故云“怪病多痰”。
痰之為病,雖癥狀復雜,但臨床上大多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臨證之時當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為治病,而不去探討因何生痰,其病總難治愈?!夺t(yī)學正傳》指出:“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懸飲,留飲、支飲、痰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笨梢娭翁挡磺笃湟颍怨庞兄?,縱觀臨床一些看似與痰有關的疾病,從痰治療,療效不佳者多。如單純用化痰藥治療痹證痛癥,能有療效者少見。《景岳全書》云:“今舉世醫(yī)流,但知百計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為痰,及因何而起,是何異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標本誤認,主見失真,欲求愈病難也。”此言不謬。
實際上,這些怪病多為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其癥以痰為標。《明醫(yī)雜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書》也云:“怪病之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標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生”;“盜賊之興,必由國運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氣之病?!惫植≈祵崉t是臟腑功能失調之結果,故治療上多以治痰為標,而調治臟腑功能才是治本之大法。
中醫(yī)治療痰飲病之法
《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此乃治療痰飲病之大法,對此治療原則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對此也有些淺薄的認識,希望與同道共同學習探討。
從痰飲病的形成角度來理解
清·鄒澍曰:“飲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調于肺,流行于三焦,濾于腎,出于皮毛,歸于膀胱”;“水者,節(jié)制于肺,輸引于脾,敷布于腎,通調于三焦、膀胱?!睆闹锌梢钥闯鎏碉嫴〉男纬膳c肺、脾、腎、膀胱等多個臟器相關。內因肺脾腎三臟陽氣虛弱,三焦失于氣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風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濕地,寒濕浸漬,或食少飲多,思慮,勞倦過度。在內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運失司,飲邪停聚,流溢四處,波及五臟,上不能輸精以養(yǎng)肺,下不能助腎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調失職。此乃陽氣虛衰,飲邪停聚之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溫陽以治本,化飲以除標,故當選“溫藥”補陽氣以治療。
從飲邪的病理特性角度來理解
飲為陰邪,輕則阻遏陽氣;重則傷人陽氣,質地清稀,易于停留人體局部;病機要點責之于脾;飲邪“得溫則行,得寒則聚”。飲為陰邪,遇寒則聚,遇陽則行,得溫則化。同時陰邪最易傷人陽氣,陽氣被傷則寒飲難于運行。反之,陽氣不虛,溫運正常,飲亦自除。所以,治療痰飲需借助于“溫藥”以振奮陽氣,開發(fā)腠理,通調水道。陽氣振奮,既可溫化飲邪,又可絕痰飲滋生之源。開發(fā)腠理,通調水道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飲邪能從表從下分消而去。
從“溫藥”自身作用角度來理解
“溫藥”是指甘溫、苦溫、辛溫之品。甘溫藥物,能補、能和、能緩,以補脾腎之陽氣。針對“本虛”之脾腎陽不化氣,以達到溫陽化飲之目的??鄿厮幬?,能燥濕、助陽化濕,以燥脾土。針對脾濕飲盛,可達到燥濕化飲,得溫則行之目的。辛溫藥物,能行、能散,以發(fā)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即通過發(fā)汗、利水作用的藥物,針對“標實”,給飲邪以出路,達到行散水濕的目的。
從運用“和之”的角度來理解
《說文解字》云:“和,相應也,從口,禾聲?!比∑淦胶?、調和之意。就是指用溫藥不可太過,亦非燥之、補之。即不可過于剛燥,以免傷正,不可專事溫補,以防礙邪,而應以“和”為原則,在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遵《金匱要略方論本義》“言和之,則不可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之意。行者,行其氣也;消者,消其痰也;開者,開其陽也;導者,導飲邪從大小便出也。以達到溫補助陽,行水蠲飲之治療目的。
從具體治法選方角度來理解
溫陽化飲法 對于脾腎陽虛者,當分輕重,輕者選用澤瀉湯以利水補脾;重者選用苓桂術甘湯以溫陽蠲飲,健脾利水。下焦飲逆者,當選五苓散以化氣利水;飲積胃脘者,當選小半夏湯以溫胃散飲;飲邪較甚,眩悸者,當選小半夏加茯苓湯以導引下行;腎氣虛,氣化不行者,當選腎氣丸以溫腎蠲飲,化氣利水。
表里雙解法 對于內飲外寒的支飲、溢飲,當選小青龍湯以化飲解表;外寒內飲兼郁熱的溢飲,當選大青龍湯以發(fā)汗清熱除飲。
疏導腸胃法 對于狹義痰飲停聚成實者,當選己椒藶黃丸以前后分消,攻堅逐飲;支飲腹?jié)M者,當選厚樸大黃湯以疏導腸胃,蕩滌實邪。
瀉水逐飲法 對于支飲不得息者,當選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逐飲;狹義痰飲之留飲欲去者,當選甘遂半夏湯以急則治標,因勢利導;胸脅積飲,屬懸飲者,支飲久咳、邪盛正實者,皆可選十棗湯以攻下逐飲,祛飲止咳。
扶正祛飲法 對于支飲痞堅,虛實錯雜證,虛者當選木防己湯以補虛清熱,通陽利水;實者當選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以行水散結,消堅補虛。
從這五種具體治法的選方用藥看,大多選用“溫藥”以組成“溫方”祛除飲邪,其治療效果肯定,經受了歷史的檢驗。
痰飲病中醫(yī)治療驗方
痰飲病屬中醫(yī)學范疇,《金匱要略》中就早有記載,并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苓桂術甘湯系仲景《金匱要略》中治療飲證所立的處方,只要把握病機,辨證恰當,療效顯著。
患者范某,男,52歲,農民。背部惡寒月余,口干,但飲水少,喜熱飲,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飲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齒痕,苔白,脈弦滑,以手觸其肩胛下角偏上處,約手掌大的范圍有冰涼感。否認近期感冒病史,無發(fā)熱。聽診顯示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羅音。因患者口干少飲,喜熱飲,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齒痕,脈弦滑,脈癥合參,辨證屬脾陽不足,水氣上犯之痰飲。治以健脾益氣,溫陽利水,方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處方:茯苓20克,白術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劑,水煎服,日1劑。囑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藥后,患者背部惡寒明顯減輕,其他不適癥狀亦有好轉。藥已見效,故采取守方之法,連續(xù)服用1月后,患者電話告知“背部已經不感到涼了,但是感覺嗓子還有痰,其他沒有不舒服的”。筆者囑其在上方基礎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繼續(xù)服1月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屬《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陽不足,水飲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于《金匱要略廣注》中亦有論及“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故心下留飲,則陰寒氣徹于背,而陽氣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與胸膈之處。背部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之處,心之俞穴在背部,飲留心下,寒飲注其俞,陽氣不能展布,影響督脈溫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機為飲阻心下陽氣,背俞穴失于溫煦。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以溫運脾陽,補氣行水為主,從而達祛痰飲、通經絡而諸癥得消的目的。處方以苓桂術甘湯加味,體現(xiàn)了《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15條“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滲利水,化飲降濁,為治飲病之要藥;桂枝辛溫通陽,振奮陽氣以消飲邪,兩藥合用可溫陽化飲;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氣;葛根升陽,舒筋脈;生姜溫陽化痰。復診則參入桔梗、半夏加強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病所。諸藥為伍,共奏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
祛濕化痰
痰濕為陰邪,其性 重濁黏膩,最易遏傷陽 氣,阻礙氣機的升降出 入,導致臟腑功能的失 常,影響津液的敷布,營 衛(wèi)氣血的運行。治當分 寒熱虛實,或清或溫,或 補或瀉。但脾主運化水 濕,為生痰之源,本《金 匱要略》“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 多用健脾利濕之法為 治,可用小半夏加茯苓 湯或二陳湯之類。待痰 濕濁氣一消,氣機振奮, 經絡暢通,則臟腑氣化 功能正常。
化痰降逆 主治偏頭痛 屬痰濕上蒙型
處方:天麻、茯苓、竹茹各12 克,姜半夏、陳皮:白術、川芎、柴 胡、蒼術、厚樸、羌活各9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劑。
功效:化痰降逆。
主治:偏頭痛,中醫(yī)辨證屬痰濕 上蒙型。癥見一側頭痛,痛勢綿綿, 頭重如裹,發(fā)止無時,纏綿難愈,伴 四肢困重,胸脘滿悶,惡心欲吐,苔 白膩,脈弦滑。 鐘鑫平
治偏頭痛方
處方:丹參15克,蔓荊子12克,赤芍、白 芍、自菊花各10克,柴胡、當歸、白術、茯苓、川 芎、丹皮、山梔子各8克,薄荷4克。水煎分3次 服。每日l劑。
主治:偏頭痛,中醫(yī)辨證屬肝郁氣滯型。癥 見偏一側頭痛,或左或右,多呈脹痛、鈍痛或搏 痛,伴惡心嘔吐,胸脅脹滿,煩躁易怒,大便干 結,舌質紅,苔薄白,脈弦。
有 痰 咳 不 出 試 試 瓜 蒂 散
痰濕體質的人可能都會遇到這 樣的情形:嗓子里經常有痰堵著,無 論怎么用力就是咳不出,想咽還咽 不下去,感覺非常難受。這種情況是 非常不利于毒素排出的,這時該怎 么辦呢?元代著名醫(yī)學家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為大家推薦了一種非 常有效的方法——“瓜蒂散”。
瓜蒂散是將甜瓜蒂(炒黃)、赤小 豆研成細末,與淡豆豉一同煎服,可 以吐出壅塞在膈上的痰涎和食滯。具 體方法是:甜瓜蒂4克,赤小豆6克, 淡豆豉5克。上藥研成末,水煎分2 次服。提醒注意:如果服一次后就吐 盡痰液了,就不要再服了。
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催吐,宣 發(fā)胸中陽氣,自然邪去人安。假如 是老年人或者體質虛弱的人,必須 要用涌吐劑時,可用人參蘆5~10克研末,開 水調服催吐。這是元代吳綬的一張方劑,叫 參蘆散,朱丹溪加入竹瀝和服,叫做參蘆飲。 (蕭旭)
國醫(yī)大師李士懋從痰瘀論治現(xiàn)代疑難雜病
·現(xiàn)代疑難雜病多符合中醫(yī)痰邪黏滯膠結、纏綿難愈的特點。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腎三臟,而當從五臟全面考慮,辨證治療,并貴在加減。
·現(xiàn)代疑難雜病亦多符合中醫(yī)瘀血特點,李士懋在臨床上治療瘀血證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諸方,并強調應用活血化瘀法必須辨證論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現(xiàn)代疑難雜病臨床最為多見的是痰瘀互結證,較單純的痰證或瘀證更加纏綿難愈,故治當緩圖,應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氣,又不傷損正氣,方為王道之法。
近年來,因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精神情志的變化、現(xiàn)代制冷設備的廣泛使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當治療以及誤用、過用保健食品等因素的影響,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腫瘤等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其病因越來越復雜、種類越來越繁多、表現(xiàn)越來越多樣、治療越來越棘手、康復越來越緩慢。國醫(yī)大師李士懋將這些疾病統(tǒng)稱為“現(xiàn)代疑難雜病”,他認為,這些病證多屬中醫(yī)痰證、瘀血證或痰瘀互結證,臨證可依此分類進行辨治,茲述如下。
從痰論治
李士懋認為,現(xiàn)代疑難雜病的病因符合中醫(yī)痰邪的形成特點,如朱丹溪所說:“或因憂郁,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p>
現(xiàn)代疑難雜病種類的多樣性符合中醫(yī)“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如沈金鰲云:“痰飲其為物,流動不測,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p>
現(xiàn)代疑難雜病癥狀的多樣性符合中醫(yī)“怪病多痰”之說,如朱丹溪所說:“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為嘈雜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膈,為壅塞,或胸脅間漉漉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致?!?/p>
現(xiàn)代疑難雜病治療的棘手性和康復的緩慢性符合中醫(yī)痰邪重濁黏滯膠結、治療困難、病程較長、病情反復發(fā)作及纏綿難愈的特點。
辨證思路
痰證診斷以脈為重。李士懋從“脈診辨證大綱說”“虛實脈診大綱說”“氣血脈理大綱說”之“脈診三綱鼎立說”入手,統(tǒng)領痰證的診斷。
李士懋認為,痰證的典型脈象是滑脈。脈何以滑?因為痰邪阻遏,氣血欲行而與邪搏擊,則激揚氣血,故脈滑。猶如河中有石,水流經過時,則與石搏擊,激起波瀾。正如其在《脈學心悟》中說:“或問既為邪阻,脈何不沉、遲、細、澀、結而反滑?蓋邪阻重者,氣機阻滯亦重,氣血通行艱難,故脈見沉遲細澀結之類,甚至脈閉伏而厥。若雖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氣血與邪搏擊而波瀾涌起,則脈可滑”。
在滑脈的基礎上,滑而有力為實證,滑而無力為虛證。若脈滑實堅搏彈指,乏和緩之象,乃胃氣敗,此為真臟脈,乃大虛之象,不得誤認為實脈。
在滑脈主痰證、痰證分虛實的基礎上,結合形體肥胖、素胖今瘦、素瘦今肥、頭面腫脹、顏面黃胖、眼瞼腫脹、目胞腫脹、皮下可見顆?;蚓d軟包塊、頭昏沉重、眩暈耳鳴、咳喘痰多、失眠驚悸、惡心嘔吐、胃脘痞滿、口不知味、腸鳴腹瀉、身體某一部分突然疼痛不已、手足麻木、舌腫脹麻木、局部冰冷或灼熱、陽強不到、陽痿不舉、癲癇、狂躁、抑郁、舌苔濁膩等癥狀,即可考慮為痰證。
治療原則
古代醫(yī)家治痰多從肺脾腎三臟入手,如明代醫(yī)學家王綸在《名醫(yī)雜著》中說:“痰之本水也,源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痰之末在肺也,貯于肺”。
但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脾肺腎三臟,而當從五臟全面考慮辨證治療。
在脾者,虛證多為脾氣虧虛證,方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加減;實證多為痰濕蘊阻,方用二陳湯、越鞠丸、保和丸、六郁湯、溫膽湯、礞石滾痰丸等加減。
在肝者,虛證多見肝血虛、肝陰虛證,方用四物湯、一貫煎等加減;實證多為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膽濕熱所致,方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等加減。
在心者,虛證有心血虛、心陰虛、心氣虛、心陽虛證,方用生脈飲、當歸補血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真武湯等加減;實證多見心火亢盛證,方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清營湯、清宮湯等加減。
在肺者,虛證多見肺氣虛和肺陰虛證,方用生脈飲、養(yǎng)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等加減;實證多見痰濕阻肺、痰熱蘊肺證,方用止嗽散、瀉白散、千金葦莖湯、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等加減。
在腎者,可見腎陰虛、腎陽虛證,方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左歸丸、右歸丸等加減。
李士懋治療痰證反對不加辨證,便用二陳湯統(tǒng)治諸痰,特別是對于陰血津液虧虛、虛火上逆、煉液為痰者,更是主張不能妄用。他認為,痰證治療貴在加減,應根據(jù)痰的不同性質,給予靈活的加減變化,正如《醫(yī)林繩墨》所言:“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肢,在下者提之”。
其中,濕痰者,可加蒼術、白術、木瓜、生薏米、晚蠶砂、厚樸、枳實等;風痰者,可加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天竺黃、僵蠶、地龍、蜈蚣、全蝎、白礬、皂莢等;寒痰者,可加半夏、白芥子、蘇子、天南星、白附子、白礬、皂莢、杏仁、旋復花、紫苑、款冬花、白前、桂枝、細辛、干姜、生姜、川烏、川椒、麻黃、火硝等;熱痰者,可加瓜蔞、竹瀝、荊瀝、竹茹、天竺黃、浙貝母、川貝母、郁金、桔梗、射干、前胡、天竺黃、天花粉、生石膏、知母、黃芩、黃連、黃柏、連翹、梔子、青黛、朱砂、牛黃、雄黃等;郁痰者,可加川芎、香附、郁金、玫瑰花、代代花、川楝子、元胡、柴胡等;食積痰者,可加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焦檳榔、木香、砂仁、枳實、青礞石、皂莢、牽牛子等;痰核者,可加海浮石、海蛤殼、生牡蠣、昆布、海藻、夏枯草、黃藥子、瓦楞子、五倍子、皂莢等;21nx.com皮里膜外痰者,可加竹瀝、荊瀝、竹茹、天竺黃、浙貝母、白芥子等;氣虛者,可加生黃芪、黨參、人參、紅參等;血虛者,可加生地、熟地、當歸、白芍、何首烏、黃精、玉竹、枸杞子等;陰虛或津液虧虛者,可加生地、元參、麥冬、女貞子、天冬、龜板、鱉甲等;可陽虛者,加炮附子、桂枝、干姜、補骨脂、吳茱萸等。
此外,李士懋治療痰證反對過用攻利,因過用攻利,或傷脾胃,或傷肝腎,或傷氣血,或傷陰津,反致正氣傷殘而痰愈多。正如《丹溪心法·痰》中所說:“大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多”。張景岳亦說:“善治痰,惟能使其不生,方是補天之手?!?/p>
從瘀論治
李士懋認為,現(xiàn)代疑難雜病不僅符合中醫(yī)痰邪的特點,亦符合瘀血的特點。
瘀血的產生,既可以因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而致,也可因寒邪凝滯、熱邪傷陰、氣滯血停、外傷瘀阻等邪氣阻滯而致,正如王清任所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瘟毒在內燒煉其血,血受燒煉,其血必凝”。
現(xiàn)代疑難雜病的病程符合中醫(yī)“久病入絡”的特點,其遷延日久,病情較重,病邪深入,由氣及血,傷及血絡。正如葉天士所說:“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入絡入血”“初病濕熱在經,久則瘀熱入絡”。
現(xiàn)代疑難雜病種類的多樣性符合中醫(yī)“絡脈分布廣泛”之特點。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包括十五別絡、浮絡、孫絡,遍布全身,無處不有。正如張景岳《類經·經絡類》所說:“絡脈所行,乃不經大節(jié),而于經脈不到之處,出入聯(lián)絡,以為流通之用?!?/p>
現(xiàn)代疑難雜病癥狀的繁雜性和多樣性符合中醫(yī)瘀血特點。瘀血的臨床表現(xiàn)亦紛紜繁雜,僅王清任就總結了50余種血瘀病證,其中不乏紫黑印臉、交節(jié)病作、胸不任物、胸任重物、食自胸后下、心里熱(燈籠熱)等奇病和怪病者。
辨證思路
李士懋認為,瘀血證無定脈。他說:“典型的瘀血脈象為澀脈。因瘀血阻塞,故脈澀,但又不可以未見澀脈而否認瘀血的存在——隨瘀血阻塞的程度不同,脈亦異。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云:'沉滑相博,血結胞門’。血結何以脈滑?這是因為瘀血阻痹的程度不同。如石阻水道,輕者,水流經時,與石搏擊,激起浪花,則脈滑;阻痹重者,水道暢通,則脈澀”。
無論瘀血證表現(xiàn)為澀脈,還是弦脈、細脈、滑脈或遲脈,都是瘀血閉阻氣機的表現(xiàn)。在這些脈象的基礎上,有力為實證,無力為虛證。結合痛處不移、刺痛夜劇、癥瘕痞塊、肢體疼痛、麻木、拘攣、萎廢、水腫、如狂發(fā)狂、失眠、健忘、癡呆、但欲漱水不欲咽、口唇干燥、幕則發(fā)熱、手掌發(fā)熱、骨蒸勞熱、面色黧暗、肌膚甲錯、兩目暗黑、毛發(fā)焦枯脫落、唇甲色暗、小腹鞕滿急結、大便干色黑反易、婦女經水不調、崩漏或閉經甚至不孕、舌暗瘀斑瘀點、下絡脈紫暗等癥狀,即可考慮為瘀血所致。
治療原則
治療瘀血當活血化瘀,正如王清任所說:“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李士懋在臨床上治療瘀血證,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諸方,如抵當湯、抵當丸、下瘀血湯、鱉甲煎丸、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
同時,他還強調,應用活血化瘀法必須辨證論治,或清熱活血,或通絡活血,或化痰活血,或溫經活血,或溫陽活血,或逐水活血,切不可一味活血。
此外,瘀血證治療亦貴在加減。李士懋在臨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桃仁、紅花、生地、當歸、川芎、赤芍、丹皮、三棱、莪術、乳香、沒藥、五靈脂、丹參、郁金、益母草、澤蘭、蒲黃、元胡、姜黃、三七、干漆、地龍、土元、水蛭、牤蟲、蜣螂、蠐螬、穿山甲等。火熱內蘊者,配伍連翹、梔子、元參、柴胡、升麻、葛根、蒲公英、夏枯草、皂角刺、桔梗等;經絡不通疼痛者,配伍辛香走竄、通絡透竅的冰片、老蔥、生姜、黃酒、羌活、白芷、藁本、蔓荊子、海風藤、威靈仙、桑枝等;肝郁氣滯者,配伍柴胡、枳殼、桔梗、牛膝、香附等藥物;寒凝氣滯者,配伍小茴香、肉桂、吳茱萸、桂枝等;氣虛者,配伍黨參、白術、炙甘草、生黃芪等;21nx.com陽虛者,配伍炮附子、干姜、肉桂、仙靈脾、巴戟天等;血虛者,配伍當歸、白芍、何首烏、黃精、玉竹等;津液虧虛者,配伍麥冬、元參、天花粉、葛根、知母、天冬等;腎精虧虛者,配伍菟絲子、杜仲、桑寄生、狗脊、骨碎補等。
從痰瘀互結論治
李士懋認為,現(xiàn)代疑難雜病有痰邪為患者,有瘀血為患者,但臨床最為多見的,卻是痰瘀互結為患者——痰證日久,阻滯經絡,導致瘀血;反過來,瘀血日久,阻滯經絡,也可導致痰濕阻滯,最終形成痰瘀互結之證。
辨證思路
痰瘀互結證診斷以脈為重。李士懋從“脈診三綱鼎立說”入手,統(tǒng)領痰瘀互結證的診斷。
首先,他將痰瘀互結證分為兩種類型: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結證和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結證,其中以前證為多見。
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結證,脈象以滑脈為主,滑而有力為實證,滑而無力為虛證,結合形體肥胖、頭暈昏沉、胸悶黏痰、胃脘痞滿、肢體麻木、癥瘕痞塊、帶下白稠或黃稠、舌胖大舌苔濁膩等痰證癥狀加以判斷,再兼有面色晦暗、肌膚甲錯、兩目暗黑、唇甲色暗、舌暗等其中一兩個癥狀,即可診斷。
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結證,無論是澀脈還是弦脈、細脈、滑脈、遲脈,均有力為實證,無力為虛證。結合局部疼痛、癥瘕痞塊、面色黧暗、兩目暗黑、唇甲色暗、經色紫暗血塊、舌暗等瘀血證癥狀加以判斷,再兼有形體肥胖、口粘有痰、頭暈昏沉、苔濁膩等其中一兩個癥狀,即可診斷。
痰瘀互結者多病情深重,可造成全身氣血津液代謝紊亂,多臟腑功能失調,甚至危及生命。如痰瘀阻滯心胸的胸痹心痛,可導致真心痛甚至致死;痰瘀阻滯心竅的中風證,可導致神識昏迷、語言蹇澀甚至導致驟然死亡;痰瘀毒阻滯臟腑經絡,可導致癌腫難消、胸腹水內生、肌肉瘦削、神識昏迷甚至死亡等。
痰瘀互結為患,膠結難解,阻滯氣機,阻塞脈道,病情深重,病位廣泛,因而治療起來非常棘手,導致病情纏綿,遷延不愈。如肺脹患者,由于痰瘀互結于肺,肺氣不利,日久導致肺脾腎虛損,表現(xiàn)為胸中滿脹、痰涎壅盛、面色晦暗、唇舌發(fā)紺、四肢浮腫、動則氣喘等,致使病程漫長,遷延難愈。
治療原則
李士懋提出,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結證和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結證,治療方法有所側重:前者以化痰為主,后者以活血為主。方劑常選導痰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物有陳皮、清半夏、茯苓、瓜蔞、薤白、浙貝母、石菖蒲、膽南星、天竺黃、郁金、竹瀝、桃仁、紅花、當歸、生地、赤芍、川芎、丹參、降香、蘇木、劉寄奴、澤蘭、僵蠶、地龍、土元、水蛭、蜈蚣、全蝎、蜣螂、牤蟲、露蜂房、烏梢蛇等。
李士懋指出,上述兩種證型的虛證多兼氣虛和陽虛,因氣虛無力推動和陽虛失卻溫煦,都容易導致痰瘀的產生和停滯。痰為陰邪,血屬陰類,痰瘀互結形成后反過來更會損傷元氣和陽氣,從而加重元氣和陽氣的耗傷,當在化痰祛瘀的基礎上要注意配伍補氣藥和溫陽藥,如生黃芪、黨參、炮附子、干姜、桂枝等。
上述兩種證型的實證多兼火熱,因火熱易煉液為痰和熱入營血燒煉成瘀,此時,可在化痰祛瘀的基礎上配伍清熱瀉火和養(yǎng)陰生津的藥物,如黃連、黃芩、黃柏、金銀花、連翹、生梔子、蒲公英、生地、元參、麥冬、沙參、石斛、葛根、知母、天花粉、白茅根、蘆根等。
李士懋認為,痰瘀互結證較之單純的痰證或瘀證,更加頑固難化和纏綿難愈,難求速效,故治當緩圖,應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氣,又不傷損正氣,方為王道之法。同時,叮囑患者注意飲食起居,一切辛辣厚味及助濕生痰、礙氣留瘀之品均當慎服,方能取得佳效。
寒咳 熱咳 燥咳 痰咳中醫(yī)治方
咳嗽是肺臟疾病的主要癥狀。如受寒受熱,氣候干燥, 吸煙過多及其他臟腑有病累及于肺時都可引起。隨著不同的 原因、體質和表現(xiàn),臨床可分為寒咳、熱咳、燥咳,痰咳 等,治療也應分別對待。
寒咳
多因受寒引起,咳嗽吐稀白痰,鼻流清涕,打噴 嚏。兼有頭身痛,發(fā)熱怕冷,沒有汗等現(xiàn)象。脈多浮,舌苔 薄白。治宜驅寒止咳。
處方
(1)紫蘇10克 桔梗3克 陳皮3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2)麻黃6克 杏仁10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3)矮地茶30克 杏仁12克 紫菀15克 甘草6克 將上藥 加水煎熬兩次的藥液混合,沉淀24小時,過濾,濃縮至每劑 藥40毫升,加糖30%及防腐劑3%備用。每日服2次,每次 20毫升。
(4)通宣理肺丸(成藥)每服1~2丸,每1~2次, 開水送下。
(5)黑芝麻(炒香搗碎)1匙 冰糖或白蜜1匙 開水泡汁和 勻服。
熱咳
凡感受外熱,或肺內有熱,發(fā)生咳嗽,咳吐黃稠 痰,但不容易咳出,口干,咽喉部干燥疼痛,身熱有汗,鼻 中有火氣。治宜用清熱化痰止咳。
處方
(1)鮮魚腥草30克(干品用1O克) 枇杷葉6克 薄荷3克甘草3克 水煎服。
(2)麻黃4.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3克 水煎服。
(3)桑白皮10克 地骨皮10克 甘草3克 粳米1撮 水煎 服。
(4)海蛤粉10克 青黛3克 米泔水調勻成稀粥狀, 1次吃下,連吃3~7次。
(5)銀翹解毒丸(成藥)每服2丸,每天服2次。
燥咳
多發(fā)于秋天氣候干燥的時候,干咳沒有痰,或痰 少而稠粘,不容易咳出來,鼻中干燥,咽喉發(fā)干。脈多綱 牧,舌苔薄黃,舌尖紅。治療宜用潤肺止咳。
處方
(1)沙參15克 川貝母3克 百合15克 水煎服。
(2)川貝枇杷露(成藥)每次吃2匙,每天吃2~3次。
(3)生地25克 茯苓l5克 沙參15克 水煎,加白蜜1匙調服。
(4)大瓜蔞1個 杏仁10克 浙貝母10克 水煎,調蜂蜜30 克服。
(5)桑葉6克 杏仁10克 沙參12克 浙貝母6克 淡豆豉 6克 山梔皮6克 梨皮6克 水煎服。
痰咳
咳嗽氣粗,痰多稠粘,喉中呼嚕呼嚕作響,胸中作悶。脈滑,舌苔白膩。治宜化痰止咳。
處方
(1)半夏10克 茯苓12克 陳皮3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2)橘紅丸(成藥)每服2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開水送下。
(3)皂莢(剝去皮,灸,研成細末)1.5克 大棗3個 煎湯送下。
中醫(yī)觀痰辨別疾病
中醫(yī)認為,人體呼吸系統(tǒng)如果發(fā)生了疾病,就可以通過呼吸道的分泌物——痰,去識別它所患的病變。下面就來學學中醫(yī)如何觀痰,辨別疾病。
膿性痰:
痰質黏稠或者稀薄,顏色為淡綠色或是黃綠色,混有血液時則呈現(xiàn)褐色,同時會發(fā)出腥臭味。吐出這種痰,多半見于患有肺膿腫、化膿性支氣管擴張的病人。這種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較嚴重,應當盡早去醫(yī)院看醫(yī)生。
黏液性痰:
黏液性痰多呈灰白色,或者無色透明狀,這種痰質多半見于患有支氣管炎的病人,或是肺炎初期,以及支氣管哮喘發(fā)作階段。
血性痰:
痰中帶有血絲,由于血量不等,血色不同,說明病變部位不同。比如,痰質鮮紅,多半見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痰呈鐵銹色,多見于大葉肺炎;爛桃樣或爛魚肚樣痰質,則多見于肺吸蟲;棕紅色痰則見于阿米巴肺膿腫;紅棕色黏稠膠凍狀痰,多見于肺炎克雷白桿菌感染。由于肺炎克雷白桿菌毒力很強,對各種抗生素均易產生耐藥性,臨床表現(xiàn)十分兇險,治療也徊對困難,預后較差,如今已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所以,有這種痰液者,應當盡早去醫(yī)院治療。
泡沫性痰:
其痰質稀薄而帶有泡沫。如果其泡沫呈淡白色,這多半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若是泡沫呈現(xiàn)粉紅顏色,則常見于肺水腫。
以上僅列舉的痰病和痰證,只是常見的部分“痰病”。中醫(yī)痰病學說內容非常豐富,包括也甚廣,它幾乎涉及臨床各個科室。所以,我們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和家人痰質有所異常,就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盡早去醫(y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
肺間質纖維化屬于中醫(yī)學“肺痹”、“咳嗽”、“喘證”、“肺痿”、“肺脹”等范疇,現(xiàn)代研究中將肺間質纖維化命名為“肺痹”、“肺痿”者居多。筆者在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yī)院姜良鐸老師學習期間,親耳聆聽了其對肺間質纖維化從毒、痰、瘀、虛四因辨治的精辟論述,目睹了其用藥組方的良好療效?,F(xiàn)簡述如下。
毒
毒又稱毒邪、毒氣。不同的毒,具有不同的性質,但亦有共同的致病特點,如毒邪深痼,影響臟腑;易化熱化火,敗血傷陰;病情纏綿,易成遺患。毒邪常和其他病邪同時共存,四時不正之氣往往是毒邪產生的先決條件,所以毒邪常與六淫之邪結合,而形成風毒、寒毒、暑毒、濕毒、燥毒等。目前溫室氣體排放大大加重了環(huán)境污染,空氣中的各種毒性物質增加,“環(huán)境氣毒”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環(huán)境氣毒”進入人體后,直接消耗正氣,降低正氣抗邪能力。若正氣較強,毒雖傷正而正仍能抗毒,則毒可被排出體外;正不勝毒則致正傷毒留,陰陽失衡。若人體正氣不足,吸入氣毒直接損傷肺絡,氣毒與瘀邪痰濁互結;或由六淫毒邪內侵,邪毒傷及正氣,正氣未復,毒邪又入,久之肺絡被損,而致肺絡痹阻,氣機不暢,血運失調,肺失宣降,導致呼吸功能減退或至消失。
風毒犯肺 風毒善走表而又易入里,最易傷臟腑,客營血。先犯衛(wèi)表,而后入里化熱,熱毒壅盛,客于肺者,則肺絡壅阻,肅降失司,癥見咳嗽胸痛,咯痰帶血,氣促喘急等。藥用連翹、蟬衣、牛蒡子、冬蟲夏草、靈芝、西洋參、黃精、仙靈脾、山萸肉等。
寒毒閉肺 寒毒既有迅發(fā)暴性,又有陰沉深藏之匿性,最易隱伏于五臟六腑,少則半載一年而發(fā),多則數(shù)十年而發(fā)。寒毒客肺,癥見氣喘胸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舌質紫或有瘀點等。藥用麻黃、杏仁、甘草、蘇子、橘紅、紫菀、川芎、丹參、地龍、黃芪、生曬參、白術等。
熱毒壅肺 熱毒侵襲,易襲于內,善入營血,易傷臟腑。熱毒淫肺,肺絡痹阻,肅降失司,可見咳嗽氣喘,咯痰黃稠,咯血或痰血相雜,胸中煩熱,苔薄黃,脈浮數(shù)。藥用連翹、漏蘆、黃芩、魚腥草、金銀花、虎杖、麻黃、杏仁、生石膏、全瓜蔞、桑白皮、葶藶子等。
燥毒傷肺 燥毒性烈干澀,善于消爍陰液,易侵肺臟。燥邪犯肺,可見胸脅疼痛,干咳無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喘息,煩躁不安等。藥用沙參、麥冬、生地、杏仁、枇杷葉、阿膠、桑葉、浙貝母、蘆根等。
氣毒熏肺 由于人類生活在大氣中,被污染的大氣環(huán)境空氣中有毒的粉塵和顆粒增加,人吸入呼吸道后,有毒的粉塵和顆粒停留于肺絡內,而引起肺絡損傷,導致肺間質纖維化的發(fā)生。臨床應根據(jù)不同的致病毒氣,采用不同的解毒藥物。
皂莢祛痰功效芻議
皂莢系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有祛痰之殊功??计潇钐抵?,本草諸家多有描述?!端幤坊x》云:“皂莢味大辛主升散……為搜痰快藥”,《日華子》曰其“消痰”,《得配本草》稱其“搜風除痰”,《本草綱目》載:“通肺及大腸氣……痰氣喘咳”,尤在涇稱本品“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痹砬v丸,即以本品作蜜丸,用棗膏湯下,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不得眠;釣痰膏,亦以皂莢熬膏,加醋煮半夏及明礬,合柿餅搗為丸,用于胸中痰結證。
吸取先賢經驗,筆者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之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肺炎,哮喘等疾,凡咳喘痰多者,在常規(guī)用藥基礎上加用本品,能立解其危。本品可消痰積,對各種痰積結聚成塊而生癥癖者,亦可隨證配伍健脾行氣,軟堅散結之品,每取佳效。今人有用本品于肥胖癥、痤瘡之治,亦取其化痰濁之力。
傳統(tǒng)認為,皂莢尚有利關節(jié)之功。早在《本經》即有本品“主風痹死肌”之記載,《日華子》亦云其可“通關節(jié)”。然痹癥死肌,每夾痰瘀,痰瘀互結,留連關節(jié)、經絡,則斯證膠結難解。此際,祛痰逐瘀至關重要,皂莢則有此功。
縱觀皂莢之功,不惟祛有形之痰,尚可逐無形之痰。危癥痼疾,若果斷投之,每取捷效。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本品于今人之醫(yī)案似不常見。古云:臨證如臨陣,用藥如用兵。臨證遣藥,關鍵在醫(yī)者駕馭之本領。誠如清代早期醫(yī)家徐大椿所言:“操縱之法,有大權焉。”如懼其辛散走竄,藥性猛烈,避而不用,不亦惜哉!
入煎劑宜3~6克。孕婦、血證禁用,虛證慎用。(何錢)
豁痰化瘀法治冠心病
吳某,女,58歲,2010年3月16日初診。陣發(fā)性胸痛連及后背3月,加重1周。患者3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陣發(fā)性胸背刺痛,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診見:胸背刺痛,胸悶如窒,灼熱感,口苦不欲飲,痰多黃黏,舌苔黃膩,舌質紫暗,脈滑數(shù)。查心電圖示:ST-T改變。中醫(yī)診斷:胸痹,證屬痰濁血瘀。治當豁痰化瘀,方用溫膽湯加減。處方:陳皮25克,半夏15克,茯苓25克,甘草10克,竹茹20克,枳實15克,黃連25克,丹參30克,紅花10克,川芎25克,赤芍20克,膽南星20克,菖蒲25克,生姜15克,大棗10枚。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二診:服藥后胸悶較前減輕,仍有胸痛后背痛。上方加狗脊40克,葛根40克,7劑。
三診:胸痛后背痛明顯減輕。前方繼服。繼以上方隨證略作加減,共服2月余,偶有胸痛癥狀,余無明顯不適。
按: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yī)“胸痹心痛”范疇,其發(fā)病多認為在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兼有痰濁、氣滯、血瘀、寒凝等病變,屬于本虛標實之病證,臨床上多以氣陰兩虛為本,以痰瘀互結為標。胸痹心痛的發(fā)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因這一人群年過半百,臟腑功能減退,胃失受納,脾失轉運,從而使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濕邪內停,聚而成痰,痹阻于心脈,心脈閉塞不通,從而導致瘀血的產生,瘀血阻滯脈絡,又可聚濕生痰,痰瘀同病,阻痹心脈,是本病的病理特點。再者現(xiàn)今人們飲食多以肥甘厚味為主,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上犯心胸,心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瘀血內生,痰瘀互結,遂成本病。治以豁痰化瘀為主,并根據(jù)臨床辨證,采用相應的輔助治療方法。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膽和胃,除煩止嘔;陳皮、枳實行氣消痰,痰隨氣下,使氣順則痰自消;茯苓健脾滲濕,使?jié)袢t痰不生;川芎、紅花、丹參、赤芍活血化瘀,暢通血脈;膽南星清火化痰;菖蒲開竅,豁痰理氣,活血去濕;甘草、生姜、大棗既可健脾,又可調和諸藥。藥證相應,取效卓然。
百病生于痰 二陳湯除痰
“百病生于痰”、“久病生痰”……痰多是眾多疾病的征兆,而痰的種類多種多樣,有寒痰(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濕痰(病人身重、倦乏、便溏、舌苔薄白或白膩)、熱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燥痰(病人自覺口、鼻、咽干燥,舌苔薄黃)、風痰(病人怕風、舌苔初白后轉薄黃)“五兄弟”,要想治好,難就難在找到生痰的根源。
支持專家:
樊小容 廣西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藥房副主任藥師
中醫(yī)解密
老人痰多是“虛” 兒童痰多是“熱”
在人們的印象中,痰多伴隨著感冒、咳嗽等癥狀,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這種認識把不少人帶入了誤區(qū):治好感冒,痰自然減少了;小孩吃某種藥后,痰變少了。其實,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痰多的時候,還會有眩暈、頭痛、心悸等癥狀,這正應了“百病生于痰”這句俗語。
老人和兒童是生痰重點人群,老人痰多常是由脾虛、肺虛、腎虛導致,兒童痰多則是由肺熱導致,兩類人群在治療用藥上不能混為一談。
辨證施治
見痰休治痰 善抓痰之源
治療痰多要從分辨痰的種類入手找到根源,然后再尋求治療方法,正所謂“見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如肺熱生痰,清熱降火痰就會消除;脾虛濕盛生痰,健脾燥濕即可。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治療方劑,以饗讀者。
苓甘五味姜辛湯→寒痰
具體方法:茯苓12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細辛3克,干姜9克。加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取汁,分3次溫服。具有溫肺化飲的功效。
小陷胸湯→熱痰
具體方法:黃連6克,半夏9克,栝樓實(全瓜蔞)15克。加水1000毫升,先煮栝樓實取汁液500毫升,在此汁液中加入黃連、半夏,煮取300毫升,去渣取汁,分3次溫服。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的功效。
止咳散→風痰
具體方法:桔梗(炒)、荊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克,甘草3克,陳皮6克。共研為末,每次6~9克,溫開水或姜湯送服。具有宣利肺氣、疏風止咳的功效。
二陳湯→各種痰癥
具體方法:半夏、橘紅各10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水煎溫服。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
以上是有針對性地治療痰多的方劑,其中有一個方劑是“萬能”方劑,各種痰癥都可以通過它的加減進行治療,“治痰通用二陳”,這就是所謂的“二陳湯”。
認識誤區(qū)
老人治痰不宜用胖大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治療喉嚨痛、痰多等癥,常常選擇甘草或胖大海,因為這兩味藥服用起來比較方便,但這種做法在中醫(yī)看來有些偏頗。專家表示,甘草具有化痰的作用,如果痰很黏,吐不出來,服用甘草能夠化痰,這樣痰就可以吐出來了,但它只是化痰,并沒有祛痰的作用,所以治標不治本。而胖大海則是老年人不應該服用的,因為胖大海雖有祛痰功效,但只是針對熱痰而言。
專家提醒
預防痰多 謹記“四不吃”
預防痰多,從飲食習慣上,應該堅持“四不吃”:飲食不過飽、不暴飲暴食、甜膩不多吃、傷腎食物不多吃。
“百病生于痰”、“久病生痰”……痰多是眾多疾病的征兆,而痰的種類多種多樣,有寒痰(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濕痰(病人身重、倦乏、便溏、舌苔薄白或白膩)、熱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燥痰(病人自覺口、鼻、咽干燥,舌苔薄黃)、風痰(病人怕風、舌苔初白后轉薄黃)“五兄弟”,要想治好,難就難在找到生痰的根源。
人老易痰多 通用“二陳湯”
“百病生于痰”“怪病生于痰”“久病生痰”……痰多是眾多疾病的征兆,而痰的種類多種多樣,痰有寒痰、濕痰、熱痰、燥痰、風痰“五兄弟”,要想治好,難就難在找到生痰的根源。專家提醒,治療痰多最好不要相信偏方,先辨證后治療才是治痰硬道理。
原因
老人痰多是“虛” 兒童痰多是“熱”
在人們印象中,痰多伴隨著感冒、咳嗽等癥狀,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因為抵抗力弱常常生病。這種認識把不少人帶入到了誤區(qū):治好感冒,痰自然減少了;小孩吃某種藥后,痰變少了,那么,老人也吃這種藥。其實,細致的人會發(fā)現(xiàn),痰多的時候,還會有眩暈、頭疼、心悸等癥狀,這正是應了“百病生于痰”這句俗語,生病會導致痰多,痰多也會導致各種疾病。
“老人痰多多是由脾虛、肺虛、腎虛導致,兒童痰多則是肺熱導致,兩類人群不適合服用同樣的藥物。”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藥房副主任藥師樊小容說,老人和兒童是生痰重點人群,但是,在治療用藥上卻不能混為一談。 由于痰多由眾多原因導致,如外感、內傷、飲食不節(jié)等,樊小容提醒,市民最好不要隨意相信偏方,“偏方對別人有用,對你可能卻適得其反?!?先辨證再進行治療才是硬道理。
治療
見痰休治痰 善抓痰之源
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古人早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樊小容表示,痰可分為寒痰、風痰、熱痰、濕痰及燥痰五個種類(詳見延伸閱讀)。治療痰多要從分辨痰的種類入手找到根源。然后再尋求治療方法,正所謂“見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如肺熱生痰,清熱降火痰就會消除;脾虛濕盛生痰,健脾燥濕即可。下面是樊小容介紹的幾種常見的治療方劑。
●苓甘五味姜辛湯 (針對寒痰)
處方以溫里祛寒藥(如干姜、肉桂、細辛、花椒、附子)、溫化寒痰藥(如半夏、男星、白芥子)、止咳平喘藥(如白前、百部)配合而成。
【組成】茯苓12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細辛6克
●小陷胸湯 (針對熱痰)
處方以清熱瀉火藥(如黃連、黃芩、大黃)、熱清化痰藥(如貝母、栝樓、竹瀝)為主,配合相應藥物組成。
【組成】黃連6克、半夏9克、栝樓實15克
●止咳散 (針對風痰)
處方以疏散外風藥(如荊芥、防風等)、止咳化痰藥(如紫苑、冬花、百部、白前等)組合而成。
【組成】桔梗炒、荊芥蒸、紫苑蒸、百部、白前熬各9克,甘草3克,陳皮6克
●二陳湯 (針對各種痰癥)
處方以既可健脾,又可祛濕化痰之藥(如半夏、陳皮、茯苓等)為主。
【組成】半夏、橘紅各10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
以上是有針對性地治療痰多的方劑,同時,樊小容表示,有一個方劑是“萬能”方劑,各種種類的痰都可以經過它的加減進行治療,“治痰通用二陳”,這就是所謂的“二陳湯”。方中橘紅、半夏貴在陳久,陳藥不會過于干燥,“二陳湯”因此得名。
之所以說它是“萬能”方劑,是因為:屬風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屬寒痰者加干姜、細辛;屬熱痰者加栝樓、竹黃、黃芩;屬食痰者加枳殼、神曲;屬頑痰者加礞石、海浮石。
誤區(qū)
老人治痰不宜用胖大海
治療喉嚨痛、痰多,日常生活中,市民常常選擇甘草或胖大海。這兩者服用起來均比較方便。但是,這種做法在中醫(yī)看來有些偏頗。樊小容表示,甘草有化痰的本領,“如果痰很黏,吐不出來,服用甘草能夠化痰,這樣,痰就可以吐出來了,但是,它只是化痰,并沒有祛痰,治標不治本?!倍执蠛t是老年人不應該服用的,樊小容表示,胖大海確實有祛痰功效,但是只是針對熱痰而言,“而老人的痰幾乎沒有熱痰,吃多了胖大??赡軙m得其反?!?/p>
提醒
預防痰多 謹記“四不吃”
生病容易導致痰多,痰多也會導致生病,痰多會引起咳嗽、心悸、眩暈、頭痛,甚至中風、癲癇、暈厥等,中醫(yī)中有俗語“百病由痰生”“怪病由痰生”。 樊小容表示,日常生活中,從飲食習慣上,應該堅持“四不吃”:飲食不過飽、不暴飲暴食、甜膩不多吃、傷腎食物不多吃。因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這些做法就是防止脾肺腎遭到損害。
如果真的出現(xiàn)痰多了怎么辦?樊小容表示,痰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病,一般市民最好不要自己治療,最好去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辨證治療。
延伸閱讀
怎么辨別痰的種類?
寒痰:由寒邪侵犯肺,肺失去正常功能,使津液凝聚成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
風痰: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后可轉黃粘痰,病人怕風,舌苔初白后轉薄黃。
熱痰: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或寒邪而發(fā)高熱數(shù)天后,使津液受灼而轉化為黃色粘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
濕痰:由濕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濕環(huán)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jié)而運化失調引起,水濕凝聚成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癥,舌苔薄白或白膩。
燥痰:因氣候干燥,燥邪侵肺,痰粘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自覺口、鼻、咽燥等癥,舌苔薄黃。
百病生于痰 痰有“寒、熱、風......
寒痰 寒邪犯肺,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
熱痰 由熱邪侵肺或由受風寒邪侵襲后轉化而來,痰黃粘稠,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
風痰 風邪犯侵,即傷風引起。初起時痰白稀,后可轉黃粘痰,病人怕風,舌苔初白后轉薄黃。
濕痰 由濕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濕環(huán)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jié)而運化失調引起,水濕凝聚成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癥,舌苔薄白或白膩。
燥痰 因氣候干燥,燥邪侵肺,痰粘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自覺口、鼻、咽燥等癥,舌苔薄黃。
老年人和小孩往往因為抵抗力弱易感冒,感冒后咳嗽、咳痰就隨之而來,于是,人們會買來一些感冒藥和消炎藥,認為只要感冒好了,咳嗽、咳痰的現(xiàn)象自然就會少了。其實,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痰多的時候,還會伴有眩暈、頭疼、心悸等癥狀,這正是應了中醫(yī)“百病生于痰”這句話:生病會導致痰多,而痰多也會導致各種疾病。
中醫(y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如肺熱生痰,脾虛濕盛也會生痰。一般來說,中老人痰多多是由脾虛、肺虛、腎虛導致,而兒童痰多則是肺熱導致。痰有“寒、熱、風、濕、燥”之分,治療“痰癥”需先辨證后治療:如有肺熱者應先清肺熱,脾虛濕盛者應健脾燥濕。以下是幾種治療痰癥的常用經典方劑,靈活運用大有裨益。
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湯 茯苓12克,甘草、五味子、細辛各6克,干姜9克,水煎服。方中干姜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細辛溫肺散寒,助干姜溫肺散寒化飲之力;又以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為防干姜、細辛耗傷肺氣,又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甘草和中調藥。全方堪稱溫化寒飲之良劑。
熱痰——小陷胸湯 黃連6克,半夏9克,瓜蔞實15克,水煎服。方中黃連清熱瀉火,半夏化痰開結,二藥合用,辛開苦降,善治痰熱內阻,以瓜蔞實蕩熱滌痰,寬胸散結。三藥共奏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之功。
風痰——止咳散 桔梗(炒)、荊芥、紫苑、百部、白前各9克,甘草3克,陳皮6克。方中百部、紫苑止咳化痰;桔梗開宣肺氣;白前降氣化痰;荊芥疏風解表;陳皮理氣化痰;甘草調和諸藥。本方對于新久咳嗽,咯咳不爽者,均有良效。
濕痰(各種痰癥)——二陳湯 半夏、橘紅各10克,茯苓9克,炙甘草5克。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經加減,又可用于多種痰證。
治濕痰,可加蒼術、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絡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日常生活中,治療喉嚨痛、痰多,常常選擇甘草或胖大海,因為這兩者服用起來均比較方便。但是,這種做法在中醫(yī)看來有些偏頗。
甘草有化痰的本領,如果痰很黏,吐不出來,服用甘草能夠化痰,這樣,痰就可以吐出來了,但是,它只是化痰,并沒有祛痰的作用,治標不治本。而胖大海有祛痰功效,但是只是針對熱痰而言,而老人的痰幾乎沒有熱痰,吃多了胖大??赡軙m得其反。
散結除痰治療梅核氣
咽喉有異物感,如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中醫(yī)稱之為梅核氣。本病多由七情郁結,以致痰濁凝聚,氣阻咽喉所致。心情舒暢癥狀自減,采用半夏厚樸湯加味治療,以達疏肝解郁,行氣導滯,散結除痰之效。
方藥:半夏12克,厚樸9克,茯苓20克,郁金 15克,香附12克,桔梗 10克,柴胡12克,生姜9 克,蘇葉6克。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l劑。一般服藥5~7劑可見效果。 (郭旭光)
化痰止嘔要藥半夏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塊莖,主產于四川、湖北、江蘇等地,夏、秋季采挖,曬干入藥,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瀝半夏等。味辛,性溫,有毒,歸肺、脾、胃經,有良好的燥濕化痰和降逆止嘔作用,故醫(yī)家稱之“為燥濕化痰要藥”和“降逆止嘔要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塊莖含有揮發(fā)油、少量脂肪、淀粉、煙堿、生物堿等,其水煎液有鎮(zhèn)咳、祛痰、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作用,并能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半夏過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故臨床上內服常用炮制品,外用生品適量。
化痰要藥
半夏辛溫而燥,善燥濕而化痰濁,為燥濕化痰要藥。并可通過化痰以收消痞散結之效,長于治臟腑濕痰諸證。
濕痰阻肺之咳嗽氣逆,本品配既可理氣健脾又可化痰的陳皮,如著名的二陳湯。
痰熱結胸之心下痞滿不適,本品常與清化熱痰、消痞散結藥之瓜蔞、黃連等配伍,如小陷胸湯。
寒痰咳嗽,癥見胸悶不適,痰多清稀,半夏須與溫肺化痰藥之干姜、細辛等為伍,如小青龍湯。
痰蒙清竅之頭痛眩暈,可配化痰息風之藥天麻、白術等配伍,如半夏白術湯。
痰氣郁結之梅核氣,自覺咽喉中如有梅核狀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可與行氣化痰利咽之藥的紫蘇、桔梗配伍,如四七湯。
痰氣積聚之癭瘤累疬痰核,本品可與消痰散結藥之昆布、海藻配伍,如海藻玉壺湯。
止嘔要藥
半夏具有良好的止嘔之效,為止嘔要藥。常與生姜配伍,相使而相畏,其止嘔之力倍增,且毒性減弱,如《金匱要略》中的小半夏湯。
胃中積熱之嘔吐,本品宜與清熱和胃止嘔的竹茹、黃連配伍,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
胃氣虛弱之嘔吐,可與補益脾胃的人參、蜂蜜同用,如大半夏湯。
胃陰虛弱之嘔吐,宜與益胃養(yǎng)陰生津之麥冬、石斛等配伍,如半夏加益胃湯。
妊娠嘔吐,宜與健脾益氣,扶正安胎之品白術、竹茹等藥同用,如七味白術飲。
法半夏長于燥濕,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半夏曲長于化痰消食,竹瀝半夏長于清熱化痰,生半夏毒副作用大只宜外用。
射干化痰 止咳平喘
射干,專能解毒利咽。治療外感風熱,咳嗽喑啞,咽喉腫痛,余常用《張氏醫(yī)通》中的射干消毒飲,方用:射干、山豆根、荊芥、防風、桔梗、甘草、僵蠶、薄荷(后下)各10克,赤芍、歸尾、山梔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本方有清熱祛風、解毒消腫之功,用于治療咽喉腫痛,有良效。
射干長于化痰,能止咳平喘。治療痰飲哮喘,余常用《圣濟總錄》中的射干丸。方用射干、半夏(湯洗10遍,炒干)、干姜(炮裂)、款冬花(去萼,焙干)、皂莢(去皮子,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百部(焙干)、五味子(揀凈)、細辛(去苗葉、貝母(去心,炒令微黃)、白茯苓(去黑皮)、郁李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研如脂)各3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張德英“痰證”驗之臨床理論
“膏粱厚味,釀生痰濁。”而今人欲望難平,偏食肥甘,疏于運動,痰郁內生,故多見“痰證”。河北省中醫(yī)學院張德英教授,發(fā)皇古義,著《痰證論》,立“脾實”之說,驗之臨床,療效頗著。筆者簡述其理論如下。
張德英認為,首先凡人體水谷化成,具有黏膩、混濁之態(tài)或污穢如粥者,有阻滯痞塞不通者皆屬廣義之痰。如咳吐有形之痰,結核之膿腫,血管中過剩膽固醇,面垢痤瘡,脂肪瘤等。
其次,自古多言“脾無實證”,誤也?!端貑枴酚小拔逍兄危饔刑^不及。”即五行皆有太過不及,太過則為實。以天地言,長夏時節(jié),淫雨靡靡,連綿不休,豈非土之太過?以人而言,脾主肉,恣食膏粱厚味,致大腹便便、形體豐腴,乃至肉多而臃,此豈非脾實之證?
《素問·玉機真藏論》“脾土孤臟,中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此太過即“脾實”。《靈樞·經脈》云:“脾足太陰之脈……盛則泄之,虛則補之。”對于欲泄之“盛”即指“脾實”?!鹅`樞·本神》“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庇缮峡芍⒂袑嵶C。
再次,痰本為陰邪,阻滯氣機,郁久化火,即成痰火,故痰證有痰濁、痰火之別;即痰傷人分陰陽二路,一者痰濁阻滯蒙蔽,二者痰火燔灼燒燎。
痰濁阻滯,蒙蔽氣機
一是痰濁滯于中土,可見脘腹脹悶,納差,噯氣,嘔逆,大腹便便,便黏不爽,帶下,口黏,多眵,苔膩,脈實滑弦等;治以泄土降濁,斡旋中焦,開中焦壅塞,復脾胃之升降。故用焦神曲、藿香、石菖蒲、檳榔、防己、芒硝等土家藥。
二是痰濁侮木,木開發(fā)之令不行,可見抑郁,善太息,多夢,脅肋痛,月經后錯,腿膝酸痛,便黏不暢,小便淋漓點滴而下,目干澀,頭蒙不能決斷,舌苔膩。治以繁木制土,升達乙木,復其疏泄之職。藥以生麥芽、茵陳、柴胡,雞血藤、合歡皮、夜交藤、竹茹等。
三是痰濁礙金,金降受阻,宣降之氣不行,可見咳嗽,吐痰,咽堵,氣短,胸悶,鼻塞,聲音嘶啞,大便不暢。治以燥土生金,清降肺金,復其宣降之職。藥以桑葉、紫蘇葉、桔梗、半夏、瓜蔞、浙貝等。
四是痰濁實心,君火不明,可見胸悶,心悸,背痛,舌強語蹇,苔膩,脈三五不調;類似于西醫(yī)診斷之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梗、腦出血、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病。治以泄子化土濁之法,以復君主之明。藥以地龍、雞血藤、石菖蒲、桂枝、赤芍、三棱、莪術等。
五是痰濁乘水,水臟受制,權衡之令不行。癥見腰腿酸痛,二便不利,女子月經不調、不孕,男子不育,健忘,頭蒙,耳鳴,情緒不穩(wěn)、變化無常;舌苔后部膩,尺脈弱弦。藥以山藥、女貞子、楮實子、決明子、炒蘿卜子。
以上分別論述痰濁害五臟,然臨證之時必有兼加;痰濁為患變化多端,需詳審之。張德英辨證論治之時靈活運用五行生克,如痰生于中土,侮于木,則繁木治土,二臟皆調。痰傷水乘金,治以燥土生金,而金又生水,故土金水三臟皆治。
痰火燔灼,耗傷津血
痰濁阻滯,氣機不暢,郁久化火。其因可本為陽盛體質,痰生即為痰火;亦可偏食肥甘大辛大熱之品,化生痰火;亦可思慮繁雜,氣滯津凝為痰,氣郁化火,而為痰火。
一為痰火灼傷中土,癥見胃脘腹部灼熱,畏食涼,便秘,痤瘡,面油膩。
二為痰火引木亢,可由痰郁木化火而來,癥見暴躁易怒,多夢,月經先期而至,肋脅脹痛,乳房脹痛,頭昏,口苦,目澀。
三為痰火灼傷肺金,咳嗽,口渴,痰黏稠而黃,火大招風而易感冒,胸悶,鼻淵。
四為痰火實心,癥見面紅,心悸,多有血壓高、血脂高、冠心病等心血管疾患,神昏譫語等精神疾患,脈數(shù),舌紅苔黃膩。
五為痰火傷水,五心煩熱,陰虛盜汗,及前述水虧之癥。
痰火燔灼,往往多臟并犯,治法總以清化中焦痰火,涼降肺金,金生水,水旺以涵木消火。用藥多以清涼降泄,燥土生金。清化痰火,以瓜蔞、浙貝母、冬瓜皮、白鮮皮、大青葉、敗醬草。金生水,生水以涵木消火,多以沙參、麥冬、丹皮、石斛、知母等。痰火引木亢,實心,治以清痰火、平木涼心,以黃芩、竹茹、紫蘇木,雞血藤等。
馬兜鈴驗方治 痰滯咳嗽 肺熱咳嗽
馬兜鈴又名馬兜苓、水馬香果,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干燥成熟果實,因其成熟果實如掛于馬頸下的響鈴而得其名。其性微寒,味苦,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等癥。
常用驗方有:(1)痰滯咳嗽:馬兜鈴、麻黃(去節(jié))、五味子(炒)、甘草(炙)各30克,搗為粗末,每服9克,入砂糖少許,水煎溫服;(2)肺熱咳嗽,氣急喘促:馬兜鈴7枚,桑白皮90克,炙甘草60克,升麻30克,燈芯一小束,共搗為粗末,每服9克,溫水送服,每日3次;(3)治久咳不愈:馬兜鈴15克,蔞仁霜6克,北五味子3克,炒后共為細末,每服3克,早晚餐后開水送服;(4)癃閉:馬兜鈴、懷生地各9克,生甘草3克,茯苓、木通、燈芯草各4.5克,水煎服;(5)瘰疬日久不消:馬兜鈴9克,當歸、生地、牡丹皮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6)鼻淵:馬兜鈴15克,麻黃9克,五味子、甘草各3克,加黑砂糖少許水煎,臥時溫服。
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有臨床報道稱,服用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可引發(fā)腎臟損害,造成的急性或慢性腎小管間質疾病,被稱為馬兜鈴酸腎病。因此,在使用馬兜鈴和含有馬兜鈴成分的制劑時,一定要慎重,一旦出現(xiàn)少尿、蛋白尿等腎損害表現(xiàn),要立即停用所服藥物,盡早就醫(yī)。
張仲景治痰飲 干姜細辛五味子配
醫(yī)圣張仲景治痰飲的基本原則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彼迅山?、細辛、五味子配伍使用,體現(xiàn)了這一大法。三藥均性溫入肺,干姜、細辛溫肺化痰,五味子收斂肺氣。
此三藥聯(lián)用,散中有收,收中有散,彼此協(xié)同,互相制約,體現(xiàn)了“溫藥和之”之義。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方、厚樸麻黃湯等方均以此為主溫化痰飲。證之臨床,確實有效。
外寒內飲,飲停于肺,小青龍湯是療效確鑿之方。水停心下,水氣凌心,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苓桂術甘湯溫陽強心,健脾化飲。但在某些心臟病寒飲泛濫之際,該方尚難取效,每加干姜、細辛、五味子助之,往往飲邪溫化,心病可緩。
“脾為生痰之源”,對某些慢性心肺疾病之痰飲內盛證,六君子湯可治,但須加姜、辛、味其效始見。寒飲在肝,其證以嘔、咳、涎三者并見而不氣喘,此肝寒犯胃射肺,每以吳茱萸湯加姜、辛、味以及半夏投之,常能獲效。
寒飲在腎之咳喘多見于老年患者,痰涎極盛,舌質反見光紅,乃下焦寒飲內停,虛陽上浮之假象,當投真武湯加姜、辛、味溫腎健脾化飲,隨痰量減少,咳喘漸平,舌質亦由紅轉淡。
另有一類陽虛痰喘,痰飲不及真武湯證之盛,但腎陽虧虛腰膝酸冷,宜補腎化痰,每以陽和湯加姜、辛、味治之,效果良好。
陰虛水泛為痰之患者,臨床不乏其例,舌紅脈細數(shù)為腎陰虧虛,咳喘難臥,痰涎清稀量多為飲邪泛濫,投以金水六君煎加姜、辛、味,重用熟地以滋養(yǎng)腎陰,其療效甚佳,但不加則效力大減。
此外,更有心肺脾陰陽兩虛之痰喘,病涉多臟,陰陽乘戾,寒熱混雜,虛實互見,癥見咳喘咯痰,動則尤甚;汗出心悸,而面唇紫紺;上見口渴不飲,唇舌乏津;中見胃脘痞滿,胃納呆滯;下見腰膝酸冷,小便清長,舌質深紅少苔,脈象細數(shù)而促。
此上有虛熱,下見虛寒,肺失肅降,脾不運化,腎不納氣,心腎不交,痰飲內盛,是某些心肺疾病發(fā)展到晚期的危重階段,急以《馮氏錦囊》全真一氣湯加姜、辛(原方有五味子)投之,常可使病情緩解。(賈佩琰)
痰瘀犯肺 治久咳方
羅某春,男,39歲。2013年7月5日初診。
患者平素健康,于1年多前騎摩托車回家途中,遭遇暴雨伴冰雹天氣襲擊,吸入寒流空氣,被冰雨淋濕全身?;丶液笫加锌人裕瞪?,流涕,以為著涼感冒,自行購買復方氨酚烷胺膠囊等治療,其余癥狀消除,唯有咳嗽時作,不能徹底消除,時輕時重,多方治療未愈。1月前,到三甲醫(yī)院通過肺部CT、血液化驗等檢查,未查出實質性病變。經對癥治療后無效,前來就診。
診見:體胖,時有咳嗽,痰少色白黏稠,夜間咳嗽加重,尤其在深夜以及天氣變化時易加重,無胸悶,無汗出,舌體胖,有瘀斑,脈弦澀。
辨證:痰瘀犯肺。
處方:丹參15克,山楂15克,防風10克,桑白皮10克,浙貝母10克,地榆炭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禁煙酒、食肥甘厚膩之物。服用3劑后,咳嗽次數(shù)明顯減少。7劑后,僅有夜間偶然咳嗽。2周后,諸癥悉除而愈。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按:本例咳嗽因突感寒邪,瘀阻肺氣而致。前醫(yī)多按風寒、風燥等傷肺論治,收效甚微?;颊咂剿胤逝?,痰濁過多,突感寒邪、風邪,并在炎熱天氣突感寒邪,真謂“非其時而感其氣”,導致寒氣瘀阻肺絡,肺氣不宣而致咳嗽。丹參含丹參酮,為強力通經劑,有祛瘀、生新、活血、調經等功效?!度杖A子本草》載:“養(yǎng)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破宿血......”為祛瘀不傷正氣之要藥,加防風、桑白皮、浙貝母、地榆炭等共奏祛瘀排濁,祛風止咳等功效,切中病機而奏良效。
治療梅核氣治療多用理氣化痰之法
處方:生地、桃仁、川芎、枳殼、桔梗、厚樸、法夏、蘇子、貝母各10克;紅花、柴胡各6克;赤芍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3服,連服7天為一療程,用藥1~3個療程。
按:梅核氣多認為是痰氣郁結所致,治療多用理氣化痰之法,方用半夏厚樸湯。本方從痰瘀互結論治,加以活血化瘀之品,比單純理氣化痰之法效果要好。共治療16例均有效。
行氣豁痰 用于治療梅核氣 名醫(yī)方
河南名醫(yī)治梅核氣(氣郁痰阻)方
處方:香附、白芥子、厚樸、生姜各10克,茯苓15 克,法半夏、柴胡、郁金各12克,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劑。
功效主治:理氣化痰。用于治療梅核氣(患者喉中如有梅核,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辨證屬氣郁痰阻型。患者每見精神抑郁或不安,多疑善慮,伴胸脅脹滿,噯氣嘆息,時有嘔惡,無熱象,舌苔白膩,脈弦滑。
創(chuàng)方者:朱崇華
陳寶貴治療咳嗽 清熱化痰清喉利
咳嗽之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分。肺為“嬌臟”,故在外則春易感風,夏易感熱,秋易感燥,冬易感寒,也有兼而感之者,如風寒、風燥等。在內則有肺臟本病,七情所傷,他臟所致等。究其病機皆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治法實者宜清宜散,虛者宜補宜斂,若實虛兼有,則清(或散)補(或斂)并施。具體治療時,外感者宜疏風、解熱、潤燥、散寒等,內傷者則有治其本臟,調其情志,兼治他臟等,根據(jù)具體病情辨證施治。
陳寶貴治療咳嗽,重視肺氣之宣降,氣道之通利。無論外感與內傷,宣肺之品,常用麻黃、桔梗、蘇葉等;降肺之藥,常用杏仁、前胡、蘇子、葶藶子等;兼咽喉不利者,常在宣肺、肅肺方的基礎上辨證加入清喉利咽之品,如山豆根、板藍根、元參、牛蒡子等。臨證時根據(jù)具體情況,實證者,宣降并用;虛證者,宣降劑中加以收斂之藥??傊?,咳嗽之治,重在宣降,宣降之外,隨證治之。以下是三則醫(yī)案,供同道參考:
病案1 清熱化痰、清喉利咽法
李某,男,21歲,2011年11月16日診。
咽喉部奇癢,常引起咳嗽,每天中午飯后??纫恍】邳S痰,咽干,舌尖紅,苔黃稍膩,脈滑。
證屬:痰熱蘊肺,上攻咽喉。
治以:清熱化痰,清喉利咽。
處方:麻黃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浙貝15克,射干10克,白僵蠶10克,薄荷6克,元參10克,前胡10克,陳皮6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藥后咳嗽咽癢減輕,又服10劑而愈。
按:喉源性咳嗽以咽喉干癢,引起頓咳,愈咳而愈感干癢為診斷要點。此病以喉頭奇癢為先兆,伴有干咳,多數(shù)有外感史,一般肺部檢查無陽性體征。此案從癥狀分析屬于此類疾病范圍,對于熱毒攻咽而致的喉源性咳嗽,陳寶貴常用上處方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收效很好。上方中麻黃、杏仁宣降并用而止咳;浙貝、前胡、陳皮止咳化痰;元參、薄荷、射干清熱解毒利咽;甘草調和諸藥?;颊吖卜朔?0余劑而病愈。
另外,浙貝《本草正義》載:“最降痰氣,善開郁結……療喉痹”,故可用于喉源性咳嗽。浙貝還善于清胃熱而制酸,陳寶貴在治療胃病反酸案中常用此藥,亦收良效。
天津中醫(yī)一附院黃文政教授為師之好友,介紹一治療喉源性咳嗽經驗方,組方為麻黃、杏仁、甘草、蟬蛻、僵蠶、射干、馬勃、薄荷、桔梗、前胡、木蝴蝶。他說此方用于治療喉源性咳嗽有佳效。從方藥分析兩方用意相同,而用藥略有差別,可作一參考。
化痰理氣 王軍民治療咽異感癥
名醫(yī)治咽異感癥(痰凝氣滯)方
處方:法半夏、厚樸、茯苓各15克,蘇葉、枳殼、香附佛手各lO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化痰理氣。用于治療咽異感癥,中醫(yī)辨證屬痰凝氣滯型。癥見咽中梗阻,似有物阻,或感覺如發(fā)絲、線頭、樹葉、腫物、痰黏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時輕時重,喉間痰多而黏,胸悶不暢,或窒悶而痛,或暖氣,嘔吐痰涎,每因勞累、飲食不慎而加重,舌苔白膩,脈弦滑。
創(chuàng)方者:王軍民
名醫(yī)治咽異感癥(肝氣郁滯)方
處方:柴胡、枳殼、白芍、陳皮、香附各10克,代赭石、旋覆花、法半夏各15克,合歡皮、夜交藤各20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疏肝理氣。用于治療咽異感癥,中醫(yī)辨證屬肝氣上逆型。癥見咽部似有物阻,狀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呈咽部緊束、狹窄感,導致頸部緊壓感而不敢扣領扣,時或消失,而飲食無妨礙,每因精神刺激而發(fā)作或加重,可伴有頭昏,心煩易怒,胸脅脹滿,噯氣嘆氣減輕,咽部黏膜無改變,舌苔薄,脈弦。
創(chuàng)方者:王軍民
名醫(yī)治咽異感癥(肺熱陰虛)方
處方:生地、玄參、麥冬各15克,桔梗、川貝母、木蝴蝶、丹皮各10克,玫瑰花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劑。功效主治:清熱養(yǎng)陰,理氣散結。用于咽異感癥,屬肺熱陰虛型。癥見咽干似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有灼熱感,或蟻行感,或緊束感,或悶塞感,兼見咽干微痛,干咳少痰,咽癢不適,便秘,煩熱盜汗等,每因勞累、感冒而加重,舌紅,苔黃少津,脈數(shù)。
化痰利咽 曾利群治療慢性咽炎方
名醫(yī)治慢性咽炎(脾胃濕熱)方處方:生石膏、薏苡仁各25克,黃芩、白術、陳皮、炒麥芽、神曲、炒萊菔子各12克,薄荷、黃連各5 克,蒼術、厚樸各7克,生地12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清熱利濕,消食利咽。用于治療慢性咽炎,中醫(yī)辨證為脾胃濕熱型。癥見咽干咽痛,口舌干燥,口氣熱臭,渴不多飲,脘腹脹滿,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創(chuàng)方者:曾利群名醫(yī)治慢性咽炎(脾胃氣虛)方處方:黨參、白術、陳皮各12克,茯苓15克,山藥24克,砂仁、大海子各9克,炙甘草6克,黃芪、薏苡仁各3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劑。功效主治:益氣健脾,化痰利咽。用于治療慢性咽炎,中醫(yī)辨證為脾胃氣虛型。癥見咽干不適,異物感明顯,常有清嗓動作,講話無力,講話多時咽痛,面色萎黃,胸脘悶脹,舌質淡紅,苔白,脈細緩。創(chuàng)方者:曾利群名醫(yī)治慢性咽炎(胃陰虧虛)方處方:生地、天花粉各15克,熟地24克,麥冬、青果、知母、白術各12克,烏梅9克,薄荷、甘草各6 克,生石膏3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滋胃陰,清胃火。用于慢性咽炎,辨證為胃陰虧虛型。癥見咽干隱痛,煩熱干渴,胃脘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臭,舌紅,苔黃少津,脈數(shù)無力。創(chuàng)方者:曾利群
從痰瘀論 李七一治冠心病 高血壓
李七一,江蘇省中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江蘇省名中醫(yī)。他主張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首當明確診斷,強調發(fā)揮中醫(yī)辨證施治、整體診療的優(yōu)勢和主導作用。重視對西醫(yī)病種的中醫(yī)病機探究及類證鑒別,以求抓住主要矛盾,執(zhí)簡馭繁。
如冠心病和貧血性心臟病的病機均屬氣血兩虛、氣滯血瘀,但前者以氣虛血瘀多見,方選補陽還五湯、冠心Ⅱ號方等;后者偏重血虛氣滯,方選四物湯、丹參飲等。又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兩病均屬胸痹胸陽失曠、痰瘀互阻病機,可選瓜蔞薤白半夏湯與桃紅飲,但前者以心為主,偏重于血瘀,常加血府逐瘀湯;后者以肺為主,偏重于痰濕,常用導痰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方。
李七一在師從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期間,認真學習并總結其化痰祛瘀治療疑難雜癥的經驗,系統(tǒng)研究了痰瘀相關的中醫(yī)理論,對痰瘀同源學說從津血同源、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等方面加以系統(tǒng)整理,形成了從痰瘀論治的學術觀點,并應用于診治心系疾病的臨床實踐當中。
在此基礎上,他主攻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壓病、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病證;并認為病屬輕、中者,僅用中醫(yī)藥便可治愈或緩解病情,即使是危重患者,增用中醫(yī)藥,亦可減少使用西藥的種類、劑量和毒副作用,且能提高療效。
從痰瘀論治高血壓
李七一認為原發(fā)性高血壓起病隱匿、病程較長,證候復雜、涉及多臟腑,病機雖然以肝陽上亢、肝風內擾、肝腎不足多見,但亦涉及痰瘀互結。
高血壓病常與嗜食肥甘厚膩、過咸、煙酒過量、少動等不良生活習慣相關,又與高脂血癥、肥胖、糖尿病等病相關。中醫(yī)認為以上因素往往導致機體氣血津液代謝紊亂,以致津停為痰、血滯為瘀,形成痰瘀互結病機。
痰瘀一旦產生,又易與風、陽、火相互為患使病情復雜,不斷發(fā)展,甚至由眩暈導致胸痹、真心痛、中風等重、危病證。
所以中醫(yī)治療高血壓除應用平肝、息風,滋陰等常法外,還要注意運用化痰軟堅、活血祛瘀合法以增加療效。
李七一從痰瘀治療高血壓病,常用的基礎化痰軟堅藥物為:半夏、天南星、青礞石、白芥子、牡蠣、遠志、僵蠶、夏枯草等;常用活血祛瘀藥物為川芎、赤芍、丹參、丹皮、桃仁、紅花、川牛膝、三七、蘇木、益母草、澤蘭等。
從痰瘀論治心力衰竭
李七一在長期的中醫(yī)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針對治療心力衰竭時大施溫陽利水藥之弊,認為應該對過去常用的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進行補充完善,這就是強調氣虛、重視陰虧與痰阻病機。
他認為陰虧之成因有三:一是與心衰的原發(fā)病多為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有關,而這些病的病機多以陰虛為多;二是氣虛及陰;三是過用溫陽之品。
痰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前者為咳吐之痰,后者成因有二:一是心衰為難治之病,可從“疑難雜癥多由痰作祟”來理解;二是可從心衰時心臟形狀、質量、容量這種有形的變化分析,而歸屬中醫(yī)的痰阻。
基于以上認識,李七一在治療上采用益氣補陽、滋陰養(yǎng)血、活血消癥、軟堅散結法,并組方心衰Ⅰ號。其組成:生炙黃芪、山茱萸、麥冬、海藻、桂枝、生蒲黃、路路通。
該方以黃芪補氣為君藥,其中炙黃芪偏于補氣,生黃芪偏于利水,二者量大合用,具有補氣益心,利水消腫功效;麥冬養(yǎng)陰生津、除煩安神;山茱萸與麥冬同為臣藥,既能補陰又能扶陽,收斂耗散的心氣,并能使三焦之氣化得常;生蒲黃行血祛瘀,利水消腫;路路通行氣寬中,活血通絡利水;海藻咸寒,化痰軟堅利水,與蒲黃、路路通同為佐藥,三藥主治厘然,兼治互助,合用則活血化痰利水之功倍增;桂枝和營通陽化氣利水,為使藥。
綜觀全方7味藥,君臣佐使,主次分明,嚴謹有序,甚切心衰的病機。臨床研究表明,心衰Ⅰ號方在治療4周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等同于單純使用西藥組,24周后則優(yōu)于西藥組;此藥還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紐約心功能”的級別、改善6分鐘步行試驗和降低血漿心鈉素水平等,治療心衰總有效率為66.07%。
從痰瘀論治冠心病
李七一認為冠心病多屬本虛標實,本虛是氣、血、陰、陽虧虛;標實是血瘀、痰濁、寒凝、氣滯,其中又以氣陰兩虛、氣滯痰阻血瘀最為常見,治療上多標本兼顧,他根據(jù)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臨床經驗,探索總結出中藥復方制劑“冠心平”。
該方由黃精、當歸、三七、瓜蔞皮、甘松5味藥組成,方中黃精補氣滋陰,潤心肺,是為君藥,因為冠心病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陰虧虛為主;當歸養(yǎng)血活血,補中有行,補而不滯;三七活血化瘀通脈,共為臣藥;瓜蔞皮寬胸化痰開痹散結,是為佐藥;甘松理氣止痛,可治“卒心腹痛滿”,是為使藥。
臣佐使藥中,除當歸兼有補陰滋陰之用而助黃精扶正外,余皆為冠心病的標實(瘀血、痰凝、氣滯)而設,因三者中以瘀血為重,故用藥頗重。綜觀全方,攻補兼施,標本兼顧,選藥性味平和,不溫不燥,甚符冠心病病機之要害。
臨床研究表明冠心平對氣陰兩虛、痰瘀互阻型穩(wěn)定心絞痛,有效率為93.33%;同時還可作為心肌梗死的輔助用藥,緩解患者病情,改善預后。
受寒咳嗽有痰 中藥款冬花
感冒咳嗽在人們繁忙籌備過大年時,常來騷擾,對于受寒引起的咳嗽有痰,中藥款冬花可以幫助您。
款冬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款冬的花蕾,簡稱冬花。顧名思義,是因為冬天“先葉開花”而得名。正如明代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言其“……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故名為款冬花。
中醫(yī)認為,款冬性味辛、溫,入肺經,有潤肺下氣,止咳化痰之功,本品辛散質潤,溫而不燥,為潤肺止咳化痰良藥,適用于多種咳嗽氣喘。無論外感、內傷咳嗽,寒性咳嗽,熱性咳嗽,均可選用,故有治療咳嗽要藥之稱,但其性溫,對肺寒痰多咳喘最為適宜?!侗窘浄暝费云洹皾櫡蜗担顾远ù?。其性辛甘溫潤平和,入肺經氣分,為潤肺化痰止嗽之良藥。以溫而不熱、辛而不燥、甘而不滯為特點,凡咳嗽不論外感內傷、寒熱虛實皆可應用。特別是對于肺虛久嗽、肺寒痰多之咳嗽最為適用。冬花常經蜜炙之后使用,稱為炙冬花,以增強潤肺止咳平喘作用。臨床上款冬花多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如款冬花重在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止咳方中,二藥常配伍使用,共奏化痰止咳之效;若與麻黃、杏仁、蘇子為伍,稱款冬定喘湯,治痰嗽哮喘遇冷即發(fā)之癥療效頗佳;民間還常以冬花與知母、貝母合用治久咳不止,并有“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的諺語。藥理研究表明,冬花含款冬二醇、山金車二醇、蒲公英黃色素以及鞣質、揮發(fā)油、三萜皂甙、蕓香甙等成分?,F(xiàn)介紹三則止咳粥療方,供選用。
款冬花粥:款冬花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款冬花擇凈,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潤肺止咳。適用于多種咳嗽,氣喘。
冬花麻杏粥:款冬花、麻黃、杏仁各6克,大米30克,白糖適量。將款冬花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蓽胤位担箍绕酱?。適用于咳嗽氣促,喉間有哮鳴間,痰多白沫,形寒無汗,面恍色晦,四肢不和,口不渴或渴熱飲,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滑或濡數(shù)等。
二杏冬參粥:銀杏仁、甜杏仁、款冬花、太子參各6克,大米30克,白糖少許。將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同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養(yǎng)陰清肺,止咳化痰。適用于肺結核、老慢支、肺炎后低熱多汗,面唇櫻紅或潮紅,干咳痰少,舌苔光剝或干,舌質紅干,脈細數(shù)等。
小兒咳嗽 健脾化痰止咳定喘法
健脾化痰、止咳定喘法
劉某,男,2歲,2000年4月5日診。
受涼之后咳嗽不止,經治未見好轉,住院治療,請會診?,F(xiàn)癥:咳喘痰鳴夜甚,有時嘔吐,大便溏,次數(shù)多,苔白,舌尖稍赤,脈滑。西醫(yī)診為肺炎。中醫(yī)診為:咳喘。
證屬:痰蘊肺脾,肺失宣降。
治以:健脾化痰,止咳定喘。
處方:半夏3克,陳皮3克,茯苓5克,麻黃1克,杏仁3克,砂仁3克,蒼術3克。2劑,水煎1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日1劑。
二診(4月7日):痰減,嘔止,大便正常,仍有咳喘。上方加厚樸3克,又取2劑。
三診(4月9日):咳喘大減,又取2劑。
藥后病愈。
按 寒邪入肺,肺氣不得宣降,故見咳喘;脾虛生痰,痰蘊于肺,故見痰多;脾胃虛寒,升降失調,可見嘔吐,便溏;舌尖稍赤為陽氣尚足;苔白、脈滑為痰濕之象。依據(jù)舌脈癥辨證為痰蘊肺脾,肺失宣降之證。故治療以健脾化痰、止咳定喘為主。上方中以麻黃、杏仁宣降肺氣;砂仁醒脾和胃;蒼術、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化痰,其中半夏又可降逆止嘔。二診時仍有咳喘,故加厚樸降肺胃之氣。藥對病證,療效亦佳,患者僅服6劑而愈。又,上方可視為二陳湯、三拗湯的加減方。
案四 清熱化痰、宣肺定喘、甘寒養(yǎng)陰法治
王某,男,5歲,2006年5月16日診。
內科請會診:主因“咳嗽10天,加重3天”來診。現(xiàn)癥:咳喘,少痰,發(fā)熱,體溫:39.1℃,口渴,舌紅少津,脈滑數(shù)。肺部聽診有少量痰鳴音,面部輕度缺氧癥狀。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2.0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1.3%。胸片提示:右肺炎癥。西醫(yī)診為小兒肺炎。中醫(yī)診為咳喘。
證屬:痰熱蘊肺,肺氣郁閉,熱邪傷陰。
治以:清熱化痰,宣肺定喘,甘寒養(yǎng)陰。
處方:麻黃3克,杏仁6克,石膏12克,甘草3克,沙參5克,麥冬5克,花粉5克,山藥5克,浙貝5克,天竺黃5克,金銀花10克。水煎1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2劑。
二診(5月18日):咳喘輕,發(fā)熱減,體溫:37.8℃。又取2劑。
三診(5月20日):無明顯咳喘,不發(fā)熱,舌轉潤,又取2劑。
藥后病愈。
按 外邪入里化熱,熱蘊于肺,肺氣郁閉,故見咳喘,少痰。邪熱充斥內外,故見發(fā)熱。熱邪傷陰,故見舌紅少津。脈滑數(shù)為痰熱之征象。依據(jù)舌脈癥辨證為痰熱蘊肺,肺氣郁閉,熱邪傷陰之證。故以清熱化痰、宣肺定喘、甘寒養(yǎng)陰法為主。方用麻杏石甘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上方中麻黃、杏仁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且麻黃量小僅取其宣肺的目的;石膏量稍大,可清泄肺熱以生津;銀花清熱熱毒有退熱之功;沙參、麥冬、花粉甘寒以養(yǎng)陰;浙貝、天竺黃清熱化痰;山藥、甘草顧護胃氣。證對藥準,故一診而病減,前后共服6劑而病愈。
清肺化痰止咳 焦麗杰治慢性咳嗽
名醫(yī)治慢性咳嗽(肺腎陰虛)方
處方:熟地、天花粉各12克,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炙桑葉、浙貝母、杏仁、紫菀、款冬花各10克,木蝴蝶、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養(yǎng)陰潤肺,清熱止咳。用于治療慢性咳嗽,中醫(yī)辨證屬肺腎陰虛、燥熱傷肺型。癥見干咳少痰或痰夾血絲,聲音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心胸煩熱,手足心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
創(chuàng)方者:焦麗杰
名醫(yī)治慢性咳嗽(肝火犯肺)方
處方:天花粉12克,桑白皮、地骨皮、海蛤殼、浙貝母、旋覆花各10克,枳殼、丹皮、白芍、黃芩各8 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肺瀉肝,化痰止咳。用于治療慢性咳嗽,中醫(yī)辨證屬肝火犯肺、肺失清肅型。癥見咳逆陣作,咳時面紅目赤,痛引兩脅,痰粘如絮條,口干而苦,胸脅脹悶,泛酸燒心,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創(chuàng)方者:焦麗杰
名醫(yī)治慢性咳嗽(痰熱蘊肺)方
處方:桑白皮、浙貝母、全瓜蔞、杏仁、蕎麥、冬瓜仁各10克,桔梗、知母、陳皮、黃芩各8克,大黃、甘草各5克。
功效主治:養(yǎng)陰潤肺,清熱止咳。用于治療慢性咳嗽,中醫(yī)辨證屬痰熱蘊肺、腑氣不通型。癥見咳嗽氣粗,咯痰黃粘,咳吐不利,口干思飲,大便干結,或伴身熱,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創(chuàng)方者:焦麗杰
祛風化痰止咳 治小兒慢性咳嗽
處方:茯苓10克,蘇梗、杏仁各 8克,前胡7克,桔梗、白僵蠶各6 克,川貝母5克,橘紅、甘草各3克。
加減:兼有外感風寒,惡寒無汗 者,加枳殼8克,炙麻黃3克,以疏風 溫肺,宣肺化痰;久咳痰多者,加枇杷 葉、款冬花各10克,以潤肺化痰,收 澀止咳。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功效:祛風化痰止咳。
主治:小兒慢性咳嗽,中醫(yī)辨證為 風痰咳嗽,癥見患兒咳嗽反復發(fā)作,遷 延不愈,咳痰色白質稀,舌淡潤,苔 白,脈細。 連俊生
劉保和治小兒咳痰病案
劉保和為河北中醫(yī)學院教授,師從名醫(yī)印會河。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至今已40余載,臨床善于問診、抓主癥,屢起沉疴,治療疑難病癥常出奇制勝。作者隨診于劉保和教授.現(xiàn)將其診治兒科的經驗總結如下。
劉保和臨床治病非常重視對人體氣機的調理,對小兒病的治療亦是如此。其核心的治療原則就是通降肺胃之氣,恢復陰陽升降之機。為什么強調通降肺胃?這主要是由于現(xiàn)在患兒多有內熱所決定的?,F(xiàn)代社會,物質豐富,多以膏粱厚味,辛辣炙煿;將養(yǎng)過度,多溫少寒,在這樣環(huán)境中的父母和其養(yǎng)育的孩子,內熱者比比皆是。肺胃之氣一通,金秋之氣即降,內熱之邪旋即消散。下舉幾則病案加以說明。
咳痰案
案一:賈某,女,5歲,2013年8月23日初診。
主訴咳嗽、咳痰一周,鼻中黃涕。寐時可聞及痰鳴音。舌尖紅,脈滑數(shù)
劉保和處方《千金》葦莖湯:蘆根10克,薏苡仁10克 ,冬瓜仁10克,桃仁3克。4服,水煎服,日一劑。
2013年8月27日二診:上方共服4服,服第二服后,寐時痰鳴音消失?,F(xiàn)諸癥皆除。
按 《千金》葦莖湯是一首清肺熱降肺氣的方子。其主癥是咽中有痰,咳出不利,甚則咳而胸痛,尤其適用于患兒有黃痰、黃涕。但此方藥物少而性情平和,其清熱化痰的力度較小,臨床中可以根據(jù)患兒的病情進行加減配伍使用。
案二:張某,男,4歲,2013年20日初診。10天前因外出感冒,現(xiàn)咳嗽,咽有痰難出,打噴嚏,流涕,鼻塞,咽無不適。舌尖紅,脈滑數(shù)。
處方:蘆根10克,薏苡仁10克,冬瓜仁10克,桃仁3克,杏仁3克,桔梗3克,前胡3克,大貝3克,桑葉3克,鉤藤3克。4服,水煎服,日一劑。
2013年3月24日二診:咳嗽近愈,僅偶咳一兩聲。繼服上方5服病愈。
按 此患兒因外感后而遺留嗓子中有痰難出,劉老師處以葦莖湯,但由于此患兒兼具打噴嚏、鼻涕、鼻塞等肺氣不利之象,故劉保和在底方的基礎上加了杏仁、桔梗、前胡、大貝、桑葉化痰解表并助肺氣之肅降。至于鉤藤一物,是因見小兒性情急躁,肝火較旺,故用以平之。
痰源于濕 中醫(yī)的祛痰方法
作為一種致病因素,痰是水谷精微不歸正化,并合凝聚而成的病理產物。其性多稠濁,致病廣泛,古人即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因此,歷代醫(yī)家在臨證過程中,對痰的致病與治療都非常重視,創(chuàng)制了許多祛痰方法。
就祛痰法而言,古醫(yī)籍中有許多記述,如化痰、消痰、滌痰、導痰、滾痰、墜痰、劫痰、引痰、逐痰、達痰、豁痰、涌痰等,可謂豐富多彩、直觀生動。但由于對這些方法大都缺乏指意明確的界定,致使應用時理解不一、歧義紛生,難以準確把握,時可見到名實不符的現(xiàn)象。
為此,《中醫(yī)大辭典》做了釋定:“祛痰法,祛除痰邪的方法。分化痰、消痰、滌痰三類。根據(jù)痰邪產生原因采用不同治法,或溫化,或蕩滌,或消除生痰病因?!钡@一解釋并未使問題明了,從其分類到闡釋都有值得商榷之處。
一般認為,痰源于濕,而濕由脾運,故痰之生成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并有“脾為生痰之源”(《證治匯補》)之說,此即所謂“脾虛生痰”。而據(jù)臨床觀察,還存在著一種“脾荷過重生痰”的形式,其大致過程是:過食肥甘厚味,超過了脾的運化能力,致使其稽留、轉化為痰濕,一些與高脂飲食相關的高脂血癥所出現(xiàn)的沉積于內臟、血管或皮下等部位的脂質,其實即是由脾荷過重所化生之痰。這兩種生痰過程,前者屬于絕對脾虛,后者則屬于相對脾虛。
痰之已生,即可隨氣機升降而無處不到,進而致病多端,如痰蘊于肺的咳喘多痰,痰蒙心竅的神昏、癲癇,痰阻脾胃的脘痞腹脹,痰郁于肝的咽中異物感,痰滯于胸的胸部窒悶,肝風夾痰之中風、驚厥,痰火互結之瘰疬、癭瘤,痰阻經絡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留肢節(jié)之骨節(jié)腫痛、變形,等等。從臨床情況看,痰之存在多以“宿痰”“伏痰”的形式構成病理基礎,一旦遇到適當病因,體內留存的痰即可被觸動,在病變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筆者認為,根據(jù)痰的生成及走向,祛痰法無非有兩種形式,即化解于體內與逐除于體外,可簡稱為化痰與逐痰。
化痰
化痰是根據(jù)痰之成因與形態(tài)所采用的常規(guī)或基本祛痰法。對于痰的治療,首先應考慮根據(jù)痰的形態(tài)予以化解。由于痰隨體內環(huán)境有寒化與熱化之勢,因此常用的化痰法也分為溫化與清化兩種。溫化者適用于寒痰與濕痰,用藥多辛溫,如半夏、天南星、白前、白芥子、蘇子、陳皮、厚樸、蒼術、白術等;清化者即清熱化痰,適用于熱痰,用藥多苦寒,如貝母、前胡、天竺黃、瓜蔞、竹茹、竹瀝等。尤值一提的是桔梗,味苦辛性平,能升能降,善宣通肺氣,《本草求真》認為它“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因而不分寒痰、熱痰,均可選用。
因痰的生成過程與易阻氣機的特點,化痰時多配合健脾或理氣之法,此如朱丹溪言:“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蓖蹩咸谜f:“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p>
燥痰多見于肺燥陰虛的狀態(tài),治宜潤肺化痰,藥物中有此功效者似僅紫菀、款冬花二味,實際上組方選藥時可采取潤肺與化痰相合運用的方式而擴大選藥范圍。風痰發(fā)病,往往是體內伏痰被風觸動,走竄入絡而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四肢抽搐,因此所用化痰之藥還須能走行經絡,如天南星、白附子、僵蠶等。
至于脾荷過重所生之痰,臨證可參照食滯形成之理以消之,也屬化痰法。此如《醫(yī)學心悟》所言:“消者,去其壅也。臟腑、經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敝委熡梅匠_x保和丸。
由上述可以看出,化痰法實際上是通過改變痰的基本狀態(tài)而將其化解于內,用藥多為平和舒緩。此外,由于痰是一種病理產物,因此在化痰的同時,還應消除生痰之因、阻斷生痰之源,即如張景岳言:“善治痰者,惟能使其不生,方是補天之手。
逐痰
逐痰是根據(jù)痰之停留部位與病勢所采用的非常規(guī)祛痰法。在病變過程中,當遇痰涎壅盛,或痰蔽清竅,或頑痰阻肺,或痰結于腑等,出現(xiàn)痰吐不絕、咳喘難平,或昏不知人、痰聲漉漉,或腹脹便結等病熱較急時,化痰之法顯然力不能及,緩不濟急,而應遵“急則治其標”之意,因勢利導,給痰找出路,盡快逐痰外出。
從臨床看,逐痰之法無非吐、瀉二途。當痰涎涌盛致咳甚喘急時,或痰厥而神識昏蒙,或癇病痰多時,均應予以豁痰除痰,可視情選用《金匱要略》皂莢丸(皂莢、大棗),稀涎散(皂莢、白礬),通關散(皂莢、細辛),白金丸(郁金、白礬),或《仁齋直指方》之豁痰丸(南星、濃皂角水浸之半夏、白附子、川靈脂、僵蠶、細辛、煅白礬、全蝎,皂角漿煮面糊為丸),《張氏醫(yī)通》之冷哮丸(麻黃、川烏、細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曲、膽星、杏仁、紫菀、款冬花、甘草),《赤水玄珠》之順氣豁痰湯(白礬、生姜、皂角水煮之半夏、茯苓、橘紅、瓜蔞、貝母、黃連、桔梗、枳殼、香附、甘草、生姜),等等。
需要說明的二味藥是皂莢與白礬。皂莢,味辛咸性溫,為通竅吐痰之藥,能蕩滌垢膩,無堅不破,無積不消,老痰得之則難以稽留盤踞,風痰得之則能開泄上涌而除。白礬,亦稱明礬,味酸澀性寒,功擅消痰燥濕、追涎墜濁。《長沙藥解》說:“礬石酸澀燥烈,最收濕氣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飲。緣痰涎凝結,粘滯于上下竅隧之間,牢不可動,礬石收羅而掃蕩之,離根失據(jù),臟腑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實非吐下之物也?!?/p>
當痰熱膠結致躁狂無制或中風陽閉,伴有便結腹脹時,則可予通腑逐痰,方如滾痰丸(大黃、黃芩、煅礞石、沉香)。因煅礞石燥悍重墜,善攻陳積伏匿之痰。它如竹瀝達痰丸(竹瀝、生姜汁、姜半夏、橘紅、白術、大黃、黃芩、青礞石、焰硝、人參、茯苓、炙甘草),所用竹瀝性寒滑利,祛痰之力非同尋常,《本草衍義》對其非常推崇,謂“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癇狂亂,風熱發(fā)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圣劑也。”此外,《瑞竹堂方》中有一神仙墜痰丸(黑牽牛、皂角、白礬),從其用藥來看,當為吐、瀉兼用以逐痰。
由上述可看出,逐痰法是順從痰勢而將其驅除于外,包括豁痰、滾痰、墜痰、達痰等法,實則是通過涌吐或通腑而逐痰外出,以解氣閉竅蔽之急。至于滌痰、導痰等祛痰法,看似應屬逐痰法,但察滌痰湯(天南星、半夏、枳實、茯苓、橘紅、石菖蒲、人參、竹茹、甘草)與導痰湯(半夏、天南星、橘紅、枳實、赤茯苓、甘草)的藥物組成,實際并未逐痰于外,只是化痰力量較強而已。由于逐痰藥力峻猛,無論吐、瀉均易傷正,因而虛者忌用,實者也只能暫用。
綜上所述,祛痰法有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無外乎兩類,即化于內與逐于外,而相應的化痰與逐痰其實具有治則的意味,具體治法如《醫(yī)林繩墨》所言:“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在下者提之?!弊鳛槌S玫闹畏ㄖ唬钐捣ㄈ杂性S多內容待深入研究。而研究一定要具備一個前提,即概念清晰、分類規(guī)范。做不到這一點,再多的研究也無多少實際意義。查閱文獻,以往祛痰法的研究值得反思的地方應不算少。
水、飲、痰、濕乃四大陰邪,隨其潛伏之處不同,見癥亦千變萬化。若為其癥狀所惑,則萬象紛紜,難以盡識;若識其根本,則能執(zhí)簡馭繁,知常達變。
水飲癥,其辨證要點在舌。凡舌體異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飲!遇此舌象,不論其癥狀如何,即當利水;水飲去則癥狀減。若妄加辨癥,反舍近求遠!
水、飲、痰、濕有何區(qū)別?答:水飲痰濕,同出一源,但其形態(tài)及特性卻有所不同。濕者,潮濕之氣也,乃無形之邪。水、飲、痰乃有形之邪也!水與飲最為相近,常并稱為水飲。痰與濕差異較大,多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