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就像體重,太高太低都令人心急。低血壓一族就像體重過低想增肥的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升高血壓。而高血壓一族,如同體重過高者一樣,心里也是淡淡的憂傷,降壓就像減肥,總是難以達標,據(jù)說有一個降壓湯挺管用的,知道是什么嗎?趕緊看正文吧!
劉文峰教授認為,高血壓病病位在肝,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伴或不伴有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綜合征。一般常見癥狀有頭暈、頭痛、頸項強直、心悸等。中醫(yī)學對本病無特定的認識,也沒有相同的病名。但歷代醫(yī)家在頭痛、眩暈、肝陽、肝風、中風等病證中均有類似的、較為詳細的論述。劉文峰教授認為,高血壓屬于中醫(yī)的“眩暈”范疇,肝為風木之臟、剛臟,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易劫陰耗液,肝陰不足,風陽易動而上擾清空,故高血壓病患者常見眩暈、頭痛。“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高血壓的病因病機在肝。其分型包括:
本證多因情志所傷,肝膽疏泄無權,氣郁化火,火性炎上,上擾巔頂,故眩暈;臨床癥見眩暈,頭痛,脅痛,面赤,口苦而干,心煩,耳鳴,目赤,小便熱澀黃赤,大便秘結,舌邊光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
本證多因素體陽盛,性急多怒,肝陽偏旺;或長期精神抑郁,氣郁化火,陽氣偏亢暗耗陰液;或平素腎陰虧虛,年老陰虧,水不涵木,陰不制陽,導致肝陽偏亢上擾所致。臨床癥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有力或弦細數(shù)。
本證多因久病失調(diào),陰液虧虛;或因情志內(nèi)傷,化火傷陰,導致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虛熱內(nèi)擾所致。臨床癥見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腰膝酸軟,口燥咽干,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劉文峰教授認為,高血壓病病因在于血瘀。高血壓這種慢性病證中,以瘀血為害尤為多見,高血壓初病多氣結在經(jīng),久病則血傷入絡,導致氣滯血瘀。久病、頻發(fā)之病必然兼瘀。高血壓初病在經(jīng),久病入絡是病變發(fā)展的規(guī)律,慢性病纏延不去,反復發(fā)作,導致體內(nèi)氣血流行受阻,脈絡中必有瘀凝。如《素問·痹論》謂:“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經(jīng)絡失疏,故不通。”《難經(jīng)》謂:“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后病也。”《東醫(yī)寶鑒》亦謂:“久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清代傅山更明確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堅固之沉疾,破日久閉結之瘀滯。”故此病時輕時重、時發(fā)時止,對于年久不愈的沉疴、頑癥、痼疾當從瘀治。張景岳謂:“氣血不虛則不滯,虛者無有不滯者。”劉文峰教授認為,五勞七傷,消耗氣血,正氣不足,推血無力,體內(nèi)必有瘀血內(nèi)潛,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謂:“勞瘵者,多兼瘀血。”故久積從瘀,癥積久而不去,多由瘀血內(nèi)結所致。《諸病源候論》謂:“瘀久不消則變?yōu)榉e聚癥瘕也。”劉文峰教授認為,不論寒積、水積、氣積、痰積、濕積,積久則礙氣阻血,氣血不行,瘀從中生,久積為瘀,久瘀必結,故久積不愈,當從瘀論治。劉文峰教授認為,凡高血壓病人必有血瘀。
劉文峰教授在臨床不同證型的選方用藥上,積累了自己豐富而獨特的經(jīng)驗。如清瀉肝火降壓:藥用夏枯草、野菊花、黃芩、茵陳等;平肝降壓:藥用天麻、代赭石、白蒺藜、石決明、決明子等;滋陰潛陽柔肝降壓:藥用龍骨、牡蠣、生地黃、龜甲、白芍、玄參等;活血通脈降壓:藥用莪術、紅花、川芎、桃仁、丹參、葛根、水蛭、地龍等;除痰祛濕降壓:藥用石菖蒲、郁金等。從兼夾證選方用藥:有便秘者,宜通腑降壓,藥用萊菔子、大黃、桃仁、當歸等;小便不利者,宜利尿降壓,藥用澤瀉、車前子、益母草、防己等,但有熱象者不用防己。
劉文峰教授在臨證治療中,創(chuàng)立了治療高血壓的基本方——芩菊降壓湯。方中黃芩、野菊花、夏枯草清瀉肝火,鉤藤清熱平肝,石決明、龍骨、牡蠣平肝滋陰潛陽,白蒺藜平抑肝陽,川芎、益母草、地龍活血化瘀、通達氣血,杜仲、益母草補肝腎之陰以潛陽。全方針對高血壓的病機選方組藥,體現(xiàn)了清瀉肝火、平肝潛陽、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在臨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劉文峰教授認為,肝火、血瘀是高血壓病的突出病因與病理基礎,貫穿于疾病始終。清肝平肝養(yǎng)肝與活血化瘀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養(yǎng)精安神、避免大悲大怒,使機體陰陽時刻保持平衡,身體才可處于一個健康的狀態(tài),才能達到降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