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zhǎng)卿,工于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
《瀛奎律髓》中說:“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當緩緩味之,不可造次一觀而已。”
《唐詩觀瀾集》贊他:“文房五言,格韻高妙,絕處不減摩詰”。
所以他的詩究竟寫的如何?他自封的“五言長城”稱號,是否名副其實呢?相信你讀后,心中自有答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暮色降臨,青山遙遠迷蒙,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蕭瑟。
夜深人靜時屋外突然吠聲不止,原來是主人披風戴雪歸來。
這是劉長卿最知名的一首詩,只20個字便將色彩、聲音、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描繪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遠處的竹林寺傳來聲聲報時鐘響,頭戴斗笠的僧人,身披斜陽余暉,向著青山而去,漸漸隱沒了身影。
這首詩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青山、鐘聲、斜陽、荷笠、獨歸,構(gòu)成一幅絕妙山水圖。既傳達出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意,也突顯靈澈上人歸山時的清寂風度。
《聽彈琴》
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七弦琴奏出的曲調(diào)悠揚起伏,細細聽來就像那滾滾松濤聲。
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但又有幾人能懷著高雅情趣來欣賞呢?
“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边@是詩人對古調(diào)無人欣賞的惋惜,亦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嘆。
《題魏萬成江亭》
蕭條方歲晏,牢落對空洲。
才出時人右,家貧湘水頭。
蒼山隱暮雪,白鳥沒寒流。
不是蓮花府,冥冥不可求。
冬日傍晚,抬眼便是富有意境的山水景象。
門前湘水緩緩流淌,遠處的巍巍青山隱于暮雪之中,一群白鳥乘風飛翔,漸漸隱沒在天際。
暖色的青山與寒色的暮雪映襯,色彩對比強烈;白色飛鳥與寒風互相配合,鳥在風中,景也在風中。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黃昏佇立江頭,猿聲悲凄,送客四散,無情的流水只管載著離人遠去。想到友人一路遠去,只有萬里青山相伴。
這首送別詩,基本上采用了直陳其事的賦體,緊緊扣住江邊送別的特定情景來寫。詩文清新自然,足見作者“煉飾”的功夫。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這是一場尋人之旅,亦是一場心靈之旅。
詩人尋人未果,卻在途中與芳草松色、白云溪水相遇。
心情愁悶的詩人,從幽溪深澗的陶冶中得到了超悟,從搖曳的野花靜靜的觀照中,領(lǐng)略到恬靜的清趣。乘興而來,興盡而返。
《餞別王十一南游》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你像飛鳥,轉(zhuǎn)眼便失去蹤影,徒留青山空對著行人,徒留佇立在汀洲的我,深深思念著你。
這首送別詩,著意寫與友人離別時的心情。詩人借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心中的離愁別緒。
《別嚴士元》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雨細得讓人無從感覺,直到衣服由潮漸濕,方才知道。飄落的花很輕,落在地上完全聽不到聲音。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體現(xiàn)的是一種脫俗忘事的安逸與專注。不管在塵世經(jīng)歷了多少磨難,也要一笑而過,無視內(nèi)心的喧囂與不安。
《馀干旅舍》
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
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
鄉(xiāng)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思鄉(xiāng)的心情已經(jīng)令人肝腸寸斷,不知從哪里又傳來一陣搗衣的砧聲,是誰正在為遠方的親人趕制寒衣?
從能看見“楓葉稀”的日暮時分,到夜色漸濃,城門關(guān)閉,再到明月初上,最后到夜闌人靜,坐聽搗寒衣的砧聲。
時間上層層遞進,凄涼的感情也在逐漸加深,直到最后達到了高潮,將作者凄苦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送道標上人歸南岳》
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
江草將歸遠,湘山獨往深。
白云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衡岳千峰亂,禪房何處尋。
你乘江上孤舟悠然而來,現(xiàn)在又瀟灑離去,重溫那林中高臥
兩岸青草伴你遠行,一脈湘山遮隱你的身影。你如白云杳無羈絆,也像清水流逝無心。
作者用精煉的筆墨,形象地展現(xiàn)了一位甘于淡泊,樂于寂寞,不愿被紅塵俗世牽絆的高僧形象?!鞍自屏舨蛔。瑴O水去無心”,更是禪意地表達出高僧悠然恬靜的本性。
歷史上關(guān)于劉長卿的記載不多,我們也只能通過他的詩篇,得見一二。
他的一生歷經(jīng)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家境貧寒,命途多舛。所以他的許多詩作都浸透著苦澀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