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蒿: 唇形科,香薷屬直立草本
別名:野薄荷、巖合合羅、荊芥、四楞蒿、黑頭草、雞肝散、蔓壩、四棱蒿、野蘇、鐵掃把
云南,廣西西部及貴州東南部有產(chǎn)
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北部,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
生于林中曠處、溝邊或路旁
全草入藥,治夜盲癥、痢疾、感冒、咽喉炎、扁桃腺炎、風(fēng)火牙痛、齲齒痛、急性胃腸炎、腹痛、創(chuàng)傷出血、火燒傷、腋臭、小兒疳積、急慢性腎盂腎炎等癥。
【《中國植物志》 第66卷 (1977) 】直立草本,高1-1.5米。莖、枝四棱形,具槽,密被短柔毛。
葉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寬0.8-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綠色,被微柔毛及腺點,下面灰綠色,除葉脈被平伏毛外余部無毛,側(cè)脈6-8對,與中脈兩面明顯;葉柄長0.3-1.5厘米,腹凹背凸,密被短柔毛。
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近偏向一側(cè),一般長4-8厘米,最長可達20厘米,由具短梗、7-10花的多數(shù)輪傘花序所組成;
苞葉除花序下部一對葉狀外均呈苞片狀,鉆形至披針狀鉆形,長1.5-3毫米,外被短柔毛;花梗長不及1毫米,與總梗、序軸被短柔毛。
花萼圓柱形,長2-2.5毫米,外被平伏毛,萼齒5,披針形,后齒較前齒稍長;果時花萼基部略膨大,卵球形。
花冠白色,長3-4毫米,外面被平伏毛,內(nèi)面近無毛,冠筒基部寬1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開展,3裂,中裂片近圓形,稍內(nèi)凹,側(cè)裂片半圓形,全緣。雄蕊4,前對較長,伸出,花絲絲狀,近無毛,花藥卵圓形,2室。花柱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淺裂。
小堅果長圓形,長約0.8毫米,黃褐色,光滑。
花期6-10月,果期10-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