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木瓜:木通科,野木瓜屬木質(zhì)藤本。
別名:牛芽標(biāo)、山芭蕉、沙引藤、七葉蓮
廣東、廣西、香港、湖南、貴州、云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有產(chǎn)
老撾及越南也有分布
生山地密林、山腰灌叢或山谷溪邊疏林中
全株藥用,民間記載有舒筋活絡(luò)、鎮(zhèn)痛排膿、解熱利尿、通經(jīng)導(dǎo)濕的作用,可用于治腋部生癰、膀胱炎、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水腫腳氣等。據(jù)研究,對三叉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有較好的療效。
【2001《中國植物志》第29卷】木質(zhì)藤本。莖綠色,具線紋,老莖皮厚,粗糙,淺灰褐色,縱裂。
掌狀復(fù)葉有小葉5-7片;葉柄長5-10厘米;小葉革質(zhì),長圓形、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9(11.5)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邊緣略加厚,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嫩時(shí)常密布更線色的斑點(diǎn);中脈在上面凹入,側(cè)脈和網(wǎng)脈在兩面均明顯凸起;小葉柄長6-25毫米。
花雌雄同株,通常3-4朵組成傘房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總花梗纖細(xì),基部為大型的芽鱗片所包托;花梗長2-3厘米;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15-18毫米。
雄花:萼片外面淡黃色或乳白色,內(nèi)面紫紅色,外輪的披針形,長約18毫米,寬約6毫米,內(nèi)輪的線狀披針形,長約16毫米,寬約3毫米;蜜腺狀花瓣6枚,舌狀,長約1.5毫米,頂端稍呈紫紅色;花絲合生為管狀,長約4毫米,花藥長約3.5毫米,藥隔突出所成之尖角狀附屬體與藥室近等長,退化心皮小,錐尖。
雌花:萼片與雄花的相似但稍大,外輪的長可達(dá)22-25毫米;退化雄蕊長約1毫米;心皮卵狀棒形,柱頭偏斜的頭狀;蜜腺狀花瓣與雄花的相似。
果長圓形,長7-10厘米,直徑3-5厘米;種子近三角形,長約1厘米,壓扁,種皮深褐色至近黑色,有光澤。
花期3-4月,果期6-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