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石橋
一
忠洋,是屏南黛溪鎮(zhèn)的一個大村,村中原有陳、李、胡、林、韋等姓聚居,如今只剩陳、韋兩姓。忠洋村,還是屏南少有的幾個千年古村之一。這千年的歷史,何以見證?位于忠洋村中心溪面上的宋代石橋,為忠洋墩里陳姓的祖上所捐建。石橋中間有三塊條石,左邊一塊上刻有“陳成”、“
陳茂”等捐資者的姓名,右邊一塊刻的是建橋的時間,“紹興三年歲次癸丑八月辛酉朔日”。從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算到現在,是884年。一個鄉(xiāng)村肇基之初,大都艱苦,到能夠有人力和財力來建這樣的石橋,應該是已經發(fā)展了若干年之后,才有的可能。所以,能否推斷,忠洋村的歷史應該始于建這座宋橋之前?
翻開韋、陳兩姓的家譜,不僅有了答案,而且還牽出兩姓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元朝時期,韋氏始祖弘公從古田韋墩遷到忠洋開拓,至今有六百多年。而比韋姓更早四百多年到此肇基的,是如今僅余下四戶人家的陳姓的祖先。
宋代古井
二
沿著中心溪面上的宋代古橋,往前一直走到盡頭,就是墩里。如果以一路進來的深深巷子為半徑,將忠洋畫成一個圓的話,墩里,宛若被一個巨大扇形包圍的一個角落。但這個角落,卻是忠洋的發(fā)祥地,曾住著忠洋最早的先民陳氏一族。如今,能看到的古跡,只剩下一口宋代的古井和兩座始建年代不詳的古厝,一厝為糧倉,另一厝為祠堂。通往陳氏祠堂的路上,一口古井安靜而內斂,井臺的石壁布滿深深的苔痕。打水之人常將裝滿水的木桶,暫放于井口的石條上歇氣,日積月累,便在石上留下一道道凹陷的印痕,它們悄然記載著古井的年歲。一代又一代生活于此的人,喝著井中之水,從童年到耄耋。今天,住在這一帶的村民,還有人將古井之水牽到家中引用,路過的人也還常常在這里歇腳喝水。歲月流轉,曾滋養(yǎng)過全村人的井水依舊甘洌、清涼,而井外的世界,卻已滄海桑田。
陳氏古厝
井邊的陳家古厝,并非想象中的氣派古宅,而是一座只有一層的老屋,沒有任何修飾。據說,這曾是陳家專門蓋來存放谷物的糧倉。如今,它被用于釀酒,兼放一些雜物。古厝雖已破舊,卻也因為堂上留存的神榜,和酒壇附近的漏斗上撲鼻而來的酒香,讓人覺得它并未荒蕪。糧食養(yǎng)育了村莊的子民,是村民得以生存、繁衍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因此,糧食始終是鄉(xiāng)村人眼里最神圣的天物。從裝谷物的糧倉,到存放酒壇的酒寮,眼前這座陳家古厝的使命,始終貼心地溫暖著鄉(xiāng)村人。所以,即使它再破舊,也還是足以讓人心生敬畏。
陳氏古厝內部陳設
離這座古厝不遠的地方,是陳家的祠堂。據陳氏后人說,陳家最早的祠堂,在忠洋小學附近的幾棵大杉樹下,后來搬遷到現在的位置,確切的時間已無從知曉。而眼前這座土木結構的祠堂,在200多年前曾修繕過一次,此后再也沒修過。它究竟是被廢棄多久了呢?原有的“陳氏宗祠”四個大字和門邊的對聯都已不在,原來戲臺的位置,如今是一片菜地,種著玉米和長豇豆。菜地的對面是宗祠的廳堂,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一座瀕臨倒塌的木屋,在蒼天之下傾斜著,房梁和四周的土墻邊,都懸著隨時可能掉下來的腐木。無邊的風雨,透過早已失去瓦片的屋頂,直接落在屋內的地上??帐幍膹d堂里,彰顯祖上榮光的諸多匾額,已不知去向,只余下不知何年何月已不再被香火繚繞的神龕和香爐,而原本寫在正中央的堂號“潁川堂”,也已無處可尋。蜘蛛們在房梁和柱子之間,肆無忌憚地結下一個又一個密密的網……這,就是如今的陳氏宗祠。人丁凋零的陳家在無外援的情況下,已無力恢復祠堂往日的光華。而這因為殘存的腐木與墻垣,仍可看出一點模樣的祠堂,又還能承受多少歲月風雨的剝蝕?早就知道,世間萬物皆有興衰,可衰敗的殘酷還是如此讓人唏噓!
陳氏宗祠戲臺原址
陳氏宗祠廳堂外觀
落腳于墩里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已繁衍四十多代的陳氏,為什么如今只剩下四戶人家?忠洋的陳、韋兩姓之間,又有何牽連?村里村外,關于陳氏一族的故事,依舊在光陰里流轉……
三
荒草叢中的古墓,總是無聲地留下歲月的注腳,只等我們這些后人,剝開歷史的煙塵去翻看。距離忠洋四公里的長宦村,有一座古墓,墓碑正中刻有“始祖后周都衙官陳氏之墓”,墓穴里躺著的古人,名曰陳麗,字文瑯。唐朝末期,政局動蕩,一支來自河南光州的陳姓人家入閩開拓,他們在幾番輾轉之后,抵達當時隸屬福州府古田縣的白溪洋(今屏南棠口鄉(xiāng)仕洋、上厝等村一帶)。陳家有三子,喚作陳美、陳佳和陳麗。到了五代的后周(951—960)時期,三兄弟又分派開山。此時,已從都衙官這個公職退休的陳麗,攜家?guī)Э趤淼谨煜已蟠迓淠_,成為忠洋墩里陳家的開拓始祖。
陳氏開基始祖墓
據說,文瑯公曾游走至忠洋墩里,見幾座高山綿延,遠看像一只臥牛。山前的十八塊巖石成排分布,如母牛肚下的兩排乳頭,山前的古樹之下,十八眼清泉汩汩流淌,更有一條溪流在不遠處,蜿蜒而去。耕牛意味著良田,牛乳為肥水,十八汪清泉自能蓄水。此乃山環(huán)水抱、風景秀麗的居家之處,更是一塊絕好的風水寶地。文瑯公心中大喜,念念不忘。后來,便攜家到此肇基綿延。經過一百多年的開拓與發(fā)展,陳氏一族在人力和物力各方面都有了規(guī)模,他們擴大地界與山田,并捐資鋪路、建橋、鑿井,留下宋橋和宋井等早期文明的物證。隨后,又有李、黃、胡、林等姓氏到此生活。陳姓與其他諸姓一起開荒種田、共同開拓。而陳氏,一度成為諸姓中的望族,《屏南古代楹聯匾額選注》一書就提及,忠洋陳家的祖上曾有多人任中書令、中書監(jiān)、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高官。據說,在最繁盛的時代,陳家的地界與山田極為廣闊,村里有許多富有的大財主。韋姓始祖弘公初到忠洋的時候,就是為家境殷實的員外陳瑛的家里做工。后娶陳瑛公之女陳緞小為妻,開枝散葉、繁衍子孫,并向外擴展為如今廣大的忠洋,此為后話。忠洋的整個村莊,也因此形成明顯的外村和里村兩部分,里村也被叫作村里,按方言來說,就是如今的墩里。
陳氏家譜記文瑯公開基
陳氏的沒落,則另有一個故事。相傳,在陳家繁榮的某一個年代,墩里出了著名的“十八少”,他們都是陳家財主們的兒子,因為家境富裕,成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一天,他們見村里來了一位先生,其貌不揚且衣著樸素,便心生鄙視,想刁難一番。他們把先生叫來,圍坐于中間?!拔矣幸粋€難題,就是腳臭。聽說先生很有本事,可否幫我一治?”其中一少邊說邊把臭腳丫伸到先生的臉上。先生見陳家闊少如此無禮,非常生氣,卻按捺不發(fā),只平靜地說道:“去你腳臭的方法簡單,只需敲平臥牛山前十八石,填平樹下十八池?!薄笆松佟毙闹胁环?,便請來眾多人手,數月之內,就把山前的十八塊巖石和十八泉池搞定了。據說,陳家自此便由盛轉衰,再難達到昔日的光景。
陳氏宗祠廳堂局部
陳氏宗祠廳堂正中
四
風水之說自古就有,似非而是,又似是而非。但是,在忠洋繁衍千年的陳家,的確是日漸凋零了。這其中自有各種緣由,而人口外遷,是最為可感可知的原因之一。從這里遷出的陳姓,遠的到古田、柘榮與寧德,近的至本縣的黛溪、淦山、玉洋、煕嶺等地。
從風水的角度來說,一朝不慎而造成的覆水難收,難免悲涼和令人痛心。但是,從古至今,大到一整個國家,小至一個家族或個人,也都免不了成敗與興衰。而陳氏一族在忠洋的土地上,已頑強地堅守了一千多年,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雪泥鴻爪。使得今天的我們,還能與這個家族至今仍然生活于此的子孫一起,越過歷史的長河,去追溯他們祖先的點點滴滴。而且,從這里遷出去的那些陳氏后人,或許正像他們的祖先從河南光州初來時那樣,在另一塊土地上開始又一個千年、甚至更加長久的開拓呢。這樣一想,是否就有所釋然呢?更何況,現在的忠洋韋家,本來就是韋氏始祖弘公與陳家之女陳緞小結合而繁衍的子孫們,共同締造的昌盛。所以,作為忠洋發(fā)祥地的墩里,不僅是韋、陳兩姓一家親的見證,更是千年忠洋的見證!
韋、陳兩姓一家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