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
文/習古文化
如題,這五首佳作肯定不是《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也不是《有美堂暴雨》(一首),而是“古詩詞賞析”幾天前發(fā)過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昂谠品凑谏?,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你肯定已爛熟于心了,但很可能還不清楚:蘇軾當時一共寫了五首。
其他四首長什么樣?雖然不如第一首經典,但也值得一讀。
先回顧第一首:
公元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天氣和最近幾天差別應該不大:太陽暴雨隨意切換,無縫銜接。所以,當蘇軾前一秒還在小船上沉浸式賞湖,下一秒就看到天邊黑云滾滾,活像一瓶打翻了的墨汁。結果就是,還沒等他上岸,大雨就砸下來了。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這種表達簡直絕了!將夏雨來勢之兇,雨勢之大精準地傳達出來。
這雨還挺有趣的!蘇軾正看得起勁,不料一陣風來,黑云散去,大雨盡收。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這是暴風雨后的寧靜美,與前二句又構成動靜對比,畫面感十足。
雨停之后,蘇軾的沉浸式游湖才正式開始,于是有了下面幾首詩——
其二
宋·蘇軾
放生魚鱉逐人來,
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
風船解與月裴回。
蘇軾發(fā)現(xiàn),西湖的魚鱉很親人,竟然追著游船到處“跑”;西湖的荷花很“皮實”,在無人種植和照料的情況下,還開得滿湖都是??催^魚鱉、荷花,蘇軾直接躺下,眼前又出現(xiàn)另一番景象:“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裴回”。遠處的山本來是巋然不動的,但在船中人看來,它可以隨船搖擺,一俯一仰。同樣,天上的月在云間徘徊,水中的船則在風中徘徊,二者本來沒有任何關系,但在感性的詩人看來,是船懂月,故與之一塊“裴回”。
其三
宋·蘇軾
烏菱白芡[qiàn]不論錢,
亂系青菰[gū]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
滯留江海得加餐。
第三首寫西湖里的植物(蔬菜)。最懂“吃”的蘇軾,當然不會放過“烏菱”、“白芡”、“青菰”這種不要錢的野菜。他心想:就該把烏菱、白芡、青菰統(tǒng)統(tǒng)裹進綠盤,做成一道美食。想來上次吃這道美食,還是在東京的“會靈觀”里?!皽艚5眉硬汀?,最后,蘇軾還為“吃”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外放到杭州這個遠離朝廷之地,一定得吃好喝好,保重身體才能等到召還的機會,不是嗎?
其四
宋·蘇軾
獻花游女木蘭橈[náo],
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
吳兒不識楚辭招。
第四首寫西湖人之美。一場雨后,荷花變得更加嬌艷,采蓮女便駕著小船摘來荷花,獻給游人。她們隨性大方,頭上的“翠翹”被細雨打濕,也毫不在乎。蘇軾猜想,這些南方姑娘大概不認識《楚辭》中的各種香草,當然也沒有屈原的失意與憂愁。這里以“吳兒不識”來反寫自己已識,道出心中的隱憂。
其五
宋·蘇軾
未成小隱聊中隱,
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
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
最后一首主要寫自己的游湖感受。俗話說,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蘇軾“小隱”的心愿沒有達成,發(fā)現(xiàn)“中隱”其實也不錯。同樣,在地方做官,可得長久的清閑,這遠勝過朝中為官偷得的一時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謂“我”本來就無家,還能去哪呢?況且,我的故鄉(xiāng)沒有像杭州這么美的湖光山色。末二句大概化用白居易“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句意,透露出活在當下,隨緣而安的心境。
這五首詩,你最喜歡哪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