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某地有一外號叫陳老歪的財主,家有土地千坰,窩棚多處,雇用了大量長工。陳老歪為人狡詐刁鉆,慣用卑劣手段,變著花樣地克扣長工工錢。附近十里八村的窮人沒人愿到他家扛活。陳老歪每年只好到外鄉(xiāng)雇工。說來也巧,又一年年終歲尾,管家正準備給長工結算工錢,陳老歪故伎重演,把早已籌謀好的新把戲拋出來。皮笑肉不笑地搖晃著腦袋,拖著長腔,儼然一副學究的派頭:“今日老爺賞臉,我出個上句,你們能對出下句,一年的工錢照發(fā),每人另賞白銀二兩;對不上嘛,扣當年工錢一半!”說完眼睛望著天,得意的樣子,好像長工們真被他捉弄住了。隔了一會兒,正在吃午飯的長工中,走出一人,此人系外鄉(xiāng)人,姓王名昊,綽號對子王。他詼諧地說:“不才愿奉陪!”陳老歪一聽有人敢應對,眼皮翻動兩下,湊近一步,折扇一搖,嘴像癩蛤蟆似的開了腔:“啊哈,聽著,我的上聯(lián)是:
‘四書五經,有趣有味’!”
對子王“呸”地吐出一口飯:
“一日三頓,無油無鹽!”
陳老歪一驚:對得好快呀!他朝大廳一望,說:
“聽著:‘十根金龍柱,十顆小圓珠,十對宮燈,十紅十綠?!?/p>
對子王用筷子猛敲一下手中的破碗,半天故意不答。陳老歪以為答不上來,便得意洋洋地嘲諷道:“量你也對不上,一個臭扛活的,能有幾滴墨水?今年的工錢,你們就拿一半了!”對子王怒視著陳老歪,大聲說道:“東家,我剛才敲了一下碗,不是早告訴你下聯(lián)了嗎?聽著:
‘一只藍粗碗,一個大缺疤,一雙筷子,一黑一白?!?/p>
陳老歪聽后,氣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想不到一個窮長工,竟能對答如流,并且對出的句子帶刺,弄得他這位財主老爺在眾人面前真下不了臺。他想著想著,怒從心頭起,剝去平時偽裝的善人面目,赤裸裸暴露貪婪本性:
“哼!吃老子的,喝老子的,還不知足?”
對子王把筷子一摔,眼睛望著燒香擺供的大廳,微微一笑:
“嗬,敬祖宗來,拜祖宗來,當然嫌呀!”
陳老歪碰上了對手,當場威風掃地,不得不把工錢如數(shù)發(fā)給長工們。從此,他再也不敢克扣長工的工錢了
養(yǎng)生名聯(lián)拾趣
(51)粗茶淡飯,飲食清淡。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江蘇興化老家自撰自書廚房聯(lián):“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井水菊花茶?!贝寺?lián)高度概括了他深知飲食清淡,日常以食素為主,有益健康的心態(tài)。
(52)動靜相宜,寵辱不驚。清代名人翟公欒自撰的
“靜亦靜動亦動,五臟克消失欲火;榮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機”的養(yǎng)生聯(lián),對那些常攪心傷神易動肝火之人,確系一劑妙藥。
(53)寡欲為善,讀書靜心。北宋名相寇準的“但知行好事,不用問前程”,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養(yǎng)生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以及清代進士顧光旭的“萬事莫如為喜樂,百花爭比讀書香”等聯(lián)語,都分別闡述了寡欲養(yǎng)性、為善施德、讀書求樂的養(yǎng)生之道。特別是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晚年多動腦筋尤為重要。
(54)知足常樂,無求品高。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將“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對聯(lián)書于客廳以自娛。清代名僧蘇曼殊,撰“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的養(yǎng)生聯(lián)懸掛在舟山普陀寺。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鐘云舫,于新都寶光寺題了一副借佛勸人養(yǎng)生的楹聯(lián):
“你眉頭作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笑口;
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吃憂穿,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上述對聯(lián)都道出了“知足”、“無求”、“豁達”的養(yǎng)生道理。
(55)朱元璋建國之后,某日到街市巡游。當走到一個賣鞋攤時,聽到小販一口操重慶口音,知道是一個四川人。便和他攀談起來。在談話中得知小販乃為生計所迫之讀書人,無奈只好販鞋至金陵來賣以糊家口。朱元璋興致忽來,有意要試探他的才學,便口出一聯(lián)讓他來對。其聯(lián)曰:
“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人?!?/p>
小販此時已經知道對面和他談話的正是當今洪武皇帝,略加思索,即出下聯(lián):
“一人為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朱元璋聽后甚喜,不久便召他做事。朱元璋本是放牛娃出身,沒有什么文化,但是長期受周圍的文人影響,未免也會有些風雅。看其所出對聯(lián)即是一妙句。“千”和“里”合寫是一個重字,小販千里迢迢來到京師,途中千山萬水辛勤勞苦,下半句連用三個“重”字,把這種長途之苦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小販也是一個機敏的人,當面既然是當今圣上,歌功頌德必不可少,而中國的漢字又變化無窮,拆個字不在話下?!耙弧焙汀叭恕焙蠈懖痪褪莻€“大”字嗎?皇帝天下獨尊“一人為大”,甚為貼切。明朝一統(tǒng)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可算是“大邦大國”,而這位朱皇帝又是開國之君,大明朝之君,故為“大明君”?!懊鳌弊钟蛛[含一個圣明的意思。明君可是任何君主都愿意聽到的稱頌。朱元璋如何不喜?而后授官便不在話下了。
(56)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多年之后從其侄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改元永樂,是為永樂皇帝。在他奪位之前,多年的蓄積使他成為眾多王中勢力最大的一位,所以引起建文帝的疑心,他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在這種一觸即發(fā)的緊急形勢下,朱棣基于各種考慮難下決心,為免疑心,推病不出。某日,閑暇之中和幕僚交談,有感眼前景物,說出一個上聯(lián)來:“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他的王府在北平,北方冬日寒冷,朱棣由景出此聯(lián),本來是為了心中排遣,想不到一個機敏的手下抓住這個機會馬上對出下聯(lián):“國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勸他出兵奪權!真是一個盡職幕僚。其實這幅對聯(lián)的精彩之處也在于漢字的變化,水字添上兩個點(“一點”)就是冰字,而主字寫的露出了頭不就是個“王”字嗎?朱棣身居燕王,而非天下之主,正可趁國亂民貧之際發(fā)兵靖難,奪取皇位,成為天下之“主”。真是巧思之聯(lián)。
(57)《晏殊巧逢“燕歸來》
一次,宋代詞人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fā)現(xiàn)墻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于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從詩句中發(fā)現(xiàn)王琪文學修養(yǎng)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賀挽兩兼的對聯(lián)
(58)劉鳳誥是清代著名學者,才華橫溢,詩聯(lián)尤佳,被乾隆譽為“江西大器”。傳說有一戶人家選定日子為兒子辦喜事,不幸老父也在這天去世。悲喜交集的日子,怎樣貼對聯(lián),難壞了號稱飽學的對聯(lián)先生,苦思冥想大半天也融不進結婚、送喪兩件事。最后請來劉鳳誥。劉鳳誥提起筆來一揮而就,聯(lián)云:
紅喜事,白喜事,紅白喜事;
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既不是婚聯(lián),又不是喪聯(lián),人們干脆叫它紅白喜事聯(lián)。
(59)清末民初,湖南澧縣有個叫周鳳愣的文人,為人撰寫了這樣一副婚聯(lián):
有父命存,變兇禮為吉禮;諳姑食性,知有家必宜家。
依照湘俗,父母病危,喪前娶媳,名為完孝親。但此家卻是按照父親生前指定的日子,須在喪中完婚,有悖習俗。周鳳愣了解內中情由,知此撰聯(lián)行文不易,又不便推托,絞盡腦汁,終成此聯(lián)。上聯(lián)說,有父親的指命,喪中完婚也非“兇禮”而為“吉禮”;下聯(lián)說,公公雖然去世了,但是喪中完婚,可以讓媳婦更好地照顧婆婆,使家中平安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