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解讀瘦西湖【三】


(蓮花橋、鳧莊、蓮性寺、白塔)
 朱有偉

 

    【蓮花橋】

    “蓮花橋”位于“蓮性寺”之北,“水云勝概”之西,建在原蓮花埂上,形似蓮花盛開,故稱“蓮花橋”。因橋上建有五座亭子,所以也叫“五亭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巡鹽御史(鹽政)高恒為迎接乾隆第二次南巡,集鹽商之力開挖蓮花埂新河,北抵蜀岡平山堂,兩岸皆建名園。并請能工巧匠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于蓮花埂上新建“蓮花橋”。“蓮花橋”南北橫跨瘦西湖,橋長58米,寬6至18.6米,中孔跨徑7.13米,小孔跨徑3米。橋身“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nèi)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cè)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薄稉P州畫舫錄》卷十三中記載:“蓮花橋在蓮花埂,跨保障湖……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側(cè)凡十有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乾隆丁丑,高御史創(chuàng)建。”正如清人黃惺庵所贊:“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

    “蓮花橋”是為了開通至平山堂的水上御道,而連接南、北湖岸的交通而建。既是為接駕之用,造型又標新立異。古人就贊譽其精思巧藝“三五之夕,皓月當空,每洞各銜一月,計十五洞,金色蕩漾。眾月爭輝。倒懸波心,不可捉摸,觀此乃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于前?!逼渫庑巍稉P州畫舫錄》卷十二和《乾隆南巡盛典名勝圖錄》圖中都顯示,當時橋上是五個單獨的圓亭子,中央是重檐圓亭,四角為單檐圓亭,無廊連接。清咸豐五年(1856),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蓮花橋”的橋亭部分受損,后傾圮(pǐ),故晚清畫家筆下的蓮花橋只有石橋空存。

    民國二十一年(1932),國民黨陸軍上將王柏齡邀約鄉(xiāng)賢富紳募集善款,重建五亭橋并撰《五亭橋記》,由陳含光楷書,王鈍泉勒石立于橋上。如今,這塊碑刻已難尋覓,幸拓片尚在。據(jù)《揚州覽勝錄》記載:“于民國二十一年,邑人募資重建,計費九千七百余金,至二十二年落成。儀征陳延韡先生有重修碑記,建立橋之中心?!敝亟üこ逃梢厝司栀Y,共收九千七百四十六元五角七分。胡筠、洪蘭友、葉秀峰、王柏齡等社會名流均捐款資助,風景整理委員會也撥款四百四十七元八角二分,由建設局長李楹主持,通過招投標形式確定施工單位,鎮(zhèn)江何元記營造廠承建,此次重修最大的特色是變圓亭為方亭,增加了連廊。同時添購了黃瓦銅鈴;相關資料也記載橋面為磚鋪地,立柱直徑只有20cm左右。據(jù)《揚州覽勝錄》記載:“民國壬午年(1942年)縣長潘公宏器,重加修葺,復立石碑于橋上,金碧丹青,備極華麗,五亭四角,系以風鈴,風來泠然有聲,清響可聽?!痹诋斈瓿霭娴摹独蠐P州》上的照片可以看出橋上五亭開始有連廊相接,外型基本與現(xiàn)狀一致。但柱子過于纖細,整體來看,橋臺厚重,亭柱纖巧,有上浮下重之感。

    “蓮花橋”自建成以來已歷經(jīng)六次大修?,F(xiàn)今,橋亭由二十八根紅色圓柱支撐,以亭廊相連。亭面皆覆黃色琉璃瓦(1954年大修時,將黃瓦換成原皇帝行宮的黃琉璃瓦),亭脊上嵌磚細“壽”字花脊,檐角飛翹懸掛風鈴,亭內(nèi)藻井彩繪翔鶴云龍。橋中央為四角重檐攢尖亭,其下檐東西南北四面皆懸“蓮花橋”匾,為清朝嘉慶年間揚州知府伊秉綬手跡;四座翼亭分列四角,為四角單檐攢尖亭。亭廊外側(cè)和南北石階邊皆圍以花崗巖石欄,欄柱頭雕石獅,亭柱之間設條石坐欄,南北兩邊鋪設花崗巖粗條石石階。

 

◎江都,民國元年,揚州府廢,改稱江都縣,一直沿用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

◎《五亭橋銘》【民國】陳含光

五亭橋者,故名蓮花橋,直蓮性寺之左,宛虹臥水。下為五門,中起方亭,亭之四隅,復各為一亭。下皆有基,基復各為三門,陶穴交通,玲瓏相屬。雖烏鵲之填銀漢,黿鼉之架滄溟,無斯巧麗也。故使王爾投繩,忖留匿影。金甓朝輝,則光浮海蜃;風鈴夕韻,則響答霜鯨。孤秀波心,苕亭林表;人如仙度,境出畫中。秋月春風,霞朝露夜;蓮娃鼓枻,穿繞百回;酒客披襟,流連永日。信水鄉(xiāng)之壯觀,欲界之仙都者矣。王粲樂其信美,無假登樓,馬卿薄其高車,自然題柱。銘曰:

軒轅五城,縹緲閬樊。曼殊五頂,岝峉塞門。孰若茲構(gòu),藻波爍云。蓮開在鏡,虹見非春。鰲戴形堅,翚飛勢迥。日炫丹楹,霞輝畫井。水門互屬,觀臺四挺。風納八方,月分多影。桃花春漲,入月裙湔。蕖荷夏滿,沉水香然。妖姬綾扇,俠少金鞭。闌橫仙笛,堍維伎船。白塔旁窺,風亭近矚。野綠浮襟,煙漣瑩目。七星謝麗,五繩慚樸??G山承模鋈A昆軸。

◎《五亭橋記》【民國】王柏齡

蓮花橋,俗稱五亭橋。五亭翼然若蓮花,勝踞瘦西湖中。東望小金山,南接法海寺,西北直指平山堂。春秋佳日,近郭遠山,浩渺煙波,二分明月,置身其中,俯仰古今,胸懷磊落。自清高宗南巡,勝景始聞于世,然迄今業(yè)百八十余年矣?;厮嘉羧?,蜀岡而下,十里西湖,南迄九峰園,庭園隔岸,結(jié)構(gòu)連云,臥橋橫空,水天一碧。東沿城北護城河,北達高橋碼頭以通運道,其間一臺一榭、一池一石、一樹一花、一林一草,莫不美麗新奇尤勝也。今則荒煙蔓草,剩水殘山,聽故宮人說開元盛事。

首由胡筠(字筆江,時任中南銀行總經(jīng)理)捐資二千元,次則汪詠沂(字魯門,揚州鹽商)、賈沅(字頌平,揚州鹽商)等或解義囊,或捐公款,由建設局長李楹主持工程,閱時六月,頓復舊觀,豈止湖山生色,今而后,民眾建設以此為嚆矢,后生美感由斯而作育則,捐資盡力之諸君子,其功誠足多也,鄙人等何與哉!橋成略志顛末,期勖來茲并以自勖云爾。

◎磚細,古建術語,指用磚制成的部件。

◆高恒(?~1768),字立齋,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高斌子,清朝乾隆慧賢皇貴妃之弟。家族本八旗漢軍包衣,因系外戚,173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詔令高氏母家由內(nèi)務府包衣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原姓高氏,嘉慶二十二年奉旨,改姓高佳氏。乾隆初,以蔭生授戶部主事,乾隆二十二年官兩淮鹽政使,建有五亭橋,“一物不知,惟以聚斂為平生主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兩淮鹽政尤拔世揭發(fā)鹽引舞弊案,高恒因侵吞鹽引被處以死刑,盧見曾因曾長期任兩淮鹽運使,亦牽連入案。

◆王鈍泉,民國年間揚州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揚州多處碑記由其勒石,字體剛勁端莊。

 

    【鳧莊】

    “鳧莊”位于蓮花橋東南側(cè),始建于民國十年(1921),原為鄉(xiāng)紳陳臣朔的別墅。因莊園建筑在湖中汀嶼之上,似野鴨浮水,故以屈原《楚辭·卜居》之句:“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命名“鳧莊”。莊園棲水而筑,圍堤成汀。遠觀“鳧莊”,如野鴨一般,似浮若泅。莊內(nèi)亭、榭、廊、閣小巧別致,山池木石綴置得宜。莊東有水榭“涵碧廳”,為1961年夏翻建,東北兩面建臨水平臺,四面為半墻槅扇窗。莊北堆土疊石為山,有石階東西相通,山上植樹栽竹,1951年筑草亭一座,1980年改建成六角瓦亭,裝槅扇門窗。莊西為“枕漣亭”和“綠波館”,由臨水曲廊相連。曲廊名為“春水廊”,依岸就勢,高度錯落,廊邊設美人靠?!罢頋i亭”位于“春水廊”西北轉(zhuǎn)折處,面西內(nèi)懸晚清書法家吳熙載題“枕漣”匾?!熬G波館”為水閣三楹,坐西朝東。館內(nèi)懸“綠波”匾,外掛楹聯(lián)“蓮出綠波涵月影,塔秀云天駐蘭橈”。莊南建有軒廳“芙蓉沜(pàn)”,內(nèi)懸金農(nóng)漆書“芙蓉沜”匾。軒廳三楹,坐南面北,四面為半墻槅扇窗,兩山開門,西連水閣,東南為三折曲橋與湖岸相連。莊內(nèi)多植紫薇、掛花、芭蕉、翠竹等,環(huán)汀植桃柳梅竹,間隔疊石假山。

    在清朝,鳧莊所在的湖邊灘地屬于“東園”?!皷|園”也稱“賀園”,由鹽商賀君召所建,舊址在今蓮花橋東南,蓮性寺東側(cè),故稱“東園”。至乾隆十一年(1746)東園規(guī)模已相當宏大,有醉煙亭、凝翠軒、梓潼殿、偶寄山房、品外第一泉、嘉蓮亭等十二景。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雍正年間,山西臨汾人賀君召在今“蓮花橋”一帶建造東園,還在湖邊灘地上建造了一座嘉蓮亭?!皷|園”的池塘中曾遍植白蓮,某日有一朵紅白同耀,賀君召以此為祥瑞之兆,于是大宴賓客,詩人騷客紛紛吟詠。賀君召將其匯編成冊,題名為《揚州東園題詠》,并邀請袁耀為其繪制了《東園十二景圖》。后來,“東園”毀于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光緒三十年前后,賀君召的后人,把這塊灘地賣給了陳臣朔。

 

◎《楚辭·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闭惨硕瞬叻鼾?,曰:“君將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font>

◎美人靠,也叫“飛來椅”、“吳王靠”,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初為徽州民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的靠椅的雅稱?;罩萑藢巧献鳛槿粘5闹饕⒑突顒拥膱鏊9糯|中女子輕易不能下樓外出,寂寞時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界,或俯視樓下迎來送往,故雅稱此椅為“美人靠”。其優(yōu)雅曼妙的曲線設計合乎人體輪廓,靠坐著十分舒適。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cè),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

◎沜 pàn ,古同“畔”,岸邊。

◎《揚州東園圖》,是中國界畫珍品之一,為清朝界畫名家袁耀所繪,以寫實的手法展現(xiàn)了靜謐平靜的揚州東園盛景。畫作縱59厘米,橫731厘米,絹面設色,整幅畫作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清朝大詩人程夢星題寫的題額:別開林壑,中間是橫為261厘米的《揚州東園圖》,第三部分收錄有15位歷代文人大家撰寫的跋文。畫中東園背山面水,猶如人間仙境,畫面右側(cè),描繪了一片丘陵,河港交叉,遠山如黛,只見一間舫屋碼頭,臨水而建。不遠的岸上,轎夫們抬著兩頂轎子,一人騎驢尾隨其后。旁邊一墻之隔的花園中,人們相談交流,有的觀賞對弈,熱鬧非凡。墻外的岸邊,一行人正在趕路,前面兩人騎馬,一人正回頭觀望,后面挑擔的隨從緊隨其后,他們前面一位執(zhí)仗老人領著小孩觀望,旁邊一人背著小孩正迎面走來,畫面極具生活情趣。畫作左上角寫有邗江袁耀的題款?!稉P州東園圖》由民國上海大銀行家、文物收藏家張律均收藏,現(xiàn)收于常州金壇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界畫,為中國繪畫的一個門類。是以宮室、屋宇、亭臺樓閣等建筑物為描繪題材,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亦作“界劃”,即劃分界線。也稱“宮室畫”、“臺閣畫”或“屋木畫”。宋朝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便有“界畫”一詞,國寶《清明上河圖》就屬于界畫。

◎清朝揚州名為“東園”的園林還有三處,一是乾隆時江春在重寧寺東所筑的“麒游鳳舞園”,二是天寧寺東的“蘭若”,三是湯汪鄉(xiāng)甪(lù)里莊的“喬氏東園”。

◆陳臣朔(1892~1961),名易,字臣朔。其先祖原籍福建漳浦,后遷居儀征。其祖父陳咸慶是陳重慶族弟,清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其父陳霈森早亡,隨母居揚州。其母為揚州名士方地山、方澤山的姐姐。陳臣朔的原配夫人瞿淑芳,出自常州名門,為中共領導人瞿秋白的本家。據(jù)董玉書所著《蕪城懷舊錄》卷一記載:陳易“字臣朔,有俠氣,詩畫皆佳”。陳易還是冶春后社成員,精于文物字畫的鑒定,亦專醫(yī)理,著有《傷寒六經(jīng)明義》。

◆吳熙載(1799~1870),名廷揚,字熙載,五十后以字行,號讓之,亦作攘之,嘗自稱讓翁,又號晚學居士,方林丈人,江蘇儀征人。清朝篆刻家、書畫家,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吳熙載的篆書和隸書學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著有《通鑒地理今釋稿》。

 

    【蓮性寺】

    “蓮性寺”位于“蓮花橋”和“鳧莊”南側(cè)的島嶼上,原名“法海寺”,又名“白塔寺”。始建于隋朝,重建于元朝至元年間。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時,賜名“蓮性寺”并御制《上巳日再登金山詩》一首,書唐人絕句一首,臨書董其昌絕句一首,賜“眾香清梵”匾,皆勒石建亭,供奉寺中。那時寺中多柏樹,諸建筑皆隱于樹間。乾隆時期,島上有得樹廳、銀杏山房、春雨堂、夕陽雙寺樓、云山閣、白塔、菱花亭、歌臺、觀音堂、關帝廟等。

    咸豐年間“蓮性寺”毀于兵火,光緒中葉重建。重建的蓮性寺,山門外兩翼筑八字墻,門前兩層平臺,上一層平臺正中置一鐵香爐,香爐上鑄“蓮性寺”三字,平臺邊緣兩側(cè)建白石欄桿,欄柱上雕有石獅。下一層作花壇,兩端栽檜柏、梧桐。山門五楹朝東北,山門上方嵌一塊“法海寺”石額,門旁設一對蓮花門枕,黃墻紅門,上蓋綠色琉璃瓦。中三間為天王殿,內(nèi)設佛龕,前坐彌勒,后站韋馱,兩邊置四大天王。兩側(cè)兩楹為樓房,系僧房。天王殿后栽一對松樹。寺中佛殿也面朝東北,殿門兩側(cè)各植一株銀杏,北雌南雄。佛殿五楹,前后兩進相連,中有天井,兩側(cè)圍墻各開一圓門,北通“云山閣”,南通關帝廟、觀音堂舊址。前進為二層樓房,兩山側(cè)脊置馬頭墻。樓下中間原供觀音菩薩,兩廂供脫胎十八羅漢坐像;二樓及兩進次間為僧舍。后進為平房,作客堂。佛殿北門上嵌石額“法海寺”,一旁立有“重修法海寺碑記”。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閣。寺西南筑一座面朝東北的半間碑亭。1949年后,“蓮性寺”曾一度改為由尼姑經(jīng)營的素菜館。文革期間佛像、匾額皆毀,有寺無僧。1996年起,“蓮性寺”開始整修新建,現(xiàn)寺內(nèi)有尼姑約十數(shù)人。

    “蓮性寺”東南有“藕香橋”通往“葉園”?!芭合銟颉睘榇u石拱橋,原名“法海橋”。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后經(jīng)揚州衛(wèi)指揮火晟重建。清朝蓮花新河未開之時,船只需經(jīng)“法海橋”下才能駛往平山堂。1963年“法海橋”整修,橋上石階重新鋪設,橋欄由石制改為混凝土制,柱頭飾蓮花,橋下湖道遍植荷花,橋名改為“藕香橋”?,F(xiàn)今“蓮性寺”南又新建木質(zhì)梁橋一座。

 

◎康熙南巡,清圣祖康熙帝曾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六次南巡,主要活動大致有四項:首要是勘閱河工,治理黃河水患,即“相度形勢,察視河工”。其次是體察民情,沿途問俗觀民,安撫百姓,“凡有地方利弊,必設法興除”。又次是周知吏治,整治腐敗、告誡官員“當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恤”。最后是消泯滿漢對立,穩(wěn)定統(tǒng)治,接見漢族耆舊及致仕官員,祭掃明陵,籠絡人心。

 

    【白塔】

    “白塔”位于“蓮性寺”內(nèi)西北部,為喇嘛塔形制。喇嘛塔,原屬藏傳佛教寺院的塔制,元朝以降,漸行全國。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該塔為“乾隆甲辰重修白塔”,“仿京師萬歲山塔式”。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業(yè)總商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重新修造。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蓮性寺塔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wěn)?!北焙0姿谴箢^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臺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蓮性寺”白塔則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蓮性寺”白塔高為27.5米;二是外形輪廓線變得秀美,使塔身縮小,其相輪也較北海白塔瘦長。北海白塔是寺廟塔,蓮性寺白塔系園林塔,形似花瓶;三是善用磚雕,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nèi)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時辰。

    “蓮性寺”白塔,通體皆白,分為三層:下層為基座,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蓮座與金剛?cè)ΑV袑訛辇愂?,形如古瓶,南面設“眼光門”(塔身上開辟的佛龕),內(nèi)供白衣大士像。上層為塔剎,圓錐形相輪為十三層,象征天的最高處“十三天”,剎頂置六角形寶蓋,角懸風鈴,上托銅質(zhì)葫蘆塔頂。白塔基座下筑臺四周圍以石欄,柱頭皆雕石獅,形態(tài)各異。光緒年間重修時,鋪設石階五十三級,象征善財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

    1953年秋白塔大修時,增筑了面南平臺,東西兩側(cè)各筑三十八級石階,將“白塔晴云”石額嵌于南面石臺壁中。整修時發(fā)現(xiàn)白塔葫蘆頂內(nèi)藏有文房四寶及血書《金剛經(jīng)》一部。1957年,塔身向東南傾斜,并發(fā)生長3.5米,寬0.12米的裂縫。1963年大修,噴射水泥砂漿使之膠合,并加3道腰箍包鋼板加固。外粉砂漿刷白水泥。后又測得塔尖向東南傾斜,偏中心線0.87米,1984年再修,并將鍍鋅寶蓋改為紫銅板,頂端裝置避雷針,以防雷擊。

 

◎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塔,主要流傳于南亞的印度、尼泊爾,中國的西藏、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等地區(qū),直接來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缽式塔的造型在北魏時期的云崗石窟中就有出現(xiàn),早期流入中國西藏,再從西藏流傳至其他地區(qū)。隨著窣堵坡在中國逐步演化為中國的寶塔,印度的窣堵坡也在不斷演化,并在元代隨著喇嘛教的興盛,再一次傳入中土,并開始大量在漢民族地區(qū)出現(xiàn)。覆缽式塔是一重實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還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體大小不一,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覆缽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寺)白塔。除此以外還有北海公園的永安寺白塔。而香泥小塔也都是喇嘛塔的式樣。

    覆缽式塔的基本結(jié)構(gòu)相同,有八種不同的風格。塔的每層結(jié)構(gòu)都表達著一種宗教意義。覆缽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組成,從下向上分別是:基座:有圓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圓形很少見,山西代縣圓果寺里的覆缽式塔即是圓形幾座。最多見的是方形,采用須彌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亞字形折線式束腰。在基座半腰部位雕有伏蓮或仰蓮,有的還有獅子。多角形的基座是方形的折角,每個轉(zhuǎn)交折五個尖角?;隙嘤信_階,稱為“金剛?cè)Α保靡猿型兴怼?/font>

◎白塔始建時間考:近人王振世的《揚州覽勝錄》記載:“白塔在蓮花橋側(cè)蓮性寺內(nèi),一稱喇嘛塔,系舊塔基建造,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按《揚州畫舫錄》,白塔系乾隆甲辰重修,仿北平北海喇嘛塔式造成?!鼻〖壮揭簿褪乔∷氖拍?1784年),這一年是乾隆第六次南巡經(jīng)過揚州,白塔的建造確實是與乾隆南巡有關。成書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揚州畫舫錄》說的是乾隆四十九年重修,那么初建是什么時間呢?在清朝著名書法家、詩人王文治于乾隆十八年(1753)寫的《揚州蓮性寺同殷石琴、黃月波訪劉南廬不值》一詩中,沒有寫到蓮性寺白塔。而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漕運總督楊錫紱為洪賜仲寫賀壽詩《洪賜仲,余老友也,以今癸未二月二日六十,因制小屏為詩以祝之》時,筆下已出現(xiàn)了“二分明月古揚州,白塔紅橋侈勝游”的詩句。據(jù)此確認,瘦西湖蓮性寺白塔,建造于乾隆十八年到乾隆二十八年之間。而清朝李斗在《揚州畫舫錄》第十四卷里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蓮花橋建成以后,“兩岸皆建名園”,蓮花橋北有“白塔晴云”一景,因隔河與蓮性寺白塔相對而得名。據(jù)此,瘦西湖白塔應建造于乾隆十八年(1753)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間。這是揚州文史專家方曉偉通過對清人詩詞考證而得出的結(jié)論。

◎五十三參,《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云:善財童子最初從文殊菩薩處發(fā)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薩、佛母、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長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羅門等五十三位善知識參訪請教,并依教奉行,終于獲證善果。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善財童子因此成為佛教虛心求法,廣學多聞的典范。

◎《揚州覽勝錄》,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初版,定價“國幣拾元”,著作者“江都王振世”,發(fā)行者“江都風景委員會”,印刷者“業(yè)勤印刷所”,經(jīng)銷處有“江都風景委員會”、“揚社”、“綠楊旅社”、“寄園旅館”、“揚州各大書局”。畫冊封面上有揚州名儒陳含光題寫的“揚州覽勝錄”字樣,字體渾厚秀拔、簡凈古樸,具濃厚的金石味。翻開內(nèi)頁,扉頁為“目次”,陳懋森、王振世、熊育衡分別作序,董玉書題詞。其后是“凡例”及十六幅風景圖。十六幅風景圖依次是“史忠正公遺像”、“梅花嶺史忠正公墓”,“大虹橋”、“熊園”、“董井”、“徐園”、“長春嶺(小金山)”、“蓮花橋、鳧莊、白塔”、“功德山”、“蜀岡法靜寺門前左壁淮東第一觀石刻”、“蜀岡平山堂第五泉”、“文峰塔、福緣寺”、“舊萬福橋”、“新萬福橋”、“木蘭寺之古石塔”、“邵伯市之船閘”等景點。此書出刊時,正值抗戰(zhàn)時期,畫冊將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遺像及墓地作為首張風景圖,意欲激發(fā)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及愛國熱情?!稉P州覽勝錄》正文首先是卷首,其后分為七卷,共涉及160余處名勝古跡。分別為卷一北郊錄上,有“瘦西湖水道源流”、“湖山識略”、“史閣部祠墓”等景點;卷二北郊錄下,有“高詠樓故址”、“水竹居故址”、“蜀岡三峰”、“平山堂”、“畫師石濤上人墓”等景點;卷三西郊錄,有“廿四橋”、“畫師查士標墓”、“畫師陳若木墓”等景點;卷四東郊錄,有“邵伯船閘”、“邗溝大王廟”等景點;卷五南郊錄,有“文峰塔”、“秦園”、“高旻寺之天中塔”等景點;卷六新城錄,有“董子祠”、“畫師羅兩峰故宅”、“個園”、“何園”、“安定書院故址”、“梅花書院故址”等景點;卷七舊城錄,有“小秦淮”、“小盤谷”、“南門觀音樓”、“旌忠寺”、“古木蘭院”、“西方寺”等景點。每一處名勝古跡均用詳盡筆墨記之。其后是江隱庵作后序。在《揚州覽勝錄》的最后部分,從“銀行”、“綢業(yè)”、“南貨業(yè)”、“米業(yè)”、“銀樓業(yè)”、“中西藥業(yè)”、“書業(yè)”、“香粉業(yè)”、“紙業(yè)”、“古玩業(yè)”等各個方面,詳細敘述了當時揚州城的“商店要覽”,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生活指南。封底是版權頁。

◆王振世(1877~1954),字鐸生、度生,號潔齋,揚州人。清末諸生,授徒自給,潛修學業(yè)。工吟詠。暮年境益困學益進,暇與冶春后社成員聯(lián)詠,頗多杰作。留心地方掌故,輯有《揚州覽勝錄》三卷,可與李斗《揚州畫舫錄》并傳。著有《巢鳳齋詩集》,存抄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