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橋、鳧莊、蓮性寺、白塔)
◎江都,民國元年,揚州府廢,改稱江都縣,一直沿用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
◎《五亭橋銘》【民國】陳含光
五亭橋者,故名蓮花橋,直蓮性寺之左,宛虹臥水。下為五門,中起方亭,亭之四隅,復各為一亭。下皆有基,基復各為三門,陶穴交通,玲瓏相屬。雖烏鵲之填銀漢,黿鼉之架滄溟,無斯巧麗也。故使王爾投繩,忖留匿影。金甓朝輝,則光浮海蜃;風鈴夕韻,則響答霜鯨。孤秀波心,苕亭林表;人如仙度,境出畫中。秋月春風,霞朝露夜;蓮娃鼓枻,穿繞百回;酒客披襟,流連永日。信水鄉(xiāng)之壯觀,欲界之仙都者矣。王粲樂其信美,無假登樓,馬卿薄其高車,自然題柱。銘曰:
軒轅五城,縹緲閬樊。曼殊五頂,岝峉塞門。孰若茲構(gòu),藻波爍云。蓮開在鏡,虹見非春。鰲戴形堅,翚飛勢迥。日炫丹楹,霞輝畫井。水門互屬,觀臺四挺。風納八方,月分多影。桃花春漲,入月裙湔。蕖荷夏滿,沉水香然。妖姬綾扇,俠少金鞭。闌橫仙笛,堍維伎船。白塔旁窺,風亭近矚。野綠浮襟,煙漣瑩目。七星謝麗,五繩慚樸??G山承模鋈A昆軸。
◎《五亭橋記》【民國】王柏齡
蓮花橋,俗稱五亭橋。五亭翼然若蓮花,勝踞瘦西湖中。東望小金山,南接法海寺,西北直指平山堂。春秋佳日,近郭遠山,浩渺煙波,二分明月,置身其中,俯仰古今,胸懷磊落。自清高宗南巡,勝景始聞于世,然迄今業(yè)百八十余年矣?;厮嘉羧?,蜀岡而下,十里西湖,南迄九峰園,庭園隔岸,結(jié)構(gòu)連云,臥橋橫空,水天一碧。東沿城北護城河,北達高橋碼頭以通運道,其間一臺一榭、一池一石、一樹一花、一林一草,莫不美麗新奇尤勝也。今則荒煙蔓草,剩水殘山,聽故宮人說開元盛事。
首由胡筠(字筆江,時任中南銀行總經(jīng)理)捐資二千元,次則汪詠沂(字魯門,揚州鹽商)、賈沅(字頌平,揚州鹽商)等或解義囊,或捐公款,由建設局長李楹主持工程,閱時六月,頓復舊觀,豈止湖山生色,今而后,民眾建設以此為嚆矢,后生美感由斯而作育則,捐資盡力之諸君子,其功誠足多也,鄙人等何與哉!橋成略志顛末,期勖來茲并以自勖云爾。
◎磚細,古建術語,指用磚制成的部件。
◆高恒(?~1768),字立齋,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高斌子,清朝乾隆慧賢皇貴妃之弟。家族本八旗漢軍包衣,因系外戚,173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詔令高氏母家由內(nèi)務府包衣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原姓高氏,嘉慶二十二年奉旨,改姓高佳氏。乾隆初,以蔭生授戶部主事,乾隆二十二年官兩淮鹽政使,建有五亭橋,“一物不知,惟以聚斂為平生主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兩淮鹽政尤拔世揭發(fā)鹽引舞弊案,高恒因侵吞鹽引被處以死刑,盧見曾因曾長期任兩淮鹽運使,亦牽連入案。
◆王鈍泉,民國年間揚州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揚州多處碑記由其勒石,字體剛勁端莊。
◎《楚辭·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闭惨硕瞬叻鼾?,曰:“君將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font>
◎美人靠,也叫“飛來椅”、“吳王靠”,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初為徽州民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的靠椅的雅稱?;罩萑藢巧献鳛槿粘5闹饕⒑突顒拥膱鏊9糯|中女子輕易不能下樓外出,寂寞時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界,或俯視樓下迎來送往,故雅稱此椅為“美人靠”。其優(yōu)雅曼妙的曲線設計合乎人體輪廓,靠坐著十分舒適。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cè),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
◎沜 pàn ,古同“畔”,岸邊。
◎《揚州東園圖》,是中國界畫珍品之一,為清朝界畫名家袁耀所繪,以寫實的手法展現(xiàn)了靜謐平靜的揚州東園盛景。畫作縱59厘米,橫731厘米,絹面設色,整幅畫作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清朝大詩人程夢星題寫的題額:別開林壑,中間是橫為261厘米的《揚州東園圖》,第三部分收錄有15位歷代文人大家撰寫的跋文。畫中東園背山面水,猶如人間仙境,畫面右側(cè),描繪了一片丘陵,河港交叉,遠山如黛,只見一間舫屋碼頭,臨水而建。不遠的岸上,轎夫們抬著兩頂轎子,一人騎驢尾隨其后。旁邊一墻之隔的花園中,人們相談交流,有的觀賞對弈,熱鬧非凡。墻外的岸邊,一行人正在趕路,前面兩人騎馬,一人正回頭觀望,后面挑擔的隨從緊隨其后,他們前面一位執(zhí)仗老人領著小孩觀望,旁邊一人背著小孩正迎面走來,畫面極具生活情趣。畫作左上角寫有邗江袁耀的題款?!稉P州東園圖》由民國上海大銀行家、文物收藏家張律均收藏,現(xiàn)收于常州金壇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界畫,為中國繪畫的一個門類。是以宮室、屋宇、亭臺樓閣等建筑物為描繪題材,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亦作“界劃”,即劃分界線。也稱“宮室畫”、“臺閣畫”或“屋木畫”。宋朝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便有“界畫”一詞,國寶《清明上河圖》就屬于界畫。
◎清朝揚州名為“東園”的園林還有三處,一是乾隆時江春在重寧寺東所筑的“麒游鳳舞園”,二是天寧寺東的“蘭若”,三是湯汪鄉(xiāng)甪(lù)里莊的“喬氏東園”。
◆陳臣朔(1892~1961),名易,字臣朔。其先祖原籍福建漳浦,后遷居儀征。其祖父陳咸慶是陳重慶族弟,清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其父陳霈森早亡,隨母居揚州。其母為揚州名士方地山、方澤山的姐姐。陳臣朔的原配夫人瞿淑芳,出自常州名門,為中共領導人瞿秋白的本家。據(jù)董玉書所著《蕪城懷舊錄》卷一記載:陳易“字臣朔,有俠氣,詩畫皆佳”。陳易還是冶春后社成員,精于文物字畫的鑒定,亦專醫(yī)理,著有《傷寒六經(jīng)明義》。
◆吳熙載(1799~1870),名廷揚,字熙載,五十后以字行,號讓之,亦作攘之,嘗自稱讓翁,又號晚學居士,方林丈人,江蘇儀征人。清朝篆刻家、書畫家,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吳熙載的篆書和隸書學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著有《通鑒地理今釋稿》。
◎康熙南巡,清圣祖康熙帝曾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六次南巡,主要活動大致有四項:首要是勘閱河工,治理黃河水患,即“相度形勢,察視河工”。其次是體察民情,沿途問俗觀民,安撫百姓,“凡有地方利弊,必設法興除”。又次是周知吏治,整治腐敗、告誡官員“當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恤”。最后是消泯滿漢對立,穩(wěn)定統(tǒng)治,接見漢族耆舊及致仕官員,祭掃明陵,籠絡人心。
◎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塔,主要流傳于南亞的印度、尼泊爾,中國的西藏、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等地區(qū),直接來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缽式塔的造型在北魏時期的云崗石窟中就有出現(xiàn),早期流入中國西藏,再從西藏流傳至其他地區(qū)。隨著窣堵坡在中國逐步演化為中國的寶塔,印度的窣堵坡也在不斷演化,并在元代隨著喇嘛教的興盛,再一次傳入中土,并開始大量在漢民族地區(qū)出現(xiàn)。覆缽式塔是一重實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還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體大小不一,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覆缽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寺)白塔。除此以外還有北海公園的永安寺白塔。而香泥小塔也都是喇嘛塔的式樣。
◎白塔始建時間考:近人王振世的《揚州覽勝錄》記載:“白塔在蓮花橋側(cè)蓮性寺內(nèi),一稱喇嘛塔,系舊塔基建造,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按《揚州畫舫錄》,白塔系乾隆甲辰重修,仿北平北海喇嘛塔式造成?!鼻〖壮揭簿褪乔∷氖拍?1784年),這一年是乾隆第六次南巡經(jīng)過揚州,白塔的建造確實是與乾隆南巡有關。成書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揚州畫舫錄》說的是乾隆四十九年重修,那么初建是什么時間呢?在清朝著名書法家、詩人王文治于乾隆十八年(1753)寫的《揚州蓮性寺同殷石琴、黃月波訪劉南廬不值》一詩中,沒有寫到蓮性寺白塔。而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漕運總督楊錫紱為洪賜仲寫賀壽詩《洪賜仲,余老友也,以今癸未二月二日六十,因制小屏為詩以祝之》時,筆下已出現(xiàn)了“二分明月古揚州,白塔紅橋侈勝游”的詩句。據(jù)此確認,瘦西湖蓮性寺白塔,建造于乾隆十八年到乾隆二十八年之間。而清朝李斗在《揚州畫舫錄》第十四卷里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蓮花橋建成以后,“兩岸皆建名園”,蓮花橋北有“白塔晴云”一景,因隔河與蓮性寺白塔相對而得名。據(jù)此,瘦西湖白塔應建造于乾隆十八年(1753)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間。這是揚州文史專家方曉偉通過對清人詩詞考證而得出的結(jié)論。
◎五十三參,《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云:善財童子最初從文殊菩薩處發(fā)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薩、佛母、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長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羅門等五十三位善知識參訪請教,并依教奉行,終于獲證善果。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善財童子因此成為佛教虛心求法,廣學多聞的典范。
◎《揚州覽勝錄》,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初版,定價“國幣拾元”,著作者“江都王振世”,發(fā)行者“江都風景委員會”,印刷者“業(yè)勤印刷所”,經(jīng)銷處有“江都風景委員會”、“揚社”、“綠楊旅社”、“寄園旅館”、“揚州各大書局”。畫冊封面上有揚州名儒陳含光題寫的“揚州覽勝錄”字樣,字體渾厚秀拔、簡凈古樸,具濃厚的金石味。翻開內(nèi)頁,扉頁為“目次”,陳懋森、王振世、熊育衡分別作序,董玉書題詞。其后是“凡例”及十六幅風景圖。十六幅風景圖依次是“史忠正公遺像”、“梅花嶺史忠正公墓”,“大虹橋”、“熊園”、“董井”、“徐園”、“長春嶺(小金山)”、“蓮花橋、鳧莊、白塔”、“功德山”、“蜀岡法靜寺門前左壁淮東第一觀石刻”、“蜀岡平山堂第五泉”、“文峰塔、福緣寺”、“舊萬福橋”、“新萬福橋”、“木蘭寺之古石塔”、“邵伯市之船閘”等景點。此書出刊時,正值抗戰(zhàn)時期,畫冊將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遺像及墓地作為首張風景圖,意欲激發(fā)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及愛國熱情?!稉P州覽勝錄》正文首先是卷首,其后分為七卷,共涉及160余處名勝古跡。分別為卷一北郊錄上,有“瘦西湖水道源流”、“湖山識略”、“史閣部祠墓”等景點;卷二北郊錄下,有“高詠樓故址”、“水竹居故址”、“蜀岡三峰”、“平山堂”、“畫師石濤上人墓”等景點;卷三西郊錄,有“廿四橋”、“畫師查士標墓”、“畫師陳若木墓”等景點;卷四東郊錄,有“邵伯船閘”、“邗溝大王廟”等景點;卷五南郊錄,有“文峰塔”、“秦園”、“高旻寺之天中塔”等景點;卷六新城錄,有“董子祠”、“畫師羅兩峰故宅”、“個園”、“何園”、“安定書院故址”、“梅花書院故址”等景點;卷七舊城錄,有“小秦淮”、“小盤谷”、“南門觀音樓”、“旌忠寺”、“古木蘭院”、“西方寺”等景點。每一處名勝古跡均用詳盡筆墨記之。其后是江隱庵作后序。在《揚州覽勝錄》的最后部分,從“銀行”、“綢業(yè)”、“南貨業(yè)”、“米業(yè)”、“銀樓業(yè)”、“中西藥業(yè)”、“書業(yè)”、“香粉業(yè)”、“紙業(yè)”、“古玩業(yè)”等各個方面,詳細敘述了當時揚州城的“商店要覽”,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生活指南。封底是版權頁。
◆王振世(1877~1954),字鐸生、度生,號潔齋,揚州人。清末諸生,授徒自給,潛修學業(yè)。工吟詠。暮年境益困學益進,暇與冶春后社成員聯(lián)詠,頗多杰作。留心地方掌故,輯有《揚州覽勝錄》三卷,可與李斗《揚州畫舫錄》并傳。著有《巢鳳齋詩集》,存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