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迅發(fā) 時間:2012-02-29 10:43
這是細(xì)說兩晉南北朝的南北朝部分,兩晉西晉部分已由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以《西晉風(fēng)云》(上中下、孫峰)出版,東晉今年出版(4卷本),南北朝部分今年開始寫,計劃2年半完成,該貼與原帖同時發(fā)……歡迎朋友們支持幫助!
南北朝風(fēng)云
之宋齊興亡(第一卷)
第一部
一、引子
在開始寫南北朝之初,我們先讀五首最具代表性的南北朝民歌,前三首為北朝民歌,后兩首為南朝民歌。
第一首《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流傳千古的北朝民歌,表現(xiàn)了北朝民族對家鄉(xiāng)草原的熱愛和贊頌,它語言質(zhì)樸,高度凝煉,極具雄壯、蒼涼之美。
第二首就是《木蘭辭》(節(jié)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jī),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qiáng)??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木蘭辭》塑造了一位代父從軍女英雄的形象,具有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與南朝時期定稿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行》,被合稱為中國的“樂府雙壁”。
第三首《地驅(qū)樂歌》:
青青黃黃,雀石頹唐。槌殺野牛,押殺野羊。驅(qū)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側(cè)側(cè)力力,念君無極。枕郎左臂,隨郎轉(zhuǎn)側(cè)。摩捋郎須,看郎顏色。郎不念女,不可與力。
這首《地驅(qū)樂歌》,前面幾句意思不詳,但大致是比興,全詩體現(xiàn)了北方女性大膽追求幸福的渴望,《古詩歸》稱其“千情百態(tài),聰明溫存?!狈从沉四媳背瘯r期北方女性天然率真的個性。
第四首是南朝的《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fēng)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fēng)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全詩感情細(xì)膩,語言靈動,沈德潛在《古詩源》中稱其“續(xù)續(xù)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則稱其為“言情之絕唱”。
最后一首就是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節(jié)選):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笆芸椝兀膶W(xué)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jī)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yán)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xì)步,精妙世無雙。……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dāng)還歸。誓天不相負(fù)!”新婦謂府吏:“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dāng)作磐石,妾當(dāng)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迸e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轉(zhuǎn)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拔颐^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dá)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第一敘事長詩,它的成詩年代尚有建安說、南朝說等,但其最先收錄于繼《詩經(jīng)》、《楚辭》之后中國古代的第三部詩歌總集——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中,在沒有其他確切證據(jù)的情況下,認(rèn)定為南朝民歌,并無問題。
讀過這五首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濃郁而又充滿神奇的南北朝氣息。那么,就讓我們在無盡的回味中,慢慢步入那個跌宕起伏而又神秘誘人的時代吧……
作者:迅發(fā) 時間:2012-02-29 10:46
二、南北朝概述
南北朝一詞的由來,大約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了。
這一名詞產(chǎn)生本身其實隱含著一個對正朔問題的妥協(xié):如果從狹隘的帝系傳承來解釋正統(tǒng)的中華文化延續(xù)的話,那么,從秦漢到曹魏,再到西晉、東晉,然后到宋齊梁陳組成的南朝,再到陳被北方的隋朝滅亡,正統(tǒng)的中華文化即被消滅了;然而,統(tǒng)一中國以后的隋唐統(tǒng)治者也以正統(tǒng)中華文化的承繼者自居,但又無法無視南方帝系的一貫性,于是,北方與南方并稱為王朝。
一般來說,南北朝作為一個名詞,其起止時間應(yīng)該是統(tǒng)一的,然而,傳統(tǒng)的說法卻又將該名字所包含的北朝和南朝分別劃分了各自的起止時間:北朝自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到公元589年隋朝滅亡陳為止;南朝則從公元420年劉裕取代東晉王朝建立劉宋政權(quán)開始到公元589年隋朝滅亡陳為止。對比南朝與北朝的起止時間,北朝的開始時間要比南朝整整晚20年,這是因為,劉裕代晉以后,南方次第產(chǎn)生的四個王朝被稱為南朝,是沒有疑問的,然而,在南朝產(chǎn)生之初,北方卻依然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西北尚有西涼、北涼、西秦、大夏、北魏、北燕六個國家,難以冠以北朝一詞,北方仍然還處于五胡亂華的后期。
這又讓我們想起了與西晉后期、東晉、南朝前期并行的兩個名詞——五胡亂華和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是指最先擾亂了中原的五個少數(shù)民族,他們分別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但根據(jù)前秦苻堅對姚萇所云:“五胡次序,無汝羌名?!迸d許,在兩晉時期,五胡含有烏桓,而并不包括羌族。這一時期起自公元304年匈奴劉淵建立劉漢帝國,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不過,五胡亂華與五胡十六國這兩個概念,又有細(xì)微的不同之處,五胡是指這五個擾亂中原的種族,而十六國是在該時期內(nèi)建立的所有僭偽國家的總稱,并且,這十六國(總數(shù)實際為二十一國)并不一定全都是這五胡建立的,在此期間,漢人還建立了五個國家也納入到了十六國的概念之內(nèi),他們分別是:前涼(張茂)、西涼(李暠)、冉魏(冉閔)、北燕(馮跋)、后蜀(譙縱),因此,五胡十六國這一概念應(yīng)該是五胡亂華和十六國的簡稱,“五胡與十六國”中的“五胡”并非是“十六國”的修飾詞,二者是合并詞,才能完整地描述這個時代。
因此,從西晉到隋朝之間,北中國的政權(quán)形式依此為:西晉、五胡亂華、僭偽十六國、北魏、東西魏并存、北齊北周并存、北周、隋朝。而南中國的政權(quán)形式則比較清楚:東晉、宋、齊、梁、陳。從北中國各政權(quán)的稱謂演變,我們可以看出政權(quán)形式的遞進(jìn):先出現(xiàn)的是地方叛亂,建立了地方政權(quán),其后,中央政權(quán)瓦解,出現(xiàn)了群雄割據(jù),最終由一個異族即北魏統(tǒng)一北方,與南方對峙。由于隋唐王室來源于北周,出自北方,為了體現(xiàn)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須將北周的權(quán)力來源——統(tǒng)一后的北魏政權(quán)——納入王朝序列,而不能將其看作僭偽政權(quán),這恐怕是出現(xiàn)南北朝一詞的根源。不過,客觀存在的歷史,總不會隨著人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在我們提到“南北朝”一詞的時候,總會因為北朝和南朝的起始時間不一致而感到渾身不自在,這也正說明了人們在概括復(fù)雜的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尷尬。對劉宋建立到北魏太武帝統(tǒng)一北方這20年的準(zhǔn)確稱謂應(yīng)該還是:南方為劉宋帝國,北方是十六國后期。嚴(yán)格的說,在東晉被劉裕取代以后,我們還需要經(jīng)過20年的時間,才真正進(jìn)入到南北朝時期,不過,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就不再較真了,姑且以劉宋王朝的建立作為南北朝的南北雙方的起點,開始我們的故事。按照這種說法,南北朝起自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結(jié)束,歷時170年。
如前所述,在公元420年劉裕代晉之時,北方尚屬五胡十六國的后期,其時北中國有六個較大的集團(tuán):北魏、大夏、西秦、北涼、西涼、北燕。公元421年,西涼被北涼滅亡,公元431年,西秦被大夏滅亡,同年,北魏又滅亡了大夏,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所滅,公元439年,北魏消滅北涼,統(tǒng)一了北中國,自此,北朝正式開始。
北魏(又稱拓跋魏)自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開創(chuàng)基業(yè),到公元528年爾朱榮攻陷洛陽,在隨后的數(shù)年中天下大亂,并于公元534年、535年,高歡和宇文泰分別在鄴縣和長安擁立元善見和元寶炬為皇帝,北魏帝國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傀儡政權(quán),公元550年,東魏被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公元556年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取代,拓跋魏正式滅亡,共歷時171年,17位皇帝,他們分別是: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3年-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獻(xiàn)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孝明帝元詡(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孝莊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長廣王元曄(公元530-公元531年)、節(jié)閔帝(前廢帝)元恭(公元531年)、安定王(后廢帝)元朗(公元531-公元532年)、孝武帝(出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34年-公元550年)、西魏文帝元寶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西魏廢帝元欽(公元551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556年)。
北齊自公元550年取代東魏以后,存續(xù)28年,歷經(jīng)6位皇帝,后被北周所滅。北齊的6位皇帝分別是: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廢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后主高緯(公元565年-公元576年)、幼主高恒(公元577年)。
北周自公元556年取代西魏以后,存續(xù)26年,歷經(jīng)5位皇帝,在滅掉北齊以后,最終又被楊堅取代。這5位皇帝分別是:孝閔帝宇文覺(公元556年-公元557年)、明帝宇文毓(音:于,公元557年-公元560年)、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赟(音:暈,公元578年-公元579年)、靜帝宇文闡(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作者:迅發(fā) 時間:2012-02-29 10:47
隋朝自公元581年由楊堅取代北周以后,存續(xù)了39年,歷經(jīng)2帝:隋文帝楊堅(公元581年-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另外,在隋末唐初的大亂中,尚有被李淵所立的傀儡皇帝代王楊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王世充冊立的傀儡皇帝皇泰帝楊侗(公元418年-公元619年)。
南方王朝自劉裕于公元420年取代東晉、建立劉宋王朝以后,存續(xù)了60年,是南朝存續(xù)時間最長的王朝,也是南朝疆域最大、實力最強(qiáng)的一個政權(quán),共歷經(jīng)4代9位皇帝,他們分別是宋武帝劉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少帝劉義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文帝劉義?。ü?24年-公元453年)、太子劉劭(公元453年)、孝武帝劉駿(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前廢帝劉子業(yè)(公元464年-公元465年)、明帝劉彧(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后廢帝劉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順帝劉準(zhǔn)(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齊高帝蕭道成取代劉宋、建立齊國以后,南齊政權(quán)僅僅存續(xù)了23年,它是南朝存續(xù)時間最短的王朝,但由于內(nèi)斗激烈,竟然歷經(jīng)了3代7位皇帝,平均每3年要更換一位。這7位皇帝分別是:高帝蕭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武帝蕭賾(公元482-公元493年)、郁林王蕭昭業(yè)(公元493年-公元494年)、海陵王蕭昭文(公元494年)、明帝蕭鸞(公元494年-公元498年)、東昏侯蕭寶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和帝蕭寶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南齊政權(quán)被蕭道成的同族弟弟蕭衍取代,改稱梁朝。梁王朝從公元502年建立,存續(xù)了56年,到公元557年被陳霸先取代,歷經(jīng)3代4位皇帝。他們分別是:梁武帝蕭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簡文帝蕭綱(公元549年-公元551年)、豫章王蕭棟(公元551年)、元帝蕭繹(公元552年-公元554年)、貞陽侯蕭淵明(公元555年)、敬帝蕭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其中,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享年86歲,是南北朝時期在位時間最長、享年最大的一位皇帝。另外,在陳霸先取代梁朝以后,在江陵地區(qū)尚有在西魏卵翼下的傀儡政權(quán),存續(xù)了33年,歷經(jīng)3位皇帝:宣帝蕭詧(公元555-公元562年)、明帝蕭巋(公元562年-公元585年)、后主蕭琮(公元585年-公元587年)。
陳霸先于公元557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陳朝建立之初,疆域非常狹窄,號令不出千里之外,后經(jīng)陳武帝、陳文帝的努力,才勉強(qiáng)將疆域擴(kuò)張到湘州一帶,仍然是南朝疆域最小、力量最弱的國家。陳朝前后存續(xù)33年,歷經(jīng)3代5主:陳武帝陳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陳文帝陳蒨(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廢帝陳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宣帝陳頊(音:虛,公元569年-公元582年)、后主陳叔寶(公元582年-公元5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