讒人為吳潛兄弟造童謠①
大蜈蚣,小蜈蚣,②
盡是人間業(yè)毒蟲。③
夤緣攀附有百尺,④
若使飛天能食龍。
——《宋季三朝會要》
【注釋】
①吳潛兄弟——南宋大臣吳潛(?~1262)和他的哥哥吳淵。吳潛,字毅夫,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嘉定進士,官至左丞相。對元兵的侵略主張備戰(zhàn)防御,對南宋朝廷的茍安深為憂慮。后遭主和派排擠,貶死于循州。吳淵,字道夫,嘉定進士,為人正直。寶祐中,以戰(zhàn)功拜參知政事。有《退庵文集》等。
②蜈蚣——一種毒蟲。這里是影射吳氏兄弟,即等于“吳公”。
③業(yè)——同“孽”。
④夤緣——夤,音yín(寅),攀附的意思。
【賞析】
南宋末年,面對元兵的步步進逼,南宋小朝廷內(nèi)部早就存在的主戰(zhàn)與主和的兩派斗爭更趨激烈。這種斗爭不僅在政治、外交和用人等方面有明顯的表現(xiàn),文藝上也有著不小的影響,這首童謠就是這種斗爭在文藝方面的反映之一。
童謠的題目首先標(biāo)明是“讒人”所造的,這里所謂的“讒人”,不單是指那種搬弄是非的人,而且是政治上的一批投降派。他們?yōu)榱诉_到扳倒吳潛兄弟的目的,不惜制造童謠來加以攻擊。據(jù)《宋史》記載,吳潛為人剛直敢言,疾惡如仇,經(jīng)常給皇帝上書提建議,指責(zé)時政,揭露奸臣,甚至常常帶到了皇帝本人。如紹定四年(1241)他當(dāng)尚書郎官時,都城發(fā)生大火,他上疏給皇帝,要皇帝“齋戒修省,恐懼對越”,真心實意作點工作,而不要做表面文章,明確提出要皇帝“和衷竭慮,力改弦轍,收召賢哲,選用忠良,貪殘者屏,回袤者斥,懷奸黨賊者誅,賈怨誤國者黜”等等。當(dāng)他后來要交任時,又大講了一通當(dāng)時的流弊,除了對奸相丁大全及沈炎加以指責(zé)外,還說天怒人怨而皇帝不知云云,所以后來終于被削職貶官而死。
《宋史》沒有提到這首童謠對吳潛兄弟“下臺”的影響,但童謠作者顯然是很會發(fā)揮童謠的政治作用的?!按篁隍迹◎隍迹M是人間業(yè)毒蟲?!边@里使用的是“帽子”戰(zhàn)術(shù),先將二人從根本上罵倒。從構(gòu)思來說,應(yīng)該說是頗費心機的:以蜈蚣來指吳公,正是充分利用了童謠這一口頭文學(xué)的特點,當(dāng)孩子們念叨著“wúgng”這兩個音時,誰能知道它們是指“蜈蚣”還是“吳公”呢?而“蜈蚣”之為毒蟲則是比對吳某的尊稱“吳公”要更廣為人知的。這樣一開始就將吳氏兄弟置于不利位?!扳咕壟矢接邪俪撸羰癸w天能食龍。”這兩句更是從要害處對吳潛兄弟進行攻擊,是要置他們于死地的。因為,在封建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征,“食龍”則無疑是篡位的代名詞。童謠把吳潛兄弟比作爬得很高的“飛天蜈蚣”,將要對皇帝的寶座有所威脅。這當(dāng)然是皇帝最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所以,這種攻擊最能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效果。不管吳潛的被貶官是否受到這首童謠的影響,這首童謠作為政治陰謀手段的一個例子也是值得注意的。
【今譯】
大蜈蚣,小蜈蚣,都是人間害人蟲。借機攀高已百尺,倘使飛天要吃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