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趙孟頫所謂“蘇學(xué)士有朝云暮云”即是此位,可以參見“詩詞故事——才女管道昇”之篇。
王朝云,字子霞。宋代,錢塘人。《燕石齋補》謂朝云乃名妓,蘇軾愛幸之,納為常侍 。
此女天生麗質(zhì),聰穎靈慧。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能歌善舞。雖混跡煙塵之中,卻清新潔雅。
1073年,36歲的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杭州,與友游西湖,宴飲時歌舞助興,王朝云以其清麗容貌和優(yōu)美舞姿引人注目。
舞罷,入席伺酒,王朝云已洗凈濃裝,黛眉輕掃,朱唇微點,一身素凈衣裙,清麗淡雅,楚楚可人,若空谷幽蘭之清香,沁入滄桑而郁悶的心中。
西湖艷陽明媚,波光瀲滟,但轉(zhuǎn)瞬之間,陰云敝日,山水迷蒙。蘇先生靈感頓至,揮毫寫下千古佳句: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借西湖旖旎風(fēng)光,寄寓了為朝云心動。朝云時年十二歲,雖年幼,卻聰慧機敏,仰慕先生才華,決意追隨。
蘇先生原配王弗早逝,續(xù)娶王閏之。王朝云雖無夫人地位,但她憑著對細膩感情的品味,與東坡先生相融甚深,東坡所寫詩詞,常引朝云動情。最著名的莫過于《蝶戀花》詞: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遭貶時,王朝云唱這首詞,為先生聊解愁郁。每當(dāng)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不勝傷悲,哭而止聲。問何因,答:“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 。
古人認為,芳草為柳綿所化,所以枝上柳綿吹遍天涯,芳草也就天涯而生。暗喻蘇軾“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的悲切。朝云唱時,想起蘇軾宦海浮沉、命運無奈、忠而被貶、淪落天涯的境遇同感在心,淚下如雨,不能自已。而東坡亦是知她的心,才笑而勸慰,兩人之知心,可見一斑。朝云去世后,蘇軾“終生不復(fù)聽此詞”。
據(jù)毛晉所輯《東坡筆記》記載: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機械。”坡亦未以為當(dāng)。至朝云曰:“學(xué)士一肚皮不合入時宜?!逼屡醺勾笮?。贊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p>
經(jīng)歷生死沉靜的人生變故之后,蘇軾對名利榮寵已淡然,在平淡之下,隱藏著精神生活的空虛。朝云能理解蘇軾內(nèi)心世界至此,稱得上是東坡先生的紅顏知己了。
任東坡先生顛沛漂泊,王朝云始終追隨,無怨無悔。在黃州時,他們的生活清苦。蘇東坡記述:“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fēng)吹面如墨。”王朝云甘愿布衣荊釵,悉心為先生調(diào)理生活,她用廉價的肥豬肉,微火慢燜,烘出香糯滑軟,肥而不膩的肉塊,為先生所喜,這就是后來的名菜“東坡肉。”
1083年,22歲的朝云生下一子,先生寵愛異常。轉(zhuǎn)年,蘇軾受命去汝州,船到金陵時,小兒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懷里。他極度悲慟: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
朝云的悲痛亦可想而知,東坡詩云:
我淚猶可拭,日遠當(dāng)日忘。
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
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
朝云一生沒有夫人名份,但這詩句,足以說明先生對朝云的理解與感情,已到了心愫相通、脈搏連動的地步。
又十余年,王閏之已逝。蘇先生年近花甲被貶嶺南,復(fù)起無望,姬妾陸續(xù)散去,唯朝云始終如一,追隨先生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對此,東坡深有感嘆,曾作一詩:
序:予家有數(shù)妾,四五年間相繼辭去,獨朝云隨予南遷,因讀樂天詩,戲作此贈之。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絡(luò)秀不同老,無女維摩總解禪。
經(jīng)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板舊姻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當(dāng)初白居易年老體衰時,深寵的美妾樊素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詩“春隨樊子一時歸?!蓖醭婆c樊素同為舞妓出身,而朝云堅貞、患難與共,令垂暮之年的蘇東坡感慨萬千!
王朝云在惠州染瘟疫,山水勝地花肌雪腸之人,最終耐不住嶺南悶熱惡劣的氣候,帶著不舍溘然,年34歲。
朝云向佛,頗有悟性和靈性。臨終前她執(zhí)東坡手誦《金剛經(jīng)》四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表達對蘇東坡無盡的關(guān)切和牽掛,生前如是,臨終亦如是。
東坡尊重朝云的遺愿,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棲禪寺的松林里,親筆為她寫下《墓志銘》,銘文也像四句禪謁:
浮屠是瞻,
伽藍是依。
如汝宿心,
唯佛是歸。
朝云逝去的日子里,蘇軾不勝哀傷,寫了著名的《西江月梅花》,更是著力寫出朝云的精神情操: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fēng),
海遷時過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反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東坡還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紀(jì)念她,并親手寫下楹聯(lián):
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
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
蘇東坡在惠州西湖建塔、筑堤、植梅,懷念與朝云共度的時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佳人已去,她的影子卻刻在心中,也留在山水花木之中,遙想才子佳人的悲歡情愁,令人唏噓不已。
成鷲法師詠六如亭詩云:
蘇堤留恨處,荒冢對滄溟;
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
波涵三島綠,柳鎖六橋青;
寂寞棲禪寺,金剛何處聽?
1801年,嘉慶年間惠州太守令修葺朝云墓,刻石補書墓志銘。
銘曰:東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錢塘人。敏而好義,侍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紹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僅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豐湖之上,棲禪山東南。生子遯,未期而夭。蓋嘗從比丘尼義沖學(xué)佛法。亦麤識大意。且死誦金剛經(jīng)四句偈以絕。銘曰:浮屠是瞻,伽籃是依,如汝宿心,惟佛止歸。